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紀學
一九二二年春節過後,已滿九歲的習仲勛結束了孩提時代無拘無束的生活,父親送他到莊子以東隻二裏地的度村小學上學。
都村,離縣城十五華裏,當時還算得上一個小鎮點,鎮上有兩三家小店鋪和飯館。都村小學就坐落在通往縣城道路的西側。學校清磚砌牆、白灰抹縫的中山形門樓坐北向南拱狀門洞,朱紅色大門。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鄉村有這樣的建築,的確顯得典雅別致。尤其是中山形屋頂設計,更多了幾分民主色彩。門內左右各有一間小屋,是老師的居室。朝裏走,穿過一個藥王洞,後麵是一座破舊的廟宇殿堂隔成的兩個教室。周圍十五個堡子、兩個村莊的學生集中在這裏上學。
學校有兩位老師,一個叫郭培生,是三原縣武字區長坳的一位老先生,在都村教學時間很久,有的人家父子兩代人都成為他的學生,他嚴於執教,誨人不倦,深受學生愛戴和鄉人敬重。另一位是習仲勛姑母的兒子、長他十多歲的表兄唐鑄九。習仲勛對自己啟蒙時代的母校和老師懷有深沉的感情。此後數十年間,他時常談起郭培生先生對自己的教育和影響,言談中充滿崇敬懷念之情。全國解放初期,習仲勛擔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時,還把郭先生接到西北局短住,並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和老人一起吃飯敘舊,一九五八年九月,已是國務院秘書長的習仲勛在陝西檢查工作時,還驅車來到都村小學,看望在校的師生。
習仲勛入學讀書之時,正是古老的中國大地發生重大社會變革的年代。
半年之前,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在中國上海發生,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盡管這一消息還難以很快傳到遠隔千山萬水的陝西渭北農村,當地中共組織的建立也是幾年以後才有的事情,但是當地的中共組織的建立也是幾年以後才有的事情,但是共產主義的幽靈也已在這裏徘徊,進步民主的浪潮開始湧動在西北大地。一批在外地的知識分子舉辦刊物向家鄉開始傳播馬克思主義。後來,一些已參加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青年團的青年和革命知識分子迴到陝西,通過社會實踐宣傳馬克思主義,在偉大的五四運動中曾被選為全陝學生聯合會副評議長的富平籍學生鄒均在北京上學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利用暑假迴到家鄉,開展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宣傳活動。一九二一年夏,陝西靖國軍總司令於右任、總指揮胡景翼也在陝西靖國均重要活動區域三原、富平一帶,散發石印本《李寧主義》(即列寧主義)小冊子,宣傳蘇聯十月革命。一九二二年後,三原幾所中等學校學生組成宣傳隊赴富平等渭北各縣,進行反對帝國主義華盛頓會議瓜分割裂中國的宣傳。省立第三師範學生張波在富平宣傳時,當眾咬破手指,以昭明愛國之誌,引起強烈反響。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當地的群眾鬥爭結合了起來,縣北曹村、雷村一帶的農民,用雞毛傳帖的形成組織發動起來,擁向縣城向當局開展“交農”鬥爭。剛剛進入學齡階段的習仲勛,對聽到的宣傳和眼前發生的一切盡管還是朦朧的,但這無疑是他接觸馬克思主義的最初起點。
習仲勛上學時,小學教育由“四三”製改為“四二”製,即學製由初小四年、高小三年,改為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初小課程分為正課和副課,正課國文(後改國語)、算術、社會、自然,副課為唱歌、體操、圖畫、手工等。但還須熟背《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的蒙學經典,逐日臨習大、小楷書帖,交老師注重身教,為人師表。每天天不亮,他就上到門樓太前,監督學生按時到校,早讀自習。對違犯校規、不認真學習者,按當時校規常施以打板子、下跪、頂磚等方法體罰。習仲勛在這裏上學,他外婆家就住在學校東側,中間隻隔一條大路,他可以就近吃、住,這就少了一天往返幾次迴家時間的浪費。同時,外婆還特別叮囑他幫助小他一歲低一年級的表弟柴國棟上學。他們既是表兄弟小夥伴,又是一對幫學的“小師生”。
習仲勛從一入小學起,就表現出聰穎的天資和渴求知識的濃厚興趣。他喜歡國語學習,尤其長於對古文的背誦。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他背得滾瓜爛熟;先生布置的背誦課文和作業,他總是完成得又快又好,因而深得老師的賞識和同學們的讚揚。他小學時期的同學田紹西迴憶說:“我和仲勛在一個板凳坐了四年,讀完初小,又一起上了高小。他小時頭腦反應特快,記憶力特強,又勤學好問。老師每天布置一大堆背書任務,我們一聽就頭腦發脹,許多學生因為背不過書而挨板子。但他好像不很費力氣就熟背如流,考試老是第一。
郭培生先生偏重傳統的死記硬背注入式的教學方法,但也時常採用一些啟發式的方法,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貼堂”就是他常用的一種。他將學生的完成得好的作文、大小楷和其他作業,張貼在教室後麵的牆上,用以表揚優秀,激勵上進,同學們稱之“貼堂”。初小四年間,習仲勛是“貼堂”最多的一位。半個多世紀以後,他迴憶小學生生活時說:“郭先生對我的啟蒙教育,印象極深,他人品好,書也教得好。我上學第一次考試考了全級第二十七名,此後就一直是第一名這與郭先生這位嚴師的悉心教誨是分不開的。
生性活潑的習仲勛,非常喜歡上體育課和做課外遊戲。隻有在這時候,他才覺得從書本中解脫出來,像出籠的小鳥,盡情展翅飛翔。老師常組織一種叫跑旗的體育活動,很受學生歡迎和喜愛。跑旗類似今天的接力賽,隻不過是以小旗當做接力棒。即將學生分為人數相等的兩組,持旗人跑完一段距離後將旗依次下傳,旗最先到達終點者為優勝。習仲勛跑棋速度快,接傳小旗敏捷,每次跑旗時,同學們都希望和他編在一組。都村村子西邊有一個澇池,平時蓄水不多,池岸寬闊。這裏是都村小學的孩子們嬉戲玩耍、盡情展示天性的地方。多數時間放學後,以習仲勛為首領的都村附近孩子們和聶家莊周圍的學生總要在這裏擺下“戰場”,進行作戰遊戲。一聲“開火”,雙方就投擲土塊,開始“遠射”,進而步步逼近,直到扭成一團,打個交手仗,方才宣布“停戰”。每當此時,習仲勛總是顯得特別機智勇敢,指揮有方。他先找個竹籠往自己頭上一套作為頭盔,既能從縫中辨別方向,又能掩護自己,高喊“沖呀”,身先士卒,攻入“敵陣”。時間一長,小夥伴覺得他靈活機敏,都願受他指揮,親昵地稱他為“習司令”。
一九二五年春,十二歲的習仲勛參加了兩次當地具有政治性的活動,對他的思想影響頗深。三月十二日,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四月十日,著名愛國將領胡景翼在開封逝世,陝西西安、三原等地紛紛召開追悼會表示悼念。富平縣莊裏鎮是胡景翼將軍的故鄉,已有共青團員活動的莊裏立城公學,也先後為孫中山和胡景翼舉行追悼會,並吸收周圍鄉村的學校師生和群眾參加。都村小學的師生兩次徒步趕赴莊裏參加大會。會場擺著輓聯和不同風格的輓詞,哀樂低迴,主祭人致辭悼念,氣氛莊重肅穆。習仲勛深深為會議情緒所感染,在這裏,他初次了解了孫中山先生和胡景翼將軍的革命經曆和民主主義思想,增添了更多仰慕之情。
</br>
一九二二年春節過後,已滿九歲的習仲勛結束了孩提時代無拘無束的生活,父親送他到莊子以東隻二裏地的度村小學上學。
都村,離縣城十五華裏,當時還算得上一個小鎮點,鎮上有兩三家小店鋪和飯館。都村小學就坐落在通往縣城道路的西側。學校清磚砌牆、白灰抹縫的中山形門樓坐北向南拱狀門洞,朱紅色大門。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鄉村有這樣的建築,的確顯得典雅別致。尤其是中山形屋頂設計,更多了幾分民主色彩。門內左右各有一間小屋,是老師的居室。朝裏走,穿過一個藥王洞,後麵是一座破舊的廟宇殿堂隔成的兩個教室。周圍十五個堡子、兩個村莊的學生集中在這裏上學。
學校有兩位老師,一個叫郭培生,是三原縣武字區長坳的一位老先生,在都村教學時間很久,有的人家父子兩代人都成為他的學生,他嚴於執教,誨人不倦,深受學生愛戴和鄉人敬重。另一位是習仲勛姑母的兒子、長他十多歲的表兄唐鑄九。習仲勛對自己啟蒙時代的母校和老師懷有深沉的感情。此後數十年間,他時常談起郭培生先生對自己的教育和影響,言談中充滿崇敬懷念之情。全國解放初期,習仲勛擔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時,還把郭先生接到西北局短住,並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和老人一起吃飯敘舊,一九五八年九月,已是國務院秘書長的習仲勛在陝西檢查工作時,還驅車來到都村小學,看望在校的師生。
習仲勛入學讀書之時,正是古老的中國大地發生重大社會變革的年代。
半年之前,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在中國上海發生,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盡管這一消息還難以很快傳到遠隔千山萬水的陝西渭北農村,當地中共組織的建立也是幾年以後才有的事情,但是當地的中共組織的建立也是幾年以後才有的事情,但是共產主義的幽靈也已在這裏徘徊,進步民主的浪潮開始湧動在西北大地。一批在外地的知識分子舉辦刊物向家鄉開始傳播馬克思主義。後來,一些已參加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青年團的青年和革命知識分子迴到陝西,通過社會實踐宣傳馬克思主義,在偉大的五四運動中曾被選為全陝學生聯合會副評議長的富平籍學生鄒均在北京上學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利用暑假迴到家鄉,開展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宣傳活動。一九二一年夏,陝西靖國軍總司令於右任、總指揮胡景翼也在陝西靖國均重要活動區域三原、富平一帶,散發石印本《李寧主義》(即列寧主義)小冊子,宣傳蘇聯十月革命。一九二二年後,三原幾所中等學校學生組成宣傳隊赴富平等渭北各縣,進行反對帝國主義華盛頓會議瓜分割裂中國的宣傳。省立第三師範學生張波在富平宣傳時,當眾咬破手指,以昭明愛國之誌,引起強烈反響。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當地的群眾鬥爭結合了起來,縣北曹村、雷村一帶的農民,用雞毛傳帖的形成組織發動起來,擁向縣城向當局開展“交農”鬥爭。剛剛進入學齡階段的習仲勛,對聽到的宣傳和眼前發生的一切盡管還是朦朧的,但這無疑是他接觸馬克思主義的最初起點。
習仲勛上學時,小學教育由“四三”製改為“四二”製,即學製由初小四年、高小三年,改為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初小課程分為正課和副課,正課國文(後改國語)、算術、社會、自然,副課為唱歌、體操、圖畫、手工等。但還須熟背《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的蒙學經典,逐日臨習大、小楷書帖,交老師注重身教,為人師表。每天天不亮,他就上到門樓太前,監督學生按時到校,早讀自習。對違犯校規、不認真學習者,按當時校規常施以打板子、下跪、頂磚等方法體罰。習仲勛在這裏上學,他外婆家就住在學校東側,中間隻隔一條大路,他可以就近吃、住,這就少了一天往返幾次迴家時間的浪費。同時,外婆還特別叮囑他幫助小他一歲低一年級的表弟柴國棟上學。他們既是表兄弟小夥伴,又是一對幫學的“小師生”。
習仲勛從一入小學起,就表現出聰穎的天資和渴求知識的濃厚興趣。他喜歡國語學習,尤其長於對古文的背誦。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他背得滾瓜爛熟;先生布置的背誦課文和作業,他總是完成得又快又好,因而深得老師的賞識和同學們的讚揚。他小學時期的同學田紹西迴憶說:“我和仲勛在一個板凳坐了四年,讀完初小,又一起上了高小。他小時頭腦反應特快,記憶力特強,又勤學好問。老師每天布置一大堆背書任務,我們一聽就頭腦發脹,許多學生因為背不過書而挨板子。但他好像不很費力氣就熟背如流,考試老是第一。
郭培生先生偏重傳統的死記硬背注入式的教學方法,但也時常採用一些啟發式的方法,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貼堂”就是他常用的一種。他將學生的完成得好的作文、大小楷和其他作業,張貼在教室後麵的牆上,用以表揚優秀,激勵上進,同學們稱之“貼堂”。初小四年間,習仲勛是“貼堂”最多的一位。半個多世紀以後,他迴憶小學生生活時說:“郭先生對我的啟蒙教育,印象極深,他人品好,書也教得好。我上學第一次考試考了全級第二十七名,此後就一直是第一名這與郭先生這位嚴師的悉心教誨是分不開的。
生性活潑的習仲勛,非常喜歡上體育課和做課外遊戲。隻有在這時候,他才覺得從書本中解脫出來,像出籠的小鳥,盡情展翅飛翔。老師常組織一種叫跑旗的體育活動,很受學生歡迎和喜愛。跑旗類似今天的接力賽,隻不過是以小旗當做接力棒。即將學生分為人數相等的兩組,持旗人跑完一段距離後將旗依次下傳,旗最先到達終點者為優勝。習仲勛跑棋速度快,接傳小旗敏捷,每次跑旗時,同學們都希望和他編在一組。都村村子西邊有一個澇池,平時蓄水不多,池岸寬闊。這裏是都村小學的孩子們嬉戲玩耍、盡情展示天性的地方。多數時間放學後,以習仲勛為首領的都村附近孩子們和聶家莊周圍的學生總要在這裏擺下“戰場”,進行作戰遊戲。一聲“開火”,雙方就投擲土塊,開始“遠射”,進而步步逼近,直到扭成一團,打個交手仗,方才宣布“停戰”。每當此時,習仲勛總是顯得特別機智勇敢,指揮有方。他先找個竹籠往自己頭上一套作為頭盔,既能從縫中辨別方向,又能掩護自己,高喊“沖呀”,身先士卒,攻入“敵陣”。時間一長,小夥伴覺得他靈活機敏,都願受他指揮,親昵地稱他為“習司令”。
一九二五年春,十二歲的習仲勛參加了兩次當地具有政治性的活動,對他的思想影響頗深。三月十二日,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四月十日,著名愛國將領胡景翼在開封逝世,陝西西安、三原等地紛紛召開追悼會表示悼念。富平縣莊裏鎮是胡景翼將軍的故鄉,已有共青團員活動的莊裏立城公學,也先後為孫中山和胡景翼舉行追悼會,並吸收周圍鄉村的學校師生和群眾參加。都村小學的師生兩次徒步趕赴莊裏參加大會。會場擺著輓聯和不同風格的輓詞,哀樂低迴,主祭人致辭悼念,氣氛莊重肅穆。習仲勛深深為會議情緒所感染,在這裏,他初次了解了孫中山先生和胡景翼將軍的革命經曆和民主主義思想,增添了更多仰慕之情。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