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過後,萬物複甦,時令雖已進入春耕大忙季節,但陝北高原的寒意還遲遲沒有退去。四月中旬的一天,習仲勛帶調查組的同誌迎著料峭的寒風,沿著崎嶇的土道來到了綏德以西二十裏外的郝家橋村,開始了為期一個月的蹲點調查。


    郝家橋地處深山之中,是沙灘坪區一鄉的一個行政村,因為村子前修有一座碎石橋,村裏又多為郝姓人家,故稱郝家橋。過了前橋就是侯家坪,對麵是劉家渠,後麵是廟溝。郝家橋在幾個自然村之間,處居中位置,所以沙灘坪區一鄉鄉政府就設在這裏。


    習仲勛將調查組同誌按照幾個自然村進行分工包村,確定了各自調查內容和重點。他要求在普遍調查的基礎上,各選擇生活狀況和生產條件不同的上、中、下各兩個農戶進行調查研究,從中發現典型,總結經驗。他還倡導在各村召開“好勞動人會”,評選勞動英雄。郝家橋群眾一致推選劉玉厚為勞動英雄。習仲勛通過調查了解到,剛四十歲出頭的劉玉厚,既是新政權的村主任,又是鄉參議員,在此之前他還擔任該村的減租會的檢查委員,積極宣傳貫徹黨的減租政策。近年中,他同自己一家人通過終年不息的辛勤勞動,帶動了全村農民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細作,變工互助,合理安排生產,使這個佃戶村糧食產量和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圓滿完成了減租保佃、徵收救國公糧等各項任務。當時的《解放日報》評價說:“劉玉厚以身作則,積極奉公,以及‘和人家商量行事’的民主精神,獲得了人們的信仰和尊敬。”


    習仲勛到郝家橋後,即邀請劉玉厚和該村村支書到自己住處敘談。一見麵他就拉住劉玉厚的手問道:“是黨員不?”


    “咱是。”劉玉厚用濃重的陝北口音和方言迴答說。


    劉玉厚問:“呃!你是住在九貞觀地委的習書記?夜黑裏你們來時咱一滿沒知道,剛從地裏迴來,人家就催咱來開會了。”


    “好!好黨員,好同誌,現在就需要像你這樣的黨員,咱的黨就更有辦法!”習仲勛拍著劉玉厚寬闊的肩膀,然後又緊握住劉玉厚粗大的雙手,對這位長自己十多歲的農民兄弟的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咱什麽也解不下,隻解下受苦,黨要咱努力生產,那是容易事嘛!”劉玉厚樸實而堅決地表示了自己的決心。


    習仲勛詳細詢問了劉玉厚當年的生產計劃。劉玉厚迴答說:今年打算在五十二坰土地上深耕七次,每坰(穀地除外)上糞十五六布袋,鋤草三四次,穀子地要改撒種為耬種。要溜崖掏畔,堅決完成增產五石粗糧目標。他還說:今年婆姨(妻子)要學會織布,使一家人自穿自織,犁鏵要換新的,雞娃羊羔多下幾隻。自己還背了兩冬的石頭,準備請匠工把新窯砌起來。


    習仲勛聽著劉玉厚的生產計劃,內心感到十分高興和欣慰。他想,我們共產黨人所進行的革命鬥爭,不就是為了使這些勞苦群眾過上好日子嗎!


    調查組的同誌還發現,由於當地醫療衛生情況差,群眾中膿瘡、頭癬、紅眼等傳染病流行較廣。習仲勛便指示派人從地委領來來蘇、碘酒、紅丹和眼藥等,調查組的同誌親自動手為群眾擦洗瘡口、滴眼藥水,幫助孩子們洗澡、理發,進行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宣傳工作。


    習仲勛通過調查認為,郝家橋在改革農業生產措施,理順土地租佃關係,改造二流子,組織群眾移民南下,實行變工互助、精耕細作等方麵都很有典型意義和推廣價值。他認為劉玉厚勤勞、忠誠、廉潔、奉公,全家親密和睦,全村團結一致,發展了生產,支援了抗戰,改善了生活。經他提議地委研究決定,授予劉玉厚模範黨員、勞動英雄稱號,在全區範圍內開展“村村學習郝家橋,人人學習劉玉厚”的活動。習仲勛和專員袁任遠等領導共同署名將刻有“農村楷模”的牌匾獎給郝家橋村。蹲點調查結束後,習仲勛還批準了調查組根據郝家橋的經驗製定的綏德地區移民工作方案,使劉玉厚的事跡和郝家橋的經驗在綏德地區以至全陝甘寧邊區廣泛傳播開來。一時對提倡自力更生、勞動光榮和發展生產、減租減息、厲行節約、度過難關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在典型村經驗的引導下,全地區各級組織製定了發展生產計劃,農村建立了變工隊組織,積極提倡革新農業耕作技術,使搖崖、拍畔、打壩、挖窖、按種、深耕、鋤草、施肥、翻秋地、旱耕等農作方法得到廣泛推廣,同時發展副業(城鎮發展商業)及開展勞動競賽活動。至當年年底,糧食生產取得了較好收成,基本解決了全區五十二萬人口吃飯問題。僅警備司令部在一九四三年的大生產運動中,就開墾荒地七百餘塊,產糧九百餘石,收菜一百二十餘萬斤,養豬近二千頭,紡毛線八點六萬斤,棉紗六點四五萬斤。軍工廠年產棉布四千八百匹,棉衣四千套,單衣四點七六四萬套,皮衣一千三百五十件,軍帽四千頂,鞋子一點五八萬雙,毯子一千八百床,綁腿三千副,滿足了該部官兵被服裝備的需要。全年生產總值折合小米四萬餘石,解決了部隊大部分糧食供應,爾後又達到了全部自給。


    秋收以後,劉玉厚來到地委興奮地告訴習仲勛說: “一年下來自己家裏收成不錯,收了穀子五石五鬥,高粱三石五鬥,黑豆五石五鬥,麥子四石,豌豆一石,扁豆一石,糜子六鬥,綠豆一石,芝麻一鬥,洋芋二十五袋,南瓜四百多個,棉花二十五斤,除去四石三鬥租子和繳公糧外,足夠全家一年吃穿用了。”他還說,原來由他三弟給別人家攬的十七隻山羊,已換成了屬於他自己的七隻綿羊、五隻山羊。今年還開粉房,又餵了一頭母豬、三頭肥豬、七個豬娃,還有五隻雞,今年又受獎得一頭牛。由於吃的用的寬裕,還給三弟定了婚,決定明年二月為其娶親。習仲勛耐心聽著這位靠自己辛勤勞動過上豐衣足食生活的農民數說家珍,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習仲勛的倡導和郝家橋經驗及劉玉厚事跡的鼓舞下,綏德地區又湧現出許多典型區、鄉村和模範先進人物,如工人郝玉亮,吉鎮的王德彪、劉金英,四十裏舖的汪丕應,佳縣的閻開增,吳堡的任逢華等。習仲勛非常關心這些在大生產運動中湧現的勞動英雄的進步和生活,及時通過他們了解農村和社會實際情況,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以改進機關作風,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聯繫。


    在大生產運動中,綏德地委和專員公署還號召機關幹部厲行節約,勤儉辦事,走出機關,參加生產勞動,幫助農民克服困難,發展生產。習仲勛在地委幹部會上動員說,我們要按照黨中央、毛主席確定的方針,大家動手,搞好生產。隻搞機關工作不參加生產勞動的幹部,是輕視體力勞動、缺乏群眾觀點的表現。他在會上宣布了自己的生產節約計劃:同勤務員合作種棉花、白菜;每天撚一小時毛線;辦公用品節約三分之二;一年內的棉衣、單衣、單鞋、棉鞋、被褥等,不要公家補充;冬天睡冷床,隻燒爐子不燒炕,提早停火半個月;注意身體健康,爭取不用公家醫藥費。在習仲勛等領導同誌的帶動下,幹部紛紛走出機關,參加農村勞動,同時也按規定完成個人的生產、紡線任務,使黨政機關的生活辦公費用達到了自給自足。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習仲勛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習仲勛傳編委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習仲勛傳編委會並收藏習仲勛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