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詔一下,各路統兵將帥未免注意起來,彼議分剿,此議合攻,忙亂了一會子,仍舊沒有結果。
鑑於軍隊毫無戰鬥力,嘉慶帝又下了一道諭旨,要在冬季舉行閱兵大典,檢查軍隊的戰鬥力,特別是檢閱官員的統兵指揮能力。
和珅見嘉慶帝一連作了許多事情,他已顧不上悲痛,若這樣下去,他豈不大權旁落。於是很快地從失去愛弟的悲痛中解脫出來。和珅向太上皇奏道:“皇上現在要親自執掌軍政,調動軍隊,盡快剿滅教匪,先下旨逮捕永保,後下旨訓斥諸將,如今又下旨秋冬季閱兵,皇上這是為國家社稷著想,作為一國至高無上的君主,一個國家的最高統帥,理當如此;然而湖陝豫川等地教匪正在囂張,於今冬閱兵,奴才以為實在不妥,清太上皇定奪。”
一席話說得幹隆帝非常生氣,顒琰怎麽成了國家的最高統帥了,怎麽成了至高無上的君主了?那麽難道我這個太上皇隻是個擺設,真的和曆朝曆代一樣有名無實?不行,我要做實在的太上皇,於是下詔曰:
“川陝鄂豫數省賊勢正熾,正是用兵之時,且火器營、健銳營從前線絕不能撤迴,京中的此二營官兵亦不能稍動,著令本年冬季大閱兵停止舉行。欽此。”
嘉慶帝有說不出的孤獨,他不能單獨下任何詔書,不能私自與任何大臣交往。孤獨之時,竟想起老師朱珪來。正巧,此時朱珪正擔任兩廣總督,他把幹隆的詩作四萬多首收編訂冊,分初、一、二、三、四、五集,並詳加註解評述,這真是一項偉大而又艱巨的工程,太上皇異常高興,便準備授朱珪為大學士。
嘉慶帝得知消息後,喜出望外,寫了許多詩篇向老師祝賀,並盼他早日到京,以解渴想之情。
吳省蘭發現這些詩稿後,立即抄給和珅,和珅想,正要找機會敲一敲朱珪,現在正是時候,這些詩稿就是“石頭”,用它一石二鳥。於是和珅跪到太上皇麵前奏道:“太上皇要提拔朱珪作大學士,詔書還沒發下,卻有人向他報喜道賀了。”
“哪一個?”
和珅把嘉慶的詩遞與幹隆帝,奏道:“如此,則嗣皇帝欲市恩於師傅顯而易見了。”
幹隆聽說是嘉慶帝要向他的師傅賣恩討好,非常震怒:這不是培植私黨嗎?自己的權力受到威脅,豈能聽之任之。太上皇立即召來董誥,問他道:“你久在軍機處,刑部,像嘉慶帝這樣的事按大清律,違背了哪一條?屬於哪一款?”
董誥聽到這些,內心震驚:這是和珅謀害皇上,千鈞一發,市恩大臣,按大清律即要將其監禁。董誥不露聲色,迴太上皇的話道:“臣請太上皇息怒,人發怒時是由於心情激動,而心情過於激動就要說過頭的話;待太上皇息怒,心平氣和,臣再為太上皇解釋,若太上皇此時心情激動不止,臣則不敢言。”
太上皇沉默了一會兒,漸漸冷靜下來。
董誥道:“朱珪作了皇上五年的師傅,皇上與朱珪既然是師徒,其情當是師生之情;且皇上詩稿之中絕無不當之言。太上皇暫且擱下其君臣不論,若是一個學士得知能與教授了他五年、與他朝夕相處了五年的老師相會,作詩向他祝賀,難道不是情理之中嗎?這樣看來,太上皇隻認嘉慶皇上與朱珪是君臣關係,卻忽略了二人本為師徒也。君臣之義,義;師徒之義,亦義也。後者可廢止乎?如太上皇與皇上,為君臣又父子也,皇子孝敬父皇,體貼入微,此為人子之大倫也。若隻以君臣論之,則疑其有他圖,這實在是不恰當的理解呀,請太上皇明察。”
幹隆帝聽後,道:“你是朝中的元老重臣,希望你好好地為朕輔助他、經常地教導他,讓他知仁、知義、知倫。”
這件事雖然被幹隆的寵臣董誥一篇巧妙的說辭化解了,但和珅到底還是找了個不是,貶朱珪做了安徽巡撫。
一連串的事情讓嘉慶帝更加清醒。太上皇視權如命。我若不加收斂,必為所廢,真是如履薄冰呀。過去,康熙帝屢廢太子,殺了多少大臣!
而對和珅,我決動不了他;我雖為一國之君,其實隻是個擺設。自幹隆四十六年至今,每年看起來赴避暑山莊我都隨去,可禦前行列隻有和珅隨從,別人不能靠近,連我們這些做皇子的都不能近在禦前。和珅揣摩透了父皇的心思性情,幾十年來,對皇上的思想言行了如指掌,以至於父皇念咒,他都能聽懂。我若不小心而得罪了他,他必然挑唆於父皇麵前,他必有種種的說詞借太上皇之手要挾於我,乃至更我嗣位。
嘉慶帝把朱珪當年送給他的《箴言》又看了幾遍:養心、敬身、勤業、虛己、致誠。為今之計隻有涵養身心,虛己以待,靜己以待,做訓“慎”字,謀定而後動。“靜”則可製動,可以不顯己之真貌,不露己之弱點,無說無錯而又能全神貫注於敵之弱點,敵之破綻。有大作為者就要“虛己以待”,“虛”則可密納萬物,老子雲:為天下合。為“合”則可保全自己而密納萬物。“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凡事欲速則不達。“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如今我要克製自己,戰勝自己,不動聲色。隻要我親政以後,殺他即易如反掌,現在如果派一武士,亦能置其於死地,但那不是真丈夫真天子所為。想當年曾祖康熙帝殺那鰲拜,真英明絕倫也。曾祖的要點就在於置敵人於不防。現在我無所事事,平庸靜處,就是將來大事成功的關鍵。
</br>
鑑於軍隊毫無戰鬥力,嘉慶帝又下了一道諭旨,要在冬季舉行閱兵大典,檢查軍隊的戰鬥力,特別是檢閱官員的統兵指揮能力。
和珅見嘉慶帝一連作了許多事情,他已顧不上悲痛,若這樣下去,他豈不大權旁落。於是很快地從失去愛弟的悲痛中解脫出來。和珅向太上皇奏道:“皇上現在要親自執掌軍政,調動軍隊,盡快剿滅教匪,先下旨逮捕永保,後下旨訓斥諸將,如今又下旨秋冬季閱兵,皇上這是為國家社稷著想,作為一國至高無上的君主,一個國家的最高統帥,理當如此;然而湖陝豫川等地教匪正在囂張,於今冬閱兵,奴才以為實在不妥,清太上皇定奪。”
一席話說得幹隆帝非常生氣,顒琰怎麽成了國家的最高統帥了,怎麽成了至高無上的君主了?那麽難道我這個太上皇隻是個擺設,真的和曆朝曆代一樣有名無實?不行,我要做實在的太上皇,於是下詔曰:
“川陝鄂豫數省賊勢正熾,正是用兵之時,且火器營、健銳營從前線絕不能撤迴,京中的此二營官兵亦不能稍動,著令本年冬季大閱兵停止舉行。欽此。”
嘉慶帝有說不出的孤獨,他不能單獨下任何詔書,不能私自與任何大臣交往。孤獨之時,竟想起老師朱珪來。正巧,此時朱珪正擔任兩廣總督,他把幹隆的詩作四萬多首收編訂冊,分初、一、二、三、四、五集,並詳加註解評述,這真是一項偉大而又艱巨的工程,太上皇異常高興,便準備授朱珪為大學士。
嘉慶帝得知消息後,喜出望外,寫了許多詩篇向老師祝賀,並盼他早日到京,以解渴想之情。
吳省蘭發現這些詩稿後,立即抄給和珅,和珅想,正要找機會敲一敲朱珪,現在正是時候,這些詩稿就是“石頭”,用它一石二鳥。於是和珅跪到太上皇麵前奏道:“太上皇要提拔朱珪作大學士,詔書還沒發下,卻有人向他報喜道賀了。”
“哪一個?”
和珅把嘉慶的詩遞與幹隆帝,奏道:“如此,則嗣皇帝欲市恩於師傅顯而易見了。”
幹隆聽說是嘉慶帝要向他的師傅賣恩討好,非常震怒:這不是培植私黨嗎?自己的權力受到威脅,豈能聽之任之。太上皇立即召來董誥,問他道:“你久在軍機處,刑部,像嘉慶帝這樣的事按大清律,違背了哪一條?屬於哪一款?”
董誥聽到這些,內心震驚:這是和珅謀害皇上,千鈞一發,市恩大臣,按大清律即要將其監禁。董誥不露聲色,迴太上皇的話道:“臣請太上皇息怒,人發怒時是由於心情激動,而心情過於激動就要說過頭的話;待太上皇息怒,心平氣和,臣再為太上皇解釋,若太上皇此時心情激動不止,臣則不敢言。”
太上皇沉默了一會兒,漸漸冷靜下來。
董誥道:“朱珪作了皇上五年的師傅,皇上與朱珪既然是師徒,其情當是師生之情;且皇上詩稿之中絕無不當之言。太上皇暫且擱下其君臣不論,若是一個學士得知能與教授了他五年、與他朝夕相處了五年的老師相會,作詩向他祝賀,難道不是情理之中嗎?這樣看來,太上皇隻認嘉慶皇上與朱珪是君臣關係,卻忽略了二人本為師徒也。君臣之義,義;師徒之義,亦義也。後者可廢止乎?如太上皇與皇上,為君臣又父子也,皇子孝敬父皇,體貼入微,此為人子之大倫也。若隻以君臣論之,則疑其有他圖,這實在是不恰當的理解呀,請太上皇明察。”
幹隆帝聽後,道:“你是朝中的元老重臣,希望你好好地為朕輔助他、經常地教導他,讓他知仁、知義、知倫。”
這件事雖然被幹隆的寵臣董誥一篇巧妙的說辭化解了,但和珅到底還是找了個不是,貶朱珪做了安徽巡撫。
一連串的事情讓嘉慶帝更加清醒。太上皇視權如命。我若不加收斂,必為所廢,真是如履薄冰呀。過去,康熙帝屢廢太子,殺了多少大臣!
而對和珅,我決動不了他;我雖為一國之君,其實隻是個擺設。自幹隆四十六年至今,每年看起來赴避暑山莊我都隨去,可禦前行列隻有和珅隨從,別人不能靠近,連我們這些做皇子的都不能近在禦前。和珅揣摩透了父皇的心思性情,幾十年來,對皇上的思想言行了如指掌,以至於父皇念咒,他都能聽懂。我若不小心而得罪了他,他必然挑唆於父皇麵前,他必有種種的說詞借太上皇之手要挾於我,乃至更我嗣位。
嘉慶帝把朱珪當年送給他的《箴言》又看了幾遍:養心、敬身、勤業、虛己、致誠。為今之計隻有涵養身心,虛己以待,靜己以待,做訓“慎”字,謀定而後動。“靜”則可製動,可以不顯己之真貌,不露己之弱點,無說無錯而又能全神貫注於敵之弱點,敵之破綻。有大作為者就要“虛己以待”,“虛”則可密納萬物,老子雲:為天下合。為“合”則可保全自己而密納萬物。“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凡事欲速則不達。“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如今我要克製自己,戰勝自己,不動聲色。隻要我親政以後,殺他即易如反掌,現在如果派一武士,亦能置其於死地,但那不是真丈夫真天子所為。想當年曾祖康熙帝殺那鰲拜,真英明絕倫也。曾祖的要點就在於置敵人於不防。現在我無所事事,平庸靜處,就是將來大事成功的關鍵。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