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國民黨溫和派,被人稱為國民黨右派,他們部分散在海外,有的留在國內,有的則在日本,當孫中山籌組中華革命黨時,亦曾聯絡他們,但他們反對中華革命黨的過激立場,如:《中華革命黨黨綱》中對於參加革命和未參加革命的黨員劃分界限,享受權利亦不同,在孫中山方麵,是懲前毖後,鑑於民國元、二年的失策,革命事業被袁的北洋派竊奪和排斥,因此要硬性地保障革命黨員。這一點在溫和派的人士是反對的,他們覺得革命不應該分彼此,也不應該分階級。同時孫中山規定黨員入黨時要加蓋手指模,也是溫和派所不同意的。因此以黃興為首,都不肯參加。到了日本提出廿一條後,溫和派進一步希望國內團結抗日,其時黃興已由日本去美國,未參加這次行動,這次行動是由李根源、鈕永建、程潛、陳強、陳炯明、章士釗等二十八人列名通電,要求停止反袁行動,一致對外。且因當時歐戰爆發,便組織了歐事研究會以聯絡同誌。李根源是個有野心善權術的人,他借歐事研究會為活動基礎,欲擁岑春煊為首領,岑本和革命黨無關係,不過他是反袁的,癸醜之役,章士釗介紹李根源和岑認識,遂有部分人士欲擁岑在南京組織抗袁的醞釀,這一計劃因二次革命失敗而孕死腹中,此後李、章、岑遂時通聲氣。護國之役,岑、李都在西南活動,歐事研究會遂成為國民黨溫和派的代表力量,且和進步黨聲氣相通,歐事研究會的出版物是《甲寅雜誌》和進步黨的《中華雜誌》互為唿應。
三、進步黨是君憲黨化身,他們擁梁啓超為領袖,仰袁氏鼻息,受袁氏玩弄,在北洋派門下分些殘湯冷飯。洪憲帝製後,梁啓超首先反對帝製,大聲疾唿,其《異哉所謂國體問題》一文發表後,對反袁反帝運動發生極大影響,尤其因為進步黨的人士中,多為穩健派,頗負時譽,民國初年一般士民的心理,認為革命黨人有冒險性,而進步黨人比較和平,不會走極端。如今進步黨也反袁反帝,這就表示袁確是該反的了。
這便是那一時期政黨的形勢,尤其是進步黨在那時候頗有影響力量,因為進步黨代表不新不舊,半新半舊,在舊勢力方麵既可以和官僚及複辟派以及北洋派接合;在新的方麵又可以和國民黨溫和派聯成一氣,當時進步黨如果有組織人才,就會成為一枝獨秀的政黨的。
國會複會後,政黨活動變成了短兵相接,進步黨人在袁死後提倡“不黨主義”,所以在參加內閣中,隻有一個範源濂。迨國會開幕後,進步黨人首先分組成兩個團體,一個是以湯化龍、劉崇佑為首領的憲法討論會,一個是以梁啓超、林長民為首領的憲法研究會。這兩個會不久又告合併,並為“研究係”。他們在國會中是和北洋派攜手的。
至於國民黨方麵,左派的中華革命黨原是革命的秘密團體,主張採取激烈的革命手段,所以在國會中沒有吸收分子。至於歐事研究會也慢慢地消滅了,乃由張繼以“張寓”
名稱暗中糾合同誌,後來掛出一塊招牌名為“憲法商榷會”。不久憲法商榷會又分為三個派係。
一、客廬係以張繼、王正廷、吳景濂、穀鍾秀、張耀曾等為主。
二、韜園係,以舊進步黨人新附於國民黨之孫洪伊及丁世嶧為主。
三、丙辰俱樂部可以算做中華革命黨的化身,以林森、居正、田桐為主。
不久,客廬係中的穀鍾秀、張耀曾脫離客廬而組成政學會,丙辰俱樂部與韜園兩派又合組為民友社,商榷會又改為益友社,益友社又改為政餘俱樂部,以王正廷、褚輔成為主。
5年8月10日,黎元洪假北京迎賓館舉行茶話款待國會全體議員,黎態度謙誠,要求議員同心協力,相互提攜,其致詞略雲:
“組織內閣,兩月以來,屢更任命,縱非組織盡善,未嚐不別具苦衷,蓋共和再造,既由各方麵勢力構成,故組織政府不能專就一方麵人才為限。用之期於適當,取之不出一途。變亂紛紜之後,要以安人心定全局為先,不宜對一人一事而有偏議,切望諸君共體時艱,將來徵求同意時,勿繩嚴格,俾收共濟之效,相互提攜,造成法治國家。至民生國計,經緯萬端,議事有暇,更望時常接洽,俾得流通,免生隔閡。元洪不敏,惟與諸君子相見以誠,合力同心,共匡大局。”
國會議員很滿意於黎的這種態度,認為過去袁世凱時代用外交手段對付國會,又以強盜賊匪對待議員,因此導致總統府和國會之間關係萬分惡劣,今天黎元洪既然相見以誠,議員當然以誠意報之。
5年10月30日北京國會補選副總統,馮國璋當選。
北洋軍閥史話
一○三、徐樹錚和閣潮
徐樹錚字又錚、幼錚,號鐵珊,江蘇蕭縣人。少有神童之譽,年廿二間關至山東投靠袁世凱,踵轅上書,值袁喪居,命道員朱鍾琪代見,未得結果,住在濟南的高升店,旅居無聊,在廳堂寫楹聯,時值嚴冬,徐僅著夾袍,可是並沒有寒酸氣。這天段祺瑞剛好到高升店訪友,見徐氣宇不凡,乃探問其姓名,徐告以投友不遇,盤纏用罄,正在等候家款。段問其願就事否?徐答以:“值得就則可就”。段乃約徐長談,聘徐擔任文牘工作,從此畢生追隨段祺瑞。袁世凱任北洋大臣,段督辦陸軍各學校,徐雖擔任文員職務,但時與兵士習跑步,同操作,後赴日本入士官學校,迴國後仍在段左右,領袖群僚,不僅是段的靈魂,簡直是段的化身。段一生剛愎,有人說段是剛愎“他”用,這他,就是指徐樹錚。
北洋時代有大徐小徐,大段小段,所謂大徐是徐世昌,小徐就指徐樹錚,大段是段祺瑞,小段是指段芝貴。
小徐如何影響段祺瑞,如何操縱運用,可自一則筆記中看出,這是段的另一智囊曾毓雋所敘袁世凱稱帝時和段祺瑞鬧僵的一幕,曾毓雋因為是段身邊所親信的人物,他的描敘自然很近事實:
(曾毓雋言:)項城蓄謀帝製之始,合肥微窺其隱,即召餘(曾自稱)及又錚諸人秘商曰:“項城帝製自為之跡,已漸顯露。我當年曾採取共和之電,如今又擁項城登基,國人其謂我何?且恐二十四史中,亦再找不出此等人物!所以論公,我寧死亦不參與,論私,我從此隻有退休,決不多發一言”。
後來帝製形成,合肥養病京郊。一夕,項城忽召餘曰:“鬆坡已離京轉滇,芝泉亦知之乎?為我轉告芝泉,此時忍坐視我滿頭白發,遭人摧毀欺負耶?”繼又忿然曰:
“沒有我,恐怕也沒有你們!我今年逾五十,位極元首,個人尚有何求?然不能不為此一團體打算,我們不能讓人家打到大門口來!即有錯誤,第一個了解我,又能諒解我的,應該是芝泉。今乃剛剛相反,芝泉竟是第一個不了解我,不諒解我的。實令人不解!汝可轉告他”。
繼又曰:“最好芝泉能親自來見我”。於是提筆草就一函。交餘遞段。段閱後決定仍不往見,囑餘擬稿,加以矯正,交餘麵呈項城。於是我又往謁項城,作第二次之密談。
</br>
三、進步黨是君憲黨化身,他們擁梁啓超為領袖,仰袁氏鼻息,受袁氏玩弄,在北洋派門下分些殘湯冷飯。洪憲帝製後,梁啓超首先反對帝製,大聲疾唿,其《異哉所謂國體問題》一文發表後,對反袁反帝運動發生極大影響,尤其因為進步黨的人士中,多為穩健派,頗負時譽,民國初年一般士民的心理,認為革命黨人有冒險性,而進步黨人比較和平,不會走極端。如今進步黨也反袁反帝,這就表示袁確是該反的了。
這便是那一時期政黨的形勢,尤其是進步黨在那時候頗有影響力量,因為進步黨代表不新不舊,半新半舊,在舊勢力方麵既可以和官僚及複辟派以及北洋派接合;在新的方麵又可以和國民黨溫和派聯成一氣,當時進步黨如果有組織人才,就會成為一枝獨秀的政黨的。
國會複會後,政黨活動變成了短兵相接,進步黨人在袁死後提倡“不黨主義”,所以在參加內閣中,隻有一個範源濂。迨國會開幕後,進步黨人首先分組成兩個團體,一個是以湯化龍、劉崇佑為首領的憲法討論會,一個是以梁啓超、林長民為首領的憲法研究會。這兩個會不久又告合併,並為“研究係”。他們在國會中是和北洋派攜手的。
至於國民黨方麵,左派的中華革命黨原是革命的秘密團體,主張採取激烈的革命手段,所以在國會中沒有吸收分子。至於歐事研究會也慢慢地消滅了,乃由張繼以“張寓”
名稱暗中糾合同誌,後來掛出一塊招牌名為“憲法商榷會”。不久憲法商榷會又分為三個派係。
一、客廬係以張繼、王正廷、吳景濂、穀鍾秀、張耀曾等為主。
二、韜園係,以舊進步黨人新附於國民黨之孫洪伊及丁世嶧為主。
三、丙辰俱樂部可以算做中華革命黨的化身,以林森、居正、田桐為主。
不久,客廬係中的穀鍾秀、張耀曾脫離客廬而組成政學會,丙辰俱樂部與韜園兩派又合組為民友社,商榷會又改為益友社,益友社又改為政餘俱樂部,以王正廷、褚輔成為主。
5年8月10日,黎元洪假北京迎賓館舉行茶話款待國會全體議員,黎態度謙誠,要求議員同心協力,相互提攜,其致詞略雲:
“組織內閣,兩月以來,屢更任命,縱非組織盡善,未嚐不別具苦衷,蓋共和再造,既由各方麵勢力構成,故組織政府不能專就一方麵人才為限。用之期於適當,取之不出一途。變亂紛紜之後,要以安人心定全局為先,不宜對一人一事而有偏議,切望諸君共體時艱,將來徵求同意時,勿繩嚴格,俾收共濟之效,相互提攜,造成法治國家。至民生國計,經緯萬端,議事有暇,更望時常接洽,俾得流通,免生隔閡。元洪不敏,惟與諸君子相見以誠,合力同心,共匡大局。”
國會議員很滿意於黎的這種態度,認為過去袁世凱時代用外交手段對付國會,又以強盜賊匪對待議員,因此導致總統府和國會之間關係萬分惡劣,今天黎元洪既然相見以誠,議員當然以誠意報之。
5年10月30日北京國會補選副總統,馮國璋當選。
北洋軍閥史話
一○三、徐樹錚和閣潮
徐樹錚字又錚、幼錚,號鐵珊,江蘇蕭縣人。少有神童之譽,年廿二間關至山東投靠袁世凱,踵轅上書,值袁喪居,命道員朱鍾琪代見,未得結果,住在濟南的高升店,旅居無聊,在廳堂寫楹聯,時值嚴冬,徐僅著夾袍,可是並沒有寒酸氣。這天段祺瑞剛好到高升店訪友,見徐氣宇不凡,乃探問其姓名,徐告以投友不遇,盤纏用罄,正在等候家款。段問其願就事否?徐答以:“值得就則可就”。段乃約徐長談,聘徐擔任文牘工作,從此畢生追隨段祺瑞。袁世凱任北洋大臣,段督辦陸軍各學校,徐雖擔任文員職務,但時與兵士習跑步,同操作,後赴日本入士官學校,迴國後仍在段左右,領袖群僚,不僅是段的靈魂,簡直是段的化身。段一生剛愎,有人說段是剛愎“他”用,這他,就是指徐樹錚。
北洋時代有大徐小徐,大段小段,所謂大徐是徐世昌,小徐就指徐樹錚,大段是段祺瑞,小段是指段芝貴。
小徐如何影響段祺瑞,如何操縱運用,可自一則筆記中看出,這是段的另一智囊曾毓雋所敘袁世凱稱帝時和段祺瑞鬧僵的一幕,曾毓雋因為是段身邊所親信的人物,他的描敘自然很近事實:
(曾毓雋言:)項城蓄謀帝製之始,合肥微窺其隱,即召餘(曾自稱)及又錚諸人秘商曰:“項城帝製自為之跡,已漸顯露。我當年曾採取共和之電,如今又擁項城登基,國人其謂我何?且恐二十四史中,亦再找不出此等人物!所以論公,我寧死亦不參與,論私,我從此隻有退休,決不多發一言”。
後來帝製形成,合肥養病京郊。一夕,項城忽召餘曰:“鬆坡已離京轉滇,芝泉亦知之乎?為我轉告芝泉,此時忍坐視我滿頭白發,遭人摧毀欺負耶?”繼又忿然曰:
“沒有我,恐怕也沒有你們!我今年逾五十,位極元首,個人尚有何求?然不能不為此一團體打算,我們不能讓人家打到大門口來!即有錯誤,第一個了解我,又能諒解我的,應該是芝泉。今乃剛剛相反,芝泉竟是第一個不了解我,不諒解我的。實令人不解!汝可轉告他”。
繼又曰:“最好芝泉能親自來見我”。於是提筆草就一函。交餘遞段。段閱後決定仍不往見,囑餘擬稿,加以矯正,交餘麵呈項城。於是我又往謁項城,作第二次之密談。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