第11頁
易中天中華史06:百家爭鳴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也就是說,人際關係也好,國際關係也好,都是利益關係。隻不過,利益的獲取,最早是“揖讓”,後來是“巧取”,現在是“豪奪”。如此而已。
是啊,所有的臉都撕破了,何必再來粉飾太平?
君臣關係,也如此。
我們知道,在儒家那裏,君臣是被看作父子,邦國是被看作兄弟的。對此,韓非的反應是一聲冷笑:親如父子?就算真父子、親兄弟,又如何?楚成王,不是被他親兒子逼死了嗎?19 齊桓公,不是把他親哥哥殺掉了嗎?20 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愛弟友,管用嗎?
不管用。
什麽東西管用?
利益。人君最大的利益,是稱王稱霸;人臣最大的利益,是富貴榮華。隻要協調好關係,讓雙方都實現利益最大化,就ok。愛不愛的,沒什麽意思吧?
於是韓非得出結論──
君不仁,臣不忠,則可以霸王矣! 21
哈!孟子培訓班的課桌,都要掀翻了。
不過,這裏麵有問題。
什麽問題?
如果臣下不安於位,也想為君,怎麽辦?
這是完全可能的。因為天底下最大的利,莫過於為君為主。故臣弒君,子謀父,弟篡兄,史不絕書。從春秋到戰國,更是一頂頂王冠落地,一座座火山爆發,各路諸侯真不知如何守住自己的王位。
對此,韓非有辦法嗎?
有。
什麽辦法?
兩麵三刀。
所謂“兩麵”,就是獎與懲,賞與罰,也叫德與刑,韓非稱為“二柄”。這當然管用。因為人之常情,無非趨利避害;刑德二柄,則無非威脅利誘。這裏麵有甜頭也有苦頭,唱紅臉也唱白臉,所以是“兩麵”。22
與“兩麵”相配套的是“三刀”,即勢、術、法。勢就是威勢,術就是權術,法就是法規。其中,威勢是前提也是基礎。韓非說得很清楚,飛龍和騰蛇一旦掉到地上,就跟蚯蚓、螞蟻沒什麽兩樣。由此可知,權力和威勢才是靠得住的,其他都靠不住。23
有了權威,還得會用。怎麽用?用權勢建立威望,用權術對付臣下,用法規製服人民。勢立威,術馭臣,法製民,都是人君手中的指揮刀。
看來,韓非的治術,有明有暗,軟硬兼施。刑罰就是公開的硬控製,權術就是暗地的軟控製。君主無術,就受製於人;民眾無法,就犯上作亂。這就叫“君無術則弊於上,臣無法則亂於下”。24
但,術和法雖然兩手都要硬,用法卻不同。權術是用來對付官員的,叫“潛禦群臣”;25 法規是用來對付民眾的,叫“一民之軌”。26 所以,權術要暗藏心底,法規要公之於眾。實際上韓非的法,就是輸入臣民們頭腦中的程序。有此程序,他們將自動成為工蜂和工蟻。
韓非的蜂蟻社會就這樣建成。在這個社會裏,很顯然隻有君權沒有民權。韓非的心目中,也根本就沒有民權兩個字。他的服務對象隻有一個人,那就是君主。他對君主要說的也隻有一句話:守住你的王冠!
君權至上,君主唯一,這就是法家。
這樣的主張,墨子也會贊同嗎?
恐怕不會。
人治出特務
沒錯,就算再世,墨子也多半不會贊成韓非。
這是可以猜出來的。
有一次,墨子問田齊的太王田和:現在這裏有把刀,用它試著砍人的頭,一刀就砍斷了,鋒利嗎?
田和說:鋒利。
墨子又問:一路砍過去,都是一刀就斷,鋒利嗎?
田和說:鋒利。
墨子再問:刀是鋒利了,誰會倒黴呢?
田和說:試刀的人。
於是墨子最後問:兼併別人的國家,消滅別人的軍隊,殘害別人的百姓,誰會倒黴?
田和低頭又抬頭,想了又想說:我會倒黴。27
墨子講這故事,當然是為了反戰,並宣傳他兼愛的主張。但他講的道理卻有普遍性,那就是輕易不要動刀。兵者兇器也,用之不祥。試刀的人有危險,獻刀的也有,何況獻的還是“兩麵三刀”!
法家,豈能被墨家所欣賞?
實際上,墨法兩家有著本質的不同:法家是“為君主謀”,墨家是“為天下謀”。墨子的思想有一個總綱,就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28 這樣的思想家,說他維護民權,好理解;說他不要民權,想不通。
可惜這是事實。
毫無疑問,墨子從來沒說過不要民權,更不可能公開主張專製。可以說,他甚至根本就沒有想到自己的主義和踐行,最終會導致獨裁。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又確確實實把自己的組織變成了蜂蟻社會。那麽請問,蜂蟻社會有可能是民權社會嗎?在這種組織結構中,工蜂和工蟻也會有公民權嗎?
當然沒有。但,為什麽會這樣?
很簡單,就因為墨子跟儒法兩家一樣,都主張社會要有序。隻不過這個秩序的維護,儒家主張靠禮,法家主張依法,墨子卻寄希望於人。
什麽人?
領導人。
在墨子看來,領導人很重要。
墨子說,人類誕生之初,沒有政治製度,也沒有領導人(無政長)。於是,一個人有一個人的主張,兩個人有兩個人的主張,十個人有十個人的主張。人越多,主義就越多。所有人都說自己對,別人不對,互相攻擊,互相批判。結果“天下之亂,若禽獸然”。29
這就是沒有領導的嚴重後果。
可見,社會如果出了問題,一定有兩個原因,一是“不相愛”,二是“無政長”。不相愛,就鬥,因為沒有人道主義;無政長,就亂,因為沒有統一意誌。
也因此,墨子開出了兩副藥方:針對不相愛的,是兼愛;針對無政長的,是尚同。
尚同的意思,前麵已經說過,我們也已經清楚,那就是村民的意見由村長統一,鄉民的意見由鄉長統一,國民的意見由國君統一,全民的意見由天子統一。天子“一同天下之義”,諸侯“一同其國之義”。以此類推,所有的意誌都能統一,天下秩序井然。
墨子認為,這就是政治的起源,也是政治的意義。政治,就是由英明的領導來統一意誌。
這樣的政治,當然是人治。
問題也就出在這裏。
按照墨子的說法,人類之所以要政府,是為了統一意誌;要天子,是為了統一思想。這就必須事先假設,政府一定是正確的,天子一定是聖明的,他們也一定都是兼愛的。否則,要他作甚?
那麽,這個前提有保證嗎?
墨子說有。因為從一開始,天子就是按照這個標準選出來的。而且,事實也證明他既賢良又聖明。比方說,一個村民做了好事或壞事,家裏人不全知道,鄉裏人也不全知道,天子卻清清楚楚,直接下令或賞或罰。於是大家都說“天子之視聽也神”。30
奇怪!他怎麽知道的?
天知道!
墨子自己也知道說不過去。但為了維護人治,便又補充說,天子其實也不是神。他能夠無所不知,是因為“使人之耳目助己視聽”,也就是有人通風報信。
</br>
是啊,所有的臉都撕破了,何必再來粉飾太平?
君臣關係,也如此。
我們知道,在儒家那裏,君臣是被看作父子,邦國是被看作兄弟的。對此,韓非的反應是一聲冷笑:親如父子?就算真父子、親兄弟,又如何?楚成王,不是被他親兒子逼死了嗎?19 齊桓公,不是把他親哥哥殺掉了嗎?20 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愛弟友,管用嗎?
不管用。
什麽東西管用?
利益。人君最大的利益,是稱王稱霸;人臣最大的利益,是富貴榮華。隻要協調好關係,讓雙方都實現利益最大化,就ok。愛不愛的,沒什麽意思吧?
於是韓非得出結論──
君不仁,臣不忠,則可以霸王矣! 21
哈!孟子培訓班的課桌,都要掀翻了。
不過,這裏麵有問題。
什麽問題?
如果臣下不安於位,也想為君,怎麽辦?
這是完全可能的。因為天底下最大的利,莫過於為君為主。故臣弒君,子謀父,弟篡兄,史不絕書。從春秋到戰國,更是一頂頂王冠落地,一座座火山爆發,各路諸侯真不知如何守住自己的王位。
對此,韓非有辦法嗎?
有。
什麽辦法?
兩麵三刀。
所謂“兩麵”,就是獎與懲,賞與罰,也叫德與刑,韓非稱為“二柄”。這當然管用。因為人之常情,無非趨利避害;刑德二柄,則無非威脅利誘。這裏麵有甜頭也有苦頭,唱紅臉也唱白臉,所以是“兩麵”。22
與“兩麵”相配套的是“三刀”,即勢、術、法。勢就是威勢,術就是權術,法就是法規。其中,威勢是前提也是基礎。韓非說得很清楚,飛龍和騰蛇一旦掉到地上,就跟蚯蚓、螞蟻沒什麽兩樣。由此可知,權力和威勢才是靠得住的,其他都靠不住。23
有了權威,還得會用。怎麽用?用權勢建立威望,用權術對付臣下,用法規製服人民。勢立威,術馭臣,法製民,都是人君手中的指揮刀。
看來,韓非的治術,有明有暗,軟硬兼施。刑罰就是公開的硬控製,權術就是暗地的軟控製。君主無術,就受製於人;民眾無法,就犯上作亂。這就叫“君無術則弊於上,臣無法則亂於下”。24
但,術和法雖然兩手都要硬,用法卻不同。權術是用來對付官員的,叫“潛禦群臣”;25 法規是用來對付民眾的,叫“一民之軌”。26 所以,權術要暗藏心底,法規要公之於眾。實際上韓非的法,就是輸入臣民們頭腦中的程序。有此程序,他們將自動成為工蜂和工蟻。
韓非的蜂蟻社會就這樣建成。在這個社會裏,很顯然隻有君權沒有民權。韓非的心目中,也根本就沒有民權兩個字。他的服務對象隻有一個人,那就是君主。他對君主要說的也隻有一句話:守住你的王冠!
君權至上,君主唯一,這就是法家。
這樣的主張,墨子也會贊同嗎?
恐怕不會。
人治出特務
沒錯,就算再世,墨子也多半不會贊成韓非。
這是可以猜出來的。
有一次,墨子問田齊的太王田和:現在這裏有把刀,用它試著砍人的頭,一刀就砍斷了,鋒利嗎?
田和說:鋒利。
墨子又問:一路砍過去,都是一刀就斷,鋒利嗎?
田和說:鋒利。
墨子再問:刀是鋒利了,誰會倒黴呢?
田和說:試刀的人。
於是墨子最後問:兼併別人的國家,消滅別人的軍隊,殘害別人的百姓,誰會倒黴?
田和低頭又抬頭,想了又想說:我會倒黴。27
墨子講這故事,當然是為了反戰,並宣傳他兼愛的主張。但他講的道理卻有普遍性,那就是輕易不要動刀。兵者兇器也,用之不祥。試刀的人有危險,獻刀的也有,何況獻的還是“兩麵三刀”!
法家,豈能被墨家所欣賞?
實際上,墨法兩家有著本質的不同:法家是“為君主謀”,墨家是“為天下謀”。墨子的思想有一個總綱,就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28 這樣的思想家,說他維護民權,好理解;說他不要民權,想不通。
可惜這是事實。
毫無疑問,墨子從來沒說過不要民權,更不可能公開主張專製。可以說,他甚至根本就沒有想到自己的主義和踐行,最終會導致獨裁。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又確確實實把自己的組織變成了蜂蟻社會。那麽請問,蜂蟻社會有可能是民權社會嗎?在這種組織結構中,工蜂和工蟻也會有公民權嗎?
當然沒有。但,為什麽會這樣?
很簡單,就因為墨子跟儒法兩家一樣,都主張社會要有序。隻不過這個秩序的維護,儒家主張靠禮,法家主張依法,墨子卻寄希望於人。
什麽人?
領導人。
在墨子看來,領導人很重要。
墨子說,人類誕生之初,沒有政治製度,也沒有領導人(無政長)。於是,一個人有一個人的主張,兩個人有兩個人的主張,十個人有十個人的主張。人越多,主義就越多。所有人都說自己對,別人不對,互相攻擊,互相批判。結果“天下之亂,若禽獸然”。29
這就是沒有領導的嚴重後果。
可見,社會如果出了問題,一定有兩個原因,一是“不相愛”,二是“無政長”。不相愛,就鬥,因為沒有人道主義;無政長,就亂,因為沒有統一意誌。
也因此,墨子開出了兩副藥方:針對不相愛的,是兼愛;針對無政長的,是尚同。
尚同的意思,前麵已經說過,我們也已經清楚,那就是村民的意見由村長統一,鄉民的意見由鄉長統一,國民的意見由國君統一,全民的意見由天子統一。天子“一同天下之義”,諸侯“一同其國之義”。以此類推,所有的意誌都能統一,天下秩序井然。
墨子認為,這就是政治的起源,也是政治的意義。政治,就是由英明的領導來統一意誌。
這樣的政治,當然是人治。
問題也就出在這裏。
按照墨子的說法,人類之所以要政府,是為了統一意誌;要天子,是為了統一思想。這就必須事先假設,政府一定是正確的,天子一定是聖明的,他們也一定都是兼愛的。否則,要他作甚?
那麽,這個前提有保證嗎?
墨子說有。因為從一開始,天子就是按照這個標準選出來的。而且,事實也證明他既賢良又聖明。比方說,一個村民做了好事或壞事,家裏人不全知道,鄉裏人也不全知道,天子卻清清楚楚,直接下令或賞或罰。於是大家都說“天子之視聽也神”。30
奇怪!他怎麽知道的?
天知道!
墨子自己也知道說不過去。但為了維護人治,便又補充說,天子其實也不是神。他能夠無所不知,是因為“使人之耳目助己視聽”,也就是有人通風報信。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