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而反對軍閥陳樹藩的武裝起義連續爆發,逐步形成了進步的陝西靖國軍武裝力量。一九一七年十二月三日,陳樹藩部騎兵團團長高峻,首先在富平以北的白水縣起義倒陳,並受孫中山委任,以護法軍總司令名義宣布獨立。同月十日,陳部陝西警備軍統領耿直在西安起義,與援軍郭堅部會合後,成立陝西靖國軍。翌年一月二十五日,胡景翼、張義安在緊鄰富平西南的三原縣起義。八月八日,三原籍老同盟會會員於右任,奉孫中山先生之命從上海迴三原,與張鍅聯合通電就任陝西靖國軍正副司令。三原、富平、蒲城、白水、澄城、高陵、徑陽、同官等十餘縣即為陝西靖國均管轄。一些有益於人民利益的政治、經濟、文化方略在轄區得以推行。老百姓耳聞目睹、甚至直接或者間接參加了發生在當地的諸多重大事件。他們對朝廷腐敗、社會黑暗、稅政泛濫、民生窮困有切膚之痛。他們嚮往和歡迎反抗封建軍閥統治的鬥爭,進行社會變革。街談巷議的話題離不了黃花崗暴動、武昌起義、陝西光複、袁世凱複辟稱帝、討袁逐陸、驅陳伐段等。特別是發生在當地的蒲城學潮、胡景翼活捉“陸兒子”、張義安三原起義曆史事件,被演繹成為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生動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經久不衰,影響深遠。


    奔走於三原、富平之間的習仲勛的父親習宗德,也常給孩子們講述自己的見聞。這些在幼年習仲勛純淨的心靈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他憎恨黑暗、嚮往光明、不畏強暴、勇於反抗的性格從此開始形成。尤其同鄉幾位著名民主主義革命人士於右任、井勿幕、胡景翼、張義安的奮鬥精神,給他以深刻影響和重要人生啟迪。以致在七十餘年以後,他談到胡景翼時,敬重之情仍溢於言表:“胡景翼將軍赤誠愛國,胸懷大誌,獻身革命,功勞卓著。他整軍經武,有智有勇,知人善用,將士歸心。他思想開明,追求進步,熱心公益,造福人民。他襟懷坦白,光明磊落,謙恭禮讓,平易近人。將軍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的高尚品德會永放光芒,他的光輝業績會永垂史冊。”


    絢麗多彩的民間文化,神奇生動的曆史傳說和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造出來的故事,使處於啟蒙時期的習仲勛受到了豐富的思想文化營養滋潤。在他的故鄉方圓幾十裏每一個河川山嶺都有內容各異的美好傳說。而當它由勞動人民口中講述出來的時候,就富有更多的抑惡揚善、打富濟貧、針砭朝弊、為民請命的內容。天資聰穎、生性活潑的習仲勛,對眼前陌生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夢幻。村頭鄉野農夫們談天說地,家中父母叔嬸講述的趣事笑語,以及小夥伴們嬉戲中的話題,盡管對一個稚氣未消的幼童來說近似天書,但習仲勛聽到這些故事時,卻顯得特別專注和投入。他超常的記憶力和悟性在幼時就顯現出來。


    “黃巢荊山練兵”、“苗訓退隱裔溝”等當地許多有名的傳說,他幾乎過耳不忘,有的故事情節還可以講述個大概。在習家莊東南兀立的荊山原上,傳說唐末黃巢曾在這裏募兵習武,舉義反唐。時曹州冤句(今山東省荷澤縣)人黃巢,赴京城長安趕考武狀元,因出身寒微和考風不正而落第。其怒寫反詩,怕遭官府追捕逃至荊山藏梅寺,在這裏與一批落第武舉和青年誌士相聚,遂招募兵馬、擴充實力,共圖義舉。一年之內,兵馬逾千,在荊山練兵習武,趙氏河飲馬。並以此為根據地,舉起義旗。經十多年艱苦征戰,發展到百萬大軍,進而攻入長安,建立了大齊政權。是為“黃巢荊山練兵”的故事。“苗訓退隱裔溝”是說在荊山之陰,有一條東西走向的長溝,相傳宋太祖趙匡胤的軍師苗訓和他的後裔住在這裏,故稱苗裔溝。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用“杯酒釋兵權”的方法解除了一些權重職顯的元勛的職務。一次假裝醉酒殺死鄭子明,後又謊稱酒醒後失悔,怪罪軍師苗訓不諫阻自己,即將苗訓革職為民,發配到富平縣苗裔溝。此後苗訓即深居鄉野,過起悠閑的田園生活。他常吟陶淵明“迷途者其未遠。知來者之可追,身出樊籠裏,複得返自然”詩句,敬佩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品德,以自己曾逢迎官場、趨炎附勢的經曆為悔,由此厭淡政事,終老林泉。


    鄉間這些褒貶分明,優美動人的故事,如絲絲春雨,在幼年習仲勛稚嫩的心靈中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他的想像力得到的啟迪,童年夢更加多彩。一些自己喜愛的人物形象和引起共鳴的故事情節,時常躍然腦際,習仲勛豪爽、睿智、機敏、勇敢品格和個性的形成,是與受這一特定文化氛圍的影響和薰染分不開的。一位叫胡大有的老人談起兒童時代的習仲勛時說,仲勛的天分和聰明在孩童時代就顯得與眾不同,他特別愛聽《三國演義》《水滸傳》、嶽飛精忠報國的故事,講道勸善、陰陽說書,占卜問卦,他也要擠在大人中間,饒有興趣地去聽個究竟。他小小年紀就崇拜俠肝義膽的英雄人物,常常模仿三國桃園三結義、水滸梁山伯聚義等一些故事情節做遊戲。受此影響,以致他參加革命以後,還利用結拜異姓兄弟的方法,團結進步勢力,開展革命鬥爭。


    習仲勛童年時代的家庭經濟尚寬裕,一日三餐,粗衣淡飯。祖母健在,父親、叔父合家生活,妯娌和睦相處,紡織耕稼,勤儉治家。隨著弟妹、堂弟妹的出生,逐漸成為一個擁有十幾口人和諧溫馨的大家庭。習仲勛的姑母因早年喪夫,攜帶一雙兒女寡居娘家,父母親以傳統的言傳身教、身體力行教育和影響著下一代人。


    父親習宗德身材較高,大臉盤,性格寬厚而又剛直,他信奉“嚴是愛,寵是害”的教子格言,時常在慈祥和藹的麵容中透射出幾分嚴厲。他總是教育孩子們:要尊老愛幼,不要打架,不要罵人。常常孩子們吵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父親一聲咳嗽,家裏頓時就靜了下來,年已八十歲的習仲勛胞妹習冬英,迴憶起父親時說:“我伯沒上過學,終生為農,在人家水平煙鋪子做過工,但他經曆較廣,知書達理。他期望子女們以農為本,織耕傳家,做勤勞正直的人。因而對孩子們管得很嚴,我們都怕他。哥哥、弟弟剛五六歲時,他就帶到田間去做一些拔草之類的簡單農活,給我買來一架紡車,讓跟著媽媽學紡線織布。”習仲勛的母親生性賢良,為人勤樸。它精心侍奉婆母,相夫教子,又為一家十幾口穿衣吃飯操勞。由於生育較多,強健的身體過早地受到了損傷,但仍起早熬夜,勞作不息,在她病逝時,各種染色的土布和做好的衣衫、鞋襪就裝滿了一板櫃。


    生活於一個勤勞和諧家庭中的習仲勛,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談舉止,效仿先輩為人處事的風範,感悟甚多,受益匪淺。勞動人民忠厚、友善、勤勞、忍讓、負重的優良品德,深深影響了這位正值人之初歲的兒童。若幹年以後,習仲勛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常常深情地談起父母親給自己留下的印象:“我的父親是個心地非常善良的農民,他總是對我們說,‘長大了不要做官,也不要經商,當官的欺壓老百姓;商人唯利是圖,為人狡詐。如果有了學問,就做一名教書先生,用自己的本事傳書授道,受人敬重。要不就種莊稼,做個本分的農民’。”“我的母親勤勞賢惠,對婆婆特別孝敬,婆婆患病時,他把精心做的蓮子湯送到床前。而自己卻省吃儉用,直至終老,沒享過人間一天清福。”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習仲勛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習仲勛傳編委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習仲勛傳編委會並收藏習仲勛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