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the economist(2015),broke but never bust.
[72] john dalton, udia dziobek(2015),central bank loss and experiences in selected countries.
3
後金融危機的中國與世界
東方就是東方,西方就是西方,二者永無交匯。
——英國詩人吉卜林(1865~1936)
公理一:貨幣供應量增長導致通貨膨脹。
公理二:信貸擴張導致資產價格泡沫。
——經濟史學家金德爾伯格
( 插rles kindleberger,1910~2003)
實施量寬(量化寬鬆)政策是比較容易的,無非是印票子。在推動量寬政策的時候可能是魚龍混雜,什麽都能夠在汪洋大海中生存下來,現在還很難預測一旦量寬政策退出會出現什麽樣的結果。
——中國總理李克強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73]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改變了世界,更改變了中國在世界中的地位,相對而言,中國的地位上升了。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本質是信貸經濟,因此,金融危機無論形式是次貸還是國債抑或房地產,最終表現就是債務,而過多的債務必然導致危機,這是曆史一次又一次告訴我們的真理。從金融進化史的角度,中國給出一個後發國家最可能的成功道路,但是其一旦爆發危機,後果也將是災難性的。如何防患於未然?化解債務是關鍵。
[73] 2015年4月15日《金融時報》對李克強總理的採訪。
“金磚五國”的困境
曆史總是如此,永遠都敲兩次門,但絕不重複,就像如今的“金磚國家”。
2011年日本央行行長白川方明到訪北京的時候,對“金磚國家”發出警告,他指出雖然這些快速增長的新興經濟體未來增長前景樂觀,但最終還是會麵臨人口和其他因素帶來的挑戰。目前外界普遍預計,如果保持目前的增速,到2040年,包括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在內的“金磚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將占到全球gdp的80%。對此,白川方明的判斷是“眾所周知,這是不現實的”。
這其實提出了一個挑戰性的話題,“金磚國家”的高速增長還能保持嗎?要了解“金磚國家”的未來,不得不從過去說起。曾經,一個投資銀行經濟學家第一次提出“金磚四國”(brics)的概念,僅僅作為一個投資概念,它在經濟領域中接受論證,而且一度飽受質疑。事實上,brics作為一個新詞已經誕生10年,不算新鮮了。它是由巴西 (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國(china)四國的首字母縮寫連綴而成,發音與磚塊(bricks)相似,因此被稱為“金磚四國”,而發明者也被稱為“金磚先生”。
事到如今,這一名詞的概念正在重構,力圖煥發更多意蘊。其間,不僅囊括了新貴南非,並且正在由經濟領域影響轉向政治方麵的抱負。近些年,在哀鴻一片的全球經濟中,“金磚國家”獨樹一幟,其影響力也呈現上升趨勢,曾集體亮相於g20峰會、氣候變化大會等國際場合。2011年4月14日,金磚領導人第三次會晤在中國三亞召開,這不僅是吸納南非之後五國領導人首度聚首,也是中國首度舉辦金磚峰會。
單純就經濟而言,“金磚國家”也今非昔比。2003年10月,高盛曾經發出一篇《與brics一起夢想:通往2050年的道路》的全球經濟報告。其中,高盛預言“金磚國家”將於2050年占據經濟主流:巴西將於2025年取代義大利的經濟位置,並於2031年超越法國;俄羅斯將在2027年超過英國,2028年超越德國;印度可能在2032年超過日本;至於中國,則是在2041年超過美國,從而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
按照這個速度,到了2041年,“金磚國家”的gdp總量就超過西方六大工業國(g7中除去加拿大)。最終,高盛大膽斷言,世界經濟格局到2050年將麵臨大洗牌,屆時全球新的六大經濟體將變成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巴西和俄羅斯。
不過,現實比想像更魔幻。比起這份當時被認為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報告,現實中“金磚國家”的發展速度的確不可小覷。
10年過去了,如今“金磚五國”總人口占全球42%,國土麵積占世界領土麵積近30%,五國貿易量則占全球貿易總量的17%,經濟總量占世界gdp的18%,集團內貿易總額在2010年達到2 200億美元。
金磚俱樂部的崛起,真的會使得世界看起來不一樣嗎?如果靜態地分析,目前“金磚五國”經濟總量已經超過11萬億美元,中國如果能夠保持8%以上的速度增長,那麽很可能到2018年就可以超過美國。然而,一切的前提在於“金磚國家”能夠保持高效、穩定的增長,而這一條件對於後發國家並不容易。
理性地看,“金磚五國”的經濟發展速度雖然驚人,然而卻各自麵臨經濟結構、政治製度上的諸多問題。事實上,中國的發展成為其他“金磚四國”的有效驅動力之一。當前,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經濟總量超過其他“金磚國家”總和,巴西、俄羅斯近些年經濟飆升,也與中國對於石油、大宗商品的渴求息息相關。
簡而言之,中國人均收入雖然在“金磚五國”中排名最後,卻是其他“金磚四國”的核心。僅就發展而言,中國gdp在過去10年的增量就超過俄羅斯、巴西和印度三國成員gdp增量之和。即使加入南非亦是如此,南非作為“金磚國家”中經濟總量最小的一個,gdp僅為4 000億美元,甚至不如此前“金磚四國”中位列第四的俄羅斯的20%,所以加入南非也無助於改善“金磚國家”聯盟中中國獨大的格局。
中國的經濟體量身軀如此龐大,加上人口優勢以及強勁出口,使得其他國家備感壓力。目前,亞洲貿易量已經躍居中國對外貿易量一半,而新興國家間的貿易量占到南南貿易總量的75%左右,其中中國就占去四成。也正因此,中國對巴西、南非的製造業造成了不小的衝擊,使得匯率問題也屢屢被提上議事日程,加上中印之間關於印度加入常任理事國等分歧,使得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之間的關係時刻有陷入緊張的可能。
如何使得利益區分明顯的各方越過分歧共謀發展?這顯然並不容易。進一步看,以往以政府投資拉動的經濟模式本身也使得中國內在問題並不輕鬆,從高企的債務分擔到國內不斷擴大的收入差距,這也使得“金磚四國”的發展充滿不確定性。在2011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了半年度報告《世界經濟展望》,認為全球經濟在未來兩年將繼續複甦,其中,作為世界主要新興經濟體的“金磚五國”將保持強勁的經濟增長態勢。與此同時,imf在報告中特別對中國經濟麵臨的中期風險發出警告,稱中國內地及香港的信貸膨脹和資產價格上漲“令人不安”,對中國房地產價格可能出現急速迴落及其影響的擔憂正日漸加劇。
俗話說,真金不怕火煉。“金磚五國”還能紅火多久,也取決於它們自身的經濟增長質素如何,如果僅僅是虛火,那麽最終會被曆史證明不過是曇花一現。因此,“金磚國家”對於世界的意義,不僅在於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更在於能否為更多後發國家、第三世界國家提供更多的發展路徑,其轉型的成敗經驗,對於世界而言,意義重大。從這個角度而言,目前“金磚國家”各有癥結,看似貌不驚人的巴西近些年在提高人均收入、降低收入差距等方麵的改革舉措,倒是值得正在邁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國等國參考。
</br>
[72] john dalton, udia dziobek(2015),central bank loss and experiences in selected countries.
3
後金融危機的中國與世界
東方就是東方,西方就是西方,二者永無交匯。
——英國詩人吉卜林(1865~1936)
公理一:貨幣供應量增長導致通貨膨脹。
公理二:信貸擴張導致資產價格泡沫。
——經濟史學家金德爾伯格
( 插rles kindleberger,1910~2003)
實施量寬(量化寬鬆)政策是比較容易的,無非是印票子。在推動量寬政策的時候可能是魚龍混雜,什麽都能夠在汪洋大海中生存下來,現在還很難預測一旦量寬政策退出會出現什麽樣的結果。
——中國總理李克強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73]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改變了世界,更改變了中國在世界中的地位,相對而言,中國的地位上升了。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本質是信貸經濟,因此,金融危機無論形式是次貸還是國債抑或房地產,最終表現就是債務,而過多的債務必然導致危機,這是曆史一次又一次告訴我們的真理。從金融進化史的角度,中國給出一個後發國家最可能的成功道路,但是其一旦爆發危機,後果也將是災難性的。如何防患於未然?化解債務是關鍵。
[73] 2015年4月15日《金融時報》對李克強總理的採訪。
“金磚五國”的困境
曆史總是如此,永遠都敲兩次門,但絕不重複,就像如今的“金磚國家”。
2011年日本央行行長白川方明到訪北京的時候,對“金磚國家”發出警告,他指出雖然這些快速增長的新興經濟體未來增長前景樂觀,但最終還是會麵臨人口和其他因素帶來的挑戰。目前外界普遍預計,如果保持目前的增速,到2040年,包括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在內的“金磚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將占到全球gdp的80%。對此,白川方明的判斷是“眾所周知,這是不現實的”。
這其實提出了一個挑戰性的話題,“金磚國家”的高速增長還能保持嗎?要了解“金磚國家”的未來,不得不從過去說起。曾經,一個投資銀行經濟學家第一次提出“金磚四國”(brics)的概念,僅僅作為一個投資概念,它在經濟領域中接受論證,而且一度飽受質疑。事實上,brics作為一個新詞已經誕生10年,不算新鮮了。它是由巴西 (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國(china)四國的首字母縮寫連綴而成,發音與磚塊(bricks)相似,因此被稱為“金磚四國”,而發明者也被稱為“金磚先生”。
事到如今,這一名詞的概念正在重構,力圖煥發更多意蘊。其間,不僅囊括了新貴南非,並且正在由經濟領域影響轉向政治方麵的抱負。近些年,在哀鴻一片的全球經濟中,“金磚國家”獨樹一幟,其影響力也呈現上升趨勢,曾集體亮相於g20峰會、氣候變化大會等國際場合。2011年4月14日,金磚領導人第三次會晤在中國三亞召開,這不僅是吸納南非之後五國領導人首度聚首,也是中國首度舉辦金磚峰會。
單純就經濟而言,“金磚國家”也今非昔比。2003年10月,高盛曾經發出一篇《與brics一起夢想:通往2050年的道路》的全球經濟報告。其中,高盛預言“金磚國家”將於2050年占據經濟主流:巴西將於2025年取代義大利的經濟位置,並於2031年超越法國;俄羅斯將在2027年超過英國,2028年超越德國;印度可能在2032年超過日本;至於中國,則是在2041年超過美國,從而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
按照這個速度,到了2041年,“金磚國家”的gdp總量就超過西方六大工業國(g7中除去加拿大)。最終,高盛大膽斷言,世界經濟格局到2050年將麵臨大洗牌,屆時全球新的六大經濟體將變成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巴西和俄羅斯。
不過,現實比想像更魔幻。比起這份當時被認為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報告,現實中“金磚國家”的發展速度的確不可小覷。
10年過去了,如今“金磚五國”總人口占全球42%,國土麵積占世界領土麵積近30%,五國貿易量則占全球貿易總量的17%,經濟總量占世界gdp的18%,集團內貿易總額在2010年達到2 200億美元。
金磚俱樂部的崛起,真的會使得世界看起來不一樣嗎?如果靜態地分析,目前“金磚五國”經濟總量已經超過11萬億美元,中國如果能夠保持8%以上的速度增長,那麽很可能到2018年就可以超過美國。然而,一切的前提在於“金磚國家”能夠保持高效、穩定的增長,而這一條件對於後發國家並不容易。
理性地看,“金磚五國”的經濟發展速度雖然驚人,然而卻各自麵臨經濟結構、政治製度上的諸多問題。事實上,中國的發展成為其他“金磚四國”的有效驅動力之一。當前,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經濟總量超過其他“金磚國家”總和,巴西、俄羅斯近些年經濟飆升,也與中國對於石油、大宗商品的渴求息息相關。
簡而言之,中國人均收入雖然在“金磚五國”中排名最後,卻是其他“金磚四國”的核心。僅就發展而言,中國gdp在過去10年的增量就超過俄羅斯、巴西和印度三國成員gdp增量之和。即使加入南非亦是如此,南非作為“金磚國家”中經濟總量最小的一個,gdp僅為4 000億美元,甚至不如此前“金磚四國”中位列第四的俄羅斯的20%,所以加入南非也無助於改善“金磚國家”聯盟中中國獨大的格局。
中國的經濟體量身軀如此龐大,加上人口優勢以及強勁出口,使得其他國家備感壓力。目前,亞洲貿易量已經躍居中國對外貿易量一半,而新興國家間的貿易量占到南南貿易總量的75%左右,其中中國就占去四成。也正因此,中國對巴西、南非的製造業造成了不小的衝擊,使得匯率問題也屢屢被提上議事日程,加上中印之間關於印度加入常任理事國等分歧,使得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之間的關係時刻有陷入緊張的可能。
如何使得利益區分明顯的各方越過分歧共謀發展?這顯然並不容易。進一步看,以往以政府投資拉動的經濟模式本身也使得中國內在問題並不輕鬆,從高企的債務分擔到國內不斷擴大的收入差距,這也使得“金磚四國”的發展充滿不確定性。在2011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了半年度報告《世界經濟展望》,認為全球經濟在未來兩年將繼續複甦,其中,作為世界主要新興經濟體的“金磚五國”將保持強勁的經濟增長態勢。與此同時,imf在報告中特別對中國經濟麵臨的中期風險發出警告,稱中國內地及香港的信貸膨脹和資產價格上漲“令人不安”,對中國房地產價格可能出現急速迴落及其影響的擔憂正日漸加劇。
俗話說,真金不怕火煉。“金磚五國”還能紅火多久,也取決於它們自身的經濟增長質素如何,如果僅僅是虛火,那麽最終會被曆史證明不過是曇花一現。因此,“金磚國家”對於世界的意義,不僅在於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更在於能否為更多後發國家、第三世界國家提供更多的發展路徑,其轉型的成敗經驗,對於世界而言,意義重大。從這個角度而言,目前“金磚國家”各有癥結,看似貌不驚人的巴西近些年在提高人均收入、降低收入差距等方麵的改革舉措,倒是值得正在邁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國等國參考。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