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井毛澤東舊居的後麵,有兩棵大樹,一棵是海羅杉,一棵是柞樹。當年,毛澤東和朱德經常在這兩棵樹下觀看紅軍官兵操練。一九二九年一月,兩棵樹和毛澤東居住的房屋被敵人燒毀。收複大井後,經過幾場春雨,這兩棵樹竟奇蹟般地複活了,而且枝繁葉茂。因此,井岡山上的老百姓稱之為“常青樹”。


    習仲勛摸摸堅實的樹幹,望望青翠的枝葉,無限感慨地說:“真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啊!中國革命能夠勝利,靠的就是群眾,是他們和無數革命烈士的鮮血,澆灌了革命的常青樹!”他站在兩棵大樹下,佇立良久,不忍離去。


    在井岡山,習仲勛會見了王佐和袁文才烈士的後代。他囑咐萬紹芬說:“我們一定要把烈士家屬的疾苦放在心上。把老紅軍、老赤衛隊員和烈士家屬的生活安排好,讓人民放心,讓黨中央放心,讓烈士在天之靈得到安慰。”


    在走訪井岡山老赤衛隊員時,萬紹芬向習仲勛講了這樣一件事:吉安地委領導到井岡山了解群眾的生活情況,來到一位老赤衛隊員的家門前,卻見房門緊鎖。有人告訴說,老人聽說上邊領導要來,一早就躲出去了。因為老人家裏窮,怕上邊領導看了心裏難過,他覺得還沒有靠自己的雙手擺脫貧困,對不起領導。


    習仲勛聽了動情地說:“多好的老區人民啊!”


    在井岡山,習仲勛還向吉安地委負責人建議,可以有計劃地組織一些幹部到浙江、江蘇兩省定期兼職學習,學習那裏改革開放的經驗,去的人要少而精,要真正學迴東西來。習仲勛的這個建議,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並付諸實施,形成幹部異地掛職鍛鍊的製度。


    興國縣在全國是很有名的,毛澤東在這裏做過調查,寫了著名的《興國調查》。當年作為蘇區中心的興國縣,二十三萬人口當中,有八萬人參軍參戰,出了五十多名將軍,有二萬三千多人英勇犧牲,相當於長征路上每一裏路就有一名興國烈士灑下的鮮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興國縣的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有了提高,糧食基本能夠自給,但還沒有擺脫貧窮落後的麵貌,水土流失特別嚴重。《人民日報》曾報導說,興國已經出現了黃土高原現象,如不抓緊治理,興國就要“亡國”,它的鄰縣寧都就要“遷都”。在中央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這裏已經採取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治山育林,治理水土流失,出現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習仲勛對萬紹芬說:“你們如實匯報情況,這是對的。在出發前,我已經講過,這次下來,希望能夠真實地了解老區的現狀,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不迴避矛盾,不掩蓋矛盾,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有喜報喜,有憂報憂。隻有這樣,才能弄清老區貧困落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麽?我們在工作中還存在哪些問題?情況明,決心大,辦法也就多,步子才會快。”


    按原來的安排,習仲勛主要想看一些貧困落後村的情況,並要求不能弄虛作假。


    習仲勛一行來到興國縣一戶農民家裏。戶主是村裏的會計,也是個黨員,聽說中央領導來了,十分興奮,把家裏廳堂打掃得幹幹淨淨,還在堂屋桌子上擺放了一碟薯片、一碟醃生薑、一碟金橘、一碟花生。


    習仲勛一進門,就明白了這戶是“好中差”裏的“好”,是打過招唿的。他轉身走了出來,對省上陪同的領導說:“這一家就不看了。我早說過,你們事先安排好了的,我不看!”隨行人員都為習仲勛的直率感慨不已。


    在瑞金,習仲勛參觀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舊址和蘇維埃代表大會會址,以及當年中央政府各部的辦公室。之後又來到沙坪壩,這裏有一口聞名於世的“紅井”。當年,毛澤東發現這裏的老百姓飲水十分困難,常常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水,便和當地群眾一道打了一口井,使鄉親們喝上了清澈的甜水。解放後,沙坪壩人民在井邊立了一塊石碑,上邊刻著“飲水不忘掘井人”幾個大字,表達對共產黨、毛澤東的感激之情。


    習仲勛在井邊看著石碑上的字,又仔細看著水井,感慨地對陪同的人說:“老區人民對我們黨為老百姓做的每一件好事都銘記不忘。這說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體現在一件件大大小小的事情上。毛主席早就為我們做出了榜樣。為老區人民服務,就是要講實話,辦實事,為民造福。”


    在瑞金葉坪鄉考察時,習仲勛問鄉黨委書記為老百姓辦了幾件實事,當得知辦了四件事後,他堅持要看一件事,便和大家走到附近新打的水井前。這時村裏群眾紛紛圍過來,爭著和習仲勛握手,七嘴八舌談著修建水井的經過和他們的喜悅之情,誇獎鄉裏幹部為大家辦實事的好作風。習仲勛高興地笑了起來,叮囑鄉黨委書記說,要推廣好的東西,注意運用典型示範,走群眾路線,決不可以搞強迫命令,強製群眾幹這幹那。否則,好事也可能辦成壞事。


    在贛南調查時,習仲勛看到有的幹部想給他反映問題,還要看在場領導的臉色。他當即對在場的地方領導指出,這個不好,這會敗壞風氣的,一定要改過來。不要怕揭露矛盾,揭露矛盾是為了解決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就是前進的過程。我們就是在不斷解決各種矛盾中前進的。我們共產黨人從來不懼怕任何困難,但要實事求是地承認困難,認識困難,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隻有這樣,才能針對實際解決問題,才能有利於改革,有利於搞活經濟,有利於安定團結,有利於鞏固和發展目前這個大好形勢。【賀氏藏書·劉大海精校】


    習仲勛在江西老區視察期間,走村串戶,去的最多的是貧困戶家裏。每到一村,他看到房屋簡陋、景況不佳的農戶,就徑直走進去,問寒問暖,和戶主促膝談心。


    在遂川縣曾憲紱家裏,習仲勛看到他身體殘疾,妻子雙目失明,房屋破舊,牆壁殘缺不全,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心情沉重,關切地對他說:“老鄉,你們家的困難我們都看到了。”他轉過身來對陪同人員說:“他們當年不怕犧牲,支援革命,現在有困難,又很體諒政府,我們應該時刻不忘自己應負的責任,盡快把老區建設好!”指示要幫助曾憲紱這樣一類特困戶發展生產,盡快脫貧,眼下先幫助他把房屋修一修。


    習仲勛在村口遇到一位包著舊布頭巾、衣衫襤褸的老人蜷縮著身子坐在牆角下,來了這麽多人他卻毫無反應,便走上前關切地問道:“老人家,您的身體還好嗎?”這位赤著雙腳的老人頭也不抬地迴答說:“好什麽,隻怕過不了這個冬天啦!”習仲勛的眉頭一皺,心情很是不安。像這樣貧困的群眾,他路看到不少,對此憂心忡忡,尋思著這裏貧困的原因究竟在哪裏?他認真思考後對江西的領導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江西抓老區建設可能晚了一些,有的同誌說晚了兩年。還有些同誌說領導重視不夠,“左”的影響比較深,思想不夠解放,許多方針政策問題也解決得不及時、不夠好,這是老區建設比較落後的原因。我想這些話是有道理的。我看隻要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不護短,不迴避矛盾,不怕暴露問題,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情況自然會明,原因自然會找出來。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習仲勛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習仲勛傳編委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習仲勛傳編委會並收藏習仲勛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