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易中天中華史06:百家爭鳴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儒、墨、道都喜歡,大同社會豈非很好?
看起來是。
可惜好景不長。夏以後,中國進入小康。從此,所有人都隻愛自己的父母,隻疼自己的孩子,人人為己,財產私有,職位世襲。於是,人們築建城池,確定禮義,劃分領地,豢養爪牙,因為非如此不足以保護財產,不能夠規範關係。結果是什麽呢?
陰謀也有了,戰爭也有了。
這樣看,小康豈非不如大同?
未必。
什麽是大同?什麽是小康?按照儒家的說法,前者“天下為公”,後者“天下為家”。天下為公,就是公有;天下為家,就是家有。與公有相反的,原本應該是私有(個人所有)。但在中國,卻從來隻有“家有”(家庭或家族所有)。這是中國式所有製的緊要之處。
那麽,什麽東西由公有變成了家有?
財產和權力。
因此,小康之世有兩大特點,一是財產家有,二是職位世襲,其實是財產和職位都在家族內代代相傳。這就叫“家天下”。由此產生的,是“家國一體”的製度。至於建城和製禮,不過配套措施。
然而這配套措施,卻揭示了一個秘密──
小康之世是文明時代。
是的,文明的標誌是國家,國家的標誌是城市。小康時代“城郭溝池以為固”,豈非證明公天下變成家天下,其實是由野蠻進入了文明?
這是一種進步。
進步是要付出代價的。正如恩格斯所說,文明的帷幕隻能由最卑下的利益和最卑鄙的手段來揭開。因此,為了文明,人類不得不付出道德墮落的代價。42
但道家不這麽看。老子說──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43
意思很清楚:道德一旦滑坡,就剎不住車。事實上儒家也承認,“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天下為家,則因為“大道既隱”。所以,前者才叫大同,後者才叫小康。一大一小,豈非高下立現?
更要命的是,曆史完全證明老子所言不虛。
是的,大同就是“道的時代”,小康就是“德的時代”。失道而後德,所以周公講德。失德而後仁,所以孔子講仁。失仁而後義,所以孟子講義。失義而後禮,所以荀子講禮。到荀子的時代,豈非早就一塌糊塗?
以德治國,仁愛救世,都相繼破產,似乎出路隻能是退迴道的時代。但,大同之世就當真那麽好?堯舜禹不就明爭暗鬥,黃帝、炎帝和蚩尤不就打得你死我活?
沒錯,女媧或伏羲那會兒,確實沒有階級鬥爭,沒有陰謀詭計,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卻也沒有吃的,沒有穿的,沒有用的。大同之世為什麽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因為物質匱乏,根本就沒得偷。
這樣的時代,你還想迴去嗎?
就算想,又迴得去嗎?
法家認為迴不去。在他們看來,不要說大同,就連小康,也一去不複返。能爭取到治世,就不錯。既然是治世,那就要治。誰來治?君王。怎麽治?依法。反正,大道沒了,就不要談道,談談術就好。
儒家卻不這麽想。他們認為,大道沒了,還可以有中道。中道就是小康,就是仁政,就是王道。這是中等之道,也是中庸之道,而其他三家卻總是劍走偏鋒。比如墨子尚同,韓非實君,結果是有君權無民權。莊子無君,老子虛君,結果是君權和民權都沒有。
那麽,什麽社會能兼顧君權和民權呢?小康。這個問題,孔子說得不多。講得多的,是孟子。
那就來聽孟子說。
第三章 君權、民權、人權
孟子對梁惠王說,王上廚房有肥肉,馬廄有駿馬,民眾卻麵有菜色,田有屍體。這是率領野獸來吃人,又有什麽資格為民父母?
國王培訓班
馬陵之戰五年後,孟子到了魏國。
這時的魏國已遷都大梁,所以魏惠王也叫梁惠王。梁惠王是戰國七雄中除楚以外第一個稱王的,可見魏國實力之雄厚。然而五年前,他們敗於齊國孫臏;第二年,又敗於秦國商鞅。梁惠王很是著急。
因此,孟子來見他時,梁惠王開口便說:老伯!不遠千裏而來,總該對寡人的國家有點好處吧?
孟子卻頂迴去:王!何必言利,講講仁義就好。1
這真是話不投機。
話不投機是肯定的。因為梁惠王的切膚之痛,是“兵三折於外,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很需要有些管用的東西,哪有工夫聽這老頭慢慢吞吞講仁義?2
嗬嗬,梁惠王有實際需求,孟柯則空談誤國。
但,孟子卻非講不可。
這是他的使命。
孟子是一個使命感很強的人。他曾兩次說,老天爺誕育萬民,就是要“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讓我們這些社會精英去啟迪和教育人民。這樣的事情,我們不做,誰做,又有誰能做?3
是的。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4
所以孟子要辦“國王培訓班”,給他們換腦子,講王道和仁政。培訓班起先開在齊國,學員是齊宣王,授課方式則是一起聊聊。
哈,啟發式。
有一次,孟子與齊宣王聊音樂。
孟子說:聽說王上喜歡音樂,有這事嗎?
宣王馬上就臉紅了。因為他喜歡的並非古典音樂,而是流行歌曲。這在貴族,是丟人的。
孟子說:喜歡流行歌曲也沒什麽不好,音樂都是一樣的嘛!不過臣想問一個問題:王上認為欣賞音樂,是一個人快樂呢,還是跟別人一起快樂?
宣王說:當然是跟別人一起啦!
孟子又問:是跟少數人快樂呢,還是跟多數人一起快樂?
宣王說:當然是跟多數人啦!
孟子說:那麽好了,跟全國人民一起快樂,豈不是最快樂?要知道,與民同樂,就是王道呀!
齊宣王問:王道和仁政,怎樣實行呢?
孟子說:減輕人民負擔,放寬各項政策,關注弱勢群體,就像周文王當年那樣。
宣王說:先生這話說得真好!
孟子說:王上既然認為好,為什麽不做呢?
宣王說:寡人有病,喜歡錢財。
孟子說:這有什麽關係?王上喜歡錢財,老百姓也喜歡,王上跟民眾一起喜歡不就行了?
宣王又說: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孟子又說:這有什麽關係?王上喜歡女人,老百姓也喜歡,王上跟民眾一起喜歡不就行了?5
齊宣王無話可說,但也不照做。
孟子隻好去培訓梁惠王。
梁惠王那裏就更談不攏。想想也是,秦國用誰?商鞅。楚國用誰?吳起。齊國用誰?孫臏。結果怎麽樣?富國強兵,轉敗為勝,稱霸稱王。這樣的事孟子做得了嗎?做不了。那梁惠王為什麽要聽他的?6
也隻好霸王硬上弓。
孟子問:用棍子殺人和用刀子殺人,有區別嗎?
梁惠王說:沒有。
</br>
看起來是。
可惜好景不長。夏以後,中國進入小康。從此,所有人都隻愛自己的父母,隻疼自己的孩子,人人為己,財產私有,職位世襲。於是,人們築建城池,確定禮義,劃分領地,豢養爪牙,因為非如此不足以保護財產,不能夠規範關係。結果是什麽呢?
陰謀也有了,戰爭也有了。
這樣看,小康豈非不如大同?
未必。
什麽是大同?什麽是小康?按照儒家的說法,前者“天下為公”,後者“天下為家”。天下為公,就是公有;天下為家,就是家有。與公有相反的,原本應該是私有(個人所有)。但在中國,卻從來隻有“家有”(家庭或家族所有)。這是中國式所有製的緊要之處。
那麽,什麽東西由公有變成了家有?
財產和權力。
因此,小康之世有兩大特點,一是財產家有,二是職位世襲,其實是財產和職位都在家族內代代相傳。這就叫“家天下”。由此產生的,是“家國一體”的製度。至於建城和製禮,不過配套措施。
然而這配套措施,卻揭示了一個秘密──
小康之世是文明時代。
是的,文明的標誌是國家,國家的標誌是城市。小康時代“城郭溝池以為固”,豈非證明公天下變成家天下,其實是由野蠻進入了文明?
這是一種進步。
進步是要付出代價的。正如恩格斯所說,文明的帷幕隻能由最卑下的利益和最卑鄙的手段來揭開。因此,為了文明,人類不得不付出道德墮落的代價。42
但道家不這麽看。老子說──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43
意思很清楚:道德一旦滑坡,就剎不住車。事實上儒家也承認,“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天下為家,則因為“大道既隱”。所以,前者才叫大同,後者才叫小康。一大一小,豈非高下立現?
更要命的是,曆史完全證明老子所言不虛。
是的,大同就是“道的時代”,小康就是“德的時代”。失道而後德,所以周公講德。失德而後仁,所以孔子講仁。失仁而後義,所以孟子講義。失義而後禮,所以荀子講禮。到荀子的時代,豈非早就一塌糊塗?
以德治國,仁愛救世,都相繼破產,似乎出路隻能是退迴道的時代。但,大同之世就當真那麽好?堯舜禹不就明爭暗鬥,黃帝、炎帝和蚩尤不就打得你死我活?
沒錯,女媧或伏羲那會兒,確實沒有階級鬥爭,沒有陰謀詭計,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卻也沒有吃的,沒有穿的,沒有用的。大同之世為什麽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因為物質匱乏,根本就沒得偷。
這樣的時代,你還想迴去嗎?
就算想,又迴得去嗎?
法家認為迴不去。在他們看來,不要說大同,就連小康,也一去不複返。能爭取到治世,就不錯。既然是治世,那就要治。誰來治?君王。怎麽治?依法。反正,大道沒了,就不要談道,談談術就好。
儒家卻不這麽想。他們認為,大道沒了,還可以有中道。中道就是小康,就是仁政,就是王道。這是中等之道,也是中庸之道,而其他三家卻總是劍走偏鋒。比如墨子尚同,韓非實君,結果是有君權無民權。莊子無君,老子虛君,結果是君權和民權都沒有。
那麽,什麽社會能兼顧君權和民權呢?小康。這個問題,孔子說得不多。講得多的,是孟子。
那就來聽孟子說。
第三章 君權、民權、人權
孟子對梁惠王說,王上廚房有肥肉,馬廄有駿馬,民眾卻麵有菜色,田有屍體。這是率領野獸來吃人,又有什麽資格為民父母?
國王培訓班
馬陵之戰五年後,孟子到了魏國。
這時的魏國已遷都大梁,所以魏惠王也叫梁惠王。梁惠王是戰國七雄中除楚以外第一個稱王的,可見魏國實力之雄厚。然而五年前,他們敗於齊國孫臏;第二年,又敗於秦國商鞅。梁惠王很是著急。
因此,孟子來見他時,梁惠王開口便說:老伯!不遠千裏而來,總該對寡人的國家有點好處吧?
孟子卻頂迴去:王!何必言利,講講仁義就好。1
這真是話不投機。
話不投機是肯定的。因為梁惠王的切膚之痛,是“兵三折於外,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很需要有些管用的東西,哪有工夫聽這老頭慢慢吞吞講仁義?2
嗬嗬,梁惠王有實際需求,孟柯則空談誤國。
但,孟子卻非講不可。
這是他的使命。
孟子是一個使命感很強的人。他曾兩次說,老天爺誕育萬民,就是要“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讓我們這些社會精英去啟迪和教育人民。這樣的事情,我們不做,誰做,又有誰能做?3
是的。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4
所以孟子要辦“國王培訓班”,給他們換腦子,講王道和仁政。培訓班起先開在齊國,學員是齊宣王,授課方式則是一起聊聊。
哈,啟發式。
有一次,孟子與齊宣王聊音樂。
孟子說:聽說王上喜歡音樂,有這事嗎?
宣王馬上就臉紅了。因為他喜歡的並非古典音樂,而是流行歌曲。這在貴族,是丟人的。
孟子說:喜歡流行歌曲也沒什麽不好,音樂都是一樣的嘛!不過臣想問一個問題:王上認為欣賞音樂,是一個人快樂呢,還是跟別人一起快樂?
宣王說:當然是跟別人一起啦!
孟子又問:是跟少數人快樂呢,還是跟多數人一起快樂?
宣王說:當然是跟多數人啦!
孟子說:那麽好了,跟全國人民一起快樂,豈不是最快樂?要知道,與民同樂,就是王道呀!
齊宣王問:王道和仁政,怎樣實行呢?
孟子說:減輕人民負擔,放寬各項政策,關注弱勢群體,就像周文王當年那樣。
宣王說:先生這話說得真好!
孟子說:王上既然認為好,為什麽不做呢?
宣王說:寡人有病,喜歡錢財。
孟子說:這有什麽關係?王上喜歡錢財,老百姓也喜歡,王上跟民眾一起喜歡不就行了?
宣王又說: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孟子又說:這有什麽關係?王上喜歡女人,老百姓也喜歡,王上跟民眾一起喜歡不就行了?5
齊宣王無話可說,但也不照做。
孟子隻好去培訓梁惠王。
梁惠王那裏就更談不攏。想想也是,秦國用誰?商鞅。楚國用誰?吳起。齊國用誰?孫臏。結果怎麽樣?富國強兵,轉敗為勝,稱霸稱王。這樣的事孟子做得了嗎?做不了。那梁惠王為什麽要聽他的?6
也隻好霸王硬上弓。
孟子問:用棍子殺人和用刀子殺人,有區別嗎?
梁惠王說:沒有。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