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英國輝格黨誕生於17世紀末,在19世紀中葉演變為英國自由黨,擁護議會製,多為新教徒。1679年,詹姆斯二世的天主教背景是否有資格成為英王導致議會分歧,一批議員反對詹姆斯公爵的王位繼承權,“輝格”(whigs)可能是“whiggamores”(好鬥的蘇格蘭長老會派教徒)縮寫。


    [29] 英國保守黨的前身,1679年成立的托利黨(tory),1833年改稱保守黨。


    [30] 轉引自加爾布雷思(2007)。


    [31] 肯尼思·o·摩根主編,《牛津英國通史》,商務印書館,1993。


    從銀行券到紙幣


    危機之中,英格蘭也麵臨擠兌,卻始終不曾破產,訣竅在於,英格蘭銀行採用了以時間換空間的辦法。在18世紀的數次擠兌風潮之中,麵對兌換的要求,英格蘭銀行故意放慢支付行為,往往以較小麵值的硬幣支付銀行券,同時又用“贏得的時間”召集倫敦商人表態願意接受英格蘭銀行的銀行券。


    從英格蘭銀行成立之日起,出售銀行券牟利就被視為一個重大動機。銀行券是當時銀行的主要業務之一,算是鈔票的前身。早期的銀行券往往可以隨時兌換黃金,比起匯票更為便捷,都是由私人銀行發行,並且有多家銀行加入發行。與之對應,發行銀行券的銀行也需要有相應的黃金儲備,並不是如同今天印刷鈔票即可,因而,資信良好的銀行券更受歡迎。馬克思顯然也是一位熱衷談論貨幣的狂熱者,他的文章多次討論英格蘭銀行以及銀行券等,他曾經如此總結:“隻要銀行券可以隨時兌換貨幣,發行銀行券的銀行就絕不能任意增加流通的銀行券的數目”。


    在曆史的進程中,銀行券日後衍生了鈔票、法幣。18世紀的英國尚無如是認識,當時有超過200家銀行發行銀行券,但是數額、麵額甚至信用都無法和英格蘭銀行比肩——私人銀行往往更為進取,但是銀行券的發行往往難以保持克製,最終以擠兌破產收尾。


    英格蘭銀行最開始主要是為政府服務,從事匯票、本票等普通銀行業務,由於其資信良好,他們的銀行券大受歡迎。英格蘭銀行發行的銀行券最初麵額不菲,一般限定在倫敦地區,也不是尋常的零售方式,往往是作為大額交易中黃金的替代品。盡管英格蘭銀行資信良好,但它的利潤和大多數銀行一樣,依賴於公眾對其發行銀行券的自願接受和流通,這意味著當有人需要兌換銀行券時必須給出迴應,即使在危機時刻。


    到了1797年,形勢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法國人即將登陸的傳言令各銀行難以為繼,不得不暫緩兌付,索性由政府出麵做決定,而皮特首相不得不出台法案,在忐忑之中停止銀行券兌換黃金,後果如何呢?按照曆史學家布羅代爾的敘述,少年得誌的皮特素來自信,但也生怕這一法令產生不可收拾的後果。結果卻令人意外,不僅一天之內就有1 140名商人簽署了願意接受銀行券的聲明書,同時《銀行限製法》也由原定的六星期變為實施了近四分之一個世紀,期間一切運行正常,“拿破崙戰爭期間居留英國的一名法國人甚至說,所有這些年頭,他未見過一枚金畿尼。一場本身特別難以支持的危機就這樣度過了,沒有造成太大的損失……銀行券原則上沒有任何擔保,但照舊流通,與鑄幣的比價保持不變,至少直到1809年至1810年間是如此。”[32]


    用紙幣將法國搞得天翻地覆的約翰·勞曾說:“沒有貨幣,再好的製度也不能動員人民、改進產品、促進位造業和貿易。”但是,他隻是看到紙幣創造財富的一麵,卻沒有看到紙幣毀滅財富的一麵。英國人的實驗則通過私人銀行券將“紙幣”馴服。


    英格蘭銀行的一小步,最終造就了金融史的一大步。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不僅恐慌在千鈞一發之際止息,同時英國人接受了紙幣。英格蘭銀行的銀行券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金屬貨幣,現代意義上的紙幣開始流通,這是金融史上的又一個裏程碑。


    不可否認,紙幣雖然是中國人最早發明的,但是其大範圍的接納卻是始於英格蘭銀行的係列實驗,這對於人類文明帶來革命性的意義。約翰·勞的蘇格蘭老鄉、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早就認識到紙幣對於經濟遠遠不是方便那麽簡單,而是再造了經濟的空間與要素:“在任何國家流通中的,並使土地和勞動力所生產的產品藉以流通並分配給適當的消費者的金銀貨幣,都是死的存量。貨幣是一個國家資本中很有價值的一部分,但不給國家生產任何東西。銀行明智地用貨幣代替大量金銀,使得國家能將大量這種死的存量變為積極的生產性存量。在任何國家流通的金銀可以恰當地比作公路……用一個極端的比喻,銀行明智行動……提供了一種空中通衢。”[33]


    值得注意的是,倫敦進行的一切金融實驗甚至不完全依賴權力強迫,很大程度上基於英國公眾的自由選擇。經濟學家早就明白貨幣的廣泛流通並不等於說是合法流通,但是當年在倫敦沒有人是出於被迫而接受紙幣,倫敦的商家“不打折扣”地繼續接受這些紙幣。[34]


    除了愛國之心以及公民責任,英國民眾的支持更多源於他們對於政府以及國家的信心,這種信心源於英格蘭銀行等機構的穩定經營,也基於英國政府承諾的穩定性,這是對於英國體係的信用投票。也正因此,銀行券保證金並非金銀,而是全英國“巨量的勞動產品”,英國“用它製造的工業品和它的轉口貿易取得的收益向它的歐洲盟友提供數額驚人的資助,從而使他們能打敗法國,維持一支在當時嘆為觀止的艦隊以及龐大的陸軍,從而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扭轉局勢,使拿破崙陷入困境”。[35]


    信用有價,金融核心就是信用,正是這種信任,反過來不僅促使了紙幣的誕生,也使得英國在歐洲與法國對抗中扭轉戰局,進一步為英國的稱霸奠定了基礎。曆史學家評價,任何別的國家在那個時代都沒有能力做同樣的事。


    [32] 費爾南·布羅代爾,《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與資本主義 》,1993。


    [33] 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亞南譯,商務印書館,1972。


    [34] 裏瓦爾,2001。


    [35] 布羅代爾,1993。


    第二部分


    19世紀:金融革命vs英國崛起


    我們搬走了大山,並將大海變為通途;什麽也阻止不了我們。我們向粗野的自然挑戰;用我們不可阻擋的機器,永遠勝利地前進,並滿載戰利品而歸。


    ——《愛丁堡評論》(創辦於1802年)


    一切商業交易中,信用第一。


    ——英國作家狄更斯《德魯德疑案》


    英國議會在1844—1845年討論“皮爾條例”的一次辯論會中,格萊斯頓曾經說過,受戀愛愚弄的人,甚至還沒有因鑽研貨幣本質而受愚弄的人多。


    ——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


    19世紀的重點仍是英國。英國在16世紀還是一個毫無冠軍相的歐洲國家,卻在18世紀領跑,19世紀崛起登頂,原因在於製度創新,金融方麵功不可沒。經濟的擴張意味著各類金融創新興起,也滋生各種危機。英國在1825年再度爆發危機,這甚至被認為是英國第一次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其發端正是從貨幣開始。英格蘭銀行深陷其中,卻也由此開始直麵其作為中央銀行在危機中所應承擔的責任,那就是探索在危機之中提供流動性。英格蘭銀行在19世紀的諸多貢獻,對應著幾個世紀的諸多金融創新,英格蘭銀行挺過1825年、1847年、1857年、1866年等危機,探索了一條從一家私人機構到中央銀行之路,其中有什麽經驗與教訓?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印鈔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瑾並收藏印鈔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