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孫中山率領應瑞、應琛兩艦到汕頭,13日派章炳麟先到廣州接洽。廣東內部雖然複雜,可是對孫中山仍然歡迎。因此孫便於7月17日到廣州,廣東督軍陳炳焜和省長朱慶瀾都到江岸歡迎。且在黃埔公園舉行了歡迎大會。
孫中山在歡迎大會發表演說,揭破了複辟是北洋軍閥所布置的政治圈套,他說:
“段祺瑞引用段芝貴、倪嗣沖這些複辟派做討逆軍統帥,以逆討逆,忠奸不分。今天的中國,不是複辟與共和之爭,而是真共和與假共和之爭。今天真複辟者少,假共和者多。”
這真是一針見血的話。
7月22日程璧光和海軍第一艦隊司令林葆懌自吳淞率領所屬艦支開赴廣東,唐紹儀、汪兆銘、伍廷芳等同行。就是這一天,他們由海軍艦隊發出宣告,通電自主,他們提出傭護《約法》,恢複國會,懲辦禍首三項主張。並稱自《約法》失效,國會解散之日起,一切命令無所根據,應視為無效,亦不承認發布命令之北京政府。
孫中山與駐滬海軍是事先約好的,海軍第一艦隊南下護法,這使段祺瑞在北京大為震動。段內閣為了緊急應變,立即調升第二艦隊司令饒懷文為海軍總司令,並以林頌慶為第一艦隊司令,杜錫珪為第二艦隊司令。7月25日段內閣並發表廣東省長朱慶瀾和廣西省長劉承恩對調。朱慶瀾以廣東自主為理由,拒絕接受這個命令。
廣東在當時的西南,是政治和軍事中心,不過廣東內部的情勢很不穩,雖然不像四川那麽表麵化,可是也是極複雜。段祺瑞對廣東是採取一方麵自外麵施加壓力,一方麵在內部製造分化,利用地方派軍人的排外主義,企圖製造廣東內部主客兩軍互相混亂,使北洋軍能乘虛而入。當時北洋派勢力已占領了福建和江西,這兩省和廣東毗連,段打算拿這兩省當作進攻廣東的跳板,同時從海道運兵在廣東沿海地區登陸。段這個計劃受阻於江西,因為江西督軍陳光遠是直係,直、皖兩係對於向南方用兵意見不一致,所以後來段乃派兵取湖南另開一條取廣東的路線。
廣東內部一直不穩,幾種勢力明爭暗鬥。桂係軍人陳炳焜是廣東督軍,自居於統治者地位,但是省長朱慶瀾也有兵權,他統率警衛軍及地方派軍人。他們之間是對立的,督軍和省長對立,桂係軍人和廣東地方派軍人對立。另外,在北江還有滇軍兩師兵力駐防,由李烈鈞率領,是國民黨的基本武力。廣東地方派軍人有時和國民黨聯合以對抗桂係,有時又在南方與北方之間、國民黨和桂係之間搖擺不定。
兩廣是在督軍團叛變和國會被解散時宣稱“自主”的。北京複辟時,桂係便高唱出兵,不過實際上卻沒有行動,主要是想利用時機以統一廣東的軍權。駐粵滇軍以及朱慶瀾所屬的警備軍也想北伐,但是桂係不肯給予軍事裝備。李烈鈞事後曾指責陸榮廷,說他故意躲在家鄉武鳴裝病,坐失北伐良機,讓段祺瑞重登政壇玩弄一切。
廣東的桂係既然是統治者,對於滇軍和地方武力便吝不予軍費,逼得駐防各縣的地方軍紛紛就地籌餉。朱慶瀾以省長名義發行救國公債,滇軍則提印花稅甚至扣留鴻安公司的鴉片以充軍費。桂係便以此為理由打擊滇軍和朱慶瀾。
桂係所搞的自主,完全是一種投機手段,他們認為自主是半獨立,在半獨立情形下,他們採取聯馮倒段的策略。因為是半獨立,對於北京政府的命令便根據自己的利益來決定應付辦法。陳炳焜在孫中山到廣州後不久即趕到梧州請示陸榮廷應該如何應付,陸認為抗拒孫會惹大反感,首先應該排斥朱慶瀾而把地方武力奪過來。陳返穗後即照陸意思做,策動肇陽羅鎮守使李耀漢驅逐朱,以省長職位餌李。朱在李耀漢的壓迫下向省議會辭職,並要求準予將省長親軍20營交給陳炯明接管,這批親軍朱是從龍濟光手上接收過來的,當時有兵額40營,接收後編為省長直轄的地方保安部隊,其後被陳炳焜分出20營,餘下的編為“省長親軍”,由陳炯明為司令。朱去職時打算把這批親軍改編為海軍陸戰隊,仍以陳炯明為司令,名義上則屬於程璧光的海軍節製以免落入桂係手中。
8月26日朱慶瀾把省長大印交給省議會,根本不理睬陳炳焜就去了香港。陳大為憤恨,當天在布告中說他是“私人出走,有心擾亂治安。”
8月28日廣東省議會選舉胡漢民繼任省長,這種選舉並不合法,可是廣東既已經自主也隻有從權了。省議會選胡的理由是因為胡做過第一任廣東都督。可是桂係當然是持反對態度,因此陳炳焜派人到省議會搶了省長大印,且以督軍命令接收了省長親軍。另一方麵陳炳焜早已向北京政府保舉李耀漢為廣東省長。段內閣對於這個自主的省區竟承認北京政府的人事任命大權,實在喜出望外,他巴不得桂係和國民黨矛盾擴大,所以北京政府於8月31日正式命令李耀漢為廣東省長兼肇陽羅鎮守使。在國民黨來說,當時最重要的工作是召集非常國會,因此自不願在省長問題上與桂係鬧翻,寧願拿省長來交換桂係對組府問題不加幹涉。於是胡漢民便向省議會辭謝省長,舉李耀漢為代,省議會乃舉李為省長。
這期間,國會議員在孫中山邀請下已紛紛南下,8月中旬,國會議員到廣東的已有130餘人,多數為國會中的政學會、益友社、民友社三係議員。8月18日孫中山在黃埔公園歡宴他們,席間大家決定貫徹護法主張,組織護法政府。19日國會議員們發出通電雲:
“民國不幸,禍患頻仍。倪逆稱兵。國會被毀。張賊複辟,國體動搖。造亂之徒乘機竊政,託名討賊,推翻《約法》,擅立政府,易置總統。執法以繩,厥罪為均,又複疊逞狡謀,圍湘窺蜀,輸兵南下,其勢駸駸,憑藉北洋,壓製全國,充類至盡之義,吾民寧有噍類之存?所幸諸公獨持正義,興師討賊,信誓在人,救我黔黎,定茲國難,公等之責,吾民之望也!同人等或受國民之託,職務未終;今被國賊之驅,責任難棄;用依《約法》自集於粵。人數未滿法定,本難遽行開會。惟念時局之危,間不容發,西南散處,意誌輒殊,對外則馮、段宣戰,我將何以處德、奧?對內則黃陂孤陷,我將何以設政府?凡茲重要,亟待討論。爰繹主權在民之則,師法人國變之例,特決定本月廿五日於廣州開非常會議,以謀統一,以圖應變。區區之意,如斯而已。”
《國會非常會議組織大綱》於6年8月29日在廣州議決公布:
第一條:國會非常會議,以現任國務議員組織之。
第二條:國會非常會議之議事,以參眾兩院議員會合行之。
第三條:國會非常會議至內亂戡定,《臨時約法》之效力完全恢複時為止。
第四條:國會非常會議非十四省以上之議員列席,不得開議。蒙古、西藏、青海、華僑各選區以省論。
第五條:國會非常會議之議事,以列席過半數議決之。
第六條:國會非常會議之正、副議長,就現任兩院正、副議長內推定之,正、副議長均有事故時,得選舉臨時議長。
</br>
孫中山在歡迎大會發表演說,揭破了複辟是北洋軍閥所布置的政治圈套,他說:
“段祺瑞引用段芝貴、倪嗣沖這些複辟派做討逆軍統帥,以逆討逆,忠奸不分。今天的中國,不是複辟與共和之爭,而是真共和與假共和之爭。今天真複辟者少,假共和者多。”
這真是一針見血的話。
7月22日程璧光和海軍第一艦隊司令林葆懌自吳淞率領所屬艦支開赴廣東,唐紹儀、汪兆銘、伍廷芳等同行。就是這一天,他們由海軍艦隊發出宣告,通電自主,他們提出傭護《約法》,恢複國會,懲辦禍首三項主張。並稱自《約法》失效,國會解散之日起,一切命令無所根據,應視為無效,亦不承認發布命令之北京政府。
孫中山與駐滬海軍是事先約好的,海軍第一艦隊南下護法,這使段祺瑞在北京大為震動。段內閣為了緊急應變,立即調升第二艦隊司令饒懷文為海軍總司令,並以林頌慶為第一艦隊司令,杜錫珪為第二艦隊司令。7月25日段內閣並發表廣東省長朱慶瀾和廣西省長劉承恩對調。朱慶瀾以廣東自主為理由,拒絕接受這個命令。
廣東在當時的西南,是政治和軍事中心,不過廣東內部的情勢很不穩,雖然不像四川那麽表麵化,可是也是極複雜。段祺瑞對廣東是採取一方麵自外麵施加壓力,一方麵在內部製造分化,利用地方派軍人的排外主義,企圖製造廣東內部主客兩軍互相混亂,使北洋軍能乘虛而入。當時北洋派勢力已占領了福建和江西,這兩省和廣東毗連,段打算拿這兩省當作進攻廣東的跳板,同時從海道運兵在廣東沿海地區登陸。段這個計劃受阻於江西,因為江西督軍陳光遠是直係,直、皖兩係對於向南方用兵意見不一致,所以後來段乃派兵取湖南另開一條取廣東的路線。
廣東內部一直不穩,幾種勢力明爭暗鬥。桂係軍人陳炳焜是廣東督軍,自居於統治者地位,但是省長朱慶瀾也有兵權,他統率警衛軍及地方派軍人。他們之間是對立的,督軍和省長對立,桂係軍人和廣東地方派軍人對立。另外,在北江還有滇軍兩師兵力駐防,由李烈鈞率領,是國民黨的基本武力。廣東地方派軍人有時和國民黨聯合以對抗桂係,有時又在南方與北方之間、國民黨和桂係之間搖擺不定。
兩廣是在督軍團叛變和國會被解散時宣稱“自主”的。北京複辟時,桂係便高唱出兵,不過實際上卻沒有行動,主要是想利用時機以統一廣東的軍權。駐粵滇軍以及朱慶瀾所屬的警備軍也想北伐,但是桂係不肯給予軍事裝備。李烈鈞事後曾指責陸榮廷,說他故意躲在家鄉武鳴裝病,坐失北伐良機,讓段祺瑞重登政壇玩弄一切。
廣東的桂係既然是統治者,對於滇軍和地方武力便吝不予軍費,逼得駐防各縣的地方軍紛紛就地籌餉。朱慶瀾以省長名義發行救國公債,滇軍則提印花稅甚至扣留鴻安公司的鴉片以充軍費。桂係便以此為理由打擊滇軍和朱慶瀾。
桂係所搞的自主,完全是一種投機手段,他們認為自主是半獨立,在半獨立情形下,他們採取聯馮倒段的策略。因為是半獨立,對於北京政府的命令便根據自己的利益來決定應付辦法。陳炳焜在孫中山到廣州後不久即趕到梧州請示陸榮廷應該如何應付,陸認為抗拒孫會惹大反感,首先應該排斥朱慶瀾而把地方武力奪過來。陳返穗後即照陸意思做,策動肇陽羅鎮守使李耀漢驅逐朱,以省長職位餌李。朱在李耀漢的壓迫下向省議會辭職,並要求準予將省長親軍20營交給陳炯明接管,這批親軍朱是從龍濟光手上接收過來的,當時有兵額40營,接收後編為省長直轄的地方保安部隊,其後被陳炳焜分出20營,餘下的編為“省長親軍”,由陳炯明為司令。朱去職時打算把這批親軍改編為海軍陸戰隊,仍以陳炯明為司令,名義上則屬於程璧光的海軍節製以免落入桂係手中。
8月26日朱慶瀾把省長大印交給省議會,根本不理睬陳炳焜就去了香港。陳大為憤恨,當天在布告中說他是“私人出走,有心擾亂治安。”
8月28日廣東省議會選舉胡漢民繼任省長,這種選舉並不合法,可是廣東既已經自主也隻有從權了。省議會選胡的理由是因為胡做過第一任廣東都督。可是桂係當然是持反對態度,因此陳炳焜派人到省議會搶了省長大印,且以督軍命令接收了省長親軍。另一方麵陳炳焜早已向北京政府保舉李耀漢為廣東省長。段內閣對於這個自主的省區竟承認北京政府的人事任命大權,實在喜出望外,他巴不得桂係和國民黨矛盾擴大,所以北京政府於8月31日正式命令李耀漢為廣東省長兼肇陽羅鎮守使。在國民黨來說,當時最重要的工作是召集非常國會,因此自不願在省長問題上與桂係鬧翻,寧願拿省長來交換桂係對組府問題不加幹涉。於是胡漢民便向省議會辭謝省長,舉李耀漢為代,省議會乃舉李為省長。
這期間,國會議員在孫中山邀請下已紛紛南下,8月中旬,國會議員到廣東的已有130餘人,多數為國會中的政學會、益友社、民友社三係議員。8月18日孫中山在黃埔公園歡宴他們,席間大家決定貫徹護法主張,組織護法政府。19日國會議員們發出通電雲:
“民國不幸,禍患頻仍。倪逆稱兵。國會被毀。張賊複辟,國體動搖。造亂之徒乘機竊政,託名討賊,推翻《約法》,擅立政府,易置總統。執法以繩,厥罪為均,又複疊逞狡謀,圍湘窺蜀,輸兵南下,其勢駸駸,憑藉北洋,壓製全國,充類至盡之義,吾民寧有噍類之存?所幸諸公獨持正義,興師討賊,信誓在人,救我黔黎,定茲國難,公等之責,吾民之望也!同人等或受國民之託,職務未終;今被國賊之驅,責任難棄;用依《約法》自集於粵。人數未滿法定,本難遽行開會。惟念時局之危,間不容發,西南散處,意誌輒殊,對外則馮、段宣戰,我將何以處德、奧?對內則黃陂孤陷,我將何以設政府?凡茲重要,亟待討論。爰繹主權在民之則,師法人國變之例,特決定本月廿五日於廣州開非常會議,以謀統一,以圖應變。區區之意,如斯而已。”
《國會非常會議組織大綱》於6年8月29日在廣州議決公布:
第一條:國會非常會議,以現任國務議員組織之。
第二條:國會非常會議之議事,以參眾兩院議員會合行之。
第三條:國會非常會議至內亂戡定,《臨時約法》之效力完全恢複時為止。
第四條:國會非常會議非十四省以上之議員列席,不得開議。蒙古、西藏、青海、華僑各選區以省論。
第五條:國會非常會議之議事,以列席過半數議決之。
第六條:國會非常會議之正、副議長,就現任兩院正、副議長內推定之,正、副議長均有事故時,得選舉臨時議長。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