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仲勛說,我想延安將來不再是地區,要設市,市管縣。
他強調,延安是革命老區、革命聖地,毛主席在延安十三年。延安的過去是光榮的,但不能停留在這上頭,過去是模範,現在要搞得更好一點。延安精神是什麽?首先還是革命精神。陝北群眾好,過去立了大功,現在工作更要做好。光榮要成為鞭策你們的力量,成為動力。中央是關心延安的,必要的東西國家一定給,可你們不要以為老區就可以多要東西。陝北人民有革命傳統,能不能搞好關鍵在各級幹部。你們要發揚延安精神,艱苦奮鬥,自力更生,靠勞動,加上科學技術,把工作搞上去。工作要上去,幹部作風要搞好。別處有歪門邪道我們不能搞,工作要做得更出色一些。
習仲勛與徐金山一行的談話,持續了兩個小時。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三日,中共延安地委、延安行署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振興延安經濟匯報會。習仲勛與萬裏、宋任窮、王任重、廖漢生、榮毅仁、康克清、馬文瑞、宋平等一起出席了會議。習仲勛在會上發表了情真意切的講話。他說,對延安的變化和發展,我很高興。我想在座的同誌,在北京的老延安都很高興。
他說,延安的同誌講了三條,第三條是種草種樹。其實,應當把第三條擺在第一條,耀邦等中央領導大多去過延安,定的就是這個方針。陝北黃土高原,在一兩千年以前都是平的,以後水慢慢沖刷,才形成了現在的地貌。隻有種草種樹才能夠改變陝北麵貌。要解放思想,肅清“左”的影響。延安時期毛主席的思想是很解放的,幹部群眾的思想也是很解放的。現在基本的方針是種草種樹,要種多種樹木,種各種經濟林木,還要把草種起來,這樣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我在這裏說一句活。就是你們不要等,不要靠,不要要。既然是延安人民,就應該發揚延安精神。我們用延安精神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打倒了武裝到牙齒的國民黨,解放了全中國,現在我們依然要用延安精神搞改革開放,要勇於改革,銳意創新,把延安的經濟發展起來。
習仲勛強調要重視知識,尊重知識分子。他說,小平同誌講,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你們要照這兩句話辦。聽說延安這幾年外流的技術人員很多,這不是你們一個地區的現象,類似這樣的情況,邊遠地區、老區都有。這是個大問題。在延安時期,毛主席就很重視知識分子。延安不僅是革命聖地,也是革命的搖籃,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那時候凡是有誌之士,要幹一番事業的人,不怕殺頭都奔赴延安。現在要多辦幾所學校,要多辦專業學校,沒有專業學校不行。要先把人才留住,再引進智力,引進人才,引進技術。延安人民還是有一股勁的,隻要把方針政策搞對,事情就好辦了。要一件事一件事地製定出具體的方案,一件事一件事地落實,在這方麵大家還可以幫助你們。
習仲勛身在北京,但心係延安人民。從他的這些談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延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從延安的實際出發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至今仍有現實指導意義。
■為了江西革命老區的脫貧致富
習仲勛情係延安,心裏也想著全國的革命老區,他先後兩次到江西革命老區考察。他第一次到江西是一九八一年一月。
在一九八五年九月召開的十二屆五中全會上,習仲勛和姚依林、穀牧請求不再擔任中央書記處書記,全會批準了他們的請求。剛剛從中央書記處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習仲勛,於十一月再一次來到江西,先後在井岡山、寧岡、遂川、贛州、興國、瑞金等革命老區考察。
這次來到江西,正值貫徹全國老區工作會議精神。江西省為了落實中央對老區實行的“減輕、放寬、搞活”的政策,加快老區建設步伐,組織全省一萬二千多名幹部到老區開展調查研究。習仲勛這個時候來視察,使江西幹部群眾倍感振奮和親切。
十一月十四日,習仲勛到南昌,看望了楊尚奎、白棟材等幾位老同誌後,就聽取了省委、省政府關於當前工作和貫徹全國老區工作會議精神的匯報,聽取省委對興國、瑞金、石城、廣昌等老區調研情況的匯報。
前次到江西因為行程緊、工作忙,沒有來得及去井岡山、瑞金等地,這次他急切地要到井岡山、瑞金以及附近的農村去看一看。十五日,他起得很早,簡單的早餐後就在中共江西省委書記萬紹芬的陪同下,驅車前往井岡山。盡管已進入冬季,但江西大地還是一片蔥綠,陽光給這裏帶來了如春的暖意。到仲勛是第一次去井岡山。他一路眺望著山山水水、村莊道路以及在田問勞動的群眾,不時側過身來詢問情況。萬紹芬知道習仲勛昨天奔波了一天,又起得早,還要坐八九個小時汽車,就勸他在車上休息一會。習仲勛興奮地說,不累,不累,依然注視著車窗外的一切。他沉思了一下對萬紹芬說:“江西是毛澤東領導創建的革命根據地,是二萬五千裏長征的出發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最後奪取全國勝利,也是從江西開始的。江西老區人民為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和犧牲。”
萬紹芬向習仲勛匯報說:“江西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區是蘇區,人口占全省的二分之一。那時候,黨在江西先後建立了中央蘇區和六個省蘇區、一百一十個縣蘇維埃政權。全省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二十五萬多人,占全國烈士總數的六分之一。不知姓名的烈士就更多了。那時,江西的人口幾乎劇減了一半。”
習仲勛說:“是啊,特殊的重要意義就在這裏。江西老區的經濟搞得好不好,群眾生活狀況如何,對國內國際都有重大影響。你在匯報的時候說,解放三十多年了,在埋著烈士忠骨的土地上還存在貧困狀態。每個共產黨員、每個幹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都應當感到不安!”
萬紹芬接著說:“這是我們省委一班人的共同認識。解放後,江西老區人民的生活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由於多種原因,至今還有三百六十四個貧困鄉、五百二十多萬貧困人口,其中有五十多萬特困戶。想到這點,大家心裏都很不安!”
習仲勛充滿感情地說:“要加快老區建設的步伐,不抓緊改變老區的貧困落後麵貌,我們對不起老百姓啊!”
這裏有一個插曲。從南昌到井岡山的路上,有好幾處路段習正在翻修,車輛較多,前麵開道警車不時鳴響警笛,示意讓道。習仲勛頓時嚴肅起來,說道:“怎麽能這樣呢,這樣會嚇著群眾,不要因為我們趕路,影響老百姓的正常通行。告訴前麵警車上的同誌,後麵車上坐的不是老爺,不要動輒八麵威風。我們是來給老區百姓辦事的,不能給群眾添麻煩!”當車停下來的時候,習仲勛快步走上前去,給警車上的幹警說:“不要再鳴笛了,要考慮群眾的安全嘛!大路朝天,各走半邊。我們不是老爺啊!”隨行的人員都為之感動。
習仲勛一到井岡山,心情又高興起來。長期戰鬥在西北老革命根據地的他,此刻置身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井岡山,思緒萬千。他不顧旅途的辛勞,第二天一早就參觀井岡山革命曆史博物館、紅軍烈士墓、黃洋界哨口、茅坪八角樓、礱市朱毛會師地、三灣改編等革命舊址,看望老紅軍和老赤衛隊員以及烈士後代,召開座談會。
</br>
他強調,延安是革命老區、革命聖地,毛主席在延安十三年。延安的過去是光榮的,但不能停留在這上頭,過去是模範,現在要搞得更好一點。延安精神是什麽?首先還是革命精神。陝北群眾好,過去立了大功,現在工作更要做好。光榮要成為鞭策你們的力量,成為動力。中央是關心延安的,必要的東西國家一定給,可你們不要以為老區就可以多要東西。陝北人民有革命傳統,能不能搞好關鍵在各級幹部。你們要發揚延安精神,艱苦奮鬥,自力更生,靠勞動,加上科學技術,把工作搞上去。工作要上去,幹部作風要搞好。別處有歪門邪道我們不能搞,工作要做得更出色一些。
習仲勛與徐金山一行的談話,持續了兩個小時。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三日,中共延安地委、延安行署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振興延安經濟匯報會。習仲勛與萬裏、宋任窮、王任重、廖漢生、榮毅仁、康克清、馬文瑞、宋平等一起出席了會議。習仲勛在會上發表了情真意切的講話。他說,對延安的變化和發展,我很高興。我想在座的同誌,在北京的老延安都很高興。
他說,延安的同誌講了三條,第三條是種草種樹。其實,應當把第三條擺在第一條,耀邦等中央領導大多去過延安,定的就是這個方針。陝北黃土高原,在一兩千年以前都是平的,以後水慢慢沖刷,才形成了現在的地貌。隻有種草種樹才能夠改變陝北麵貌。要解放思想,肅清“左”的影響。延安時期毛主席的思想是很解放的,幹部群眾的思想也是很解放的。現在基本的方針是種草種樹,要種多種樹木,種各種經濟林木,還要把草種起來,這樣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我在這裏說一句活。就是你們不要等,不要靠,不要要。既然是延安人民,就應該發揚延安精神。我們用延安精神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打倒了武裝到牙齒的國民黨,解放了全中國,現在我們依然要用延安精神搞改革開放,要勇於改革,銳意創新,把延安的經濟發展起來。
習仲勛強調要重視知識,尊重知識分子。他說,小平同誌講,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你們要照這兩句話辦。聽說延安這幾年外流的技術人員很多,這不是你們一個地區的現象,類似這樣的情況,邊遠地區、老區都有。這是個大問題。在延安時期,毛主席就很重視知識分子。延安不僅是革命聖地,也是革命的搖籃,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那時候凡是有誌之士,要幹一番事業的人,不怕殺頭都奔赴延安。現在要多辦幾所學校,要多辦專業學校,沒有專業學校不行。要先把人才留住,再引進智力,引進人才,引進技術。延安人民還是有一股勁的,隻要把方針政策搞對,事情就好辦了。要一件事一件事地製定出具體的方案,一件事一件事地落實,在這方麵大家還可以幫助你們。
習仲勛身在北京,但心係延安人民。從他的這些談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延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從延安的實際出發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至今仍有現實指導意義。
■為了江西革命老區的脫貧致富
習仲勛情係延安,心裏也想著全國的革命老區,他先後兩次到江西革命老區考察。他第一次到江西是一九八一年一月。
在一九八五年九月召開的十二屆五中全會上,習仲勛和姚依林、穀牧請求不再擔任中央書記處書記,全會批準了他們的請求。剛剛從中央書記處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習仲勛,於十一月再一次來到江西,先後在井岡山、寧岡、遂川、贛州、興國、瑞金等革命老區考察。
這次來到江西,正值貫徹全國老區工作會議精神。江西省為了落實中央對老區實行的“減輕、放寬、搞活”的政策,加快老區建設步伐,組織全省一萬二千多名幹部到老區開展調查研究。習仲勛這個時候來視察,使江西幹部群眾倍感振奮和親切。
十一月十四日,習仲勛到南昌,看望了楊尚奎、白棟材等幾位老同誌後,就聽取了省委、省政府關於當前工作和貫徹全國老區工作會議精神的匯報,聽取省委對興國、瑞金、石城、廣昌等老區調研情況的匯報。
前次到江西因為行程緊、工作忙,沒有來得及去井岡山、瑞金等地,這次他急切地要到井岡山、瑞金以及附近的農村去看一看。十五日,他起得很早,簡單的早餐後就在中共江西省委書記萬紹芬的陪同下,驅車前往井岡山。盡管已進入冬季,但江西大地還是一片蔥綠,陽光給這裏帶來了如春的暖意。到仲勛是第一次去井岡山。他一路眺望著山山水水、村莊道路以及在田問勞動的群眾,不時側過身來詢問情況。萬紹芬知道習仲勛昨天奔波了一天,又起得早,還要坐八九個小時汽車,就勸他在車上休息一會。習仲勛興奮地說,不累,不累,依然注視著車窗外的一切。他沉思了一下對萬紹芬說:“江西是毛澤東領導創建的革命根據地,是二萬五千裏長征的出發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最後奪取全國勝利,也是從江西開始的。江西老區人民為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和犧牲。”
萬紹芬向習仲勛匯報說:“江西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區是蘇區,人口占全省的二分之一。那時候,黨在江西先後建立了中央蘇區和六個省蘇區、一百一十個縣蘇維埃政權。全省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二十五萬多人,占全國烈士總數的六分之一。不知姓名的烈士就更多了。那時,江西的人口幾乎劇減了一半。”
習仲勛說:“是啊,特殊的重要意義就在這裏。江西老區的經濟搞得好不好,群眾生活狀況如何,對國內國際都有重大影響。你在匯報的時候說,解放三十多年了,在埋著烈士忠骨的土地上還存在貧困狀態。每個共產黨員、每個幹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都應當感到不安!”
萬紹芬接著說:“這是我們省委一班人的共同認識。解放後,江西老區人民的生活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由於多種原因,至今還有三百六十四個貧困鄉、五百二十多萬貧困人口,其中有五十多萬特困戶。想到這點,大家心裏都很不安!”
習仲勛充滿感情地說:“要加快老區建設的步伐,不抓緊改變老區的貧困落後麵貌,我們對不起老百姓啊!”
這裏有一個插曲。從南昌到井岡山的路上,有好幾處路段習正在翻修,車輛較多,前麵開道警車不時鳴響警笛,示意讓道。習仲勛頓時嚴肅起來,說道:“怎麽能這樣呢,這樣會嚇著群眾,不要因為我們趕路,影響老百姓的正常通行。告訴前麵警車上的同誌,後麵車上坐的不是老爺,不要動輒八麵威風。我們是來給老區百姓辦事的,不能給群眾添麻煩!”當車停下來的時候,習仲勛快步走上前去,給警車上的幹警說:“不要再鳴笛了,要考慮群眾的安全嘛!大路朝天,各走半邊。我們不是老爺啊!”隨行的人員都為之感動。
習仲勛一到井岡山,心情又高興起來。長期戰鬥在西北老革命根據地的他,此刻置身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井岡山,思緒萬千。他不顧旅途的辛勞,第二天一早就參觀井岡山革命曆史博物館、紅軍烈士墓、黃洋界哨口、茅坪八角樓、礱市朱毛會師地、三灣改編等革命舊址,看望老紅軍和老赤衛隊員以及烈士後代,召開座談會。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