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看,白芝浩倡導的高利率水平上的無限製放貸觀點逐漸被接受,成為現代央行應對金融危機時候的標準操作。但是從力度以及時機來看,爭議仍舊存在,我們將在大蕭條以及2008年金融危機看到此類案例。
站在21世紀看過去的辯論,有時候不知道該感嘆前人聰明還是曆史重複,金塊主義明顯是貨幣主義的先驅,而反金塊主義則堪稱凱恩斯主義的前輩[39]。凱恩斯主義爭議頗多,姑且不表,在貨幣領域我覺得凱恩斯具備洞見。和別的領域不同,貨幣是公共品,銀行係統因此具備外部性,貨幣又是私人使用,中央銀行信息不充分,調節起來又非常麻煩,這使得貨幣政策的鬆緊仍舊充滿爭議。但是危機時刻,貨幣領域過於保守的做法並不值得肯定,中央銀行作為最後貸款人的責任必須存在。甚至,隨著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的國際化,我們更應該思考,誰來作為國際社會的最後貸款人?這一問題如果無法得到妥善解決,類似席捲全球的大蕭條式悲劇必然再度重現。
[38] 《倫巴第街:貨幣市場記述》,白芝浩著,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39] 金德爾伯格( 2010)也有類似看法。
英鎊與金本位
19世紀是歐洲全麵邁入工業革命的大時代。從1870年到1913年,幾乎所有國家的貿易增長都快於他們的收入增長[40],這說明那是一個貿易加速的全球化時代。當時的全球投資也非常活躍,而這樣的時代事實上或許需要一個帝國為之提供穩定的政治、經濟秩序,英國充當了這樣的角色,雖然它一直被詬病為帝國主義,但是似乎比其他同儕幹得出色。
19世紀的英國已經不同以往,尤其在金融領域。19世紀,英國成為第一個工業化的國家,而且在19世紀大部分的時間內領先同儕。1870年時,英國占據世界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1880年時,其紡紗和布料的產量超過其餘歐洲國家總和[41]。
關於生活水準,城市化是一個很好的指標,這也意味著由多少農業人口供養城市人口。在羅馬帝國鼎盛時代,城市人口為全民的一成,而其後期則是九成五的人在鄉下。1500年之後,隨著歐洲擴張,城市人口開始上升,到了1800年,鄉間人口降低到八成五。但英國仍舊是例外,其鄉間人口一直持續降低,到了1850年,已有半數人口為城市人口。[42]
19世紀末,世界經濟已經達到高度一體化程度,這被認為離不開倫敦作為金融中心的貢獻,尤其是19世紀英國也一直堅持金本位製,而18世紀時雖然宣稱是複本位,但實際金子仍舊受歡迎得多。伴隨著新世紀銀礦的發現,白銀愈發貶值,金本位的地位更是得到空前的鞏固。
這也是一個金融狂飆的年代,各種幣製實驗以及理論層出不窮。貨幣攫取了每個人的關注力,不僅像李嘉圖這樣的經濟學家參與論戰,各類大師對此也著迷不已。比如,對格雷欣法則(gresham’sw)存在各種解讀,最有趣的說法是其發明權最早可以追溯到哥白尼,對比後來牛頓對於黃金白銀比價的關注,難怪經濟學家驚唿“這兩位天體力學的英雄並沒有忽視貨幣力學”。
金融不是一張白紙,貨幣的起源讓不同金屬在交換中存在重要地位,但也造成困擾,從比價穩定到數量,最常見的就是剛剛談到的“劣幣驅逐良幣”的格雷欣法則,即在金銀固定兌換比率之下,當市場比價與法定比價不同時,市場比價比法定比價高的貨幣(良幣)將逐漸減少,而市場比價比法定比價低的貨幣(劣幣)將逐漸增加。譬如銀幣的市場價格比實際價值高,那麽意味著銀被高估,同時也表示金被低估。那麽人們就會熔化金幣,同時將銀幣花出去,最終的結果就是市場的金幣越來越少,反之亦然。
於是,在金銀複本位製度之下,兩種金屬的不同比價往往導致重新鑄造成為常態,從而可能進一步引發價格失衡,銀子往往是麻煩的開始。
在崛起的過程之中,英格蘭銀行以及英國在曆史上如何麵對這些棘手問題呢?伴隨著英格蘭銀行券的廣泛使用,也促成了英鎊此後成為世界貨幣。考察英鎊在長時間的曆史表現,或許也可以幫助理解英國的獨特:為什麽英格蘭銀行出現在倫敦?為什麽倫敦公眾可以接受紙幣這一安排?以及英國後來的衍生金融製度設計。
1717年被認為是金本位元年,這一年英鎊按黃金固定價格,據說是根據牛頓的建議將每盎司黃金固定為3英鎊17先令,這個價格持續到1931年。此外,銀子雖然不那麽受歡迎,但仍舊在使用,其非貨幣化直到19世紀末才在主要國家完成,中國遲至20世紀40年代才最終放棄銀本位製。
可以想像,英格蘭銀行以及英國政府、人民為之付出了相應代價,才使得英鎊幾乎以超然曆史之外的姿態存在,但他們也收穫了信用。英鎊資信之佳,被認為接近黃金,因此四處被接納。以至於學者不得不承認,金本位時期最通行的國際付款方式不是黃金,而是英鎊的銀行本票。
與此同時,英格蘭銀行不僅製定倫敦的利率,相當長的時期內也製定了世界的利率。對比之下,英國的其他跟隨國的各類實驗往往以通貨膨脹收場,也使得法國之類國家無法像英國那樣借錢打仗,而隻能以硬通貨交易。
麥迪森認為英國在19世紀的優秀表現與金融體係相關,除了穩定健全的公共信用和貨幣體係、相當規模的資本市場和公債市場之外,從1821年保持下來的金本位製度也相當關鍵,而這為穩定匯率提供了有利條件。
19世紀的下半個世紀,幣製的不同也造就持續的爭議與間或的混亂。金本位的英國和複本位的法國央行之間也有過為了應對金融危機的合作。英國銀行業針對貿易融資較多,歐洲大陸國家則有不少工業貸款,這或許展示了兩種銀行業經營的不同思路。
金融曆史沒有恆定不變的優勢,即使是金本位製度,也不能永葆英國繁榮,這也是20世紀“一戰”以及大蕭條之後的係列故事。20世紀初,大部分國家都實行金本位,發行貨幣以黃金為錨,意味著各國法幣幣值與一定重量的黃金掛鉤。普通情況下黃金受開採量以及黃金發現等意外因素影響,令貨幣發行機械地受製於黃金儲備,常規情況之下並無大錯,但如果恰逢變動時代,最終將導致不可避免的動蕩與危機,比如後文將要談到的大蕭條時期。
[40] 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伍曉鷹、許憲春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41] 《世界經濟簡史》,卡梅倫著,譯林出版社,2009。
[42] 約翰·赫斯特,2007。
像英格蘭銀行一樣可靠
對比大英帝國的輝煌,在剛剛經曆的第一個一百年內,英格蘭銀行成功存活,這並不容易。正如我們前麵介紹的,曆史上的英格蘭銀行並非生來就有壟斷特權,不僅遭遇南海公司之類的競爭對手,在危機中也屢次遭遇擠兌。18世紀英格蘭銀行銀行部也數次接受資助,在1797年危機中甚至直接停止兌付。
盡管如此,英格蘭銀行仍舊贏得信用。白芝浩描述“英語世界的人都相信英格蘭銀行不會破產”,而英格蘭銀行也被視為“倫敦各銀行存放準備金最便捷、最安全的地方”。
</br>
站在21世紀看過去的辯論,有時候不知道該感嘆前人聰明還是曆史重複,金塊主義明顯是貨幣主義的先驅,而反金塊主義則堪稱凱恩斯主義的前輩[39]。凱恩斯主義爭議頗多,姑且不表,在貨幣領域我覺得凱恩斯具備洞見。和別的領域不同,貨幣是公共品,銀行係統因此具備外部性,貨幣又是私人使用,中央銀行信息不充分,調節起來又非常麻煩,這使得貨幣政策的鬆緊仍舊充滿爭議。但是危機時刻,貨幣領域過於保守的做法並不值得肯定,中央銀行作為最後貸款人的責任必須存在。甚至,隨著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的國際化,我們更應該思考,誰來作為國際社會的最後貸款人?這一問題如果無法得到妥善解決,類似席捲全球的大蕭條式悲劇必然再度重現。
[38] 《倫巴第街:貨幣市場記述》,白芝浩著,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39] 金德爾伯格( 2010)也有類似看法。
英鎊與金本位
19世紀是歐洲全麵邁入工業革命的大時代。從1870年到1913年,幾乎所有國家的貿易增長都快於他們的收入增長[40],這說明那是一個貿易加速的全球化時代。當時的全球投資也非常活躍,而這樣的時代事實上或許需要一個帝國為之提供穩定的政治、經濟秩序,英國充當了這樣的角色,雖然它一直被詬病為帝國主義,但是似乎比其他同儕幹得出色。
19世紀的英國已經不同以往,尤其在金融領域。19世紀,英國成為第一個工業化的國家,而且在19世紀大部分的時間內領先同儕。1870年時,英國占據世界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1880年時,其紡紗和布料的產量超過其餘歐洲國家總和[41]。
關於生活水準,城市化是一個很好的指標,這也意味著由多少農業人口供養城市人口。在羅馬帝國鼎盛時代,城市人口為全民的一成,而其後期則是九成五的人在鄉下。1500年之後,隨著歐洲擴張,城市人口開始上升,到了1800年,鄉間人口降低到八成五。但英國仍舊是例外,其鄉間人口一直持續降低,到了1850年,已有半數人口為城市人口。[42]
19世紀末,世界經濟已經達到高度一體化程度,這被認為離不開倫敦作為金融中心的貢獻,尤其是19世紀英國也一直堅持金本位製,而18世紀時雖然宣稱是複本位,但實際金子仍舊受歡迎得多。伴隨著新世紀銀礦的發現,白銀愈發貶值,金本位的地位更是得到空前的鞏固。
這也是一個金融狂飆的年代,各種幣製實驗以及理論層出不窮。貨幣攫取了每個人的關注力,不僅像李嘉圖這樣的經濟學家參與論戰,各類大師對此也著迷不已。比如,對格雷欣法則(gresham’sw)存在各種解讀,最有趣的說法是其發明權最早可以追溯到哥白尼,對比後來牛頓對於黃金白銀比價的關注,難怪經濟學家驚唿“這兩位天體力學的英雄並沒有忽視貨幣力學”。
金融不是一張白紙,貨幣的起源讓不同金屬在交換中存在重要地位,但也造成困擾,從比價穩定到數量,最常見的就是剛剛談到的“劣幣驅逐良幣”的格雷欣法則,即在金銀固定兌換比率之下,當市場比價與法定比價不同時,市場比價比法定比價高的貨幣(良幣)將逐漸減少,而市場比價比法定比價低的貨幣(劣幣)將逐漸增加。譬如銀幣的市場價格比實際價值高,那麽意味著銀被高估,同時也表示金被低估。那麽人們就會熔化金幣,同時將銀幣花出去,最終的結果就是市場的金幣越來越少,反之亦然。
於是,在金銀複本位製度之下,兩種金屬的不同比價往往導致重新鑄造成為常態,從而可能進一步引發價格失衡,銀子往往是麻煩的開始。
在崛起的過程之中,英格蘭銀行以及英國在曆史上如何麵對這些棘手問題呢?伴隨著英格蘭銀行券的廣泛使用,也促成了英鎊此後成為世界貨幣。考察英鎊在長時間的曆史表現,或許也可以幫助理解英國的獨特:為什麽英格蘭銀行出現在倫敦?為什麽倫敦公眾可以接受紙幣這一安排?以及英國後來的衍生金融製度設計。
1717年被認為是金本位元年,這一年英鎊按黃金固定價格,據說是根據牛頓的建議將每盎司黃金固定為3英鎊17先令,這個價格持續到1931年。此外,銀子雖然不那麽受歡迎,但仍舊在使用,其非貨幣化直到19世紀末才在主要國家完成,中國遲至20世紀40年代才最終放棄銀本位製。
可以想像,英格蘭銀行以及英國政府、人民為之付出了相應代價,才使得英鎊幾乎以超然曆史之外的姿態存在,但他們也收穫了信用。英鎊資信之佳,被認為接近黃金,因此四處被接納。以至於學者不得不承認,金本位時期最通行的國際付款方式不是黃金,而是英鎊的銀行本票。
與此同時,英格蘭銀行不僅製定倫敦的利率,相當長的時期內也製定了世界的利率。對比之下,英國的其他跟隨國的各類實驗往往以通貨膨脹收場,也使得法國之類國家無法像英國那樣借錢打仗,而隻能以硬通貨交易。
麥迪森認為英國在19世紀的優秀表現與金融體係相關,除了穩定健全的公共信用和貨幣體係、相當規模的資本市場和公債市場之外,從1821年保持下來的金本位製度也相當關鍵,而這為穩定匯率提供了有利條件。
19世紀的下半個世紀,幣製的不同也造就持續的爭議與間或的混亂。金本位的英國和複本位的法國央行之間也有過為了應對金融危機的合作。英國銀行業針對貿易融資較多,歐洲大陸國家則有不少工業貸款,這或許展示了兩種銀行業經營的不同思路。
金融曆史沒有恆定不變的優勢,即使是金本位製度,也不能永葆英國繁榮,這也是20世紀“一戰”以及大蕭條之後的係列故事。20世紀初,大部分國家都實行金本位,發行貨幣以黃金為錨,意味著各國法幣幣值與一定重量的黃金掛鉤。普通情況下黃金受開採量以及黃金發現等意外因素影響,令貨幣發行機械地受製於黃金儲備,常規情況之下並無大錯,但如果恰逢變動時代,最終將導致不可避免的動蕩與危機,比如後文將要談到的大蕭條時期。
[40] 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伍曉鷹、許憲春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41] 《世界經濟簡史》,卡梅倫著,譯林出版社,2009。
[42] 約翰·赫斯特,2007。
像英格蘭銀行一樣可靠
對比大英帝國的輝煌,在剛剛經曆的第一個一百年內,英格蘭銀行成功存活,這並不容易。正如我們前麵介紹的,曆史上的英格蘭銀行並非生來就有壟斷特權,不僅遭遇南海公司之類的競爭對手,在危機中也屢次遭遇擠兌。18世紀英格蘭銀行銀行部也數次接受資助,在1797年危機中甚至直接停止兌付。
盡管如此,英格蘭銀行仍舊贏得信用。白芝浩描述“英語世界的人都相信英格蘭銀行不會破產”,而英格蘭銀行也被視為“倫敦各銀行存放準備金最便捷、最安全的地方”。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