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萊瑉並沒有保存所有抗擊自然災害的完整統計,但據我估計,我們的貸款有5%是發放給了自然災害的幸存者。普拉米拉·格尼·戈什(pramranighosh)的故事就是我們的貸款者所經常麵對的災難情形的例證。1971年,在解放戰爭時期,普拉米拉的房子兩次被巴基斯坦軍隊燒毀。1984年她加入了格萊瑉。1986年,她患了腸炎,住進坦蓋爾醫院動了手術,並被告知幾年內不能工作。她的組員們提議從他們的小組基金中給她一筆貸款來付手術費用,但錢還是不夠,她賣掉了她的奶牛和食品雜貨店。
她用一筆新的貸款買了奶牛,而這些奶牛死於一種莫名的疾病。她又去每周中心會議從小組基金中貸了一筆60美元的貸款,用這筆錢買了一頭新的奶牛。在1988年的洪災期間,查比薩(插bbisha)村被淹沒,普拉米拉的房子被沖塌了,她失去了所有的莊稼。流行疫情又在村裏暴發肆虐了三周,銀行的工作人員每天都來探訪村民,發放純淨飲水的藥片。普拉米拉和數以千計的格萊瑉家庭一樣,收到了40公斤的麥子。她後來將那些賣麥子的錢還到中心的災難基金,還從我們這裏買了成本價的蔬菜種子。三周以後情況漸趨正常時,她已經做好準備,將食品雜貨店重新開張了。
1992年,打翻的油燈引起的一場火燒毀了普拉米拉的家。鄰居和村民努力幫助她撲滅了那場火,但是在複燃的烈火中,普拉米拉失去了她所有的莊稼、糧食、整個食品雜貨店,還有她的兩頭牛,剩下的僅有她和丈夫身上穿著的那幾件衣服了。大火過後的第二天上午,格萊瑉的工作人員走訪了普拉米拉,並組織了一個特別會議,在會上,他們提出向她提供一筆出自中心災難基金的貸款。但是她決定接受一筆季節性貸款和一筆小組基金的貸款,用一部分貸款開了一個小食品雜貨鋪,其餘的用來購買了水田的肥料。在她已長大成人的三個兒子的幫助下,她又有能力開始償還貸款了。三個月以後,格萊瑉批給她一筆住房貸款,於是她為自己建造了一個新家。
普拉米拉現在正在使用她的第十二筆貸款。她擁有的以及租用的土地足夠養活她的全家,並且一年大約賣10莫恩德稻穀。
格萊瑉從最初就採取與傳統的扶貧方式背道而馳的做法,我們發放現金貸款,而從不考慮首先提供技能培訓。這一方針給我們招來了許多批評,甚至包括來自一些朋友的批評。在喬布拉村我們根本看不到有任何進行正式培訓的需要,20世紀80年代的經驗,使我們更加確信我們的方法是正確的。
為什麽要先發放貸款呢?
我堅定地相信,所有人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我稱之為生存技能。窮人活著,這一事實就清楚地證明了他們的能力,不需要我們來教,他們已經知道如何去做這件事了。所以,我們不去浪費時間教給新的技能,而是努力去最大限度地利用他們現有的技能。使窮人能得到貸款,就是使他們得以立即實踐他們已經掌握的技能——編結,脫粒,養牛,拉人力車,等等。而他們掙到的錢繼而轉變為一種工具,成為一把開啟一係列其他能力的鑰匙,得以探究自己的潛力。貸款者經常彼此傳授新的技藝,以更好地利用他們的生存技能。他們比我們能做到的要強得多。
許多政府決策要人、非政府組織和國際顧問們在開展扶貧工作時,通常要首先推行一些非常詳盡的培訓規劃。他們這樣做是基於「窮人因缺乏技能而所以窮」的基本假設,並使他們自己的利益得以長久續存——為他們自己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而不必承擔任何必須產出具體成果的責任。有賴於多方援助的源流與善款預算,僅為此類培訓,就在全世界興起了一個龐大的行業。扶貧方麵的專家們堅持說,窮人要想攀上經濟的階梯,培訓是絕對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你進入到真實的世界中去,就一定會看到,窮人之所以窮,並非因為沒有經過培訓或是沒有文化,而是因為他們無法得到他們的勞動報酬。他們無力控製資本,而恰恰是控製資本的能力才會使人們擺脫貧窮。利潤是坦然地倒向資本的,窮人處於毫無力量的境地,隻能為生產資本控製者的利益勞作。他們為什麽無法控製任何資本呢?因為他們沒有繼承任何資本或貸款,又因為被認為沒有任何信貸價值而不能貸款。
我相信,許多培訓規劃帶來的是副作用。如果格萊瑉要求貸款者們必須先去參加一個企業管理培訓課程才能得到做營生的貸款的話,他們中大多數人都會被嚇跑。對於我們的貸款者來說,正規的學習是一件很嚇人的事,那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渺小,愚蠢,毫無用處,甚至會毀掉他們天生的能力。這類培訓還經常提供物質刺激來吸引人們參加培訓——有時參加者會即刻得到以培訓津貼為名義的好處,或是以參加培訓作為得到現金或其他好處的先決條件,由此來吸引那些對培訓本身可能根本不感興趣的窮人。
這並不是說所有的培訓都不好,但是不應該將培訓強加於人。隻有當人們積極尋求並願意為其付出代價或費用的情況下,才適於提供培訓。例如格萊瑉的貸款者,就確實在尋求培訓,他們可能想要學會看懂存摺上的數字,或是想要搞清楚已經償還和待償的數額。常有格萊瑉的貸款者想要讀懂十六條決議,學會記帳,或是隨時掌握業務信息,他們或者可能想學習飼養家禽,養牛,或是學習種植,儲藏,糧食加工的一些新方法。格萊瑉也正在將新的技術帶給他們:手提電話,太陽能,網際網路。很快,貸款者們就需要學會計算打電話的費用,或是學著去閱讀計算機屏幕上的詞語了。
</br>
她用一筆新的貸款買了奶牛,而這些奶牛死於一種莫名的疾病。她又去每周中心會議從小組基金中貸了一筆60美元的貸款,用這筆錢買了一頭新的奶牛。在1988年的洪災期間,查比薩(插bbisha)村被淹沒,普拉米拉的房子被沖塌了,她失去了所有的莊稼。流行疫情又在村裏暴發肆虐了三周,銀行的工作人員每天都來探訪村民,發放純淨飲水的藥片。普拉米拉和數以千計的格萊瑉家庭一樣,收到了40公斤的麥子。她後來將那些賣麥子的錢還到中心的災難基金,還從我們這裏買了成本價的蔬菜種子。三周以後情況漸趨正常時,她已經做好準備,將食品雜貨店重新開張了。
1992年,打翻的油燈引起的一場火燒毀了普拉米拉的家。鄰居和村民努力幫助她撲滅了那場火,但是在複燃的烈火中,普拉米拉失去了她所有的莊稼、糧食、整個食品雜貨店,還有她的兩頭牛,剩下的僅有她和丈夫身上穿著的那幾件衣服了。大火過後的第二天上午,格萊瑉的工作人員走訪了普拉米拉,並組織了一個特別會議,在會上,他們提出向她提供一筆出自中心災難基金的貸款。但是她決定接受一筆季節性貸款和一筆小組基金的貸款,用一部分貸款開了一個小食品雜貨鋪,其餘的用來購買了水田的肥料。在她已長大成人的三個兒子的幫助下,她又有能力開始償還貸款了。三個月以後,格萊瑉批給她一筆住房貸款,於是她為自己建造了一個新家。
普拉米拉現在正在使用她的第十二筆貸款。她擁有的以及租用的土地足夠養活她的全家,並且一年大約賣10莫恩德稻穀。
格萊瑉從最初就採取與傳統的扶貧方式背道而馳的做法,我們發放現金貸款,而從不考慮首先提供技能培訓。這一方針給我們招來了許多批評,甚至包括來自一些朋友的批評。在喬布拉村我們根本看不到有任何進行正式培訓的需要,20世紀80年代的經驗,使我們更加確信我們的方法是正確的。
為什麽要先發放貸款呢?
我堅定地相信,所有人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我稱之為生存技能。窮人活著,這一事實就清楚地證明了他們的能力,不需要我們來教,他們已經知道如何去做這件事了。所以,我們不去浪費時間教給新的技能,而是努力去最大限度地利用他們現有的技能。使窮人能得到貸款,就是使他們得以立即實踐他們已經掌握的技能——編結,脫粒,養牛,拉人力車,等等。而他們掙到的錢繼而轉變為一種工具,成為一把開啟一係列其他能力的鑰匙,得以探究自己的潛力。貸款者經常彼此傳授新的技藝,以更好地利用他們的生存技能。他們比我們能做到的要強得多。
許多政府決策要人、非政府組織和國際顧問們在開展扶貧工作時,通常要首先推行一些非常詳盡的培訓規劃。他們這樣做是基於「窮人因缺乏技能而所以窮」的基本假設,並使他們自己的利益得以長久續存——為他們自己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而不必承擔任何必須產出具體成果的責任。有賴於多方援助的源流與善款預算,僅為此類培訓,就在全世界興起了一個龐大的行業。扶貧方麵的專家們堅持說,窮人要想攀上經濟的階梯,培訓是絕對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你進入到真實的世界中去,就一定會看到,窮人之所以窮,並非因為沒有經過培訓或是沒有文化,而是因為他們無法得到他們的勞動報酬。他們無力控製資本,而恰恰是控製資本的能力才會使人們擺脫貧窮。利潤是坦然地倒向資本的,窮人處於毫無力量的境地,隻能為生產資本控製者的利益勞作。他們為什麽無法控製任何資本呢?因為他們沒有繼承任何資本或貸款,又因為被認為沒有任何信貸價值而不能貸款。
我相信,許多培訓規劃帶來的是副作用。如果格萊瑉要求貸款者們必須先去參加一個企業管理培訓課程才能得到做營生的貸款的話,他們中大多數人都會被嚇跑。對於我們的貸款者來說,正規的學習是一件很嚇人的事,那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渺小,愚蠢,毫無用處,甚至會毀掉他們天生的能力。這類培訓還經常提供物質刺激來吸引人們參加培訓——有時參加者會即刻得到以培訓津貼為名義的好處,或是以參加培訓作為得到現金或其他好處的先決條件,由此來吸引那些對培訓本身可能根本不感興趣的窮人。
這並不是說所有的培訓都不好,但是不應該將培訓強加於人。隻有當人們積極尋求並願意為其付出代價或費用的情況下,才適於提供培訓。例如格萊瑉的貸款者,就確實在尋求培訓,他們可能想要學會看懂存摺上的數字,或是想要搞清楚已經償還和待償的數額。常有格萊瑉的貸款者想要讀懂十六條決議,學會記帳,或是隨時掌握業務信息,他們或者可能想學習飼養家禽,養牛,或是學習種植,儲藏,糧食加工的一些新方法。格萊瑉也正在將新的技術帶給他們:手提電話,太陽能,網際網路。很快,貸款者們就需要學會計算打電話的費用,或是學著去閱讀計算機屏幕上的詞語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