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隨著人類進步而進化,這意味著更多安全措施,比如中央銀行、存款保險、社會保障等公共“安全底線”,但是一些基本原則不會褪色。時至今日,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中,本·伯南克本人也向白芝浩致敬,評價白芝浩為銀行業發展史上的“一位關鍵人物”,並且總結如果中央銀行按照“白芝浩原則”行事,那就可以平息金融恐慌,“作為中央銀行,有效及時地介入非常重要。央行可以提供短期流動資金,避免整個體係崩潰或至少使其更加穩固”。
白芝浩原則雖然古老,但重溫有其意義,很多學者也對它做出更深入的檢驗研究,即在恐慌時期中央銀行應為有需求的銀行提供充分的、高利率水平的流動性。
如今的經濟形勢之下,我們實際已經進入一個金融危機更為頻繁的年代。正是學習曆史讓人類避免重複付出代價,大蕭條的教訓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中得到了應用與實踐。在中國,2013年6月的“錢荒風波”不過是一次小小的預演,中央銀行應該穩定具有不穩定天性的金融體係,正如有人所謂的“大央行時代”迴歸。
太陽底下無新意,但人真的能夠避免兩次蹚進同一條河流嗎?梳理中央銀行的曆史及其使命的形成,也是為當下的市場動蕩提出一係列尚未解決的問題:中央銀行最後貸款人功能與逆向選擇的道德風險如何平衡?誰又來充當國際社會的最後貸款人?抑或,誰又來監管監管者呢?
在金本位的年代,英國曾經有金塊與反金塊的爭論,還曾在1810年設立英國金塊委員會,經濟學家李嘉圖也是其中成員。該委員會也早早對貨幣政策得出一個類似的結論:“複雜的國家貿易知識、深奧的貨幣流通理論使得任何人或一組人,都無法使用合適的工具調整或經常調整國家的貿易需求。”[63]
金融完全基於人類智慧的演進,無論英格蘭銀行、美聯儲的運作或者我們今日的貨幣製度,如果放在演化的角度之中,看似曆史的偶然,卻又都是邏輯的必然。曆史由時間構建,但不同的曆史有不同的時間曆法。法國年鑑學派的曆史學家布羅代爾曾經提出長時段、中時段、短時段三種曆史時間,與之對應的概念分別可以歸結為結構、局勢、事件。換而言之,我們日常或傳統談論的曆史,其實不過是一些戲劇化的事件片段,屬於更深遠曆史的“表層上的激蕩”、“潮汐在其強烈運動中掀起的波浪”。
也正因此,英格蘭銀行的誕生以及1929年大蕭條,這些曆史事件看似人類智慧與機心無意而閃耀的結合,事實上離不開環境、經濟、國家、社會、文化等慢節奏曆史潛流的演進與推動。反觀之下,談論中央銀行的前世今生,就必得略略交代其滋生的土壤以及背景,藉此亦可一窺金融曆史的進化之旅,甚至國家文明興衰成敗的暗湧脈絡。
[60] 參見伯南克《大蕭條》、《金融的本質》等著作。
[61] 更多可參考其《倫巴第街》。
[62] 伯南克,《金融的本質》,2014。
[63] 參見《倫巴第街》。
第四部分
迄今為止的21世紀:
全球金融危機vs債務狂歡幻滅
1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
人是一件多麽了不起的傑作!多麽高貴的理性!多麽偉大的力量!多麽優美的儀表!多麽優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麽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麽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
人們認為他們知道的總是比實際的要多。他們喜歡對自己一無所知的事情表達觀點,並在這些觀點的指導下採取行動。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1946—)
近年最有用的金融創新隻有自動提款機。
——前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
(paul volcker,1927—)
20世紀的大蕭條催生了宏觀經濟學,亞洲金融危機被視為亞洲模式的失敗,2008年的金融危機則被認為屬於新自由主義甚至資本主義的失敗,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在曆史的教訓之下,美聯儲等監管者至少成功避免了又一次大蕭條。理解危機和應對危機一樣重要,曆史的正義需要時間得以伸張,而關於大蕭條的解釋今天仍舊沒有定論。對於金融危機的解釋我們需要更多思考,或許下一次危機並沒那麽遙遠。
雷曼之隕:驕傲的代價
一切巨浪,均起於細小波紋。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申請破產,從紐約到上海,世界的目光都在聚焦這一最大破產案,雷曼員工打包迴家的照片成為這個美國第四大投行的最後影像。
此前退出收購雷曼的英國巴克萊銀行以低得多的代價迴到戰場。巴克萊同意以2.5億美元買下雷曼核心的北美投行和資本市場業務。這個數字不僅遠遠低於市場此前預計的20億美元,也遠遠低於雷曼執行長理察·富爾德(ri插rd fuld)此前的要價。創建於1850年的雷曼兄弟本來是阿拉巴馬棉花經紀行,後來逐漸發展為華爾街排名第四的投資銀行。根據申請破產文件,破產時雷曼資產約為6 390億美元,負債約為6 130億美元。
這就是雷曼結束的方式,並非一聲巨響,而是一陣嗚咽。和百年明星雷曼一起隕落的,還有不肯低頭的驕傲。雷曼的倒閉,僅僅是開始。誰也不知道這居然會成為2008年最大的黑天鵝事件,也是讓次貸危機變為全球金融危機的關鍵環節。
而這一切,要從cds(信用違約掉期)談起。
cds :看不透的“毀滅性武器”
當次貸產品進行到2008年,它們已經遠離房地產產品,從商業地產到信用卡均已受染,且延伸到更多領域,cds即是其中代表。
雷曼與隨後破產的aig的遭遇都源於深度涉足cds市場。雷曼位居10家最大的cds交易者,也是cds誕生後第一個破產的做市商。與債券相關的衍生品cds在20世紀90年代由摩根大通首創,最開始幾年在華爾街風頭頗健,它相當於為金融資產買家提供一種違約保險,買家承擔賣家對約定資產的風險,如果沒有風險,那麽買家將按照合約價格收取違約保險金;如果風險加大,那麽合約價格隨之上揚;如果清算,那麽買家將承擔資產風險。cds槓桿效應極大,從幾倍到百倍。在次貸危機中,cds廣泛用於與次級房貸衍生品相關的規模按揭貸款支持證券(mbs)、商業不動產按揭貸款支持證券(cmbs)、擔保債務憑證(cdo)等。
“在物理學中,你是在和上帝玩遊戲;在金融界,你是在和上帝的造物玩遊戲。金融比物理要難得多。”將金融衍生品推向華爾街的數量金融大家伊曼紐爾·德曼(emanuel derman)始終強調對風險的敬畏,然而雷曼執行長富爾德顯然沒有這樣認為。雷曼等機構將垃圾債券包裝打包為高枕無憂的金融產品,雷曼成為打包發行房貸債券最多的銀行,在賣給投資者的同時,自己也吃進不少,資產額約為850億美元。
次貸危機爆發前,債務違約率處於曆史低位,投行精心打包包裝的cds的迴報顯得驚人穩定,cds獲得華爾街青睞,成為全球交易最為廣泛的場外信用衍生品。雷曼作為全球最大的債券商之一,一直從cds獲利不菲,最終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隨著次貸危機爆發,違約率暴漲,cds成為定時炸彈。最為驚人的是,因為場外交易無法監管,cds規模多大不得而知。據估計,僅僅商業銀行就涉及62萬億美元,而投行與對沖基金等監管較鬆的機構則不可估計具體數目。投資雷曼損失上億的金融大鱷也對cds不寒而慄,稱之為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巴菲特則直接認為cds就是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br>
白芝浩原則雖然古老,但重溫有其意義,很多學者也對它做出更深入的檢驗研究,即在恐慌時期中央銀行應為有需求的銀行提供充分的、高利率水平的流動性。
如今的經濟形勢之下,我們實際已經進入一個金融危機更為頻繁的年代。正是學習曆史讓人類避免重複付出代價,大蕭條的教訓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中得到了應用與實踐。在中國,2013年6月的“錢荒風波”不過是一次小小的預演,中央銀行應該穩定具有不穩定天性的金融體係,正如有人所謂的“大央行時代”迴歸。
太陽底下無新意,但人真的能夠避免兩次蹚進同一條河流嗎?梳理中央銀行的曆史及其使命的形成,也是為當下的市場動蕩提出一係列尚未解決的問題:中央銀行最後貸款人功能與逆向選擇的道德風險如何平衡?誰又來充當國際社會的最後貸款人?抑或,誰又來監管監管者呢?
在金本位的年代,英國曾經有金塊與反金塊的爭論,還曾在1810年設立英國金塊委員會,經濟學家李嘉圖也是其中成員。該委員會也早早對貨幣政策得出一個類似的結論:“複雜的國家貿易知識、深奧的貨幣流通理論使得任何人或一組人,都無法使用合適的工具調整或經常調整國家的貿易需求。”[63]
金融完全基於人類智慧的演進,無論英格蘭銀行、美聯儲的運作或者我們今日的貨幣製度,如果放在演化的角度之中,看似曆史的偶然,卻又都是邏輯的必然。曆史由時間構建,但不同的曆史有不同的時間曆法。法國年鑑學派的曆史學家布羅代爾曾經提出長時段、中時段、短時段三種曆史時間,與之對應的概念分別可以歸結為結構、局勢、事件。換而言之,我們日常或傳統談論的曆史,其實不過是一些戲劇化的事件片段,屬於更深遠曆史的“表層上的激蕩”、“潮汐在其強烈運動中掀起的波浪”。
也正因此,英格蘭銀行的誕生以及1929年大蕭條,這些曆史事件看似人類智慧與機心無意而閃耀的結合,事實上離不開環境、經濟、國家、社會、文化等慢節奏曆史潛流的演進與推動。反觀之下,談論中央銀行的前世今生,就必得略略交代其滋生的土壤以及背景,藉此亦可一窺金融曆史的進化之旅,甚至國家文明興衰成敗的暗湧脈絡。
[60] 參見伯南克《大蕭條》、《金融的本質》等著作。
[61] 更多可參考其《倫巴第街》。
[62] 伯南克,《金融的本質》,2014。
[63] 參見《倫巴第街》。
第四部分
迄今為止的21世紀:
全球金融危機vs債務狂歡幻滅
1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
人是一件多麽了不起的傑作!多麽高貴的理性!多麽偉大的力量!多麽優美的儀表!多麽優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麽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麽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
人們認為他們知道的總是比實際的要多。他們喜歡對自己一無所知的事情表達觀點,並在這些觀點的指導下採取行動。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1946—)
近年最有用的金融創新隻有自動提款機。
——前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
(paul volcker,1927—)
20世紀的大蕭條催生了宏觀經濟學,亞洲金融危機被視為亞洲模式的失敗,2008年的金融危機則被認為屬於新自由主義甚至資本主義的失敗,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在曆史的教訓之下,美聯儲等監管者至少成功避免了又一次大蕭條。理解危機和應對危機一樣重要,曆史的正義需要時間得以伸張,而關於大蕭條的解釋今天仍舊沒有定論。對於金融危機的解釋我們需要更多思考,或許下一次危機並沒那麽遙遠。
雷曼之隕:驕傲的代價
一切巨浪,均起於細小波紋。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申請破產,從紐約到上海,世界的目光都在聚焦這一最大破產案,雷曼員工打包迴家的照片成為這個美國第四大投行的最後影像。
此前退出收購雷曼的英國巴克萊銀行以低得多的代價迴到戰場。巴克萊同意以2.5億美元買下雷曼核心的北美投行和資本市場業務。這個數字不僅遠遠低於市場此前預計的20億美元,也遠遠低於雷曼執行長理察·富爾德(ri插rd fuld)此前的要價。創建於1850年的雷曼兄弟本來是阿拉巴馬棉花經紀行,後來逐漸發展為華爾街排名第四的投資銀行。根據申請破產文件,破產時雷曼資產約為6 390億美元,負債約為6 130億美元。
這就是雷曼結束的方式,並非一聲巨響,而是一陣嗚咽。和百年明星雷曼一起隕落的,還有不肯低頭的驕傲。雷曼的倒閉,僅僅是開始。誰也不知道這居然會成為2008年最大的黑天鵝事件,也是讓次貸危機變為全球金融危機的關鍵環節。
而這一切,要從cds(信用違約掉期)談起。
cds :看不透的“毀滅性武器”
當次貸產品進行到2008年,它們已經遠離房地產產品,從商業地產到信用卡均已受染,且延伸到更多領域,cds即是其中代表。
雷曼與隨後破產的aig的遭遇都源於深度涉足cds市場。雷曼位居10家最大的cds交易者,也是cds誕生後第一個破產的做市商。與債券相關的衍生品cds在20世紀90年代由摩根大通首創,最開始幾年在華爾街風頭頗健,它相當於為金融資產買家提供一種違約保險,買家承擔賣家對約定資產的風險,如果沒有風險,那麽買家將按照合約價格收取違約保險金;如果風險加大,那麽合約價格隨之上揚;如果清算,那麽買家將承擔資產風險。cds槓桿效應極大,從幾倍到百倍。在次貸危機中,cds廣泛用於與次級房貸衍生品相關的規模按揭貸款支持證券(mbs)、商業不動產按揭貸款支持證券(cmbs)、擔保債務憑證(cdo)等。
“在物理學中,你是在和上帝玩遊戲;在金融界,你是在和上帝的造物玩遊戲。金融比物理要難得多。”將金融衍生品推向華爾街的數量金融大家伊曼紐爾·德曼(emanuel derman)始終強調對風險的敬畏,然而雷曼執行長富爾德顯然沒有這樣認為。雷曼等機構將垃圾債券包裝打包為高枕無憂的金融產品,雷曼成為打包發行房貸債券最多的銀行,在賣給投資者的同時,自己也吃進不少,資產額約為850億美元。
次貸危機爆發前,債務違約率處於曆史低位,投行精心打包包裝的cds的迴報顯得驚人穩定,cds獲得華爾街青睞,成為全球交易最為廣泛的場外信用衍生品。雷曼作為全球最大的債券商之一,一直從cds獲利不菲,最終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隨著次貸危機爆發,違約率暴漲,cds成為定時炸彈。最為驚人的是,因為場外交易無法監管,cds規模多大不得而知。據估計,僅僅商業銀行就涉及62萬億美元,而投行與對沖基金等監管較鬆的機構則不可估計具體數目。投資雷曼損失上億的金融大鱷也對cds不寒而慄,稱之為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巴菲特則直接認為cds就是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