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希臘紓困方案,歐元區經濟實力最強的德國態度最為關鍵,其是否為歐債埋單的意願也間接決定了歐元區的未來。本質上,如何解決歐債危機是政策決策。最大爭議在於是否要讓私人投資者承擔歐債損失,以及以何種方式來承擔。這裏的所謂私人投資者,主要涉及德法的銀行界。德國以及法國的方案也一直存在分歧,法國曾經提出讓私人投資者主動自願延長債務期限,德國則傾向於用債務互換方式來延長債務期限。


    救助危機需要資金,就此而言,歐元債券的推出意義重大。


    歐元債券推出的重大意義


    “歐元債”為何重要


    到2011年年末,歐債危機暫時進入平靜期,但這並不意味著警報解除,而是在醞釀更大的井噴。形勢從債券市場反應可見一斑:雖然義大利成功售出5.67億歐元2023年到期的國債,德國債券拍賣卻出現了歐元區成立以來的特例,可謂有史以來的一大失敗,僅僅完成了約三分之二的籌資目標。


    國債市場是歐元區國家籌集資本的最慣用手段,也是表明市場情緒的有效風向標。德國可謂歐元區的現金奶牛,是歐元區最大經濟體,經濟實力、財務穩健都堪稱歐元區翹楚,被認為是歐元區存亡的核心。德國債券一向以安全著稱,本次卻拍賣失敗,揭示了市場的恐慌情緒。而一向被認為比希臘危險得多的經濟體義大利,卻完成了國債融資,令人驚奇。


    這兩個消息耐人尋味之處在於其傳遞的矛盾而又統一的信號:投資者對於歐元區前景表示擔憂,同時對於事態的解決卻又抱著部分希望。其中要訣,或許在於歐元區“共同債券”能否出台——這對於德國並不是好消息,對於義大利等國則是利好。


    在艱難時世中,歐元債券的提案無疑有其合理性。歐元區成員國聯合發行統一的歐元債券,很可能意味著成員國按照統一成本進行融資,最終債券信用由全體成員國共同擔保——這意味著一個事實,就是用核心國家的信用來為債券使用國背書。歐元區主權信用狀況一再惡化,根本原因就在於統一的貨幣政策之下,卻沒有統一的財政政策作為支撐,導致不同經濟體之間失衡日趨加劇,這種時候出台歐元債券無疑是對過去的一種糾偏,目的在於穩定局勢。外界認為“共同債券”或許是歐元區有效應對危機的最為迫切的手段,這意味著至少從債券籌資領域,歐元區國家可以共同負擔以及償還,可以部分改善過去極度不平衡的融資成本以及信用狀況。


    也正因為如此,國際社會普遍對歐元債券表示支持。不僅投資大鱷索羅斯曾經提出類似方案,經合組織(oecd)等機構也在展望中特別唿籲歐元債券,表示可以藉此改變歐元區增長乏力、銀行係統不良等弊端。


    共同債券聽起來是個好主意,一方麵能增強投資者信心,另一方麵也能幫助南歐國家暫時渡過難關。不過這一思路顯然需要德、法尤其是德國的犧牲。對此,德國總理默克爾作為歐洲一言九鼎的人物,明確表示共同債券這一思路並不適當。為什麽呢?關鍵在於共同債券帶來的利益與風險不成比例,某些國家可能會濫用這樣的信用,而核心國家則要為之承擔風險。雖然共同債券在經濟上可行,在政治上卻麵臨阻力。


    盡管歐元債券對於歐元區乃至世界經濟是利好,但是對德國這樣的國家卻是利空,這也是歐元債券難產的根本原因。德國信用良好,財力雄厚,其債券往往是安全的象徵,其經濟實力也一直是歐元區的支撐。一旦少了德國對歐元債券的支持,那麽歐元債券註定無果。但是如果德國加入歐元債券計劃,那麽,無疑會加大德國自身的融資成本,稀釋德國的信用,這對於德國政府以及選民來說犧牲不小。


    如果共同債券胎死腹中,那麽,最可能的替補方案則是索羅斯提出的方案:利用歐洲金融穩定機製,在不違反現行法令的前提下,使歐洲央行承擔起最後貸款人的角色。


    美聯儲曾經在美國金融危機中扮演過最後貸款人角色,遭遇不少爭議;如今美國等國希望歐洲央行承擔這樣的責任,但歐元區推行同樣思路則顯得困難較大。無論共同債券還是歐洲央行的最後貸款人角色,顯然都需要外力推動。


    歐債危機類似一個活火山,隨時都會爆發大小不一的危機,但是中間有著沉默期,很可能被認為警報解除而令人麻痹大意。不過,希臘退出歐元區是迫在眉睫的威脅,甚至會導致市場對歐元信心崩潰。此時此刻,歐元債券的緊迫性日漸凸顯,這也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改革機會。德國如果不想坐視希臘退出歐元區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後果,那麽必須有所行動。如果此時藉機推出歐元債券,加強歐元區內部結構改革,使得實力不濟的南歐諸國退出及再次加入歐元區有章可依,那麽,長期來看,歐元債券對於德國來說未嚐不是好事。


    g20恐難挽全球經濟頹勢


    圍繞希臘以及歐元區問題,2011年最後幾個月內國際會議不斷。在2011年歐盟救火峰會暫達成對希臘債務減記50%等協議之後,歐債危機原本看起來暫時進入平靜期。孰料,希臘總理貿然決定由全民公投決定是否接受歐盟方案的消息引發全球金融市場震動,歐債危機再次成為11月g20(二十國集團)會議的焦點。外界將目光開始投向參加此次峰會的中國身上,關注中國是否將扮演拯救風雨飄搖的歐元區的“白衣騎士”角色。於是,一波三折的希臘公投以及中國等國援歐與否,代替了事先諸多宏大議題,成為g20最受關注的內容,毀滅與拯救亦成為此次峰會主旋律。


    盡管中方不少人士明確表示坎城峰會不討論向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出資或購買歐債,譬如時任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傅瑩曾言“歐洲不是沒有能力救自己,中國拯救歐洲的問題並不成立”。但是,在增長乏力的全球經濟中,經濟高速增長、握有大量外匯儲備的中國,角色無疑受到重視。而美國經濟表現疲軟也引發美國對g20的影響力減弱的爭議。


    無論如何,此次g20峰會背後對於歐債問題的博弈與談判難以避免。事實上,如何將歐債“風暴”控製在茶杯之中,不僅關乎歐元區存亡,也是未來全球經濟的重大命題。


    迴頭來看,g20正式成立不過十來年,組織也談不上嚴密,但每逢危機時刻,往往被寄予厚望。2011年的法國坎城g20峰會分量加碼,三年前金融危機的曆史再度重演,g20再度被寄望拯救處於峭壁邊緣的世界,各方的共識對於應對危機非常必要。


    根據g20會議公報草案顯示,g20領導人認為全球經濟複甦已經放緩,歐元區債務危機是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同時,g20領導人將一致同意製訂出促進經濟增長的計劃。麵對危機,談論增長固然重要,但全球經濟深層次問題再也難以迴避。事實上,伴隨金融危機之後的去槓桿化痛苦進程,當前經濟除了增長乏力之外,社會結構的諸多弊端已經顯現,從美國2009年的“茶黨運動”到“占領華爾街”運動席捲全球各地可見一斑。全球經濟的轉型不僅難以避免,漫長的衰退很可能也正在逼近。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印鈔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瑾並收藏印鈔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