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逍遙遊:當莊子遭遇現實 作者:熊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複通為一。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莊子·內篇·齊物論》)
大意是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既都是「彼」,也都是「此」;既都是「是」,也都是「非」,這就看你站在哪個角度了。彼就是此,此也是彼;是就是非,非也是是,各有各的道理。如果我們在認識上拋棄是非彼此之見,這就會合於道的樞紐,就像處在一隻圓環的中心一樣,悠然順應那是非彼此的無窮變幻。一切事物都有「是」的一麵,所以從道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小草還是大樹,無論是醜八怪還是西施,都是一迴事。萬事萬物有所分則必有所成,有所成則必有所毀,而從整體來看,就沒有什麽成與毀,整體始終是那個整體。
莊子這些話果然「大有逕庭,不近人情」,我們首先要推測一下這一觀念的適用範圍——伏爾泰在小說《天真漢》裏描述了一個渾金璞玉的休隆青年在歐洲世界被「文明化」的過程,很適合被收入《莊子》的雜篇裏去,在故事的中段,天真漢和一名冉森派的教徒高爾同做了巴士底獄的獄友,他對後者說:「迫害你的人固然可恨,我為你受到壓迫而惋惜,但也為你相信冉森主義而惋惜。我覺得一切宗派都是錯誤的結晶。你說幾何學可有宗派嗎?」
莊子會如何解答天真漢的這個問題呢,我們隻能發揮想像,如果他學過一些現代知識的話,或許會告訴天真漢說幾何學就算沒有宗派,至少是有細分的,就算僅在歐式幾何裏,公理的可信度也是值得討論的。無論如何,至少我們知道荀子那種最易被人接受的樸素的是非觀不再那麽站得住腳了:「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荀子·修身》),即以正確的為是,以錯誤的為非,這叫聰明;以錯誤的為是,以正確的為非,這叫傻。但莊子會問:你怎麽知道什麽是正確的,什麽是錯誤的,你怎麽知道你自以為正確的就不是錯誤的呢?所以,看問題不要偏執於一端,要站在道的樞紐上來看。
那麽,具體應該怎麽以「道的樞紐」(道樞)的眼光來看問題呢?chenyang li用庖丁解牛的例子做過分析,說牛既是一隻「全牛」,也可以在「目無全牛」的眼光下被看成是一些骨頭和一些肉,或者看成一堆基本粒子的組合,也就是說,當我們看這頭牛既是「這」、也是「那」的時候,我們就站在道的樞紐上了。(the tao encounters the west: explorations inparative philosophy, 1999, p18)
《淮南子·原道》把莊子這個道理往政治學上做過發揮,說太古的兩位聖王曾經掌握過道的樞紐,結果天下太平。不過影響更加深遠的是,莊子的這段話為普天下的和事佬們提供了一句名言,即「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並教會我們不可局限於一時一地來看問題,而要上升到一個更高的視角。隻有在這個更高的視角上,我們才能看清楚萬事萬物的分與成、成與毀。
《莊子·外篇·馬蹄》講「純樸不殘,孰為犧尊;白玉不毀,孰為珪璋」,原生的樹木經過砍伐、雕刻,這才做成了酒器,從樹的角度來看,這就是分、殘、毀,從酒器的角度來看,這卻是成;璞玉被打磨成珪璋,也是一樣的道理。從我們的視角來看,樹木與酒器,璞玉與珪璋,顯然都是不同的東西,於是有人喜歡酒器和珪璋,因此而讚嘆人類改天換地的能力,也有環保主義者認為樹木和璞玉這種原生態的東西更好。要人工還是要天然,每個人的主觀態度不同,各有成心,這才會你說我不對,我說你不對。那麽,莊子會說誰對誰錯呢?
如果按照《齊物論》的意思,「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無所謂誰對誰錯。這就有了兩個看問題的視角,一是調換角度來看,二是從更高、更廣的視角來看。以前者論,「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莊子·內篇·德充符》),從相異的一麵來看,肝和膽都能像楚國和越國那樣敵對;從相同的一麵來看,萬物都是一體的。ii以後者論,宇宙始終都是這個宇宙,無論是一種東西分解成各種不同的東西,還是質量與能量的轉換,總量卻既沒增加,也沒減少。
而從價值判斷的角度來說,基本屬於同一時代的赫拉克利特為莊子做過這樣一個註腳:「對於神來說,所有事物都是善的;而在人類眼裏,事物卻有些是善,有些是惡。對於神來說,所有事情都是對的;而在人類眼裏,事情有些是對的,有些是錯的。」即便對無神論者來說,這話也道出了一條真理:蒼蠅一點都不邪惡,它之所以顯得邪惡隻是因為我們厭惡它,就連「敬畏大自然」的那些環保主義者們對蒼蠅顯然也缺乏足夠的敬意。
但問題出現了:如果依循《莊子·外篇·馬蹄》的意思,顯然是在區別著是非對錯的,即認為原生態是對的,人為加工是錯的。樹木殘損了才有酒器,酒器之成即原木之毀;璞玉殘損了才有珪璋,珪璋之成即璞玉之毀。同樣,道德廢弛才有了仁義,仁義之成即道德之毀;天性殘損了才有禮樂,禮樂之成即天性之毀。《馬蹄》宣揚一種合乎自然天性的淳樸生活,批判那種「有為」之治。——我們知道,這也是《莊子》的一大核心思想,但當我們轉換到《齊物論》的視角下,「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淳樸天然有淳樸天然的道理,仁義禮樂也有仁義禮樂的道理,無所謂誰是誰非,誰好誰壞,反正「道通為一」。
</br>
大意是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既都是「彼」,也都是「此」;既都是「是」,也都是「非」,這就看你站在哪個角度了。彼就是此,此也是彼;是就是非,非也是是,各有各的道理。如果我們在認識上拋棄是非彼此之見,這就會合於道的樞紐,就像處在一隻圓環的中心一樣,悠然順應那是非彼此的無窮變幻。一切事物都有「是」的一麵,所以從道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小草還是大樹,無論是醜八怪還是西施,都是一迴事。萬事萬物有所分則必有所成,有所成則必有所毀,而從整體來看,就沒有什麽成與毀,整體始終是那個整體。
莊子這些話果然「大有逕庭,不近人情」,我們首先要推測一下這一觀念的適用範圍——伏爾泰在小說《天真漢》裏描述了一個渾金璞玉的休隆青年在歐洲世界被「文明化」的過程,很適合被收入《莊子》的雜篇裏去,在故事的中段,天真漢和一名冉森派的教徒高爾同做了巴士底獄的獄友,他對後者說:「迫害你的人固然可恨,我為你受到壓迫而惋惜,但也為你相信冉森主義而惋惜。我覺得一切宗派都是錯誤的結晶。你說幾何學可有宗派嗎?」
莊子會如何解答天真漢的這個問題呢,我們隻能發揮想像,如果他學過一些現代知識的話,或許會告訴天真漢說幾何學就算沒有宗派,至少是有細分的,就算僅在歐式幾何裏,公理的可信度也是值得討論的。無論如何,至少我們知道荀子那種最易被人接受的樸素的是非觀不再那麽站得住腳了:「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荀子·修身》),即以正確的為是,以錯誤的為非,這叫聰明;以錯誤的為是,以正確的為非,這叫傻。但莊子會問:你怎麽知道什麽是正確的,什麽是錯誤的,你怎麽知道你自以為正確的就不是錯誤的呢?所以,看問題不要偏執於一端,要站在道的樞紐上來看。
那麽,具體應該怎麽以「道的樞紐」(道樞)的眼光來看問題呢?chenyang li用庖丁解牛的例子做過分析,說牛既是一隻「全牛」,也可以在「目無全牛」的眼光下被看成是一些骨頭和一些肉,或者看成一堆基本粒子的組合,也就是說,當我們看這頭牛既是「這」、也是「那」的時候,我們就站在道的樞紐上了。(the tao encounters the west: explorations inparative philosophy, 1999, p18)
《淮南子·原道》把莊子這個道理往政治學上做過發揮,說太古的兩位聖王曾經掌握過道的樞紐,結果天下太平。不過影響更加深遠的是,莊子的這段話為普天下的和事佬們提供了一句名言,即「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並教會我們不可局限於一時一地來看問題,而要上升到一個更高的視角。隻有在這個更高的視角上,我們才能看清楚萬事萬物的分與成、成與毀。
《莊子·外篇·馬蹄》講「純樸不殘,孰為犧尊;白玉不毀,孰為珪璋」,原生的樹木經過砍伐、雕刻,這才做成了酒器,從樹的角度來看,這就是分、殘、毀,從酒器的角度來看,這卻是成;璞玉被打磨成珪璋,也是一樣的道理。從我們的視角來看,樹木與酒器,璞玉與珪璋,顯然都是不同的東西,於是有人喜歡酒器和珪璋,因此而讚嘆人類改天換地的能力,也有環保主義者認為樹木和璞玉這種原生態的東西更好。要人工還是要天然,每個人的主觀態度不同,各有成心,這才會你說我不對,我說你不對。那麽,莊子會說誰對誰錯呢?
如果按照《齊物論》的意思,「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無所謂誰對誰錯。這就有了兩個看問題的視角,一是調換角度來看,二是從更高、更廣的視角來看。以前者論,「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莊子·內篇·德充符》),從相異的一麵來看,肝和膽都能像楚國和越國那樣敵對;從相同的一麵來看,萬物都是一體的。ii以後者論,宇宙始終都是這個宇宙,無論是一種東西分解成各種不同的東西,還是質量與能量的轉換,總量卻既沒增加,也沒減少。
而從價值判斷的角度來說,基本屬於同一時代的赫拉克利特為莊子做過這樣一個註腳:「對於神來說,所有事物都是善的;而在人類眼裏,事物卻有些是善,有些是惡。對於神來說,所有事情都是對的;而在人類眼裏,事情有些是對的,有些是錯的。」即便對無神論者來說,這話也道出了一條真理:蒼蠅一點都不邪惡,它之所以顯得邪惡隻是因為我們厭惡它,就連「敬畏大自然」的那些環保主義者們對蒼蠅顯然也缺乏足夠的敬意。
但問題出現了:如果依循《莊子·外篇·馬蹄》的意思,顯然是在區別著是非對錯的,即認為原生態是對的,人為加工是錯的。樹木殘損了才有酒器,酒器之成即原木之毀;璞玉殘損了才有珪璋,珪璋之成即璞玉之毀。同樣,道德廢弛才有了仁義,仁義之成即道德之毀;天性殘損了才有禮樂,禮樂之成即天性之毀。《馬蹄》宣揚一種合乎自然天性的淳樸生活,批判那種「有為」之治。——我們知道,這也是《莊子》的一大核心思想,但當我們轉換到《齊物論》的視角下,「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淳樸天然有淳樸天然的道理,仁義禮樂也有仁義禮樂的道理,無所謂誰是誰非,誰好誰壞,反正「道通為一」。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