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公投是負責還是耍賴
2011年11月,希臘宣布舉行公投,這無疑是往經濟熱油鍋中撒了一把鹽,全球譁然。
迴頭來看,引發希臘公投的導火索正是此前歐盟峰會答應對希臘減記50%債務的協議:達成這一協議,對於私人債權人來說已屬不小妥協;但是希臘作為債務人,舉國上下卻必須經曆緊縮之苦,而這對於執政黨來說絕非好消息,很可能失去民意而下台。
也正因此,帕潘德裏歐以“希臘人民的事情應該由全希臘人來共同決定”為理由號召公投。這一算盤並不高明,既不能體現民主實質,更不能拯救希臘於水火,甚至會將歐元區再次拖入深淵。
國際評級機構惠譽曾發表評論,指出否決歐盟對於希臘援救方案不僅會加大希臘債務違約風險,而且還會促使希臘退出歐元區——而無論出現哪一種情況,都將對歐元區的金融穩定和生存能力產生嚴重影響。既然如此,為什麽希臘執政黨還要孤注一擲呢?原因在於,當前希臘領導人並不願意承擔國內緊縮帶來的民怨,也是為自己的政治前途盤算,隻是這一完美計劃很可能誤人誤己。
眾所周知,希臘是民主的故鄉,但是危機時刻並不是試驗直接民主的時機。對於主權債務進行全民公投,並不是對國家與選民負責任的態度,更類似一場將世界搭上的賭局——這樣的決策不僅缺乏領導力,而且後果也危險得超出控製。對於希臘而言,更合適的方式是換屆而不是公投。
為希臘退出歐元區設防火牆
亂局之中,不僅僅是希臘,希臘背後還有大笨象——也正因此,國際社會應該為希臘可能退出未雨綢繆,做好止損準備,構建相應防火牆。
在過去數年,歐債危機徘徊不去,“希臘退出歐元區”的說法多次見諸報端,已經類似“狼來了”的段子。不過,這一威脅毫無疑問真實存在——海外投資銀行已經多次預測,未來希臘退出歐元區的概率結果也各不一致。
希臘危機最早肇始於債務危機,進一步演化為經濟危機,之後則不斷衍生出政治危機。希臘2012年大選中,三大政黨陸續組閣失敗,希臘總統帕普利亞斯謀求組閣的努力付諸東流。
與此同時,鑑於希臘經濟狀況不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已決定延期履行與希臘的救助協議,直至希臘舉行新一輪議會選舉。事實上,這又反過來加劇了希臘國內民眾與國際投資者的擔憂。如果進一步演化為擠兌,後果將不堪設想。
進一步看,希臘選舉動蕩,不僅會導致希臘國內外環境的惡化,更重要的是,希臘選舉很可能進一步加大希臘與歐洲的分歧。
危機後民調顯示,左翼政黨的支持率居高。顯然,他們的執政主張與歐洲央行及imf等國際機構主張緊縮的紓困計劃不盡一致。在左翼政黨領導下,希臘不太可能履行援助計劃所需的緊縮計劃,那麽失去國際援助也幾近必然,退出歐元區的結果將不會令人感到意外。也正因為如此,德法等國領導人及財經高官多次對希臘民眾喊話,表示支持新一輪大選,事實上也是希臘決定是否留在歐元區的公投。
希臘的命運掌握在希臘人民手中,但是,眼下希臘的人民顯然不再願意為財政緊縮埋單。這不但是希臘的情況,也與歐洲政壇集體向左轉的大趨勢吻合。歐債危機之後緊縮,失業率又居高不下,危機已經由經濟層麵蔓延到政治與社會的各個領域,已經讓很多國家政壇領導人下馬——法國前任總統薩科齊的敗北也與此有關。
希臘危矣,而歐元也難以獨善其身。希臘為什麽重要?從絕對數量來看,希臘的gdp占歐元區經濟規模比例不過2%左右,其公共債務占比也僅僅為4%,表麵看起來,希臘退出歐元區並非不可承受之重。問題在於,如果希臘退出,那麽極有可能會連累其他南歐國家,如果葡萄牙、西班牙等龐然大物也陷入泥淖,那麽對於歐元區來說將是不可承受之重。
也正因此,比起希臘是否退出歐元區的問題,市場更應該關注希臘以何種方式退出歐元區。可能的方式有兩種,有序退出以及無序退出。伴隨著歐洲政治變動,拖宕日久的政治協商希望渺茫,希臘無序退出的可能性正在加大。可怕之處在於,希臘如果退出,那麽應對各種擠兌、外匯管製等混亂情況的時間並不多——根據彭博社邀請多位經濟學家、分析人士做出的預測,很可能隻是46個小時,即全球金融市場在周末的休市時間,也就是紐約收盤後到紐西蘭惠靈頓開盤之間的間隔。
如果希臘無序退出成為現實,那麽將是所有人的夢魘。對於市場來說,如同推倒第一枚多米諾骨牌,大家會揣測誰是下一個希臘,繼而投資者會失去對於南歐諸國的信任;屆時,不僅希臘等國會出現大規模擠兌以及外匯管製等情況,歐元區經濟以及金融係統也會因此遭受打擊。
也正因此,盡可能讓希臘有序退出,將成為可以考慮也可以承受的一種選擇。如果希臘能夠有序退出,那麽,歐元不僅可能保全其嚴格的財政以及貨幣紀律,而且也為其他國家的退出以及再度加入設立了一條可循的路徑。
拯救歐元
那一刻,我們所知的歐元區顯然可能已經解體了。大家的感覺是,隨著危機蔓延,在那一刻,歐元區已經處在崩潰的邊緣。
——一位參加2011年坎城會議的法國代表團成員[69]
義大利的黑色信號
當歐債危機的大火蔓延到義大利,全球金融市場也為之戰慄。
從2011年11月開始,義大利逐漸成為各類流言與恐慌的風暴眼,危機是否蔓延到義大利成為全球市場關注核心。義大利危機首先在國債市場得到警告,其10年期國債收益率突破6.0%,為1997年以來首次。國債收益率的提升意味著國債價格下跌,反映了投資者對於未來償付的擔憂,也體現了義大利今後融資成本的急劇上升。
當希臘不再成為唯一,歐債危機的下一站引發諸多揣測,也成為歐盟官員2011年11月11日舉行緊急會議的主要議題。前麵曾經指出,希臘危機如果僅僅止步於希臘,其結果歐元區尚可消化;因為希臘經濟體量偏小,影響不足懼,但如果引發歐元區其他大型國家的連鎖反應,那麽情況可能不可收拾。
這也正是義大利危機的微妙之處。與希臘不同,義大利作為歐元區舉足輕重的經濟體,排名第三,而且其債券市場規模名列第一。也正因此,義大利引發的動蕩並非希臘可以比擬,有可能將整個歐洲拉入深淵,甚至歐元的前景也命懸一線。同期,西班牙已經出現不良端倪,而受義大利效應影響,西班牙國債預期收益率11月11日也創下1997年以來曆史紀錄,其中西班牙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二級市場超過6%,同時與德國國債的息差飆升,其幅度為歐元區在1999年設立之後的最高點。
解鈴還須繫鈴人。雖然歐債危機的醞釀情況已經從希臘蔓延到其他國家,但是癥結仍舊在情況最為嚴重的希臘。如果解決希臘債務危機,不僅為希臘經濟未來釐清方向,對於市場來說,事實上也為其他歐元區國家的債務問題消解了不確定性。過去兩年來,歐元區對於希臘問題的態度基本是一個字——“拖”,以債務重組代替債務違約的說辭不斷翻新,其背後各方利益博弈則分秒不停。
</br>
2011年11月,希臘宣布舉行公投,這無疑是往經濟熱油鍋中撒了一把鹽,全球譁然。
迴頭來看,引發希臘公投的導火索正是此前歐盟峰會答應對希臘減記50%債務的協議:達成這一協議,對於私人債權人來說已屬不小妥協;但是希臘作為債務人,舉國上下卻必須經曆緊縮之苦,而這對於執政黨來說絕非好消息,很可能失去民意而下台。
也正因此,帕潘德裏歐以“希臘人民的事情應該由全希臘人來共同決定”為理由號召公投。這一算盤並不高明,既不能體現民主實質,更不能拯救希臘於水火,甚至會將歐元區再次拖入深淵。
國際評級機構惠譽曾發表評論,指出否決歐盟對於希臘援救方案不僅會加大希臘債務違約風險,而且還會促使希臘退出歐元區——而無論出現哪一種情況,都將對歐元區的金融穩定和生存能力產生嚴重影響。既然如此,為什麽希臘執政黨還要孤注一擲呢?原因在於,當前希臘領導人並不願意承擔國內緊縮帶來的民怨,也是為自己的政治前途盤算,隻是這一完美計劃很可能誤人誤己。
眾所周知,希臘是民主的故鄉,但是危機時刻並不是試驗直接民主的時機。對於主權債務進行全民公投,並不是對國家與選民負責任的態度,更類似一場將世界搭上的賭局——這樣的決策不僅缺乏領導力,而且後果也危險得超出控製。對於希臘而言,更合適的方式是換屆而不是公投。
為希臘退出歐元區設防火牆
亂局之中,不僅僅是希臘,希臘背後還有大笨象——也正因此,國際社會應該為希臘可能退出未雨綢繆,做好止損準備,構建相應防火牆。
在過去數年,歐債危機徘徊不去,“希臘退出歐元區”的說法多次見諸報端,已經類似“狼來了”的段子。不過,這一威脅毫無疑問真實存在——海外投資銀行已經多次預測,未來希臘退出歐元區的概率結果也各不一致。
希臘危機最早肇始於債務危機,進一步演化為經濟危機,之後則不斷衍生出政治危機。希臘2012年大選中,三大政黨陸續組閣失敗,希臘總統帕普利亞斯謀求組閣的努力付諸東流。
與此同時,鑑於希臘經濟狀況不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已決定延期履行與希臘的救助協議,直至希臘舉行新一輪議會選舉。事實上,這又反過來加劇了希臘國內民眾與國際投資者的擔憂。如果進一步演化為擠兌,後果將不堪設想。
進一步看,希臘選舉動蕩,不僅會導致希臘國內外環境的惡化,更重要的是,希臘選舉很可能進一步加大希臘與歐洲的分歧。
危機後民調顯示,左翼政黨的支持率居高。顯然,他們的執政主張與歐洲央行及imf等國際機構主張緊縮的紓困計劃不盡一致。在左翼政黨領導下,希臘不太可能履行援助計劃所需的緊縮計劃,那麽失去國際援助也幾近必然,退出歐元區的結果將不會令人感到意外。也正因為如此,德法等國領導人及財經高官多次對希臘民眾喊話,表示支持新一輪大選,事實上也是希臘決定是否留在歐元區的公投。
希臘的命運掌握在希臘人民手中,但是,眼下希臘的人民顯然不再願意為財政緊縮埋單。這不但是希臘的情況,也與歐洲政壇集體向左轉的大趨勢吻合。歐債危機之後緊縮,失業率又居高不下,危機已經由經濟層麵蔓延到政治與社會的各個領域,已經讓很多國家政壇領導人下馬——法國前任總統薩科齊的敗北也與此有關。
希臘危矣,而歐元也難以獨善其身。希臘為什麽重要?從絕對數量來看,希臘的gdp占歐元區經濟規模比例不過2%左右,其公共債務占比也僅僅為4%,表麵看起來,希臘退出歐元區並非不可承受之重。問題在於,如果希臘退出,那麽極有可能會連累其他南歐國家,如果葡萄牙、西班牙等龐然大物也陷入泥淖,那麽對於歐元區來說將是不可承受之重。
也正因此,比起希臘是否退出歐元區的問題,市場更應該關注希臘以何種方式退出歐元區。可能的方式有兩種,有序退出以及無序退出。伴隨著歐洲政治變動,拖宕日久的政治協商希望渺茫,希臘無序退出的可能性正在加大。可怕之處在於,希臘如果退出,那麽應對各種擠兌、外匯管製等混亂情況的時間並不多——根據彭博社邀請多位經濟學家、分析人士做出的預測,很可能隻是46個小時,即全球金融市場在周末的休市時間,也就是紐約收盤後到紐西蘭惠靈頓開盤之間的間隔。
如果希臘無序退出成為現實,那麽將是所有人的夢魘。對於市場來說,如同推倒第一枚多米諾骨牌,大家會揣測誰是下一個希臘,繼而投資者會失去對於南歐諸國的信任;屆時,不僅希臘等國會出現大規模擠兌以及外匯管製等情況,歐元區經濟以及金融係統也會因此遭受打擊。
也正因此,盡可能讓希臘有序退出,將成為可以考慮也可以承受的一種選擇。如果希臘能夠有序退出,那麽,歐元不僅可能保全其嚴格的財政以及貨幣紀律,而且也為其他國家的退出以及再度加入設立了一條可循的路徑。
拯救歐元
那一刻,我們所知的歐元區顯然可能已經解體了。大家的感覺是,隨著危機蔓延,在那一刻,歐元區已經處在崩潰的邊緣。
——一位參加2011年坎城會議的法國代表團成員[69]
義大利的黑色信號
當歐債危機的大火蔓延到義大利,全球金融市場也為之戰慄。
從2011年11月開始,義大利逐漸成為各類流言與恐慌的風暴眼,危機是否蔓延到義大利成為全球市場關注核心。義大利危機首先在國債市場得到警告,其10年期國債收益率突破6.0%,為1997年以來首次。國債收益率的提升意味著國債價格下跌,反映了投資者對於未來償付的擔憂,也體現了義大利今後融資成本的急劇上升。
當希臘不再成為唯一,歐債危機的下一站引發諸多揣測,也成為歐盟官員2011年11月11日舉行緊急會議的主要議題。前麵曾經指出,希臘危機如果僅僅止步於希臘,其結果歐元區尚可消化;因為希臘經濟體量偏小,影響不足懼,但如果引發歐元區其他大型國家的連鎖反應,那麽情況可能不可收拾。
這也正是義大利危機的微妙之處。與希臘不同,義大利作為歐元區舉足輕重的經濟體,排名第三,而且其債券市場規模名列第一。也正因此,義大利引發的動蕩並非希臘可以比擬,有可能將整個歐洲拉入深淵,甚至歐元的前景也命懸一線。同期,西班牙已經出現不良端倪,而受義大利效應影響,西班牙國債預期收益率11月11日也創下1997年以來曆史紀錄,其中西班牙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二級市場超過6%,同時與德國國債的息差飆升,其幅度為歐元區在1999年設立之後的最高點。
解鈴還須繫鈴人。雖然歐債危機的醞釀情況已經從希臘蔓延到其他國家,但是癥結仍舊在情況最為嚴重的希臘。如果解決希臘債務危機,不僅為希臘經濟未來釐清方向,對於市場來說,事實上也為其他歐元區國家的債務問題消解了不確定性。過去兩年來,歐元區對於希臘問題的態度基本是一個字——“拖”,以債務重組代替債務違約的說辭不斷翻新,其背後各方利益博弈則分秒不停。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