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正確認識一場危機,我們最終隻會一次又一次悲哀地重複曆史。


    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一切曆史都不會簡單重複,我們在曆史中看到太多人性的貪婪與愚蠢,也看到人類的聰慧設計以及偉大試錯。大蕭條最終導致納粹德國的興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當英美對抗納粹之際,英國首相邱吉爾曾如此評價自己的盟友,“當美國試過一切錯誤的方法後,最終會走向正確的方式。”——這也是我對中國和世界的期待。


    正如國際清算銀行前總裁安德魯·克羅克特所言,金融體係不隻是為支付結算和信貸活動提供便利的機構,它包含了所有引導實體經濟資源達到最終用途的功能。它是一個市場經濟體的中樞神經係統,由三個密不可分的要素構成,分別是金融中介機構、金融市場、金融基礎設施。[9]


    金融如此重要,如何最大化其正效應、最小化其負效應是折中之舉,連結金融體係三要素——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設施的正是中央銀行,其主要管道就是貨幣,或者信用。迴頭思考,貨幣或金融,其本質是什麽?金融是不同資本在不同時空的交換與交易,私人之間對應著債務,國家與個人之間對應著稅收,市場與個人之間則是流動性。當私人債務繁盛時期,經濟繁榮活躍,國家稅收也隨之上揚。但是當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無論個人債務還是公共債務,都足以形成泡沫,泡沫之後就是擠兌,之後就是流動性緊缺,此刻需要央行作為最後貸款人提供流動性,這就是中央銀行的責任——從某種意義而言,所有的泡沫都要通過貨幣。無論泡沫的開始還是幻滅,作為貨幣提供者或者說“印鈔者”的中央銀行,在一次次危機輪迴中,參與毀滅與拯救世界。


    我曾經很猶豫是否要用“印鈔者”這一說法,畢竟量化寬鬆(qe)等寬鬆政策已經給中央銀行很大壓力,外界都在指責他們是免費印鈔票。不過現代央行的寬鬆不等於“辛巴威式”的印鈔票,那種做法隻是讓政府財政透支央行帳戶,是財政赤字的貨幣化,是始於過去直到現在的古老做法,法幣、金圓券以及德國馬克邏輯類似,最終結果一定是惡性通貨膨脹。至於常規央行的量化寬鬆等操作,是另一種公開市場操作,並不會造成惡性通貨膨脹,甚至難以打敗通縮(日本的情形可見一斑),並不是公眾思維中的“印鈔”。


    換而言之,中央銀行是否在印鈔?是,又不是,中央銀行確實發行貨幣在購買國債,但不是公眾思維中的肆意發鈔。值得注意的是,當利率接近於0時,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邊際也在模糊,量化寬鬆走到極致也會麵臨掣肘,資產泡沫的相關性也令人生疑。


    這就是我們的時代,一個中央銀行無比強大的時代,也是貨幣政策最無懼創新的年代。任何倉促斷言都多少有些落後於時代,不過一些基本原則不會更改。在此我要澄清幾點,量化寬鬆更應該叫作央行資產負債表擴張,貨幣的增加也對應著央行負債的增加,因此,量化寬鬆並不意味著無限量印鈔。在法定條件之下,準備金可以無限量地誕生,準備金的乘數效應在今天已經不那麽成立,但是現在信用的創造不僅在於央行,更在銀行信貸本身,貸款放出的同時創造貨幣,而貸款迴收的時候貨幣消失[10]——凱恩斯在貨幣交易需求、謹慎需求和投機需求三種動機之中一直很強調投機動機,單單就此而言,凱恩斯的貨幣觀念要比哈耶克更為正確。


    全球央行在應對金融危機時,各類“印鈔”不僅麵臨外界抗議,更造成自身資產負債表急速擴張。中央銀行在抗擊通脹保持就業的目標之外,往往加上經濟增長與金融穩定,這使得中央銀行一方麵不得不依賴與政府合作,這從歐洲央行以及英國央行可以看出;另一方麵則麵臨獨立性考驗,中國公眾對此應該更有體會。未來中央銀行的獨立性依賴於公眾的信賴與理解,這符合一個常理,那就是權力更大、責任更多。


    變化的時代,中央銀行也要做出改變。以往中央銀行以及中央銀行家被神秘化,不少公眾對他們的評價也兩極分化,要麽他們無所不能,要麽他們無惡不作。一名有著20多年經驗的美聯儲觀察家、經濟學家伊森·哈裏斯對於金融危機之後人們對美聯儲仍舊存有的種種誤解或神化而吃驚,“美聯儲確實擁有拜占庭式的複雜決策過程,但是揭開其神秘的麵紗也是很簡單的事。美聯儲不是無所不能的經濟管理者,它更像是在風浪中努力拖動大油輪的一艘小拖船。”[11]


    換而言之,在經濟瞬息萬變的今天,新一代中央銀行應該更加透明。公眾支持本來就是一個公共部門的存在基礎,中央銀行的職能在擴大,中央銀行家則需要不斷更新技能。溝通本來就是其未來職責的一個部分,格林斯潘時代含混不清的措辭今天已經不再流行,甚至有研究支持中央銀行應該更善於“講故事”[12]——故事是人性的本源,好故事意味著更有效的溝通。這意味著未來的中央銀行決策背景應該更多元,甚至有一天,中央銀行行長不一定需要是經濟學家。


    四


    無論從曆史還是現實來看,資本在不同時空的置換交易背後,揭示了金融的本質在於合作。對於經濟發展,這種人際合作秩序的拓展必然依賴經濟效率的提升,其背後伴隨著人性百態,其中,亢奮與膽怯也構成經濟周期的繁榮與蕭條。


    金融不斷進化的過程,也催生了人類社會諸多變化,大到國家興衰,小到個人貧困。而金融對於經濟效率的提升,一方麵可以催生現代紙幣與中央銀行,促使了前工業時代英國的崛起、現代金融市場的繁榮,以及奮鬥期間個體的財富與榮譽;另一方麵,這種提升鼓勵冒險,其後果並非均勻分布,因此帶來了現代的大蕭條,乃至2008年金融危機,再到歐債危機,再到中國。


    金融是偉大的發明,但金融並非沒有陰暗麵。首先,金融是人們獲取財富的方式,財富給人自由,同時引發社會諸多深刻變革,無論是不平等還是階級對立。其次,人們獲得財富的工具與方式是金融市場,金融市場構成第四部分的主題,無論是有形市場還是無形市場,其有效性以及脆弱性決定了今日社會諸多麵貌。


    金融進化對於國家到個人,其優點和短板都在體現。不少研究指出,金融對於經濟增長有利,但是隨著經濟發展,一旦超過一個臨界點(比如私人信貸近代接近gdp的100%),金融很可能給經濟增長帶來負麵的效果,這也就是金融危機中發達國家的狀況[13]。對於信貸需求不足、影子銀行滋生的中國,出路又何在?


    中央銀行是現代金融的主線,也是本書的敘述重點,中央銀行可以放任泡沫,也可以拯救危機。隨著信用經濟演進,其定位的覆蓋範圍也在衍生變化,無論如何變化,它始終有維持金融穩定的義務,正如美國前財政部長蓋特納所言,“中央銀行應該扮演經濟繁榮的剎車角色,就像當派對進入高潮要取走大酒杯一樣,免得玻璃碎片滿地,一地雞毛。但當金融恐慌氣氛蔓延,流動性開始消失,中央銀行應該起到加速器的作用”。[14]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印鈔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瑾並收藏印鈔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