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帝為麻痹和珅,補寫了幾首詠玉如意的詩。嘉慶想:當初,父皇宣布我為儲君的前一天,和珅曾送我一柄玉如意。既然和珅派吳省蘭來偵視我,我何不“配合”吳省蘭,難道能讓吳省蘭空手而迴嗎?於是嘉慶帝補寫了幾首玉如意詩,並註上年月,成為前年和去年的詩作。
吳省蘭窮心盡意地搜索著嘉慶帝的詩稿,找到的竟有許多是讚美和珅的詩句,偶爾也有吟詠和珅壞處的,如說和珅整日吸著雪茄,原本潔白的牙齒變得黑黃,身上又有一股煙味,真不想與他靠近。最近嘉慶帝竟嘲笑和珅喜歡西洋人的“香菸”(鴉片)。吳省蘭把這些詩作抄與和珅看時,和珅竟咧著大嘴,露出滿嘴的黑牙,哈哈大笑。當吳省蘭把那些詠玉如意的詩並序抄與和珅時,和珅更是得意非常。吳省蘭與和珅得出共同的結論:嘉慶帝胸無城府,是個書生,典型的儒學書生,他對和珅,有愛又有依賴。和珅內心的警惕漸漸地消除了。
嘉慶二年九月初八日,太上皇正為重陽節的到來而高興。九月,是北京最好的季節,天高雲淡,風清氣爽,最為宜人。幹隆帝準備在重陽節到來之際到西郊打獵,然後再賞香山紅葉。
可是九月初八,皇後喜塔臘氏卻病故了。喜塔臘氏是嘉慶的結發妻子,旻寧(後來的道光帝)的生母。如今舍嘉慶帝而去,嘉慶帝悲痛無比,寫詩抒發自己的哀思:
琴瑟和鳴忽斷弦,冬宵夏晝甘三年。
雲煙縹渺舊沖漠,兒女伶何忍棄捐。
心緒縈牽情不斷,淚珠錯落酒同澆。
寂寞椒房誰是伴?獨聽蓮漏耐心宵。
鳳帵搖風魂欲返,垂髫合巹豈忘情,
自嘆癡情真說夢,鏡花水月片時濃。
正當嘉慶帝說自己“垂髫合巹豈忘情”,悲痛欲絕時,太上皇卻降下諭旨:雖處大喪,隻輟朝五天,嘉慶素服七日,遇祭奠時方才摘纓,各衙門章疏及引見折照常逞遞;七日內,值日奏事之王公大臣及接見人員俱著素服,惟不掛朝珠。
幹隆到了老年,最怕聽到兩個字:“老”和“死”,乃至與“老”和“死”有關的一切東西、一切詞語,他都厭煩,何況正值九九重陽節到來的前日皇後卻薨逝了。太上皇想:這太不吉祥了,這不是損折我的陽壽嗎?太上皇又想,在這種時候,他要觀察一下顒琰對父皇與對妻子孰輕孰重。
和珅命福長安對嘉慶帝嚴加監視,處處盯梢,若見其有“不孝”之處立即稟報。福長安此時已是吏部尚書、軍機處行走,哪有不聽和珅的話的道理?而太上皇也讓和珅偵視皇上是否重情愛而忘孝義。
嘉慶帝聽罷太上皇的諭召,哪能不明白太上皇的心理,遂也對內閣下了詔逾,迎合太上皇心意,而更顯孝心深厚,詔曰:
朕日侍聖上,聽夕承歡,諸取吉祥。禮以義起,宮中之禮亦當尊義而行。故王公大臣等奏事如常,服飾如常;天下臣民等自當共喻朕崇奉皇子孝思,敬謹遵行,
副朕專降尊養主意。
嘉慶知道,自己的皇位就如築在幕帳上的燕巢,稍有不慎,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巢傾卵破。
服喪期間,和珅和福長安向太上皇遞了兩份奏摺,將皇帝的活動作了詳盡全麵的匯報:
“七天之內,嘉慶皇上從不走幹清宮一路。帝去吉安所皇後靈堂時,俱出入蒼震門,不走花園門。皇帝因奉養太上皇,諸事唯取吉祥,至永思殿才換素服,迴宮即換常服,隨從太監也穿天清褂子。且皇上總以孝為務,其能以義製情,並不過於傷感,禦容一如平常。”
嘉慶強忍內心的悲慟,總算是做到了滴水不漏。
一天,和珅想,我須親自試探嘉慶帝一番,於是便帶了宜綿報來的前線奏摺,來到皇上麵前,跪在地上。嘉慶帝急忙拉起他道:“相公請起,以後見朕,非公開場合,絕不要行此大禮。”
和珅道:“奴才怎敢在皇上麵前無禮,禮儀乃義之表,奴才豈敢違君臣之大義!”
嘉慶道:“相公盡心國家,忠心皇上,此等大義,天下共知,像如此些許小節,不必太苛。”
和珅奉上奏摺道:“請皇上禦批。”
皇上道:“朕何能與焉,此等軍政大事,唯父皇處置,朕於此等大政不諳,於軍事更不熟悉,正要請教父皇、相公才是。”
和珅心裏有說不出的高興,後來又派福長安屢次試探,福長安迴報:看皇上樣子,對政事軍事等確實所知甚少,更不懂其中關節,諸事迷糊,見解淺陋,雖為帝王,實如後主李煜又似北宋徽宗,一書生耳。
此後,嘉慶帝若有事奏報太上皇,俱請和珅轉奏,和珅心裏更是高興。轉念一想,又覺此事可能有假,於是派一侍衛道:“你等到皇上麵前,如此說,看他如何。”於是和珅交待了侍衛幾句。
侍衛有意對嘉慶帝道:“皇上向太上皇奏事,乃禮規所在,由外臣轉奏,有悖於情理,奴才等以為皇上這種做法實是失當,就吾等侍衛也覺羞赧。”
嘉慶道:“你等有所不知,朕依靠相公治理國家,哪能輕視薄待他呢?何況相公盡心報國,忠心事主。朕正要厚待尊重於他,以使其盡力輔朕;若相公對朕略有懈怠,朕如何是好?朕靠誰治國?”
</br>
吳省蘭窮心盡意地搜索著嘉慶帝的詩稿,找到的竟有許多是讚美和珅的詩句,偶爾也有吟詠和珅壞處的,如說和珅整日吸著雪茄,原本潔白的牙齒變得黑黃,身上又有一股煙味,真不想與他靠近。最近嘉慶帝竟嘲笑和珅喜歡西洋人的“香菸”(鴉片)。吳省蘭把這些詩作抄與和珅看時,和珅竟咧著大嘴,露出滿嘴的黑牙,哈哈大笑。當吳省蘭把那些詠玉如意的詩並序抄與和珅時,和珅更是得意非常。吳省蘭與和珅得出共同的結論:嘉慶帝胸無城府,是個書生,典型的儒學書生,他對和珅,有愛又有依賴。和珅內心的警惕漸漸地消除了。
嘉慶二年九月初八日,太上皇正為重陽節的到來而高興。九月,是北京最好的季節,天高雲淡,風清氣爽,最為宜人。幹隆帝準備在重陽節到來之際到西郊打獵,然後再賞香山紅葉。
可是九月初八,皇後喜塔臘氏卻病故了。喜塔臘氏是嘉慶的結發妻子,旻寧(後來的道光帝)的生母。如今舍嘉慶帝而去,嘉慶帝悲痛無比,寫詩抒發自己的哀思:
琴瑟和鳴忽斷弦,冬宵夏晝甘三年。
雲煙縹渺舊沖漠,兒女伶何忍棄捐。
心緒縈牽情不斷,淚珠錯落酒同澆。
寂寞椒房誰是伴?獨聽蓮漏耐心宵。
鳳帵搖風魂欲返,垂髫合巹豈忘情,
自嘆癡情真說夢,鏡花水月片時濃。
正當嘉慶帝說自己“垂髫合巹豈忘情”,悲痛欲絕時,太上皇卻降下諭旨:雖處大喪,隻輟朝五天,嘉慶素服七日,遇祭奠時方才摘纓,各衙門章疏及引見折照常逞遞;七日內,值日奏事之王公大臣及接見人員俱著素服,惟不掛朝珠。
幹隆到了老年,最怕聽到兩個字:“老”和“死”,乃至與“老”和“死”有關的一切東西、一切詞語,他都厭煩,何況正值九九重陽節到來的前日皇後卻薨逝了。太上皇想:這太不吉祥了,這不是損折我的陽壽嗎?太上皇又想,在這種時候,他要觀察一下顒琰對父皇與對妻子孰輕孰重。
和珅命福長安對嘉慶帝嚴加監視,處處盯梢,若見其有“不孝”之處立即稟報。福長安此時已是吏部尚書、軍機處行走,哪有不聽和珅的話的道理?而太上皇也讓和珅偵視皇上是否重情愛而忘孝義。
嘉慶帝聽罷太上皇的諭召,哪能不明白太上皇的心理,遂也對內閣下了詔逾,迎合太上皇心意,而更顯孝心深厚,詔曰:
朕日侍聖上,聽夕承歡,諸取吉祥。禮以義起,宮中之禮亦當尊義而行。故王公大臣等奏事如常,服飾如常;天下臣民等自當共喻朕崇奉皇子孝思,敬謹遵行,
副朕專降尊養主意。
嘉慶知道,自己的皇位就如築在幕帳上的燕巢,稍有不慎,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巢傾卵破。
服喪期間,和珅和福長安向太上皇遞了兩份奏摺,將皇帝的活動作了詳盡全麵的匯報:
“七天之內,嘉慶皇上從不走幹清宮一路。帝去吉安所皇後靈堂時,俱出入蒼震門,不走花園門。皇帝因奉養太上皇,諸事唯取吉祥,至永思殿才換素服,迴宮即換常服,隨從太監也穿天清褂子。且皇上總以孝為務,其能以義製情,並不過於傷感,禦容一如平常。”
嘉慶強忍內心的悲慟,總算是做到了滴水不漏。
一天,和珅想,我須親自試探嘉慶帝一番,於是便帶了宜綿報來的前線奏摺,來到皇上麵前,跪在地上。嘉慶帝急忙拉起他道:“相公請起,以後見朕,非公開場合,絕不要行此大禮。”
和珅道:“奴才怎敢在皇上麵前無禮,禮儀乃義之表,奴才豈敢違君臣之大義!”
嘉慶道:“相公盡心國家,忠心皇上,此等大義,天下共知,像如此些許小節,不必太苛。”
和珅奉上奏摺道:“請皇上禦批。”
皇上道:“朕何能與焉,此等軍政大事,唯父皇處置,朕於此等大政不諳,於軍事更不熟悉,正要請教父皇、相公才是。”
和珅心裏有說不出的高興,後來又派福長安屢次試探,福長安迴報:看皇上樣子,對政事軍事等確實所知甚少,更不懂其中關節,諸事迷糊,見解淺陋,雖為帝王,實如後主李煜又似北宋徽宗,一書生耳。
此後,嘉慶帝若有事奏報太上皇,俱請和珅轉奏,和珅心裏更是高興。轉念一想,又覺此事可能有假,於是派一侍衛道:“你等到皇上麵前,如此說,看他如何。”於是和珅交待了侍衛幾句。
侍衛有意對嘉慶帝道:“皇上向太上皇奏事,乃禮規所在,由外臣轉奏,有悖於情理,奴才等以為皇上這種做法實是失當,就吾等侍衛也覺羞赧。”
嘉慶道:“你等有所不知,朕依靠相公治理國家,哪能輕視薄待他呢?何況相公盡心報國,忠心事主。朕正要厚待尊重於他,以使其盡力輔朕;若相公對朕略有懈怠,朕如何是好?朕靠誰治國?”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