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年底,習仲勛初小畢業。同級近三十名學生中途停學和因其他原因失學,考上高小的隻有習仲勛、宋傑生、周齊、程孔昭、劉相、田紹西等七八名同學。當時有兩所高小可以選擇,一是設立在縣城內的縣立第一高級小學,距離家鄉十五裏遠;二是設立在莊裏鎮的立城公學高小部,比第一高小遠十裏。習仲勛說:我們幹脆到莊裏上立城公學,立城牌子亮,名氣大。他的意見得到了大家的贊同。這些剛剛走出初級小學校門的孩子作出的決定,不僅僅是對一所學校的嚮往,還包含著對自己心目中的愛國英雄的崇拜和對新文化、新知識的追求。
第02章 人生新曆程
●“都村三傑”
一九二六年春,習仲勛進入立誠公學高小部上學。他因為升學考試成績優異,成為該校少數由校方供給的公費生之一。
立誠公學,是胡景翼將軍一九二0年在原靖國軍陣亡將士子女學校基礎上創辦的一所完全小學。一九一八年陝西靖國軍進駐莊裏,胡景翼深懷對陣亡將士感念之情,將二十多名烈士遺孤集中起來,聘請了兩位教師管理授課,全部費用由靖國軍軍費開支,使這些孩子有讀書學習接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隨後又聘請了校長,並用部分軍費和各方人士捐款正式建校。一九二一年學校初步建成,胡景翼出席開學典禮,並為學校書寫了:“闡發最新的學說,陶冶理想的人格,創造健全的社會”的二十一字校訓,作為辦學宗旨。“立城”校名,胡景翼也頗費心思,於一九二二年正式選定命名。語出儒家經典《大學》:“立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強,國強而後天下平。”以此作為校名,其寓意是深刻的。
學校建於莊裏鎮中心地段,坐北朝南,對麵是華佗廟。校門上額有胡景翼書寫的“立誠學校”校牌和“文化”二字的門匾。進入門內,迎麵而立的是一座兩層磚木結構的藏書樓,樓簷四角翹起,呈飛展之士。樓中上方嵌有“書庫”二字,亦為胡景翼將軍親筆所題。藏書樓兩側是排列整齊、建築風格獨特的東洋式教室,水磨青磚牆壁、白灰細線勾縫、拱形屋頂,半圓形門窗。再向後走是一座稱為“十三間樓”的兩層樓樓房,東西兩邊各有一座以天橋與主樓相連接修建精緻的三層角落,樓正麵鑲掛二十一字校訓。樓北是學校大操場。校園內柏樹四季常青,春夏楊柳圖絮,花草溢芳,校園環境優美而寧靜。立誠學校教學設備先進,師資力量雄厚,在當時渭北地區是屈指可數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期正是革命風雷激蕩的時代,這所具有濃厚民主進步色彩的學校,加上優越的教學條件,自然吸引了一批進步知識分子來此受聘任教,三原、耀縣、臨潼等鄰縣的學生也紛紛慕名報考。立誠學校由鼓吹民主思想的陣地進而發展成為渭北地區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中心地點之一。共青團和中國共產黨富平縣早期組織也先後在這裏建立,成為富平縣中央黨團組織的發祥地。
習仲勛的人人生曆程,在立誠學校開始了一個新的起點。
一九二五年春,畢業於三原省立第三師範的共青團員嚴木三受聘到立誠學校任校長。嚴先生有意將自己收藏的《中國青年》半月刊在學生中傳看,並引導學生閱讀其他進步書刊,傳播馬克思主義。同一時期,以三原中等學校的進步學生為主體的渭北青年社成立,並設有立誠、富平青年社。“渭北青年社,其大本營在離西安九十裏之三原,現人數已達二百人。分社有臨潼、富平等二三處,分子極為純潔勇敢。”立誠青年社,在富平縣立誠中學內,社員三十餘,皆能實地工作者。富平青年社四十餘人,在富平縣高小內者為多。”立誠青年社的建立,成為當地中央黨團建立和發展的組織基礎。是年秋,嚴木三根據共青團三原特支的指示,在立誠發展唐玉懷、宋光龍、白振江、惠忠德、師守約、賀廷璋、趙承琨等十多名青年社社員為共青團員,並成立立誠學校團小組。一九二六年一月,共青團富平特支在立誠學校成立。三月,剛入學不久的習仲勛加入立誠青年社。五月,習仲勛由送文梅、武子鎮介紹參加共產主義青年團。其時,他還不到十三歲。
這是他七十餘年獻身於共產主義事業革命生涯的開端。【賀氏藏書·劉大海精校】
在立誠學校一年間,習仲勛因學習成績優異和小小年紀參加革命鬥爭,與程建文和高一級的學生宋文梅,並稱為“都村三傑”。然而這些開始投身於共同事業的熱血青年,在以後歲月中卻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書寫了不同的個人曆史。這也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青年人生道路的真實縮影。
宋文梅、又名若暻、金鬥,都村西鳳凰堡人,一九二七年入黨,曾任陝西省立第三師範學校團支部書記。一九三0年考入黃埔軍官學校第八期炮科。期間因中共地下黨組織遭破壞而迴到西安,後在察哈爾參加抗日同盟軍。一九三六年,任西安緩靖公署特務營營長,深得楊虎城將軍信任和器重。在震驚世界的西安事變中,承擔拘留國民黨中央大員、看押蔣介石任務。一九四六年被國民黨當局以“劫持統帥罪”逮捕關押,後由中共組織營救出獄。黨和人民政府沒有忘記這位對曆史有功的人。建國初期,已擔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的習仲勛,安排他在西北軍政委員會交際處工作,一九五五年一月又擔任國務院機關事物管理局副處長,是年不幸患病去世,年僅四十五歲。
程建文,字懷璞,又名程俠,後改名陳建中,都村以東的窪裏村人,離習仲勛家相距不到十裏地。學生時代是一位激進的小知識分子,曾任中共渭北特委委員、陝西省委組織部秘書等職。一九三三年四月,被國民黨地方當局逮捕後脫離革命陣營。一九四九年隨蔣軍去台後,擔任了國民黨中央執委會評議委員,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提出緩和兩岸敵對情緒的主張。富有傳奇性的是,在中國共產黨愛國統一戰線的旗幟下,這兩位效力於不同政治營壘的人,在經曆了近六十年漫長的曆史歲月之後,又有幸再次相會。一九九0年十月十三日,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習仲勛,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設宴歡迎陳建中先生以私人身份訪問大陸,並殷切期望其為祖國統一大業做出貢獻。
立誠學校主要開設有國文、英文、算學、曆史、地理、理科、國音、農業和副科唱歌、體操、圖畫、手工等。帶國文課的老師是三原縣一位叫戴博軒的老先生,其學識好,特別重視學生的寫作練習。一次,他出了一個叫《可憎的蚊子》作文題,讓同學以自己的觀察和體會作文,然後又進行文章講評,引導學生由自然界的現象聯想社會上真善假惡現象自由討論,以增加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這件事給習仲勛和許多同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與習仲勛同班的學生還有胡景翼將軍之子胡希仲及其胞弟胡景。也正是從這時開始,他與胡景鐸叔侄之間就交情甚篤,以致發展到在解放戰爭中促成了成千上萬名國民黨官兵的起義。
</br>
第02章 人生新曆程
●“都村三傑”
一九二六年春,習仲勛進入立誠公學高小部上學。他因為升學考試成績優異,成為該校少數由校方供給的公費生之一。
立誠公學,是胡景翼將軍一九二0年在原靖國軍陣亡將士子女學校基礎上創辦的一所完全小學。一九一八年陝西靖國軍進駐莊裏,胡景翼深懷對陣亡將士感念之情,將二十多名烈士遺孤集中起來,聘請了兩位教師管理授課,全部費用由靖國軍軍費開支,使這些孩子有讀書學習接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隨後又聘請了校長,並用部分軍費和各方人士捐款正式建校。一九二一年學校初步建成,胡景翼出席開學典禮,並為學校書寫了:“闡發最新的學說,陶冶理想的人格,創造健全的社會”的二十一字校訓,作為辦學宗旨。“立城”校名,胡景翼也頗費心思,於一九二二年正式選定命名。語出儒家經典《大學》:“立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強,國強而後天下平。”以此作為校名,其寓意是深刻的。
學校建於莊裏鎮中心地段,坐北朝南,對麵是華佗廟。校門上額有胡景翼書寫的“立誠學校”校牌和“文化”二字的門匾。進入門內,迎麵而立的是一座兩層磚木結構的藏書樓,樓簷四角翹起,呈飛展之士。樓中上方嵌有“書庫”二字,亦為胡景翼將軍親筆所題。藏書樓兩側是排列整齊、建築風格獨特的東洋式教室,水磨青磚牆壁、白灰細線勾縫、拱形屋頂,半圓形門窗。再向後走是一座稱為“十三間樓”的兩層樓樓房,東西兩邊各有一座以天橋與主樓相連接修建精緻的三層角落,樓正麵鑲掛二十一字校訓。樓北是學校大操場。校園內柏樹四季常青,春夏楊柳圖絮,花草溢芳,校園環境優美而寧靜。立誠學校教學設備先進,師資力量雄厚,在當時渭北地區是屈指可數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期正是革命風雷激蕩的時代,這所具有濃厚民主進步色彩的學校,加上優越的教學條件,自然吸引了一批進步知識分子來此受聘任教,三原、耀縣、臨潼等鄰縣的學生也紛紛慕名報考。立誠學校由鼓吹民主思想的陣地進而發展成為渭北地區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中心地點之一。共青團和中國共產黨富平縣早期組織也先後在這裏建立,成為富平縣中央黨團組織的發祥地。
習仲勛的人人生曆程,在立誠學校開始了一個新的起點。
一九二五年春,畢業於三原省立第三師範的共青團員嚴木三受聘到立誠學校任校長。嚴先生有意將自己收藏的《中國青年》半月刊在學生中傳看,並引導學生閱讀其他進步書刊,傳播馬克思主義。同一時期,以三原中等學校的進步學生為主體的渭北青年社成立,並設有立誠、富平青年社。“渭北青年社,其大本營在離西安九十裏之三原,現人數已達二百人。分社有臨潼、富平等二三處,分子極為純潔勇敢。”立誠青年社,在富平縣立誠中學內,社員三十餘,皆能實地工作者。富平青年社四十餘人,在富平縣高小內者為多。”立誠青年社的建立,成為當地中央黨團建立和發展的組織基礎。是年秋,嚴木三根據共青團三原特支的指示,在立誠發展唐玉懷、宋光龍、白振江、惠忠德、師守約、賀廷璋、趙承琨等十多名青年社社員為共青團員,並成立立誠學校團小組。一九二六年一月,共青團富平特支在立誠學校成立。三月,剛入學不久的習仲勛加入立誠青年社。五月,習仲勛由送文梅、武子鎮介紹參加共產主義青年團。其時,他還不到十三歲。
這是他七十餘年獻身於共產主義事業革命生涯的開端。【賀氏藏書·劉大海精校】
在立誠學校一年間,習仲勛因學習成績優異和小小年紀參加革命鬥爭,與程建文和高一級的學生宋文梅,並稱為“都村三傑”。然而這些開始投身於共同事業的熱血青年,在以後歲月中卻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書寫了不同的個人曆史。這也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青年人生道路的真實縮影。
宋文梅、又名若暻、金鬥,都村西鳳凰堡人,一九二七年入黨,曾任陝西省立第三師範學校團支部書記。一九三0年考入黃埔軍官學校第八期炮科。期間因中共地下黨組織遭破壞而迴到西安,後在察哈爾參加抗日同盟軍。一九三六年,任西安緩靖公署特務營營長,深得楊虎城將軍信任和器重。在震驚世界的西安事變中,承擔拘留國民黨中央大員、看押蔣介石任務。一九四六年被國民黨當局以“劫持統帥罪”逮捕關押,後由中共組織營救出獄。黨和人民政府沒有忘記這位對曆史有功的人。建國初期,已擔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的習仲勛,安排他在西北軍政委員會交際處工作,一九五五年一月又擔任國務院機關事物管理局副處長,是年不幸患病去世,年僅四十五歲。
程建文,字懷璞,又名程俠,後改名陳建中,都村以東的窪裏村人,離習仲勛家相距不到十裏地。學生時代是一位激進的小知識分子,曾任中共渭北特委委員、陝西省委組織部秘書等職。一九三三年四月,被國民黨地方當局逮捕後脫離革命陣營。一九四九年隨蔣軍去台後,擔任了國民黨中央執委會評議委員,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提出緩和兩岸敵對情緒的主張。富有傳奇性的是,在中國共產黨愛國統一戰線的旗幟下,這兩位效力於不同政治營壘的人,在經曆了近六十年漫長的曆史歲月之後,又有幸再次相會。一九九0年十月十三日,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習仲勛,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設宴歡迎陳建中先生以私人身份訪問大陸,並殷切期望其為祖國統一大業做出貢獻。
立誠學校主要開設有國文、英文、算學、曆史、地理、理科、國音、農業和副科唱歌、體操、圖畫、手工等。帶國文課的老師是三原縣一位叫戴博軒的老先生,其學識好,特別重視學生的寫作練習。一次,他出了一個叫《可憎的蚊子》作文題,讓同學以自己的觀察和體會作文,然後又進行文章講評,引導學生由自然界的現象聯想社會上真善假惡現象自由討論,以增加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這件事給習仲勛和許多同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與習仲勛同班的學生還有胡景翼將軍之子胡希仲及其胞弟胡景。也正是從這時開始,他與胡景鐸叔侄之間就交情甚篤,以致發展到在解放戰爭中促成了成千上萬名國民黨官兵的起義。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