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易中天中華史06:百家爭鳴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子路說:孔丘。
這時,子路是在對長者說話,所以直唿孔子其名。
長沮又問:是魯國那個孔丘嗎?
子路說:是的。
長沮說:那他知道渡口在哪!
這是話裏有話。意思是:你們家孔夫子不是給天下人指點迷津的嗎?還找不到渡口?或者說,孔某人早就知道出路在哪兒了,何必還來問我?
兩種解釋,都通。
子路碰了個軟釘子,隻好又去問桀溺。
桀溺問:先生哪位?
子路答:仲由。
桀溺又問:是魯國孔丘的學生嗎?
子路說:對的。
桀溺說:現在普天之下都是滔滔洪水,誰能改變?又跟誰一起去改變?與其像孔丘那樣,隻是拒絕壞人,還不如像我們這樣,拒絕整個社會。
說完,兩人隻顧埋頭幹活,不再搭理子路。
子路無奈,隻好迴去報告孔子,孔子聽了,感慨萬千。孔子說:天下如果太平,我又何必東奔西走?5是啊,正因為天下無道,才要救世嘛!
問題是,救得了嗎?
救不了。
這一點,就連子路也明白。子路的說法,是“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既然如此,為什麽還要去做?因為一個君子,是有擔當的。挺身而出,隻不過是為了推行自己的主張,盡到士人的責任而已。6
義不容辭,也隻能堅持。有一次,子路沒能趕在關門之前進城,便在魯城的外門睡了一宿。第二天早上,看城門的小吏問子路:你從哪裏來?
子路說:從孔子那裏。
那小吏說:啊!就是明明知道做不到,卻偏偏還要去做的那個人嗎(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7
好一個“知其不可而為之”,這就是孔子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值得尊敬的,事實上也有人尊敬。有一個鎮守邊疆的小官就曾對孔子的學生們說: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老天爺是一定要讓先生做人民導師的。8
這位職務叫“儀封人”的小官並沒有說錯。漢武帝之後,孔夫子真的被尊為“大成至聖先師”。可惜他這位人民導師卻隻是一道華麗的金邊,中看不中用。何況這金邊裝飾的,還不是孔子要恢複的周製,而是他想都沒想過也不會喜歡的秦製或漢製。
無疑,這不是孔子的遺誌。
可惜這由不得他。
的確,曆史並非英雄所創造,英雄人物的模樣反倒是由曆史來塑造的。曆史要求他是什麽形象,他就隻能是什麽形象。如果我們一定要知道真實的孔子,那麽,他給子貢留下的遺言應該是靠譜的──天下無道很久了,沒有人真正信奉我的主張。9
那麽,孔子的主張是什麽?
儒家的藥方
孔子的主張,是“克己複禮”。
克己複禮,是孔子對顏迴提出來的,原文是“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10 我們知道,仁,是孔子的核心價值;禮,是孔子的政治主張;顏迴,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因此,這段話是儒家的綱領。
然而孔子所處的時代,卻“禮壞樂崩”。更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這四個字還是他學生說出來的。
這個學生叫宰予。
宰予是言語科的學生,能言善辯,也喜歡較真,常常讓孔夫子下不了台。有一次他居然說,父母親去世,為什麽要守喪三年呢?時間太長了吧?一個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啊!
禮壞樂崩,出處就在這裏。
宰予恐怕是詭辯。因為堅持三年之喪,本身就是尊禮和守禮,怎麽會禮壞樂崩?然而喪期內不能作樂,包括不能飲酒和做愛,是事實。
這多少有點麻煩。
我們知道,在儒家那裏,禮和樂是俱為一體的,沒有樂也就沒有禮。何況不孝有三,斷後為大,不做愛哪來的兒子?於是孔子隻好耐著性子問宰予:父母去世不到三年,你就吃那細糧穿那絲綢,心裏好過嗎?
宰予說,好過呀!
孔子無話可講,隻能氣唿唿地對宰予說:汝安則為之!一個君子在居喪之時,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聽不進音樂,這才要披麻衣,吃粗糧,住糙廬。你既然心安理得,那就為所欲為好了!
宰予聽完,一聲不吭就出去了。
孔子卻不能平靜。
在他看來,宰予真是沒有愛心。孔子說,喪期為什麽定為三年?就因為“三年乃免於父母之懷”。是的,孩子長到三歲,父母親才不抱了。爹媽抱了你三年,你不該為他們守喪三年嗎?何況實際上還隻有二十五個月。這樣合情合理的事,宰予怎麽就想不通呢?11
然而這場不了了之的辯論,卻為我們開啟了智慧之門,也為禮樂製度找到了人性的根據。
什麽根據?
愛必須得到迴報。
這一點,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愛與愛的迴報就必須設定為道德,這就是仁;必須設立為製度,這就是禮。禮是仁的製度保證。因為愛,或者仁,或者孝,都是無形的,內在的。不彰顯出來,就無法確認;不訴諸行為,就無法培養。禮,豈能可有可無?
但更重要的,是仁。
仁為禮樂之本。孔子曾經反問:禮,難道就是犧牲和玉帛嗎?樂,難道就是鍾鼓和舞女嗎?12 當然不是。那是什麽?愛。因此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愛心,就不會拿禮樂當迴事。這層意思,他是用反問的語氣說出來的:“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13
那麽,愛心從何而來?
天性。
出自天性的愛,叫天良。沒有天良,就不是人,叫“人而不仁”。因此,孔子很奇怪宰予為什麽會反對三年之喪。他甚至反思:宰予難道就沒得到過三年之愛?應該也得到過吧?或許,他真沒得到過?14
總之,禮壞樂崩絕不是禮樂製度不好,而是人心出了問題。但隻要人性依舊,天良尚存,這世界就有救。隻不過,救世先得救心。
仁愛,就是拯救世界的“速效救心丸”。
問題是,這藥丸找得到嗎?
孔子認為找得到。因為它的原材料是每個人心裏都有的,這就是對父母、對子女、對親人的愛,叫“親親之愛”。這種愛是天然的,固有的,不需要討論和證明的。隻要納入古已有之的禮樂製度,就萬無一失。
合邏輯嗎?
合。
有問題嗎?
沒。
都贊成嗎?
不。
墨家、道家、法家,全都反對。
墨子:不要仁愛要兼愛
第一個站出來反孔的,是墨子。
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跟孔子一樣,也認為這世界之所以出問題,是因為沒有愛。因此,他跟孔子有三點相同:這世界有救,救世的藥方就是愛,應該以救世為己任。這是墨家與道家和法家的不同。
但,墨子反對仁愛,也反對禮樂。
在墨子和墨家學派看來,儒家不過江湖騙子,禮樂則既虛偽又無聊。比方說,禮製規定,肉類切割的方式不合規矩就不能吃,叫“割不正不食”;席位擺放的方向不對就不能坐,叫“席不正不坐”。這些都沒什麽道理,卻是孔丘他們竭力推行的主張。15
</br>
這時,子路是在對長者說話,所以直唿孔子其名。
長沮又問:是魯國那個孔丘嗎?
子路說:是的。
長沮說:那他知道渡口在哪!
這是話裏有話。意思是:你們家孔夫子不是給天下人指點迷津的嗎?還找不到渡口?或者說,孔某人早就知道出路在哪兒了,何必還來問我?
兩種解釋,都通。
子路碰了個軟釘子,隻好又去問桀溺。
桀溺問:先生哪位?
子路答:仲由。
桀溺又問:是魯國孔丘的學生嗎?
子路說:對的。
桀溺說:現在普天之下都是滔滔洪水,誰能改變?又跟誰一起去改變?與其像孔丘那樣,隻是拒絕壞人,還不如像我們這樣,拒絕整個社會。
說完,兩人隻顧埋頭幹活,不再搭理子路。
子路無奈,隻好迴去報告孔子,孔子聽了,感慨萬千。孔子說:天下如果太平,我又何必東奔西走?5是啊,正因為天下無道,才要救世嘛!
問題是,救得了嗎?
救不了。
這一點,就連子路也明白。子路的說法,是“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既然如此,為什麽還要去做?因為一個君子,是有擔當的。挺身而出,隻不過是為了推行自己的主張,盡到士人的責任而已。6
義不容辭,也隻能堅持。有一次,子路沒能趕在關門之前進城,便在魯城的外門睡了一宿。第二天早上,看城門的小吏問子路:你從哪裏來?
子路說:從孔子那裏。
那小吏說:啊!就是明明知道做不到,卻偏偏還要去做的那個人嗎(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7
好一個“知其不可而為之”,這就是孔子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值得尊敬的,事實上也有人尊敬。有一個鎮守邊疆的小官就曾對孔子的學生們說: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老天爺是一定要讓先生做人民導師的。8
這位職務叫“儀封人”的小官並沒有說錯。漢武帝之後,孔夫子真的被尊為“大成至聖先師”。可惜他這位人民導師卻隻是一道華麗的金邊,中看不中用。何況這金邊裝飾的,還不是孔子要恢複的周製,而是他想都沒想過也不會喜歡的秦製或漢製。
無疑,這不是孔子的遺誌。
可惜這由不得他。
的確,曆史並非英雄所創造,英雄人物的模樣反倒是由曆史來塑造的。曆史要求他是什麽形象,他就隻能是什麽形象。如果我們一定要知道真實的孔子,那麽,他給子貢留下的遺言應該是靠譜的──天下無道很久了,沒有人真正信奉我的主張。9
那麽,孔子的主張是什麽?
儒家的藥方
孔子的主張,是“克己複禮”。
克己複禮,是孔子對顏迴提出來的,原文是“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10 我們知道,仁,是孔子的核心價值;禮,是孔子的政治主張;顏迴,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因此,這段話是儒家的綱領。
然而孔子所處的時代,卻“禮壞樂崩”。更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這四個字還是他學生說出來的。
這個學生叫宰予。
宰予是言語科的學生,能言善辯,也喜歡較真,常常讓孔夫子下不了台。有一次他居然說,父母親去世,為什麽要守喪三年呢?時間太長了吧?一個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啊!
禮壞樂崩,出處就在這裏。
宰予恐怕是詭辯。因為堅持三年之喪,本身就是尊禮和守禮,怎麽會禮壞樂崩?然而喪期內不能作樂,包括不能飲酒和做愛,是事實。
這多少有點麻煩。
我們知道,在儒家那裏,禮和樂是俱為一體的,沒有樂也就沒有禮。何況不孝有三,斷後為大,不做愛哪來的兒子?於是孔子隻好耐著性子問宰予:父母去世不到三年,你就吃那細糧穿那絲綢,心裏好過嗎?
宰予說,好過呀!
孔子無話可講,隻能氣唿唿地對宰予說:汝安則為之!一個君子在居喪之時,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聽不進音樂,這才要披麻衣,吃粗糧,住糙廬。你既然心安理得,那就為所欲為好了!
宰予聽完,一聲不吭就出去了。
孔子卻不能平靜。
在他看來,宰予真是沒有愛心。孔子說,喪期為什麽定為三年?就因為“三年乃免於父母之懷”。是的,孩子長到三歲,父母親才不抱了。爹媽抱了你三年,你不該為他們守喪三年嗎?何況實際上還隻有二十五個月。這樣合情合理的事,宰予怎麽就想不通呢?11
然而這場不了了之的辯論,卻為我們開啟了智慧之門,也為禮樂製度找到了人性的根據。
什麽根據?
愛必須得到迴報。
這一點,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愛與愛的迴報就必須設定為道德,這就是仁;必須設立為製度,這就是禮。禮是仁的製度保證。因為愛,或者仁,或者孝,都是無形的,內在的。不彰顯出來,就無法確認;不訴諸行為,就無法培養。禮,豈能可有可無?
但更重要的,是仁。
仁為禮樂之本。孔子曾經反問:禮,難道就是犧牲和玉帛嗎?樂,難道就是鍾鼓和舞女嗎?12 當然不是。那是什麽?愛。因此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愛心,就不會拿禮樂當迴事。這層意思,他是用反問的語氣說出來的:“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13
那麽,愛心從何而來?
天性。
出自天性的愛,叫天良。沒有天良,就不是人,叫“人而不仁”。因此,孔子很奇怪宰予為什麽會反對三年之喪。他甚至反思:宰予難道就沒得到過三年之愛?應該也得到過吧?或許,他真沒得到過?14
總之,禮壞樂崩絕不是禮樂製度不好,而是人心出了問題。但隻要人性依舊,天良尚存,這世界就有救。隻不過,救世先得救心。
仁愛,就是拯救世界的“速效救心丸”。
問題是,這藥丸找得到嗎?
孔子認為找得到。因為它的原材料是每個人心裏都有的,這就是對父母、對子女、對親人的愛,叫“親親之愛”。這種愛是天然的,固有的,不需要討論和證明的。隻要納入古已有之的禮樂製度,就萬無一失。
合邏輯嗎?
合。
有問題嗎?
沒。
都贊成嗎?
不。
墨家、道家、法家,全都反對。
墨子:不要仁愛要兼愛
第一個站出來反孔的,是墨子。
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跟孔子一樣,也認為這世界之所以出問題,是因為沒有愛。因此,他跟孔子有三點相同:這世界有救,救世的藥方就是愛,應該以救世為己任。這是墨家與道家和法家的不同。
但,墨子反對仁愛,也反對禮樂。
在墨子和墨家學派看來,儒家不過江湖騙子,禮樂則既虛偽又無聊。比方說,禮製規定,肉類切割的方式不合規矩就不能吃,叫“割不正不食”;席位擺放的方向不對就不能坐,叫“席不正不坐”。這些都沒什麽道理,卻是孔丘他們竭力推行的主張。15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