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姓淵源久遠。傳說在春秋時有諸侯國(今貴州習水一帶),國滅後,即以國名習為姓氏。後習姓人聚居於襄陽郡,相當於今湖北省襄樊市一帶,且名人輩出,多慷慨忠烈之士。晉書記載:“習族諸氏,乃為荊土豪族。”近代襄陽侯習鬱和著有《漢晉春秋》五十四卷的東晉史學家學習鑿齒,便是習姓氏族的著名人物。隨著時代的變遷,襄陽習族人居住地亦多有遷移。江西省臨江府新淦縣(金新幹縣)華成門村之習姓,即此習姓氏族的後裔。據《習氏家族譜》記載,習氏始太祖習思敬配夫人趙氏。明代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朝政大亂,連年久旱無雨,莊稼歉收習思敬因生活窘迫,攜家帶口逃荒到河南省南陽府鄧縣(今鄧州市)西堰子老營(大習營村)定居落戶,以農為業,繁衍生息。習思敬夫婦均在七十多歲過世,後代人丁興旺,因老營人口擁擠,又分出西戶、北戶、南戶,另僻村落居住。
據《習氏家譜.後代世係》記載,習仲勛為該族西戶習魁之後第九代人。西戶居小習營村。習仲勛曾祖父習玉策生子三人:習永盛、習永山、習永厚。習仲勛祖父習永盛為長,配夫人張氏,生三子一女。清光緒四年(公元一八七八年),習永盛第一個兒子出生,因是農曆戊寅年,故取小名老虎。這個幼小生命是否還再有其他名字,已無人知曉,但是在二十多年後,他對習姓家庭經濟狀況的變化卻起過重要的作用。清光緒六年(公元一八八零年),習永盛夫婦又生一女孩,乳名大女。一雙兒女降臨人間,似乎沒有給這個家庭增添多少喜悅,接踵而來的卻是又一次跨省舉家遷徙。
清光緒八年(公元一八八二年),河南南陽一帶在曆經戰亂兵患和連年幹旱之後,又遇水澇和蝗蟲災害,加之沉重的糧錢稅賦封建盤剝,亂瘧並生,人心慌亂。饑民紛紛扶老攜幼,背井離鄉出外逃荒。習永盛肩挑一雙兒女,與身背行李的妻子張氏一道,步履艱難地行走在飢餓逃荒的人群中,他們經陝西丹鳳、商縣、翻過秦嶺,沿途乞討,終在富平縣淡村附近的南保子一個黎姓人家暫時棲息下來,這家人也是從河南逃荒過來的,他鄉遇故知,共同的遭遇,使窮人之間更多了同情和援助。
然而,他們千裏奔波的另一個原因,是由於富平縣自光緒四年起,連續三年幹旱,六料無收,正在招引外地災民墾田複耕。據《富平縣誌》記載:“大災後,地曠人稀,全縣人口減少三分之二,縣府招募客民開墾,四川、湖北籍客民紛紛而來,計口授田,與本地人同等對待。”幾年後,習永盛次子即習仲勛的父親習宗德、三子宗仁相繼出生。漂泊流離的生活使習永盛非常憧憬有一個長久的安身之地,他用意很深地給次子宗德取小名長兒,三子宗仁取小名久兒。但因人口增加,生活更加窘迫。為了生計,習永盛除佃租種地外,還挑起貨郎擔,跟集轉鄉,賣些針頭線腦、煙圈、糖果之類的小商品,換迴些零用錢,維持全家生活花費。但是,終在一次轉至富平縣城西一座刻有“釋伽如來第十六索真身舍利寶塔”的聖佛寺塔下時,因病餓交加,猝然死去。旋被當地群眾發現後掩埋於塔東溝內,習永盛的妻子張氏身體硬朗,善理家事,日織夜紡,以土布易麵換米,聊補家計不足,在兒女尚未成年時,長子老虎即應募當兵吃糧,次子宗德被送往三原縣一家水煙行做學徒,女兒及幼子也早事織紡家務,下田耕作收種。一九零零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八月十四日,八國侵略聯軍攻占北京城。慈禧太後挾光緒皇帝倉皇西逃,於十月二十六日至西安。時值陝西大旱,赤地千裏,餓殍遍野。地方衙門、貪官汙吏以“恭辦皇差、籌辦迴鑾”為名,橫徵暴斂,濫增稅捐,同時趁機中飽私囊,搜刮民財。天災人禍,嚴酷的社會現實,使陝西人民特別是關中地區的老百姓幾乎瀕臨絕境。
掙紮在飢餓線上的習氏一家,在困境中終於盼來了一絲福音,習仲勛的大伯老虎,在當兵離家好幾年後突然迴到富平。原來他所在的隊伍是早年著名迴民起義首領董福祥的軍隊。董福祥起事之處,號稱十萬之眾,活動於甘肅、寧夏地區,後被左宗棠收編。一八九七年,董福祥在任甘肅提督時調防北京,其部編入榮碌所轄武衛後軍。慈禧西逃,董福祥充當隨扈大臣率部抵陝。習老虎此時已在董部漸次晉升為“廷衛”(下級軍官)。這次他順道迴到家中,並留下六十兩銀子,再走以後就音訊全無了。習仲勛對自己的這位老虎大伯懷有敬重之情。他曾對人說: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我大伯隨董福祥在東交民巷與外敵作戰。他很勇敢,後來耳朵也被大炮震聾了。習仲勛的祖母和父親、叔父用這筆錢置了幾十畝薄田,並在談村西劉堡南麵二三裏地選了一塊宅基,先在平地開挖住人用的地窨子,結果沒有挖成就發生塌方。近一個世紀歲月過去,這個塌陷土坑依然存在,成為習仲勛家庭早年苦難生活的見證。後來又在塌窖的東側先後蓋起九間房屋,大門朝東,三間門房是土木結構的麥草房,習仲勛的祖母在內居住。院中南北各有三間廈房。由於人口不斷增多,這所小小的庭院漸顯擁擠。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發,陝西同盟會和陝西新軍也發動起義,省城“八月十五殺韃子”之說很盛,俗稱該年為反正年。這一年習宗德與小自己八歲的都村姑娘柴菜花結婚。柴姓家族祖籍河南省淅川縣,與習家祖籍鄧縣相鄰,同屬南陽府管轄。柴家人也是逃荒要飯到富平後定居都村的。共同的命運和經曆,加上同為異鄉客戶,因而使這樁婚事更多了幾分親情。兵荒馬亂歲月,柴氏因為家窮,結婚成親時連當地鄉間同行的一雙上轎鞋也做不起,隻好借了人家一雙上轎鞋才成了親,習宗德夫婦婚後共生子女七人:長子仲勛、長女秋英、次子小名導兒(夭折),二女東英、三子仲凱、三女夏英、小女雁英。按照《習氏家譜?三門新譜》人名“國玉永宗、中正明通、繼述乘顯、尊守從容”的順序,男孩入譜應取名中字輩。粗識文墨的習宗德,即為長子取名中勛。他還請學校的老師從《三字經》中為仲勛取小名相近,仲凱取小名相良。數十年後,習仲勛談到自己小名時曾說:“父親給我取的相近小名,冠以習姓時,就成了習相近,恰好與《三字經》中性相近、習相遠詞義相反。結果上學時,不少同學都說我怎麽叫了這麽個名字?這是因為我在兄弟排行中為長,即取了相近,我的堂弟仲輝排行為二,卻取了相遠。也許父親當時還有其他更深的寓意。到了一九二六年,習仲勛就讀於立誠公學高小部時,級任老師嚴木三先生認為“中勛”含有中國的元勛之意,隧給“中”字旁加了個“人”字,取意為人中正,處事公道。學校另一位深通韻律的封至模先生也說“中勛”讀起來不上口,還是叫“仲勛”好。
●童年夢
習仲勛的童年,是在中國社會進入二十世紀,特別是辛亥革命以後,國家經濟衰敗、革命風潮迭起、社會劇烈震蕩的年代度過的。
辛亥革命作為近代中國比較完整意義上的一次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結束了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製,但勝利果實何況被北洋軍閥所竊取。曾是響應武昌起義最早省份之一的陝西省,複處於封建軍閥的統治之下三秦大地民生凋敝,哀鴻遍野。綽號為“陸屠夫”的袁世凱的親信陸建章督陝後,即廢棄一切新政措施,殘酷鎮壓異己,引起革命黨人強烈反抗。一九一六年後,屢次發韌於習仲勛家鄉富平和鄰縣白水、三原的護國護法武裝鬥爭不啻長空驚雷,在陝西乃至全國產生了強烈震動和深遠影響。一九一六年三月十四日,郭堅、耿直、曹式英、高峻等厡陝西民軍首領在白水樹起“護國軍”的旗幟,通電逐陸。是年五月七日,陝西陳樹藩旅遊擊營營長胡景翼,與革命黨人張義安、鄧寶珊等在富平縣舉行兵變反陸。經過一夜激戰,全殲陸建章之子陸承武的“中堅團”,俘獲陸承武。兵變始舉,城內外群眾自動助戰,演出了一場以少勝多、活捉“陸兒子”的曆史話劇,此次兵變的首領胡景翼、張義安皆為富平縣人,分別出生於侯家堡和到賢鄉槐園堡。
</br>
據《習氏家譜.後代世係》記載,習仲勛為該族西戶習魁之後第九代人。西戶居小習營村。習仲勛曾祖父習玉策生子三人:習永盛、習永山、習永厚。習仲勛祖父習永盛為長,配夫人張氏,生三子一女。清光緒四年(公元一八七八年),習永盛第一個兒子出生,因是農曆戊寅年,故取小名老虎。這個幼小生命是否還再有其他名字,已無人知曉,但是在二十多年後,他對習姓家庭經濟狀況的變化卻起過重要的作用。清光緒六年(公元一八八零年),習永盛夫婦又生一女孩,乳名大女。一雙兒女降臨人間,似乎沒有給這個家庭增添多少喜悅,接踵而來的卻是又一次跨省舉家遷徙。
清光緒八年(公元一八八二年),河南南陽一帶在曆經戰亂兵患和連年幹旱之後,又遇水澇和蝗蟲災害,加之沉重的糧錢稅賦封建盤剝,亂瘧並生,人心慌亂。饑民紛紛扶老攜幼,背井離鄉出外逃荒。習永盛肩挑一雙兒女,與身背行李的妻子張氏一道,步履艱難地行走在飢餓逃荒的人群中,他們經陝西丹鳳、商縣、翻過秦嶺,沿途乞討,終在富平縣淡村附近的南保子一個黎姓人家暫時棲息下來,這家人也是從河南逃荒過來的,他鄉遇故知,共同的遭遇,使窮人之間更多了同情和援助。
然而,他們千裏奔波的另一個原因,是由於富平縣自光緒四年起,連續三年幹旱,六料無收,正在招引外地災民墾田複耕。據《富平縣誌》記載:“大災後,地曠人稀,全縣人口減少三分之二,縣府招募客民開墾,四川、湖北籍客民紛紛而來,計口授田,與本地人同等對待。”幾年後,習永盛次子即習仲勛的父親習宗德、三子宗仁相繼出生。漂泊流離的生活使習永盛非常憧憬有一個長久的安身之地,他用意很深地給次子宗德取小名長兒,三子宗仁取小名久兒。但因人口增加,生活更加窘迫。為了生計,習永盛除佃租種地外,還挑起貨郎擔,跟集轉鄉,賣些針頭線腦、煙圈、糖果之類的小商品,換迴些零用錢,維持全家生活花費。但是,終在一次轉至富平縣城西一座刻有“釋伽如來第十六索真身舍利寶塔”的聖佛寺塔下時,因病餓交加,猝然死去。旋被當地群眾發現後掩埋於塔東溝內,習永盛的妻子張氏身體硬朗,善理家事,日織夜紡,以土布易麵換米,聊補家計不足,在兒女尚未成年時,長子老虎即應募當兵吃糧,次子宗德被送往三原縣一家水煙行做學徒,女兒及幼子也早事織紡家務,下田耕作收種。一九零零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八月十四日,八國侵略聯軍攻占北京城。慈禧太後挾光緒皇帝倉皇西逃,於十月二十六日至西安。時值陝西大旱,赤地千裏,餓殍遍野。地方衙門、貪官汙吏以“恭辦皇差、籌辦迴鑾”為名,橫徵暴斂,濫增稅捐,同時趁機中飽私囊,搜刮民財。天災人禍,嚴酷的社會現實,使陝西人民特別是關中地區的老百姓幾乎瀕臨絕境。
掙紮在飢餓線上的習氏一家,在困境中終於盼來了一絲福音,習仲勛的大伯老虎,在當兵離家好幾年後突然迴到富平。原來他所在的隊伍是早年著名迴民起義首領董福祥的軍隊。董福祥起事之處,號稱十萬之眾,活動於甘肅、寧夏地區,後被左宗棠收編。一八九七年,董福祥在任甘肅提督時調防北京,其部編入榮碌所轄武衛後軍。慈禧西逃,董福祥充當隨扈大臣率部抵陝。習老虎此時已在董部漸次晉升為“廷衛”(下級軍官)。這次他順道迴到家中,並留下六十兩銀子,再走以後就音訊全無了。習仲勛對自己的這位老虎大伯懷有敬重之情。他曾對人說: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我大伯隨董福祥在東交民巷與外敵作戰。他很勇敢,後來耳朵也被大炮震聾了。習仲勛的祖母和父親、叔父用這筆錢置了幾十畝薄田,並在談村西劉堡南麵二三裏地選了一塊宅基,先在平地開挖住人用的地窨子,結果沒有挖成就發生塌方。近一個世紀歲月過去,這個塌陷土坑依然存在,成為習仲勛家庭早年苦難生活的見證。後來又在塌窖的東側先後蓋起九間房屋,大門朝東,三間門房是土木結構的麥草房,習仲勛的祖母在內居住。院中南北各有三間廈房。由於人口不斷增多,這所小小的庭院漸顯擁擠。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發,陝西同盟會和陝西新軍也發動起義,省城“八月十五殺韃子”之說很盛,俗稱該年為反正年。這一年習宗德與小自己八歲的都村姑娘柴菜花結婚。柴姓家族祖籍河南省淅川縣,與習家祖籍鄧縣相鄰,同屬南陽府管轄。柴家人也是逃荒要飯到富平後定居都村的。共同的命運和經曆,加上同為異鄉客戶,因而使這樁婚事更多了幾分親情。兵荒馬亂歲月,柴氏因為家窮,結婚成親時連當地鄉間同行的一雙上轎鞋也做不起,隻好借了人家一雙上轎鞋才成了親,習宗德夫婦婚後共生子女七人:長子仲勛、長女秋英、次子小名導兒(夭折),二女東英、三子仲凱、三女夏英、小女雁英。按照《習氏家譜?三門新譜》人名“國玉永宗、中正明通、繼述乘顯、尊守從容”的順序,男孩入譜應取名中字輩。粗識文墨的習宗德,即為長子取名中勛。他還請學校的老師從《三字經》中為仲勛取小名相近,仲凱取小名相良。數十年後,習仲勛談到自己小名時曾說:“父親給我取的相近小名,冠以習姓時,就成了習相近,恰好與《三字經》中性相近、習相遠詞義相反。結果上學時,不少同學都說我怎麽叫了這麽個名字?這是因為我在兄弟排行中為長,即取了相近,我的堂弟仲輝排行為二,卻取了相遠。也許父親當時還有其他更深的寓意。到了一九二六年,習仲勛就讀於立誠公學高小部時,級任老師嚴木三先生認為“中勛”含有中國的元勛之意,隧給“中”字旁加了個“人”字,取意為人中正,處事公道。學校另一位深通韻律的封至模先生也說“中勛”讀起來不上口,還是叫“仲勛”好。
●童年夢
習仲勛的童年,是在中國社會進入二十世紀,特別是辛亥革命以後,國家經濟衰敗、革命風潮迭起、社會劇烈震蕩的年代度過的。
辛亥革命作為近代中國比較完整意義上的一次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結束了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製,但勝利果實何況被北洋軍閥所竊取。曾是響應武昌起義最早省份之一的陝西省,複處於封建軍閥的統治之下三秦大地民生凋敝,哀鴻遍野。綽號為“陸屠夫”的袁世凱的親信陸建章督陝後,即廢棄一切新政措施,殘酷鎮壓異己,引起革命黨人強烈反抗。一九一六年後,屢次發韌於習仲勛家鄉富平和鄰縣白水、三原的護國護法武裝鬥爭不啻長空驚雷,在陝西乃至全國產生了強烈震動和深遠影響。一九一六年三月十四日,郭堅、耿直、曹式英、高峻等厡陝西民軍首領在白水樹起“護國軍”的旗幟,通電逐陸。是年五月七日,陝西陳樹藩旅遊擊營營長胡景翼,與革命黨人張義安、鄧寶珊等在富平縣舉行兵變反陸。經過一夜激戰,全殲陸建章之子陸承武的“中堅團”,俘獲陸承武。兵變始舉,城內外群眾自動助戰,演出了一場以少勝多、活捉“陸兒子”的曆史話劇,此次兵變的首領胡景翼、張義安皆為富平縣人,分別出生於侯家堡和到賢鄉槐園堡。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