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則是在總統任內沒有過一天舒服的日子,因為黎、段之間勢成水火,遂致總統府與國務院之間也無法調和。
黎、段兩人有新仇,也有舊恨,舊恨是當黎以副總統身份兼領湖北都督時,段奉袁的密令以綁票方式來武漢,押他上火車,結束了黎在湖北的局麵,從此黎在北京做了袁世凱的政治俘虜;新仇是段雖擁黎繼任總統,可是在袁死後段去見黎時,一言不發,麵孔冷酷有如對待一個陌生的政敵,加上張鎮芳又從中挑撥。張鎮芳是袁臨終時四個接受顧命大臣之一,可是段祺瑞卻最瞧不起張,由於張是袁的表弟,洪憲帝製時,張在大典籌備處辦事,貪汙舞弊,所以段經常罵他是“黃帶子”、“掌櫃的”。張自然也恨段入骨。黎繼任總統後,張在黎的軍事智囊哈漢章麵前放了一把野火,他說:“我們在項城(袁)的靈前討論總統問題時,老段反對黃陂(黎)繼任,是東海(徐世昌)竭力促成的。”這句話很讓黎相信,所以黎非常恨段,對徐世昌則有好感。
至於段呢?壓根就瞧不起黎,因為在清朝時,段曾做過統製(等於師長地位)、軍統(等於軍長地位)和提督,並且署理過湖廣總督,可是黎那時才不過是一個協統(等於旅長地位);到了袁世凱時代,段則是北洋係首屈一指的大將,而黎雖是副總統,在段眼中,不過因緣時會,竊取辛亥革命果實,到北京後隻是個政治俘虜;袁死後,黎的總統是段一手“提拔”起來的,如果段不支持黎,黎根本登不上總統的寶座。他在袁死的當天晚上告訴黎派來探聽消息的張國淦說:“我姓段的支持黎,就是一句話,不會讓姓黎的落空。”
因為段有這些觀念,所以完全不把黎放在眼中,黎則看段有如芒刺在背。黎、段之間便因此無法諧合。
黎接任總統後,對當時的各項問題由不問而要問,由要問而多問,他認為小事可以不問,大事必須過問,這對段是無法忍受的。段本已苦於國會給他的困擾,使他不能獨斷獨行,再加上黎元洪遇事總是掣他的肘,使他感到非常受不了。他有時向他的親信抱怨說:“我是要他來蓋章簽字的,不是請他來壓在我的頭上!”
段擁黎為總統隻是叫他蓋章,這一點可以從段的秘書長徐樹錚的一句話中證實。有一天徐樹錚拿了三個人事命令到總統府請黎蓋大印,黎偶然問到這三人的出身和曆史,徐樹錚就很不耐煩地說:“總統不必多問,總理早已研究清楚,請快點蓋印吧,我的事情還忙得很哩。”黎聽了這話真是氣得頭上要冒出火來,他臉上發青地對手下人說:
“我本來不要做這樣總統的,而他們竟公然目無總統!”
黎任總統後調張國淦為總統府秘書長(後來張辭職,改由丁士嶧),以林長民、賈壽坤、雷豫釗、歐陽葆真、劉遠駒、張則川、瞿瀛、施泰祺八人為秘書。軍事幕僚有哈漢章、金永多、蔣作賓等。
軍事幕僚們經常建議黎必須掌握兵權,他們的理由是:“責任內閣製是指政治而言。
軍事方麵總統既然是全國陸海軍大元帥,就不能不管軍事,大元帥沒有軍權,總統有什麽做的價值?”這些話黎很聽得進去,他把自己的總統地位和袁世凱做總統時候一比,覺得袁當時何等威風,自己今日何等可憐,自己雖不想大權獨攬,可是要製止軍人的跋扈擅專,則應該把軍權抓在自己手上。黎這個意圖和段完全對立。段認為袁世凱當年最大的錯誤就是成立“全國陸軍統率辦事處”以集中軍權,段的解釋是:他以內閣總理身份而掌握全國政權,又以陸軍總長身份而掌握全國軍權。段今日的地位是建築在軍事獨裁上,他之所以能控製住北洋係,就因為他有軍權,如果讓總統管軍權,他豈不是手無寸鐵,總統一紙命令就可以撤換了他嗎。所以這一點他是誓死必爭的。
當陳宦帶了一師部隊離開四川時,黎的軍事幕僚擅自打了一個電報勸陳宦自動解散軍隊,陳宦居然不向內閣請示就奉總統命而行。段為此恨黎的幾個軍事幕僚入骨入髓,他公開指哈漢章、金永炎、黎澍、蔣作賓為府中四兇。段認為黎竟然過問到督軍問題(陳宦督湘是黎所堅決主張的),以及解散北洋軍隊,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段一直要對付陳宦,“殺雞給猴子看。”
民國元年宋教仁所致力且因此而喪生的理想——責任內閣製,到了袁死後,竟在段祺瑞組閣時實現。因此,這一期間的總統府和國務院的權力,恰恰和袁時代相反,黎雖能忍讓,可是也有限度。段的強項,在袁世凱末期已表現出來,他對袁都敢使氣,何況他平素就瞧不起黎元洪,如今兩人共事,他更不把黎放在眼中了。
北洋時代軍閥割據局麵,是逐漸形成的,其實憑心而論,袁並不願見軍閥割據,尾大不掉。無奈軍人霸占地盤後,袁的利益和他們的一致時,他們就奉行命令,不一致時,他們就可以不理睬,因此割據的形勢是自然形成的。
在袁世凱時代,他曾授意黎元洪發出主張各省軍民分治,和廢督裁兵的通電,袁希望藉此試探能否在各省行得通,隻要各省不堅決反對,袁意思是先將都督和民政長兩個職務分開,然後著手裁兵,各省都督一律裁撤,各省軍隊一律直屬中央,把各省軍閥割據的局麵轉變成中央(袁一個人)集權的局麵。當然,這個計劃是得不到各省軍閥的支持,不過這是一股正流,全國明達之士都支持廢督裁兵的計劃。這個計劃雖孕死腹中,然而黎卻因此而獲得虛名。
黎自己當總統後,自然而然更想貫徹這個主張,所以他極力推行這個計劃,他雖然是個沒有實權的總統,可是他並不甘以沒有實權而自居,他認為當年他提出這個主張時,全國都有共鳴,袁死後天下大變,在此時舊調重彈,或者可以行得通的。在裁兵這一點上,段祺瑞是完全站在黎這一邊的,這當然由於利害上的一致,而非見解上的雷同。所以北京政府在軍務院撤銷後,立即發出“收束軍隊”的號召,責成各省軍事當局將以前派出作戰的軍隊撤迴原防,並著手編遣各地民軍,以及自從戰事發生後擴充的新編軍隊,北京要求所有軍隊都應接受北京政府的直接管理。
黎、段雖然對裁兵問題意見一致,可是在目的上則顯然不同。黎的意思是全國普遍裁兵,無論南北,不厚此薄彼;段則是要大量裁減南方的軍隊,對自己所能控製的北洋軍則不願裁減,相反地還想繼續擴充。黎的目的是:總統和總理應該分權分工,總統以陸海軍大元帥地位管理軍事,內閣總理則專管政務。軍權既要集中於中央,總統的權力就要提高,使總統在實際上具有指揮全國軍隊和任免全國軍事長官的大權;段的目的是:
全國軍權都應該由陸軍部掌握,所謂中央就是責任內閣,並不是總統。
至於廢督問題,段認為當袁權勢最盛時,曾把都督一律改稱將軍。同時計劃廢省改道,以削弱地方軍閥的權力,可是廢省改道計劃完全行不通。段有鑒及此,乃想出一條比廢省更為巧妙的方法,擬將全國行政區改革,縮小省區,把全國劃分更多的省。北京內務部根據段的特別指示,製定了全國劃分為49個省和特別行政區,隻有東三省因外交關係暫不更動。縮小省區計劃,在北方各省都一致反對,於是隻好束之高閣了。
</br>
黎、段兩人有新仇,也有舊恨,舊恨是當黎以副總統身份兼領湖北都督時,段奉袁的密令以綁票方式來武漢,押他上火車,結束了黎在湖北的局麵,從此黎在北京做了袁世凱的政治俘虜;新仇是段雖擁黎繼任總統,可是在袁死後段去見黎時,一言不發,麵孔冷酷有如對待一個陌生的政敵,加上張鎮芳又從中挑撥。張鎮芳是袁臨終時四個接受顧命大臣之一,可是段祺瑞卻最瞧不起張,由於張是袁的表弟,洪憲帝製時,張在大典籌備處辦事,貪汙舞弊,所以段經常罵他是“黃帶子”、“掌櫃的”。張自然也恨段入骨。黎繼任總統後,張在黎的軍事智囊哈漢章麵前放了一把野火,他說:“我們在項城(袁)的靈前討論總統問題時,老段反對黃陂(黎)繼任,是東海(徐世昌)竭力促成的。”這句話很讓黎相信,所以黎非常恨段,對徐世昌則有好感。
至於段呢?壓根就瞧不起黎,因為在清朝時,段曾做過統製(等於師長地位)、軍統(等於軍長地位)和提督,並且署理過湖廣總督,可是黎那時才不過是一個協統(等於旅長地位);到了袁世凱時代,段則是北洋係首屈一指的大將,而黎雖是副總統,在段眼中,不過因緣時會,竊取辛亥革命果實,到北京後隻是個政治俘虜;袁死後,黎的總統是段一手“提拔”起來的,如果段不支持黎,黎根本登不上總統的寶座。他在袁死的當天晚上告訴黎派來探聽消息的張國淦說:“我姓段的支持黎,就是一句話,不會讓姓黎的落空。”
因為段有這些觀念,所以完全不把黎放在眼中,黎則看段有如芒刺在背。黎、段之間便因此無法諧合。
黎接任總統後,對當時的各項問題由不問而要問,由要問而多問,他認為小事可以不問,大事必須過問,這對段是無法忍受的。段本已苦於國會給他的困擾,使他不能獨斷獨行,再加上黎元洪遇事總是掣他的肘,使他感到非常受不了。他有時向他的親信抱怨說:“我是要他來蓋章簽字的,不是請他來壓在我的頭上!”
段擁黎為總統隻是叫他蓋章,這一點可以從段的秘書長徐樹錚的一句話中證實。有一天徐樹錚拿了三個人事命令到總統府請黎蓋大印,黎偶然問到這三人的出身和曆史,徐樹錚就很不耐煩地說:“總統不必多問,總理早已研究清楚,請快點蓋印吧,我的事情還忙得很哩。”黎聽了這話真是氣得頭上要冒出火來,他臉上發青地對手下人說:
“我本來不要做這樣總統的,而他們竟公然目無總統!”
黎任總統後調張國淦為總統府秘書長(後來張辭職,改由丁士嶧),以林長民、賈壽坤、雷豫釗、歐陽葆真、劉遠駒、張則川、瞿瀛、施泰祺八人為秘書。軍事幕僚有哈漢章、金永多、蔣作賓等。
軍事幕僚們經常建議黎必須掌握兵權,他們的理由是:“責任內閣製是指政治而言。
軍事方麵總統既然是全國陸海軍大元帥,就不能不管軍事,大元帥沒有軍權,總統有什麽做的價值?”這些話黎很聽得進去,他把自己的總統地位和袁世凱做總統時候一比,覺得袁當時何等威風,自己今日何等可憐,自己雖不想大權獨攬,可是要製止軍人的跋扈擅專,則應該把軍權抓在自己手上。黎這個意圖和段完全對立。段認為袁世凱當年最大的錯誤就是成立“全國陸軍統率辦事處”以集中軍權,段的解釋是:他以內閣總理身份而掌握全國政權,又以陸軍總長身份而掌握全國軍權。段今日的地位是建築在軍事獨裁上,他之所以能控製住北洋係,就因為他有軍權,如果讓總統管軍權,他豈不是手無寸鐵,總統一紙命令就可以撤換了他嗎。所以這一點他是誓死必爭的。
當陳宦帶了一師部隊離開四川時,黎的軍事幕僚擅自打了一個電報勸陳宦自動解散軍隊,陳宦居然不向內閣請示就奉總統命而行。段為此恨黎的幾個軍事幕僚入骨入髓,他公開指哈漢章、金永炎、黎澍、蔣作賓為府中四兇。段認為黎竟然過問到督軍問題(陳宦督湘是黎所堅決主張的),以及解散北洋軍隊,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段一直要對付陳宦,“殺雞給猴子看。”
民國元年宋教仁所致力且因此而喪生的理想——責任內閣製,到了袁死後,竟在段祺瑞組閣時實現。因此,這一期間的總統府和國務院的權力,恰恰和袁時代相反,黎雖能忍讓,可是也有限度。段的強項,在袁世凱末期已表現出來,他對袁都敢使氣,何況他平素就瞧不起黎元洪,如今兩人共事,他更不把黎放在眼中了。
北洋時代軍閥割據局麵,是逐漸形成的,其實憑心而論,袁並不願見軍閥割據,尾大不掉。無奈軍人霸占地盤後,袁的利益和他們的一致時,他們就奉行命令,不一致時,他們就可以不理睬,因此割據的形勢是自然形成的。
在袁世凱時代,他曾授意黎元洪發出主張各省軍民分治,和廢督裁兵的通電,袁希望藉此試探能否在各省行得通,隻要各省不堅決反對,袁意思是先將都督和民政長兩個職務分開,然後著手裁兵,各省都督一律裁撤,各省軍隊一律直屬中央,把各省軍閥割據的局麵轉變成中央(袁一個人)集權的局麵。當然,這個計劃是得不到各省軍閥的支持,不過這是一股正流,全國明達之士都支持廢督裁兵的計劃。這個計劃雖孕死腹中,然而黎卻因此而獲得虛名。
黎自己當總統後,自然而然更想貫徹這個主張,所以他極力推行這個計劃,他雖然是個沒有實權的總統,可是他並不甘以沒有實權而自居,他認為當年他提出這個主張時,全國都有共鳴,袁死後天下大變,在此時舊調重彈,或者可以行得通的。在裁兵這一點上,段祺瑞是完全站在黎這一邊的,這當然由於利害上的一致,而非見解上的雷同。所以北京政府在軍務院撤銷後,立即發出“收束軍隊”的號召,責成各省軍事當局將以前派出作戰的軍隊撤迴原防,並著手編遣各地民軍,以及自從戰事發生後擴充的新編軍隊,北京要求所有軍隊都應接受北京政府的直接管理。
黎、段雖然對裁兵問題意見一致,可是在目的上則顯然不同。黎的意思是全國普遍裁兵,無論南北,不厚此薄彼;段則是要大量裁減南方的軍隊,對自己所能控製的北洋軍則不願裁減,相反地還想繼續擴充。黎的目的是:總統和總理應該分權分工,總統以陸海軍大元帥地位管理軍事,內閣總理則專管政務。軍權既要集中於中央,總統的權力就要提高,使總統在實際上具有指揮全國軍隊和任免全國軍事長官的大權;段的目的是:
全國軍權都應該由陸軍部掌握,所謂中央就是責任內閣,並不是總統。
至於廢督問題,段認為當袁權勢最盛時,曾把都督一律改稱將軍。同時計劃廢省改道,以削弱地方軍閥的權力,可是廢省改道計劃完全行不通。段有鑒及此,乃想出一條比廢省更為巧妙的方法,擬將全國行政區改革,縮小省區,把全國劃分更多的省。北京內務部根據段的特別指示,製定了全國劃分為49個省和特別行政區,隻有東三省因外交關係暫不更動。縮小省區計劃,在北方各省都一致反對,於是隻好束之高閣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