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詔書後來隻是夾在大總統命令中的一個內務府聲明內:


    “大總統令,據內務部呈稱:準清室內務府函稱:本日內務府奉諭:前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欽奉隆裕皇太後懿旨,因全國人民傾心共和,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民國共和,並議定優待皇室條件,永資遵守,等因。六載以來,備極優待,本無私政之心,豈有食言之理。不意七月一號張勳率領軍隊,入宮盤驅,矯發諭旨,擅更國體,違背先朝懿訓。沖入深居宮禁,莫可如何。此中情形,當為天下所共諒。著內務府諮請民國政府,宣布中外,一體聞知,等因。函知到部,理合據情轉呈等情。此次張勳叛國矯挾,肇亂天下,本共有見聞,茲據呈明諮達各情,合及明白布告,鹹使聞知。


    此令!中華民國六年七月十七日國務總理段祺瑞。”


    溥儀的父親載灃在複辟失敗後的日記裏,曾這樣記下了當時的情形:


    “二十日,上門。張紹軒(勛)辭職,王士珍代之,不久,徐菊人(世昌)往見皇帝,告知外邊情形。……二十一日。上門。現擬採用虛下漸停之法。迴府。已有表示密電發出,以明態度雲雲。蔭兄(載澤)來談。


    二十三日。上門。迴府。……聞馮(國璋)已於南京繼任(代理大總統)雲雲。張紹軒遣傅民傑來謁。六弟來函……


    二十四日。由寅正餘起。南河沿張宅一帶開戰,槍炮互放,至未正餘始止射擊。張紹軒已往使館避居。


    二十九日。初伏。差人贈予徐太傅洗塵肴饌。大雨。世相(續)來談,據雲已晤徐太傅,竭力維持關於優待條件。惟二十五所宣布之件(指‘退位詔’)須另繕改正,今日送交雲。


    徐太傅差人來謁。申刻親往訪問徐太傅晤談刻許。


    初四日。徐太傅來答拜,晤談甚詳,並代段總理致意阻輿雲。


    十二日。小雨,民國於六月以來,關於應籌皇室經費及旗餉仍如例撥給雲雲。


    十四日。遣派皇室代表潤貝勒往迎馮總統。甚妥洽。……十七日。上門。民國代表湯總長化龍覲見,答禮畢,仍舊例周旋之。……北京城內的複辟醜劇既然曇花一現地煙消雲散了,討逆軍總司令段祺瑞遂凱旋迴京,他這時充滿了再造民國的氣概,那份得意,自非筆墨所可形容。隨同段入京的,有湯化龍和張國淦等。他們一行抵京後,立即前往府學胡同的段宅密商“總統”問題。張國淦建議迎黎元洪複職,以維持正統,可是段的成見極深,張才一開口,段的臉色馬上沉下來,咆哮著說,“這是什麽話,我怎麽還能和他共事?”張說:“和他共事容易,換另一個人來當總統就很難了。他是一個赤手空拳,又受過挫折的人,今後當不會再鬧意氣。”


    張的話委婉動聽,段倒是很聽得進,不過他對於黎免他總理職這一幕創痛甚深,所以他並不肯接受張的建議。這時,段的身後跑出一個拿手槍的人來,大聲叱罵說:“那個敢替黎某人作說客,就以軍法從事。”說這話的人,原來是討逆軍總部的軍法處長丁士源,張隻得報以苦笑,他心裏想我這人生來命苦,黎的左右疑我是段黨,段的左右又疑我是黎黨,以前在黎麵前建議起用段為國務總理,黎的親信金永炎也曾摸出手槍來罵我替段做說客,如今段的親信丁士源又罵我是替黎做說客,兩邊不能做人,實在太慘了。


    但是,張國淦仍勸段在禮貌上對黎有所表示。他的理由是:“你今天的國務總理,仍是他所任命,他現在還在日本領事館中,理應接他出來。”段接受了張這一點提議,於是派江朝宗到日本公使館接黎迴居東廠胡同私邸。黎離開日本公使館後,段就親赴日本公使館,對林權助公使保護黎總統表示謝意,同時也感謝日本在討逆軍行動時的各項幫助。


    現在,北京政府麵臨一個新問題,黎元洪的總統地位究竟存在還是不存在?第一種說法是黎在複辟政變發生的第二天,就已經引咎辭職了,7月2日黎發表冬電,根據《約法》第四十二條及《大總統選舉法》第五條規定,請馮國璋以副總統代行大總統職權。


    冬電是黎自己草擬的,所以馮取得總統地位合情合理合法。第二種說法是:冬電隻是請馮暫在軍署(江蘇督軍公署)代行大總統職務,不是請馮長期地代下去。這含意是黎在失去自由時期,授權馮暫代,一旦恢複自由,當然迴任總統,而馮的代理資格也隨之消失。


    當冬電發表不久,上海報紙刊出黎的另外一個電報:


    “元洪負國民付託之重,本擬一俟內閣成立,秩序稍複,即行辭職,以謝國人。今既枝節橫生,張勳敢以一人之野心,破壤群力建設之邦基及世界各國承認之國體,是果何事,敢卸仔肩?”


    這個電報據說是因為北京電報局在辮子軍的嚴密監視下,不能發出,因此派專人送到上海,交由公府軍事幕僚金永炎發布的。反黎派認為這個電報是金永炎所捏造,而擁黎派則認為冬電是北洋軍偽造以堵塞黎元洪迴任總統之路。


    馮國璋在複辟政變討平後,發表通電說:


    “現在京師收複,應即迎歸黎大總統入居舊府,照前總理,國璋即將代理職權奉還黎大總統,方為名正言順。”


    黎元洪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能夠複職,所以在他返迴東廠胡同私邸後,即通電全國,宣告去職。次日,又發出第二電,詳述去職情由。文雲:


    “寒電計達。頃聞道路流言,頗有總統複職之說,窮加揣擬,驚駭何極!元洪引咎退職,久有成言,皎日懸盟,長河表誓。此次因故去職,付託有人,按法既無複位之文,揆情豈有還轅之理?伏念無洪夙闕裁成,叨逢際會,求治太急,而躓於康莊;用人過寬,而蔽於輿凡。追思罪戾,每疚神明。國會內閣,立國兼資,製憲之難,集思尤貴。當稷下高談之日,正沙中忿語之時,縱殫慮以求平,尚觸機而即發;而元洪揚湯弭沸,膠柱調音,既無疏浚之方,竟激橫流之禍,一也。


    解散國會,政出非常,縱謂法無明條,鄰有先例,然而謹守繩墨,昭示山河,顧以懼民國之中殤,竟至咈初心而改選,格蘆縮水,莫遂微忱;寡草隨風,府隳特操。二也。


    張勳久蓄野心,自為盟主,屢以國家多故,曲予優容,遂至乘瑕隙以激群藩,結要津以徼明令。元洪雖持異議,卒惑群言,既為城下之盟,複召奪門之變。召峰螫指,引虎糜軀。三也。


    大盜移國,都市震驚,撤侍衛於東堂,屯重兵於北闕。元洪久經驗浪,何憚獰飈?


    顧憂大廈之焚,欲擇長城之寄,含垢忍辱,貯痛停辛。進不能登合授仗,以殄兇渠;退不能闔室自焚,以殉民國。縱中興之有托,猶內省而滋慚。四也。


    輕騎宵征,擬居醫院,暫脫身於塞庫,欽奮翼於澠池;乃者鬧人者不通,偵騎交錯,遄臻使館,得免危機。自承複壁之藏,特栗堅冰之懼,亦既宣言公使,早伍平民,雖於國似無錙黍之傷,而此身究受羽毛之庇。五也。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北洋軍閥史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丁中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丁中江並收藏北洋軍閥史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