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苦了我和娟子了,要什麽沒什麽,給老太後漱口,沒有碗;洗手,沒有盆。我倆反正不能用兩手捧起水來請老太後用啊!最後想起大蒲籠車車廂底下,掛著個飲騾子的盆,我倆把它刷幹淨了,給老太後洗臉、洗手。以後太監也拿這個盆同樣給皇帝用。亂紛紛的一陣終於過去了。這個盆一直傳到半夜,才算眾人洗涮完。
“最困難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事,該是吃飯問題了。我說的太瑣碎,不過,我不說清楚,心裏也太憋得慌。我這時是個大紅人,也是一個大忙人。
夜宿西貫市:苦難的第一站(6)
“我剛伺候完老太後洗過臉,老太後就語重心長地說:‘現在講不了什麽規矩了,她們幾個(指娟子等幾個侍女)接觸外麵的人少(指沒結過婚),榮子你就多出頭罷!’我恭敬地請跪安答應了。另外,我有個寶貝,就是我的火鐮包。早在頤和園吃早點的時候,我就留下心了,我想沿途一定需要用火。我就把火絨、火石、火紙多帶了些。我的火紙可值金子了,半路上沒賣東西的,很多的人都要向我借紙,當大便紙用,以後我每個人隻給一張,留下給老太後用。我的火鐮包不能借走,隻有我親自打火給旁人用,所以我忙得很。這邊叫,那邊也喊。
“李蓮英提著大茶壺,像個水罐子,托著幾個粗藍花水碗。崔玉貴抱著個盆,拿幾雙筷子,說是當地人給的。這兩個在紫禁城裏說一不二的人現在也親自下來幹粗活了。那是一壺涼茶,茶水像醬湯子似的深褐色,太後喝了兩口,皇上喝了一口,就不喝了,說不如白水好喝。崔玉貴端的一盆是粥,不是一般人家熬的小豆粥,是當地人叫水飯的一種吃食,把小米和豆混合煮熟,用涼水再把它投涼了,要過好多遍涼水,投得越涼越好,用勺舀在碗裏吃。人餓,可以舀稠的,多吃米,頂幹的用。不餓,可以舀稀的。這是當地人夏天的一種吃食。老太後和皇上、皇後等就吃的是這樣的飯。一盆飯當然不夠吃。最離奇是,茶壺、茶碗等不必送還,原主不要了,因為迴民不用漢民用過的東西,尤其是炊具和茶具。我和娟子順便留下兩個碗。
“一連串的轎車進院子來了,那是王爺、大臣們到了。他們撣了撣衣服,把袖子一甩,恭恭敬敬地要朝拜老太後。老太後隔著窗子,其實像當麵一樣,因為窗子根本沒糊紙,說:‘你們在外麵都請安罷,皇上也在這兒,我們剛歇會兒。’他們請完安退下去了。很奇怪,還是各奔各車,因為他們全沒有歇腳的地方,隻能到原車上休息。
“天漸漸地黑下來了。不知由什麽地方滾出來很多蚊子。說它滾出來,並不誇大。在窗戶上頭,屋簷底下,成團成團的蚊子像圓球似的滾在一起,亂吵亂叫,那聲音真是嚇人。都聽過唱戲打小鑼吧,把小鑼連續不斷地緊打,那叫打串鑼。聲音是又急又響,蚊子的聲音就和打串鑼一樣,震耳欲聾。我趕緊跑進屋裏把芭蕉扇遞到老太後手裏,去轟趕蚊子,看樣子蚊子真會叮死人的。屋子裏不能有亮光,有點亮光玉米蛾子就撞進來,它們不要命地亂撲亂撞,臉上、脖子上、手上到處都有。用手一拍,它們的肚子像爛杏一樣,一灘膿水出來,使人起雞皮疙瘩。三格格膽小,怕蟲子,往牆角一縮,紋絲不敢動。更讓人噁心的是上廁所,這根本是亂糞場子,不是廁所,沒法子下腳,要多髒有多髒,癩蛤蟆滿地亂爬,蛆全長尾巴,又肥又長,使人看了要嘔吐。娟子我倆架著老太後上趟廁所。我倆手不能動,蒼蠅順著臉爬,黏黏的,趕都趕不散,一落身上就有十幾個。我想真是掉進地獄裏邊了。
“不知是誰告訴我的方法,抓大麥秸一小堆,用火燃著,放在堂屋裏,再蓋上幾張麻葉,讓大麥秸火滅了,光冒濃煙,蚊子和一切蟲子,怕煙就不往屋裏飛了,甚至也能把蚊子從屋內趕出來。我說,老太後不是會被煙薰壞了嗎?他們說不要緊,煙往高處冒,老太後坐得矮,現在不薰,一夜怎麽睡覺呢?我請示了老太後,開始用煙薰蚊子,果然好一些,起碼簷上的蚊子全跑了。老太後也比較滿意。可我弄得滿頭是灰,抹一臉黑黑的道子。
“為了趕緊做點吃的,我們又重新忙碌起來了。真是應了崔玉貴的話,隻好又從中午剩的豇頭角、剩玉米身上打算盤。這種苦日子,我們從來沒有經過。但是不幹又沒吃的,肚子餓,逼著我們非幹不可。疲倦極了,腿已經邁不動步,還要咬著牙去做。現在懂得什麽是苦了。人多起來,新添了坐轎車的人和車把式。我找到崔玉貴,讓他動員車把式幫忙煮玉米。沒有鍋,就把堂屋的那個鍋拔下來。沒有灶。就在院子角上檢舊磚新碼一個灶。沒有柴,就把院裏的大麥秸垛拆了,找不濕的麥秸當柴燒。這樣也不行,鍋小人多,怎麽辦?有經驗的車夫告訴我們,玉米可以燒熟了吃,於是把大麥秸多揪幾堆,用火和灰把玉米埋裏麵,燒成糊的。等玉米煮熟後,用鍋再煮豇豆粒。這樣,分幾鍋煮,總算把玉米煮成半生不熟的了,對付著能吃。我把燒好的玉米掰兩個尖,用兩個碗盛點豇豆粒,奉獻給老太後和皇上。已是半夜時分了,老太後還倚牆沒睡,我和娟子給老太後剝玉米粒,用頭上的簪子穿豇豆粒吃。皇上還坐在地下。我倆又端來兩碗豇頭湯,敬給老太後和皇上。然後伺候老太後睡覺。先把腿帶解開,鬆一鬆再紮上,怕腿帶上有蟲子。把頭發用手給老太後攏一攏。炕上不是原有個破簸箕嗎,把它扣過來,墊上一塊手巾作枕頭,讓老太後躺好。把撿來的芭蕉扇,給老太後蓋在臉上。剩下光著的兩隻手我們倆用兩塊手絹給包上。渾身上下,沒有露肉的地方,不怕蟲子叮了,看樣子,老太後忍受著悶熱,閉目養神,能眯糊一小會兒。皇上已經坐在車墊子上,用帽子遮住臉,兩腳伸直,在牆角上強忍著休息了。我倆輕輕地退出來,到窗外撿一頂破糙帽,給老太後把迎頭的窗戶堵上,免得有風。這才吃我們所謂的晚餐。皇帝和太後在一起,母子同居一室,還是第一次吧。
夜宿西貫市:苦難的第一站(7)
“正房東屋老太後和皇上已經靜悄悄沒有響動了,西屋的皇後、小主、三格格、四格格、元大奶奶也都沒有聲息了。這都是有教養的人,在這種場合,是誰也不會叫苦的。中間堂屋是我們四個侍女。聽聽各屋都沒有動靜,我們鋪下口袋,就在地上囫圇著睡下了。各王公大臣們連同大阿哥和溥倫躲在轎車裏去休息,李蓮英、崔玉貴等在蒲籠車裏,車夫們都集聚在西麵的矮廈子下。夏天的天空灰沉沉的,下弦月已經落到西南角下。這個鎮甸很安謐,因為都是迴民,有專一的信仰,信奉其他道門的事是很少的,所以騷動也不大。從我們到來,這地方的男人、婦女、孩子看熱鬧的人極少,跟我們閑談時,追根問底的人根本沒有,可見這村子的人很懂規矩。側耳聽到雞叫了,在宮裏是聽不到的。一天沒有好好地洗臉和擦身上,安靜下來後,才覺得渾身長滿了痱子,用手一摸都是小粒粒。手放在肉上,好像不是自己的皮膚,痱子出尖怪紮手的。迴想崔玉貴的話,‘隻當我已經死了’,心也就安穩下來。
</br>
“最困難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事,該是吃飯問題了。我說的太瑣碎,不過,我不說清楚,心裏也太憋得慌。我這時是個大紅人,也是一個大忙人。
夜宿西貫市:苦難的第一站(6)
“我剛伺候完老太後洗過臉,老太後就語重心長地說:‘現在講不了什麽規矩了,她們幾個(指娟子等幾個侍女)接觸外麵的人少(指沒結過婚),榮子你就多出頭罷!’我恭敬地請跪安答應了。另外,我有個寶貝,就是我的火鐮包。早在頤和園吃早點的時候,我就留下心了,我想沿途一定需要用火。我就把火絨、火石、火紙多帶了些。我的火紙可值金子了,半路上沒賣東西的,很多的人都要向我借紙,當大便紙用,以後我每個人隻給一張,留下給老太後用。我的火鐮包不能借走,隻有我親自打火給旁人用,所以我忙得很。這邊叫,那邊也喊。
“李蓮英提著大茶壺,像個水罐子,托著幾個粗藍花水碗。崔玉貴抱著個盆,拿幾雙筷子,說是當地人給的。這兩個在紫禁城裏說一不二的人現在也親自下來幹粗活了。那是一壺涼茶,茶水像醬湯子似的深褐色,太後喝了兩口,皇上喝了一口,就不喝了,說不如白水好喝。崔玉貴端的一盆是粥,不是一般人家熬的小豆粥,是當地人叫水飯的一種吃食,把小米和豆混合煮熟,用涼水再把它投涼了,要過好多遍涼水,投得越涼越好,用勺舀在碗裏吃。人餓,可以舀稠的,多吃米,頂幹的用。不餓,可以舀稀的。這是當地人夏天的一種吃食。老太後和皇上、皇後等就吃的是這樣的飯。一盆飯當然不夠吃。最離奇是,茶壺、茶碗等不必送還,原主不要了,因為迴民不用漢民用過的東西,尤其是炊具和茶具。我和娟子順便留下兩個碗。
“一連串的轎車進院子來了,那是王爺、大臣們到了。他們撣了撣衣服,把袖子一甩,恭恭敬敬地要朝拜老太後。老太後隔著窗子,其實像當麵一樣,因為窗子根本沒糊紙,說:‘你們在外麵都請安罷,皇上也在這兒,我們剛歇會兒。’他們請完安退下去了。很奇怪,還是各奔各車,因為他們全沒有歇腳的地方,隻能到原車上休息。
“天漸漸地黑下來了。不知由什麽地方滾出來很多蚊子。說它滾出來,並不誇大。在窗戶上頭,屋簷底下,成團成團的蚊子像圓球似的滾在一起,亂吵亂叫,那聲音真是嚇人。都聽過唱戲打小鑼吧,把小鑼連續不斷地緊打,那叫打串鑼。聲音是又急又響,蚊子的聲音就和打串鑼一樣,震耳欲聾。我趕緊跑進屋裏把芭蕉扇遞到老太後手裏,去轟趕蚊子,看樣子蚊子真會叮死人的。屋子裏不能有亮光,有點亮光玉米蛾子就撞進來,它們不要命地亂撲亂撞,臉上、脖子上、手上到處都有。用手一拍,它們的肚子像爛杏一樣,一灘膿水出來,使人起雞皮疙瘩。三格格膽小,怕蟲子,往牆角一縮,紋絲不敢動。更讓人噁心的是上廁所,這根本是亂糞場子,不是廁所,沒法子下腳,要多髒有多髒,癩蛤蟆滿地亂爬,蛆全長尾巴,又肥又長,使人看了要嘔吐。娟子我倆架著老太後上趟廁所。我倆手不能動,蒼蠅順著臉爬,黏黏的,趕都趕不散,一落身上就有十幾個。我想真是掉進地獄裏邊了。
“不知是誰告訴我的方法,抓大麥秸一小堆,用火燃著,放在堂屋裏,再蓋上幾張麻葉,讓大麥秸火滅了,光冒濃煙,蚊子和一切蟲子,怕煙就不往屋裏飛了,甚至也能把蚊子從屋內趕出來。我說,老太後不是會被煙薰壞了嗎?他們說不要緊,煙往高處冒,老太後坐得矮,現在不薰,一夜怎麽睡覺呢?我請示了老太後,開始用煙薰蚊子,果然好一些,起碼簷上的蚊子全跑了。老太後也比較滿意。可我弄得滿頭是灰,抹一臉黑黑的道子。
“為了趕緊做點吃的,我們又重新忙碌起來了。真是應了崔玉貴的話,隻好又從中午剩的豇頭角、剩玉米身上打算盤。這種苦日子,我們從來沒有經過。但是不幹又沒吃的,肚子餓,逼著我們非幹不可。疲倦極了,腿已經邁不動步,還要咬著牙去做。現在懂得什麽是苦了。人多起來,新添了坐轎車的人和車把式。我找到崔玉貴,讓他動員車把式幫忙煮玉米。沒有鍋,就把堂屋的那個鍋拔下來。沒有灶。就在院子角上檢舊磚新碼一個灶。沒有柴,就把院裏的大麥秸垛拆了,找不濕的麥秸當柴燒。這樣也不行,鍋小人多,怎麽辦?有經驗的車夫告訴我們,玉米可以燒熟了吃,於是把大麥秸多揪幾堆,用火和灰把玉米埋裏麵,燒成糊的。等玉米煮熟後,用鍋再煮豇豆粒。這樣,分幾鍋煮,總算把玉米煮成半生不熟的了,對付著能吃。我把燒好的玉米掰兩個尖,用兩個碗盛點豇豆粒,奉獻給老太後和皇上。已是半夜時分了,老太後還倚牆沒睡,我和娟子給老太後剝玉米粒,用頭上的簪子穿豇豆粒吃。皇上還坐在地下。我倆又端來兩碗豇頭湯,敬給老太後和皇上。然後伺候老太後睡覺。先把腿帶解開,鬆一鬆再紮上,怕腿帶上有蟲子。把頭發用手給老太後攏一攏。炕上不是原有個破簸箕嗎,把它扣過來,墊上一塊手巾作枕頭,讓老太後躺好。把撿來的芭蕉扇,給老太後蓋在臉上。剩下光著的兩隻手我們倆用兩塊手絹給包上。渾身上下,沒有露肉的地方,不怕蟲子叮了,看樣子,老太後忍受著悶熱,閉目養神,能眯糊一小會兒。皇上已經坐在車墊子上,用帽子遮住臉,兩腳伸直,在牆角上強忍著休息了。我倆輕輕地退出來,到窗外撿一頂破糙帽,給老太後把迎頭的窗戶堵上,免得有風。這才吃我們所謂的晚餐。皇帝和太後在一起,母子同居一室,還是第一次吧。
夜宿西貫市:苦難的第一站(7)
“正房東屋老太後和皇上已經靜悄悄沒有響動了,西屋的皇後、小主、三格格、四格格、元大奶奶也都沒有聲息了。這都是有教養的人,在這種場合,是誰也不會叫苦的。中間堂屋是我們四個侍女。聽聽各屋都沒有動靜,我們鋪下口袋,就在地上囫圇著睡下了。各王公大臣們連同大阿哥和溥倫躲在轎車裏去休息,李蓮英、崔玉貴等在蒲籠車裏,車夫們都集聚在西麵的矮廈子下。夏天的天空灰沉沉的,下弦月已經落到西南角下。這個鎮甸很安謐,因為都是迴民,有專一的信仰,信奉其他道門的事是很少的,所以騷動也不大。從我們到來,這地方的男人、婦女、孩子看熱鬧的人極少,跟我們閑談時,追根問底的人根本沒有,可見這村子的人很懂規矩。側耳聽到雞叫了,在宮裏是聽不到的。一天沒有好好地洗臉和擦身上,安靜下來後,才覺得渾身長滿了痱子,用手一摸都是小粒粒。手放在肉上,好像不是自己的皮膚,痱子出尖怪紮手的。迴想崔玉貴的話,‘隻當我已經死了’,心也就安穩下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