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是個熱心人,居然把老宮女給我們請來了。我們尊她為長輩,稱她何大媽,讓孩子叫她何奶奶,從此我們和老宮女有了一段親密接觸的時間。她抽空把宮裏的所見所聞、親身經曆,詳詳細細地說給我們聽,其中不乏眾多難得的史料。老宮女何大媽直到錫彝耆恢複健康,上班了,孩子也上了小學才離開我們家。當時我們一再挽留她,並要為她養老送終,但她搖搖頭,說要去恩濟莊看老劉。恩濟莊是埋太監的地方。我們和老宮女的一段情緣就這樣結束了,但是她這個人和她講過的皇宮裏的故事,卻長久地留在我們心中。
七、在北京二中
大約1947年,錫業獎本┒中教課。二中是著名老校,曆來文理兼重,尤以文科享譽社會,作家輩出。二中出身的作家人數多、影響大、式樣廣。如鄉土文學作家劉紹棠(已故)、大牆文學作家從維熙、京味文學作家韓少華、兒童文學作家尹世霖等,早已享譽全國,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並獲獎,名揚海外。錫矣行一蛩滌性擔和青少年時的名人邂逅。從維熙說,王錫蟻壬是我“48年前的老師”;韓少華憶起在二中上學時,王老師給他的作文《秋窗夢》得甲的情景;劉紹棠說,王先生雖然沒教過我,但我也曾向他請教過;那位畢業於清華大學,今已成為著名紅學家的楊乃濟,每想起當年就讀於北京二中聽王錫依鮮講韓愈《祭十二郎文》時生動形象的教態,還念念不忘,記憶猶新;現代文學館的常務副館長舒乙,也是二中出身,王錫以當過他的班主任。中學生時的舒乙是班幹部,到過演樂胡同我們家,問功課或談班上的工作……幾十年過去了,錫以詒本┒中任教僅隻數年,卻給不少人留下深刻而難忘的印象。
八、蘭州之行
20世紀50年代前期,錫依肟了北京二中,到蘭州西北師範學院去教課,也是恩師的舉薦。音韻學家趙蔭棠先生曾慨嘆:“王錫胰綣評不上教授級職稱,誓無天理!”這是何等的愛戴、賞識和器重!然而他辜負了恩師的企望,五髒不全的錫液苣咽視ξ鞅鋇鈉候、生活環境,尤其醫療條件等都比較滯後。他病病歪歪地迴到北京。記得那是個寒冬的夜晚,他風塵僕僕地從西北歸來,進門第一句話就是:“我迴來了,我再也不出門了。”(指到外省外地工作)他臉上滿布灰塵、冰碴,眼裏溢出冷淚水。他老了,他提前老了,其實那時還不到“知天命”之年。自蘭州歸來,他再也沒出遠門,再也沒離開北京,再也沒離開家,直到退休,直到辭世。
在晚年,錫以經非常坦誠地說:假如我們沒有結婚,假如我沒和你結婚,也就是假如我沒遇到你,我不會活到古稀之年,頂多活三十幾歲,像我爸爸一樣,早早聽蛐蛐叫喚去了。的確,誌同道合,有共同愛好,有共同追求,有共同語言是精神生活的基礎;物質嗬護又是不可須臾廢離的必要條件。錫業囊簧是窮困的一生,是和疾病鬥爭的一生,又是在政治運動的漩渦中翻滾掙紮的一生。是什麽動力使他戰勝種種不幸和困難,而頑強地活到76歲高齡?
附二:相濡以沫五十年(3)
錫矣幸桓鑫蘿暗募遙何頤怯有二子二女,四個孩子在陽光下成長。雖然生活並不富裕,靠薪金度日,卻也其樂融融。四個孩子四條紅領巾、四名共產黨員……
到畢業分配,小女兒首先報名到黑龍江的生產建設兵團,一幹10年,是勞動模範。老二、老三進工廠,很快被評為廠先進、局先進,把獎狀拿迴家來。我們的老大雖是殘疾人,但他殘而不廢。他搞技術革新,有發明創造,提高效率幾倍,曾連續被評為北京市的勞動模範。他和當時的北京市市長、國家總理握手合影的照片,曾懸掛在勞動人民文化宮裏,報刊上也屢次刊登他的先進事跡。此時我也兩屆被選為北京市東城區的人民代表,光榮地出席了“北京市文教衛生係統先進工作者大會”(也稱“群英會”)。不久我們家被評為“全國五好家庭”。
錫揖蛻活在這樣美好的環境裏。
九、從事成人教育
在北京,錫易入了另一教育領地。他到煤炭工業部、第一機械工業部五四七廠的業餘學校教工人、教幹部,提高文化水平。每天早晨騎自行車去北郊上班。他勤勤懇懇,向工人學習,頗得好評,他曾獲得部局級“先進工作者”稱號。隻可惜光榮的時刻太短暫了。反右鬥爭開始了,隻因他諍言教育現狀,加以出身問題,又去過日本,竟在運動後期,他王錫業拿字被填入右派名單裏了。他被遣送到北京西郊石景山吳家村北京重型電機廠勞動改造,參加建廠勞動,很艱苦,勞動量很大。但他不怕累,不畏苦,還廣泛接觸工人、幹部。如市勞模王維剛,工人出身的對聯專家常治國等人,都成了他密切過從的好友。他漸漸被廠裏發現:王錫液苡醒問,是個人物,要發揮這個摘帽右派的作用(他是最早摘掉右派帽子的人之一),讓他到廠教育科來工作,輔導大專班學員,學習毛主席詩詞。孰料此舉竟轟動了7000人的大廠,從書記、廠長,到車間主任,紛紛來聽王錫依鮮講課。教室小,就搬到大禮堂上課,而後來的人仍然沒有座位,隻好站在門外,蹲在窗台上聽講。工廠裏掀起了大學毛主席詩詞的高潮。幾十年過去了,那當年的青年學員已成老工人將退休,王錫掖鞘10年了,至今還有人想起那“鍾山風雨起蒼黃”一句詩,王老師講了兩個鍾頭。
十、退而不休
“史無前例”的10年過去了,我們已臨退休之年。錫胰賜碩不休,許許多多的工作在向他招手。他先抓空把當年存留的焦裕祿事跡剪報整理、粘貼、裝訂成冊,親筆題寫書名,裝潢得很漂亮,當成文物,保存起來,放在書櫥中顯眼的地方。他還拿出幾十年前編寫的《兩宋詞人編年》底稿,進行梳理、修補,準備有機會出版。他很喜歡年譜學。老友郭耕三先生用計程車把他接走,去為中華書局出版古籍斷句標點。老同事賈維因辦學,成立輔進補習學校,他鼎力支持,由老伴或子女接送去上班,從不推卻。高考恢複了,他的學生、親朋的子女,以及鄰居的孩子紛紛找他輔導功課,他深深同情這些被耽誤了的一代,和他們結成忘年交。
就在此時,由於過分的勞累,及常年高血壓,他患上腦血栓,右偏癱,半身不遂了。醫生囑他要多活動。我陪他去景山公園、勞動人民文化宮散步。在老鬆古柏間的休息椅上看人們打太極拳、練鶴翔莊。他也躍躍欲試,可腿腳不聽他指揮,他隻能看,不能練。他的學生楊乃濟來家看望他,告知先生,為拍電視劇《紅樓夢》,在北京修了大觀園,即將建成開放。大觀園就是他設計的。楊乃濟深諳王錫依鮮ρ識淵博,功底深厚,對北京故宮了解頗多,即敦請老師撰寫這方麵的文章。《宮女談往錄》長達20多萬字,就是在患半身不遂後,用左手托著右手艱難地寫成的。這是他畢生最後一部著作,字跡淩亂是難免的,我經常為他謄清,幫助他查找或核實材料,並往返於東四演樂胡同和故宮內紫禁城出版社之間。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起在《紫禁城》雜誌上連載,到90年代初,集結成書。楊乃濟為書寫序言,這一切錫葉己芮宄。他拿到《宮女談往錄》初版的樣書,是坐在床上看的,戴著老花鏡,校訂一些錯字。
</br>
七、在北京二中
大約1947年,錫業獎本┒中教課。二中是著名老校,曆來文理兼重,尤以文科享譽社會,作家輩出。二中出身的作家人數多、影響大、式樣廣。如鄉土文學作家劉紹棠(已故)、大牆文學作家從維熙、京味文學作家韓少華、兒童文學作家尹世霖等,早已享譽全國,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並獲獎,名揚海外。錫矣行一蛩滌性擔和青少年時的名人邂逅。從維熙說,王錫蟻壬是我“48年前的老師”;韓少華憶起在二中上學時,王老師給他的作文《秋窗夢》得甲的情景;劉紹棠說,王先生雖然沒教過我,但我也曾向他請教過;那位畢業於清華大學,今已成為著名紅學家的楊乃濟,每想起當年就讀於北京二中聽王錫依鮮講韓愈《祭十二郎文》時生動形象的教態,還念念不忘,記憶猶新;現代文學館的常務副館長舒乙,也是二中出身,王錫以當過他的班主任。中學生時的舒乙是班幹部,到過演樂胡同我們家,問功課或談班上的工作……幾十年過去了,錫以詒本┒中任教僅隻數年,卻給不少人留下深刻而難忘的印象。
八、蘭州之行
20世紀50年代前期,錫依肟了北京二中,到蘭州西北師範學院去教課,也是恩師的舉薦。音韻學家趙蔭棠先生曾慨嘆:“王錫胰綣評不上教授級職稱,誓無天理!”這是何等的愛戴、賞識和器重!然而他辜負了恩師的企望,五髒不全的錫液苣咽視ξ鞅鋇鈉候、生活環境,尤其醫療條件等都比較滯後。他病病歪歪地迴到北京。記得那是個寒冬的夜晚,他風塵僕僕地從西北歸來,進門第一句話就是:“我迴來了,我再也不出門了。”(指到外省外地工作)他臉上滿布灰塵、冰碴,眼裏溢出冷淚水。他老了,他提前老了,其實那時還不到“知天命”之年。自蘭州歸來,他再也沒出遠門,再也沒離開北京,再也沒離開家,直到退休,直到辭世。
在晚年,錫以經非常坦誠地說:假如我們沒有結婚,假如我沒和你結婚,也就是假如我沒遇到你,我不會活到古稀之年,頂多活三十幾歲,像我爸爸一樣,早早聽蛐蛐叫喚去了。的確,誌同道合,有共同愛好,有共同追求,有共同語言是精神生活的基礎;物質嗬護又是不可須臾廢離的必要條件。錫業囊簧是窮困的一生,是和疾病鬥爭的一生,又是在政治運動的漩渦中翻滾掙紮的一生。是什麽動力使他戰勝種種不幸和困難,而頑強地活到76歲高齡?
附二:相濡以沫五十年(3)
錫矣幸桓鑫蘿暗募遙何頤怯有二子二女,四個孩子在陽光下成長。雖然生活並不富裕,靠薪金度日,卻也其樂融融。四個孩子四條紅領巾、四名共產黨員……
到畢業分配,小女兒首先報名到黑龍江的生產建設兵團,一幹10年,是勞動模範。老二、老三進工廠,很快被評為廠先進、局先進,把獎狀拿迴家來。我們的老大雖是殘疾人,但他殘而不廢。他搞技術革新,有發明創造,提高效率幾倍,曾連續被評為北京市的勞動模範。他和當時的北京市市長、國家總理握手合影的照片,曾懸掛在勞動人民文化宮裏,報刊上也屢次刊登他的先進事跡。此時我也兩屆被選為北京市東城區的人民代表,光榮地出席了“北京市文教衛生係統先進工作者大會”(也稱“群英會”)。不久我們家被評為“全國五好家庭”。
錫揖蛻活在這樣美好的環境裏。
九、從事成人教育
在北京,錫易入了另一教育領地。他到煤炭工業部、第一機械工業部五四七廠的業餘學校教工人、教幹部,提高文化水平。每天早晨騎自行車去北郊上班。他勤勤懇懇,向工人學習,頗得好評,他曾獲得部局級“先進工作者”稱號。隻可惜光榮的時刻太短暫了。反右鬥爭開始了,隻因他諍言教育現狀,加以出身問題,又去過日本,竟在運動後期,他王錫業拿字被填入右派名單裏了。他被遣送到北京西郊石景山吳家村北京重型電機廠勞動改造,參加建廠勞動,很艱苦,勞動量很大。但他不怕累,不畏苦,還廣泛接觸工人、幹部。如市勞模王維剛,工人出身的對聯專家常治國等人,都成了他密切過從的好友。他漸漸被廠裏發現:王錫液苡醒問,是個人物,要發揮這個摘帽右派的作用(他是最早摘掉右派帽子的人之一),讓他到廠教育科來工作,輔導大專班學員,學習毛主席詩詞。孰料此舉竟轟動了7000人的大廠,從書記、廠長,到車間主任,紛紛來聽王錫依鮮講課。教室小,就搬到大禮堂上課,而後來的人仍然沒有座位,隻好站在門外,蹲在窗台上聽講。工廠裏掀起了大學毛主席詩詞的高潮。幾十年過去了,那當年的青年學員已成老工人將退休,王錫掖鞘10年了,至今還有人想起那“鍾山風雨起蒼黃”一句詩,王老師講了兩個鍾頭。
十、退而不休
“史無前例”的10年過去了,我們已臨退休之年。錫胰賜碩不休,許許多多的工作在向他招手。他先抓空把當年存留的焦裕祿事跡剪報整理、粘貼、裝訂成冊,親筆題寫書名,裝潢得很漂亮,當成文物,保存起來,放在書櫥中顯眼的地方。他還拿出幾十年前編寫的《兩宋詞人編年》底稿,進行梳理、修補,準備有機會出版。他很喜歡年譜學。老友郭耕三先生用計程車把他接走,去為中華書局出版古籍斷句標點。老同事賈維因辦學,成立輔進補習學校,他鼎力支持,由老伴或子女接送去上班,從不推卻。高考恢複了,他的學生、親朋的子女,以及鄰居的孩子紛紛找他輔導功課,他深深同情這些被耽誤了的一代,和他們結成忘年交。
就在此時,由於過分的勞累,及常年高血壓,他患上腦血栓,右偏癱,半身不遂了。醫生囑他要多活動。我陪他去景山公園、勞動人民文化宮散步。在老鬆古柏間的休息椅上看人們打太極拳、練鶴翔莊。他也躍躍欲試,可腿腳不聽他指揮,他隻能看,不能練。他的學生楊乃濟來家看望他,告知先生,為拍電視劇《紅樓夢》,在北京修了大觀園,即將建成開放。大觀園就是他設計的。楊乃濟深諳王錫依鮮ρ識淵博,功底深厚,對北京故宮了解頗多,即敦請老師撰寫這方麵的文章。《宮女談往錄》長達20多萬字,就是在患半身不遂後,用左手托著右手艱難地寫成的。這是他畢生最後一部著作,字跡淩亂是難免的,我經常為他謄清,幫助他查找或核實材料,並往返於東四演樂胡同和故宮內紫禁城出版社之間。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起在《紫禁城》雜誌上連載,到90年代初,集結成書。楊乃濟為書寫序言,這一切錫葉己芮宄。他拿到《宮女談往錄》初版的樣書,是坐在床上看的,戴著老花鏡,校訂一些錯字。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