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中的很多細節充滿爭議。1914年,大部分中央銀行都是私有的,也使得它們的角色定位微妙。譬如,英格蘭銀行最早是為了支付奧斯堡登戰爭費用而誕生,經營者來自一群不能見容於法國的胡格諾派城市商人;後來採取理事製的英格蘭銀行的管理者們也往往有本職工作,管理英格蘭銀行不過被他們看作“應盡的公民義務”。陰謀論者往往以央行為私人所有而大做文章,卻不知曆史有其根由。
利雅卡特·艾哈邁德在副標題裏用了“毀了世界的銀行家”一語,意在扼嘆袞袞諸公未能挽救世界於金融危機深淵,這既是誇張也是寫實,這使得美國金融危機之中的財政部長蓋特納讀到艾哈邁德的著作時用“不忍卒讀”、“太恐怖了”來形容[59]。不可否認,早期央行運作形如俱樂部,從理論到工具皆簡陋不堪。迴頭來看,往往驚異於掌舵前輩對於貨幣以及經濟見識之業餘,即使今日,伴隨宏觀經濟學發展,諸位央行行長是否有根本性長進?今日對金本位的牧歌般唿喚是否是建立在對曆史與經濟的全麵理解之上?
金融危機一直與人類曆史並存,隻不過在20世紀之前,或許金融裹挾經濟的程度不深而已,習慣高增長的國人今後或許將更多要習慣衰退與繁榮的輪迴。
[58] 參考利雅卡特·艾哈邁德《金融之王》(2011)。利雅卡特·艾哈邁德是職業投資人,曾任世界銀行投行部主管。該書獲得了2010年普利茲曆史獎、金融時報–高盛最佳商業圖書、《紐約時報》年度十佳圖書等獎項。
[59] 蓋特納,《壓力測試》,中信出版社,2015。
從白芝浩到伯南克:最後貸款人
對大蕭條的研究近年來越來越集中在中央銀行的角色與作用上。大蕭條被伯南克稱為宏觀經濟學的“聖杯”,可對於聖杯的解釋仍舊充滿爭議,但基本教訓已有一定共識。大蕭條的最大悲劇在於起初中央銀行沒有擺脫金本位的束縛,後麵的事實也說明一個規律,即哪一個國家最早擺脫金本位,哪一個國家就最早脫離蕭條。
與此同時,大蕭條也被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稱為美聯儲的第一次“大考驗”,但是美聯儲應對並不積極,表現不佳。[60]伯南克研究大蕭條起家,他的觀點比較能夠代表主流意見。迴顧曆史,他認為這是因為美聯儲受到當時流行的清算主義的影響,這一理論認為美國銀行過度放貸,讓銀行體係收縮,經濟就會自然恢複健康。可惜,曆史發展並不是這樣,美聯儲犯了兩個錯誤,從貨幣政策方麵沒有刺激經濟,防止失業以及緊縮;從金融穩定方麵,美聯儲沒有發揮最後貸款人作用,導致銀行倒閉潮,進而引發金融市場崩潰。
關於貨幣政策方麵,前文討論已經比較多,我此處想重點討論第二點,也就是“最後貸款人”這一原則事實上是中央銀行家的信念,這一信念支撐金融市場從英格蘭銀行時代到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時代。金融危機之中,銀行擠兌是最常見也最可怕的事,美國大蕭條同樣如此。美國大蕭條中,超過9000家銀行倒閉,僅1933年就有4000家。在信貸凍結、萎縮甚至崩潰中,重溫白芝浩原則(bagehot’s dictum)非常重要。
關於貨幣史,似乎隻有一個原則正確,那就是沒有任何原則會永遠正確。貨幣問題從來都是大問題,而變革時代各種金屬貨幣與紙幣並存,更是顛倒眾生。難怪馬克思也曾引用19世紀英國國會議員格萊斯頓的名言,“受戀愛愚弄的人,甚至還沒有因鑽研貨幣本質而受愚弄的人多”。
但白芝浩顯然不在其中。白芝浩生於1826年2月23日,他被認為是英國雜誌《經濟學人》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編,我甚至認為他是曆史上最偉大的財經總編,迄今《經濟學人》仍保存著一個“白芝浩專欄”。而白芝浩的著作《倫巴第街》即使在今天也被美國前財政部長蓋特納稱為“聖經”。
1860年至1877年,白芝浩在《經濟學人》擔任總編17年,迄今差不多150年過去了,白芝浩原則仍舊適用,這一原則即“最後貸款人”原則[61]。我之所以反覆引用白芝浩,源自其清晰而深刻的思考,它可以概括為在金融危機時,中央銀行應該在提高利率的情況下繼續對商業銀行放貸,這一理念直到今天仍舊具有穿透力。
白芝浩的年代是英格蘭銀行不動聲色緩慢變化的年代,從一家私人銀行到公共機構的轉化已經開始。到了19世紀,隨著政府對於戰爭融資需求的緩解,英格蘭銀行已經屹立百年,雖然經曆了不止一次資助和停止兌付,但最終證明了自身的生存能力和存在價值。白芝浩就認為,從任何一種意義來講,英格蘭銀行都是倫敦唯一的銀行公司。
與此同時,正所謂“權力越大,責任越大”,外界的期待也開始變化。公眾開始並不僅僅滿足於英格蘭銀行對於金本位的維護,經曆了19世紀三四十年代議會調查和特許權變化,英格蘭銀行不得不逐漸迴應公眾的期待,也就是開始承擔應對錢荒之類危機的責任。
白芝浩敏銳地把握了時代的這一變化,透過英格蘭銀行,對央行職能和政策進行了深入思考,並且得出了正確結論。那就是中央銀行應該介入,在恐慌時期提供流動性。為了防止道德風險,中央銀行此時應該提高貸款利率,通過這樣的“懲罰性利率”甄別搭便車者。
盡管英格蘭銀行在1946年最終收歸國有,其中央銀行原型以及理念仍舊可以追溯到19世紀,許多理念是在沒有榜樣借鑑之下的探索。英格蘭銀行曆史上麵對的各類危機,最終也促成了對於中央銀行遊戲規則的諸多改進。中央銀行的最終成型,對美國乃至世界都有不少啟發。
對比之下,美國經濟曾經經曆漫長的自由放任,美國人民並不情願成立一家中央銀行,但在曆次擠兌浪潮中,沒有中央銀行作為最後貸款人,美國也付出慘重代價,19世紀末20世紀初多次發生銀行擠兌倒閉,而銀行的流動危機最終會傳遞到儲戶。早期,銀行應對擠兌提款,往往會停止提款,放棄營業,可是這往往會造成更大的恐慌。1907年,一場大麵積危機迫在眉睫,當時美國著名的金融家約翰·皮爾龐特·摩根出麵,以個人威信力挽狂瀾,幫助金融市場渡過危機,避免重蹈1893年覆轍——兩次危機有所不同,1893年危機中,有500多家銀行倒閉,而1907年危機中,盡管倒閉銀行數量減少,但單個銀行的規模變大,這對於金融係統同樣意味著致命衝擊。從這個意義而言,摩根在沒有中央銀行的情況下扮演了中央銀行的角色。正是曆次擠兌,促使國會重視金融係統穩定,才在1914年成立中央銀行。有了美聯儲之後,無論1929年還是2008年,我們都看到中央銀行在危機之中的重要作用。
即使目睹2008年的金融動蕩,伯南克迴憶起20世紀的金融擠兌,仍舊心有餘悸,“恐慌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如果一家銀行出了問題,隔壁銀行的儲戶就會擔心他們所存錢的銀行是不是也會出問題。因此,一家銀行遭到擠兌,會導致更普遍的銀行擠兌或更大範圍的銀行體係恐慌……不隻是許多銀行會倒閉,更為嚴重的是,銀行業恐慌常常會蔓延到其他市場,例如常常伴隨而來的是股市崩盤。可想而知,所有這些事情加起來,會對經濟產生怎樣的不利影響”。[62]
</br>
利雅卡特·艾哈邁德在副標題裏用了“毀了世界的銀行家”一語,意在扼嘆袞袞諸公未能挽救世界於金融危機深淵,這既是誇張也是寫實,這使得美國金融危機之中的財政部長蓋特納讀到艾哈邁德的著作時用“不忍卒讀”、“太恐怖了”來形容[59]。不可否認,早期央行運作形如俱樂部,從理論到工具皆簡陋不堪。迴頭來看,往往驚異於掌舵前輩對於貨幣以及經濟見識之業餘,即使今日,伴隨宏觀經濟學發展,諸位央行行長是否有根本性長進?今日對金本位的牧歌般唿喚是否是建立在對曆史與經濟的全麵理解之上?
金融危機一直與人類曆史並存,隻不過在20世紀之前,或許金融裹挾經濟的程度不深而已,習慣高增長的國人今後或許將更多要習慣衰退與繁榮的輪迴。
[58] 參考利雅卡特·艾哈邁德《金融之王》(2011)。利雅卡特·艾哈邁德是職業投資人,曾任世界銀行投行部主管。該書獲得了2010年普利茲曆史獎、金融時報–高盛最佳商業圖書、《紐約時報》年度十佳圖書等獎項。
[59] 蓋特納,《壓力測試》,中信出版社,2015。
從白芝浩到伯南克:最後貸款人
對大蕭條的研究近年來越來越集中在中央銀行的角色與作用上。大蕭條被伯南克稱為宏觀經濟學的“聖杯”,可對於聖杯的解釋仍舊充滿爭議,但基本教訓已有一定共識。大蕭條的最大悲劇在於起初中央銀行沒有擺脫金本位的束縛,後麵的事實也說明一個規律,即哪一個國家最早擺脫金本位,哪一個國家就最早脫離蕭條。
與此同時,大蕭條也被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稱為美聯儲的第一次“大考驗”,但是美聯儲應對並不積極,表現不佳。[60]伯南克研究大蕭條起家,他的觀點比較能夠代表主流意見。迴顧曆史,他認為這是因為美聯儲受到當時流行的清算主義的影響,這一理論認為美國銀行過度放貸,讓銀行體係收縮,經濟就會自然恢複健康。可惜,曆史發展並不是這樣,美聯儲犯了兩個錯誤,從貨幣政策方麵沒有刺激經濟,防止失業以及緊縮;從金融穩定方麵,美聯儲沒有發揮最後貸款人作用,導致銀行倒閉潮,進而引發金融市場崩潰。
關於貨幣政策方麵,前文討論已經比較多,我此處想重點討論第二點,也就是“最後貸款人”這一原則事實上是中央銀行家的信念,這一信念支撐金融市場從英格蘭銀行時代到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時代。金融危機之中,銀行擠兌是最常見也最可怕的事,美國大蕭條同樣如此。美國大蕭條中,超過9000家銀行倒閉,僅1933年就有4000家。在信貸凍結、萎縮甚至崩潰中,重溫白芝浩原則(bagehot’s dictum)非常重要。
關於貨幣史,似乎隻有一個原則正確,那就是沒有任何原則會永遠正確。貨幣問題從來都是大問題,而變革時代各種金屬貨幣與紙幣並存,更是顛倒眾生。難怪馬克思也曾引用19世紀英國國會議員格萊斯頓的名言,“受戀愛愚弄的人,甚至還沒有因鑽研貨幣本質而受愚弄的人多”。
但白芝浩顯然不在其中。白芝浩生於1826年2月23日,他被認為是英國雜誌《經濟學人》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編,我甚至認為他是曆史上最偉大的財經總編,迄今《經濟學人》仍保存著一個“白芝浩專欄”。而白芝浩的著作《倫巴第街》即使在今天也被美國前財政部長蓋特納稱為“聖經”。
1860年至1877年,白芝浩在《經濟學人》擔任總編17年,迄今差不多150年過去了,白芝浩原則仍舊適用,這一原則即“最後貸款人”原則[61]。我之所以反覆引用白芝浩,源自其清晰而深刻的思考,它可以概括為在金融危機時,中央銀行應該在提高利率的情況下繼續對商業銀行放貸,這一理念直到今天仍舊具有穿透力。
白芝浩的年代是英格蘭銀行不動聲色緩慢變化的年代,從一家私人銀行到公共機構的轉化已經開始。到了19世紀,隨著政府對於戰爭融資需求的緩解,英格蘭銀行已經屹立百年,雖然經曆了不止一次資助和停止兌付,但最終證明了自身的生存能力和存在價值。白芝浩就認為,從任何一種意義來講,英格蘭銀行都是倫敦唯一的銀行公司。
與此同時,正所謂“權力越大,責任越大”,外界的期待也開始變化。公眾開始並不僅僅滿足於英格蘭銀行對於金本位的維護,經曆了19世紀三四十年代議會調查和特許權變化,英格蘭銀行不得不逐漸迴應公眾的期待,也就是開始承擔應對錢荒之類危機的責任。
白芝浩敏銳地把握了時代的這一變化,透過英格蘭銀行,對央行職能和政策進行了深入思考,並且得出了正確結論。那就是中央銀行應該介入,在恐慌時期提供流動性。為了防止道德風險,中央銀行此時應該提高貸款利率,通過這樣的“懲罰性利率”甄別搭便車者。
盡管英格蘭銀行在1946年最終收歸國有,其中央銀行原型以及理念仍舊可以追溯到19世紀,許多理念是在沒有榜樣借鑑之下的探索。英格蘭銀行曆史上麵對的各類危機,最終也促成了對於中央銀行遊戲規則的諸多改進。中央銀行的最終成型,對美國乃至世界都有不少啟發。
對比之下,美國經濟曾經經曆漫長的自由放任,美國人民並不情願成立一家中央銀行,但在曆次擠兌浪潮中,沒有中央銀行作為最後貸款人,美國也付出慘重代價,19世紀末20世紀初多次發生銀行擠兌倒閉,而銀行的流動危機最終會傳遞到儲戶。早期,銀行應對擠兌提款,往往會停止提款,放棄營業,可是這往往會造成更大的恐慌。1907年,一場大麵積危機迫在眉睫,當時美國著名的金融家約翰·皮爾龐特·摩根出麵,以個人威信力挽狂瀾,幫助金融市場渡過危機,避免重蹈1893年覆轍——兩次危機有所不同,1893年危機中,有500多家銀行倒閉,而1907年危機中,盡管倒閉銀行數量減少,但單個銀行的規模變大,這對於金融係統同樣意味著致命衝擊。從這個意義而言,摩根在沒有中央銀行的情況下扮演了中央銀行的角色。正是曆次擠兌,促使國會重視金融係統穩定,才在1914年成立中央銀行。有了美聯儲之後,無論1929年還是2008年,我們都看到中央銀行在危機之中的重要作用。
即使目睹2008年的金融動蕩,伯南克迴憶起20世紀的金融擠兌,仍舊心有餘悸,“恐慌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如果一家銀行出了問題,隔壁銀行的儲戶就會擔心他們所存錢的銀行是不是也會出問題。因此,一家銀行遭到擠兌,會導致更普遍的銀行擠兌或更大範圍的銀行體係恐慌……不隻是許多銀行會倒閉,更為嚴重的是,銀行業恐慌常常會蔓延到其他市場,例如常常伴隨而來的是股市崩盤。可想而知,所有這些事情加起來,會對經濟產生怎樣的不利影響”。[62]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