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護國倒袁期間,由於戰爭的關係,所以南北雙方都盡量擴充軍隊,當時全國軍隊究竟有多少數目,誰也無法統計,因為如果調查人數,是為了達到擴充的目的,自然盡量誇大。可是袁死後,全國重歸和平,當務之急,在於複員,減小軍隊員額是複員的第一步,但這卻是極其困難的問題。


    段擬就了一套裁兵計劃,是規定全國陸軍為40師,每師1萬人,另編20個獨立旅,每旅5000人,合共50萬人。此外各省可以保留一些非正規性質的警備隊,但全國警備隊不得超過200營,每營500人,合共10萬人。在這個計劃中,陸軍和警備隊的區別是陸軍有一定的番號而無固定的防地,可以調來調去。警備隊則以維持地方治安為職責,其調動範圍不出省境。這與袁在時的計劃並無兩樣,袁是把全國軍隊分為中央軍和地方軍,規定中央軍是正規軍;中央軍不僅在數量上超過地方軍,同時在素質上也優於地方軍。這時,北洋軍多已有了正式番號,西南各省的軍隊則被列入暫編性質,其番號是××省暫編陸軍第××師。暫編的含意就是等候整編,整編後可以編為中央軍,也可以編為地方軍。北洋軍既然是正規的中央軍,自然可以隨時調赴各省駐防,可是地方軍就不能任意活動。根據這個原則,段祺瑞在袁死後,還想繼續北洋軍留駐西南境內的已成之局,這便造成了更混亂的情勢。如在四川和湖南兩省,尤其是四川。


    段祺瑞要求西南各省裁軍也未達到目的,因為這時隻是表麵上的和平和統一,事實上西南各省對北京仍採取一種貌合神離的態度,繼續把持稅款,擴充軍隊。


    不隻是各省不肯聽命中央,甚至平素以筆桿為武器的進步黨也想在西南地區建立私有武力,這可以從梁啓超給他信徒的信中看出這種野心:“吾儕自命為穩健派者,曾無尺寸根據之地,惟張空拳以代人吶喊,故無往而不為人所劫持,無時不為人所利用。”


    進步黨實際上並沒有什麽組織,隻是通過梁啓超和蔡鍔的關係,在四川和貴州有點力量,後來由於岑春煊和陸榮廷的關係而在兩廣有點力量。梁啓超很想把四川、貴州和雲南變成進步黨的根據地,建立武力基礎,把進步黨變成一個有實力、有根據地的黨派,以便在中央爭取更大的權力。


    軍閥和割據的局麵就是在這些問題中逐漸形成的,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北洋軍閥史話


    一○二、國會和政黨複活


    袁世凱稱帝時,北京的國會飽受摧殘,議員們紛紛南下,聚集上海的不下200餘人,西南護國運動開始後,旅滬的國會議員也為之聲援唿應。迨袁死後黎繼總統,《約法》


    恢複,國會重行召開,原來南下的議員們遂紛紛迴京。


    5年8月1日,國會在北京舉行第二次常會開幕典禮,參議院議員到138人,眾議院議員到318人。參議院仍由王家襄、王正廷為正副議長,眾議院仍由湯化龍、陳國祥為正副議長,臨時公推王家襄為主席。黎元洪總統及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段祺瑞,財政總長兼外交總長陳錦濤,交通總長兼內務總長許世英,教育總長範源濂,農商總長張國淦,海軍總長程璧光,同時蒞會,黎依照民國2年公布之“大總統選舉法”第四條,鄭重宣誓。


    誓雲:


    餘以至誠遵守憲法,執行大總統之職務。


    黎同時致詞略雲:


    “天佑吾華,政局聿新,經緯萬端,宜叩眾意。議會諸君子為國民所選舉,其於民生國計,籌之熟矣。方今時局艱危,正賴賢豪補救,望諸君子一心一德,無黨無偏,以法治為指歸,立憲政之基礎。國運昌隆,政象清明,皆將於諸君子是賴。元洪不敏,忝膺重寄,惟竭至誠,從諸君子後,冀有造於家邦。躬蒞盛會,無任歡欣,謹賀一言為民國議會祝”。


    袁世凱末期之所以敢於稱帝,因為他已把民國成立後一點點政治生機斬斷,民初的政黨活動,自癸醜二次革命後即銷聲匿跡,甚至連推翻清朝,創建民國的國民黨亦被迫轉入地下活動,開國人物如孫中山、黃興、陳其美、胡漢民、於右任等,有的亡命海外如孫、黃二公,有的難逃厄命如陳其美被刺死。一直到護國運動開始以後,政黨活動才開始在西南和東南各省重行恢複。


    梁啓超的進步黨由於蔡鍔的關係,在雲南和貴州省頗見活躍,國民黨本以廣東和上海為中心,上海方麵因陳其美被刺,失去一位勇者而大受影響,廣東因龍濟光是反國民黨最力的,因此也是一蹶不振。護國運動開始,國民黨在廣東、廣西力量漸見抬頭,進步黨本來在兩廣沒有甚麽基礎,迨陸榮廷迎梁啓超入桂,進步黨遂在兩廣展開活動,梁啓超在《從軍日記》正道出了他的心事:


    “幹卿此次殷殷相招,期我以粵中善後。初時,同入殊不願我以此自承。……雖然中國之政治,以省為單位也久矣。今後此種積重之勢,有加無已,吾儕自審能否謝事不任?如其不能,宜審所擇,欲行其誌,恐地方較中央優也。此當視所以與幹卿相處者如何。若其耦俱無猜,固當任之。”


    雖然進步黨有機會可以擴展,可是進步黨隻靠梁啓超,梁又隻靠嘴能說,筆能寫,比起國民黨,無論在組織和人才上都相差甚遠。所以西南各省國民黨仍有潛在勢力。


    梁啓超在袁未死以前,就想鞏固進步黨在南方的勢力,又想以川、滇、黔為活動的基礎。他在5月14日致蔡鍔的電說:“此役結果,最低限度,亦須造成南北均勢,否則無以對死事先烈也。”又在致蔡鍔的第五書說:“此時優在亡秦,雖雲艱瘁,然有共同之向心,尚可力圖控摶。神奸既殛之後,人慾橫流,……過此以往,則為演水簾洞、演惡虎村之時,決無我輩插足之地,惟有與吾弟共艱苦於卬蜀滇爇間,冀莊嚴此土,為國人覓一遺種地耳。……”意思就是想用蔡的力量,據川、滇、黔為政治改革的小地盤。但袁一死,他的“造成南北均勢”的思想,立刻消滅,卻極力與段祺瑞聯絡,主張速撤軍務院。及蔡因病去川,他“莊嚴卬蜀滇爇”的思想,也消失了。不過仍想扶植戴戡入川,以承繼蔡鍔。


    至於舊國民係的急進派——中華革命黨,在山東、廣東及長江流域各處的計劃,皆未成功,因此不會取得一隅的地盤。加以陳其美在上海遇刺,失去了一位健將。所以倒袁戰爭結束後,隻有所謂溫和派的舊國民係和進步係,能夠周旋左右於南北各武人間,成為一時政治的重心;可是他們的活動隻是將順武人為操縱政治的妙用,其結果助長了大小軍閥,為日後軍閥紛爭的伏筆。


    在民國四五年間,政黨活動比較沉寂,當時夠得上稱為政黨的,也隻有下麵三個:


    一、中華革命黨,自癸醜二次革命討袁失敗,國民黨領袖孫中山、黃興、李烈鈞等皆避居海外,國民黨亦被袁所解散。孫中山認識到革命形勢主要必需把袁打倒,乃於民國三年在日本組織了一個中華革命黨。從命名上來看,這個黨是以革命為號召,袁氏稱帝,革命兩字更是當時政治活動的主流。有人稱之為國民黨左派。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北洋軍閥史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丁中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丁中江並收藏北洋軍閥史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