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格林斯潘自己而言,金融危機同樣也是一次理念的衝擊。早在2008年前出席眾議院聽眾會上,這位前美聯儲主席就低頭承認金融危機影響之廣大於自己的想像,而且反思自身理念也存在“缺陷”:“當時我犯了一個錯誤,就是假定各機構的自我利益決定了,它們是保護自己股東利益的最佳方麵……40年來,一直有足夠多的證據支持我的想法,表明那樣是對的。然而,在去年夏天,我的整個理論體係崩潰了。”


    金融危機是否意味著自由主義的終結呢?雖然“占領華爾街”等運動近年湧動,但這隻是理念變化的周期而已。畢竟,比起上一次大蕭條之後納粹以及蘇聯的崛起,這一次危機帶來的反思並未動搖到自由市場本身——雖然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對當前的社會不公、貧富分化、階級固化等全球性現象無動於衷。


    值得注意的是,理解危機其實比應對危機更為重要,因為危機在今後必然是常態。伴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金融危機已經內嵌到現代經濟體係運作之中,成為經濟學家熊彼特“創造性破壞”的一種手段,這是資本主義的一種自我出清行為。你可以不喜歡危機的暴烈與傷害,但是卻不得不與之長期共存。


    [64] 《伯南克的美聯儲》,經濟學家伊森·哈裏斯(2009),曾任職雷曼兄弟公司前常務董事、首席經濟學家。


    [65] 《格林斯潘“認錯”》,ft, 2008.


    金融危機啟示錄


    金融危機看似已經被媒體置換為後危機時代,但金融係統的監管與政府對危機的應對仍舊麵臨缺失。也許正如保爾森所言,我們隻有經曆一場危機,才能完成一些艱巨的任務。危機的啟示不斷呈現,革命卻顯然仍未完成。


    歐巴馬信號:拯救山姆大叔


    在2009年末迴首這一年,美利堅的這個聖誕特別冷。和1932年類似,美國人的耐心已經快耗光了,美國的資金也快耗光了。消費者支出首現1942年以來最大降幅,本年度以來美國非農就業共損失191萬個崗位,失業率步入25年來的最高水平,製造業活動更抵達198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整個經濟加速步入衰退。


    千唿萬喚之後,距總統宣誓就職不到6周的美國當選總統巴拉克·歐巴馬攜5 000億美元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姍姍出場,持續下行的歐美股市頓時迴暖大漲,道瓊指數上揚3.46%,標準普爾上揚3.84%,原材料和機械行業股價出現飆升。


    歐巴馬計劃額度高達5 000億美元,可謂20世紀50年代以來最大的美國經濟刺激計劃,規模堪比羅斯福新政。歐巴馬經濟刺激計劃包括五個要點:政府節能、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最大規模學校硬體升級、改進醫療狀況和普及寬帶網五大領域,預計創造至少250萬個就業崗位。


    瑞銀研究表明,當時世界各地的政府都宣布了一攬子減稅和減開支,一時之間,人人都是凱恩斯主義者。他們指出法國、英國、瑞士、澳大利亞和亞洲一些國家都有不少投資額度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最大受益者將是基礎設施相關領域。


    拋開計劃影響之外,當時歐巴馬並沒有正式就職,所以他的喊話更多被解讀為通過公共平台提振信心。2009年堪稱是美股1929年之後的最差年景,不少市場人士認為歐巴馬計劃帶來了一線生機。


    公共開支加大的財政赤字效應引發不少爭議,美國財政部10日發布,2009會計年度前兩個月聯邦預算赤字膨脹至4 000多億美元,2008年10、11兩個月的聯邦預算赤字就占2008會計年度全年赤字4547.9億美元的88%。


    盡管聖誕節歐巴馬拯救計劃仍舊隻是粗略大綱,市場仍舊期待歐巴馬的下一步細則,資金使用效率與能源問題都將是關注焦點。2009年12月10日,白宮同意拿出150億美元拯救美國汽車業“三巨頭”——通用、克萊斯勒和福特公司,同時還將設立一個號稱“汽車沙皇”的監管機構來嚴格督察困境中的汽車業。這個額度遠遠低於“三巨頭”的340億美元要求,很可能僅僅可以支撐其到2009年末。這是美國走出金融危機的重要一步,但是後續的故事還沒有完。


    一個時代的結束


    “那是一個時代的結束。音樂很快就會停止。”事過境遷,美國前任財長漢克·保爾森迴首金融危機時仍心有餘悸。


    烈火烹油多年的世界經濟繁華不再,全球衰退的鍾聲已經響起。幾乎瞬間,舊日的舞會已經結束,過去的華爾街幾乎淪陷。其實,早在音樂停止之前,時代已經不同了。世界金融係統前所未有的緊密連接,也因此無比脆弱;投資銀行和對沖基金等機構日漸重要,但是對場外交易的監管卻一直缺位乏力;危機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爆發蔓延。


    麵對危機,極端保守派往往認為這是經濟周期的自然呈現,市場會自動出清調試,不斷倒閉的金融機構正是這一過程的體現。不過,現實世界中的經濟運行與公共決策更為複雜,這一觸底過程的漫長時間與痛苦成本並不是每個政府都能承受,畢竟長期來說,我們都會死,況且加上金融機構近些年的彼此瓜葛,導致出現“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格局。


    在一個市場經濟體之下,政府採取的幹預措施通常情況下都難以完全迴避道德爭議——不管是自由市場的擁躉,還是民粹主義的信徒,都會極力反對政府過分介入參與救助。作為自由市場的追隨者,保爾森及其同儕並不是不清楚自己做法的危險性,這屬於被迫利用自己不信任的東西來拯救他一直信奉的東西。事後梳理,保爾森堅持認為當時已經別無選擇,隻能“臨時抱佛腳,邊做邊彌補缺漏。別的辦法都需要把方方麵麵考慮清楚,遠水解不了近渴”。甚至,如果什麽都不做,這場危機會演變成大街小巷和普通公民的災難。


    保爾森離開財政部後,被問到最多的基本問題是:經曆危機是什麽感覺?從中獲得哪些教訓能幫助我們今後避免類似的災難發生?前者明顯可以從保爾森迴憶錄找到答案,後者則更為隱晦。事實上,整個金融危機台前幕後仍舊是一部利益博弈圖譜,自信堅定如保爾森,自許拯救美國人民與世界經濟,也不得不麵臨政治的考慮,從黨派的鬥爭到國會的否定及立法的約束都無法迴避,甚至直到雷曼倒閉之後,財政部才獲得國會準許往金融機構注入資金。甚至他抱怨,直到今天,美國政府或監管者仍然沒有足夠的力量拯救一家非銀行金融機構免於破產。


    換個角度來看,這也許正是資本主義製度的特性之一。即使保爾森看似如此理解市場與經濟,但是他是否可以完全被信任,仍然值得懷疑,畢竟個人無法保證永遠正確。也許正如他在書中所言,從資本主義在美國發展的曆史看,它一直尋求在追求利益的市場力量和出於共同利益對這些力量進行駕馭和規範的必要法律法規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這本來就是一個不斷試錯、不斷修複的過程。


    今天,金融危機看似已經被媒體置換為後危機時代,但金融係統的監管與政府對危機的應對仍舊麵臨缺失。也許正如保爾森所言,我們隻有經曆一場危機,才能完成一些艱巨的任務。危機的啟示不斷呈現,而革命卻顯然仍未完成。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印鈔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瑾並收藏印鈔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