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小人是朱啟鈐、段芝貴、周自齊、梁士詒、張鎮芳、雷震春、袁乃寬。
西山十戾本書開頭時曾提到,是附會整個清王朝的重要人物,即:多爾袞(熊)、洪承疇(獾)、吳三桂(鶚)、和珅(狼)、海蘭察(驢)、年羹堯(豬)、曾國藩(蟒)、張之洞(猴)、西太後(狐)、袁世凱(癩蛤蟆)。
十三太保就是“六君子”加上“七小人”的總稱。
“六君子”本來是代表人物的名詞,史書上我們曾看到好多次:
第一批是唐玄宗時的陳宜中等六君子;
第二批是宋寧宗時太學生周端朝等六君子;
第三批是明僖宗時楊漣、左光鬥等六君子;
第四批也是明僖宗時周起元、繆昌期、周順昌等六君子;第五批是光緒朝戊戌維新的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六君子;這六君子因幫助光緒變法,被慈禧斬首於北京菜市口。
最後的六君子是民國4年發起籌安會的這六位先生。
第五次和第六次的六君子,都和袁世凱有關,戊戌年袁世凱出賣新黨,以六君子的頭顱換得他的富貴,使他得以獲得慈禧的寵信,掌握清末的軍政大權,最後取得天下;到了民國4年,卻因洪憲六君子而促成帝製,最後因稱帝而眾叛親離,83天皇帝夢,把生命也賠了進去。後人論袁說他以“六君子”起家,以“六君子”亡身。
最妙的是:袁世凱一生與湖南人特別有關係,戊戌六君子的核心是譚嗣同,因為譚嗣同傳達光緒的密詔,要袁兵諫結束慈禧和她周圍的守舊派勢力,袁據此向慈禧和榮祿密告,而導致戊戌政變。譚是湖南瀏陽人。洪憲六君子的主角是楊度,楊度是湖南湘潭人。最妙的是打倒洪憲皇帝的蔡鍔,也是湖南寶慶人。
外國報紙稱洪憲六君子為“君媒”。其實這六個君媒真正主角是楊度,助唱是孫毓筠,其餘四人都隻是“邊務大臣”。這六君子如細分一下,其中有三個湖南人,有四支鴉片煙槍,一個縱橫之士,一個失意軍人,兩個國民黨人,兩個書呆子。楊度是創辦人又是包辦人,其他五位都是他所物色而來的,其中隻有李燮和是因窮困投奔老朋友找碗飯吃,碰上了這個“大好機會”。籌安會成立時楊發表談話稱:“我素為主張君憲之一人。辛亥年組織國事共濟會時,曾建議由國民公決政體,其時因國會未產生,隻得從總統之後,成立共和政體。現與同誌數人研究共和、君主孰宜於中國,與共濟之宗旨正同。
我以為立憲非君主不可,君主又非立憲不可,這四字不能增減一個。”
袁的局麵在垂危時,帝製已撤銷,首倡帝製的楊度當然成為眾矢之的。早在袁尚未生病時,4月12日,楊度即呈辭參政職,他的辭職呈文如下:
“……備位參政,一年於茲,雖勉竭其微忱,究無補於大局。世情翻覆,等於瀚海之波,此身分明,總似中天之月。以俾士麥之霸才,治墨西哥之亂國,即令有心救世,終於無力迴天。流言恐懼,竊自比於周公,歸誌浩然,頗同情於孟子。所有辭職緣由,理合呈請大總統鈞鑒!”
後來有好事之徒把這呈文戲改數字,刊於報上:
“備位參政,一年於茲,雖勉竭其狐能,究無補於帝製。燃犀鏡澈,畢竟公道昭然,拍馬技窮,自悔天良喪盡。無俾士麥之霸才,羨日耳曼之宰輔,即今有心獻媚,終於無福封公。流言恐懼,竊難免於狗烹,歸誌浩然,頗同情於兔脫。所有悔罪辭職緣由,理合奏請大皇帝聖鑒!”
平情而論,楊的政治主張是不合潮流的,可是他卻不是一個翻雲覆雨、投機取巧的政客。他自清末民初,一貫主張君憲,他在政治節操上比梁啓超和章太炎有原則。若說籌安會是逢君之惡的亂階,楊度也不過是奉袁家父子之命行事,袁如沒有帝製自為之心,楊度又豈能把皇冠勉強加諸袁的頭上!
自帝製取消後,過去陷害國民黨的特務們,忽然負起了監視帝製禍首的新任務。懲辦籌安會六君子以謝天下之說大熾。達官要人均大難來時各自奔,紛紛出京避難。報載楊度畏罪先逃,這是小看了楊,他一直端坐在豐盛胡同私寓,在一片索債聲中,過著苦難日子,國史館員向他索薪,泰來洋行向他討修房子的工款。
5月1日京津《泰晤士報》記者訪問楊度,楊仍縱談大勢,一如平常。記者形容楊態度安閑,詞意堅決。楊說:
“政治運動雖失敗,政治主張絕無變更。我現在仍是徹頭徹尾主張‘君憲救國’之人,一字不能增,一字不能減。十年以前,我在日本,孫、黃主張共和,我則著論反對。
我認共和係病象,君主乃藥石,人民諱疾忌醫,實為國家之大不幸。……除君憲外,別無解紛救亂之方……梁任公是我的老同誌,他一變再變,我則始終守著本位。但我們友誼未變。……國體問題,我應負全責,既不委過於他人,亦不逃罪於遠方。……報載我已‘竄’,你看我竄了否,俟正式政府成立,我願赴法庭躬受審判。……且退一步言,政見不同,亦共和國民應有之權利。”
懲辦帝製禍首是在7月14日以黎元洪大總統名義發布的命令。禍首名單隻有八人,就是楊度、孫毓筠、顧鰲、梁士詒、夏壽田、朱啟鈐、周自齊、薛大可。原來這個名單也是幾經修改補充的,護國軍方麵提出禍首名單是13名,後來人稱這13名為“十三太保”,那是“洪憲六君子”楊度、孫毓筠、嚴複、劉師培、李燮和、胡瑛加上“洪憲七兇”朱啟鈐、段芝貴、周自齊、梁士詒、張鎮芳、雷震春、袁乃寬。老實說,參加帝製活動的,怎麽會才止這13人,不過護國軍方麵認為袁是罪魁禍首,巨頭已死,不必牽連過廣,隻要象徵式地懲辦一下,以對全國人民有所交代就行了。
雖然隻是象徵式,可是北洋方麵因為帝製禍首和他們是有血肉關係的,所以名單的決定就很困難。
照理,所謂罪魁禍首,應該是變更國體,製造內亂的國事犯,然而當北京政府研究禍首名單時,首先是袁克定從彰德打來急電,替雷震春、張鎮芳乞情。於是這兩個名字便從名單上剔出了;接著馮國璋自南京來電替段芝貴求情,而李經羲則力保嚴複和劉師培,強調這兩人是當代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名單中又少了這三位;又有人向段祺瑞建議,李燮和和胡瑛曾是同盟會會員,為了對國民黨表示好感,通緝名單中不必列國民黨方麵的人,因此又少了兩名;最後為了袁乃寬是袁世凱的族侄,所以也被取消,這樣一來,“六君子”隻剩楊度和孫毓筠,“七兇”隻剩朱啟鈐、周自齊和梁士詒三個交通係的領袖。而原來所謂十三太保的名單變成了“五太保”了。在決定五名禍首名單時,也有人替梁士詒求情,說:“加入此人,則金融界將起莫大之恐慌。不如留下他將來替政府籌款。”黎元洪大不謂然,他生氣地說:“那麽,我們不如幹脆不下懲辦禍首的命令吧!”
</br>
西山十戾本書開頭時曾提到,是附會整個清王朝的重要人物,即:多爾袞(熊)、洪承疇(獾)、吳三桂(鶚)、和珅(狼)、海蘭察(驢)、年羹堯(豬)、曾國藩(蟒)、張之洞(猴)、西太後(狐)、袁世凱(癩蛤蟆)。
十三太保就是“六君子”加上“七小人”的總稱。
“六君子”本來是代表人物的名詞,史書上我們曾看到好多次:
第一批是唐玄宗時的陳宜中等六君子;
第二批是宋寧宗時太學生周端朝等六君子;
第三批是明僖宗時楊漣、左光鬥等六君子;
第四批也是明僖宗時周起元、繆昌期、周順昌等六君子;第五批是光緒朝戊戌維新的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六君子;這六君子因幫助光緒變法,被慈禧斬首於北京菜市口。
最後的六君子是民國4年發起籌安會的這六位先生。
第五次和第六次的六君子,都和袁世凱有關,戊戌年袁世凱出賣新黨,以六君子的頭顱換得他的富貴,使他得以獲得慈禧的寵信,掌握清末的軍政大權,最後取得天下;到了民國4年,卻因洪憲六君子而促成帝製,最後因稱帝而眾叛親離,83天皇帝夢,把生命也賠了進去。後人論袁說他以“六君子”起家,以“六君子”亡身。
最妙的是:袁世凱一生與湖南人特別有關係,戊戌六君子的核心是譚嗣同,因為譚嗣同傳達光緒的密詔,要袁兵諫結束慈禧和她周圍的守舊派勢力,袁據此向慈禧和榮祿密告,而導致戊戌政變。譚是湖南瀏陽人。洪憲六君子的主角是楊度,楊度是湖南湘潭人。最妙的是打倒洪憲皇帝的蔡鍔,也是湖南寶慶人。
外國報紙稱洪憲六君子為“君媒”。其實這六個君媒真正主角是楊度,助唱是孫毓筠,其餘四人都隻是“邊務大臣”。這六君子如細分一下,其中有三個湖南人,有四支鴉片煙槍,一個縱橫之士,一個失意軍人,兩個國民黨人,兩個書呆子。楊度是創辦人又是包辦人,其他五位都是他所物色而來的,其中隻有李燮和是因窮困投奔老朋友找碗飯吃,碰上了這個“大好機會”。籌安會成立時楊發表談話稱:“我素為主張君憲之一人。辛亥年組織國事共濟會時,曾建議由國民公決政體,其時因國會未產生,隻得從總統之後,成立共和政體。現與同誌數人研究共和、君主孰宜於中國,與共濟之宗旨正同。
我以為立憲非君主不可,君主又非立憲不可,這四字不能增減一個。”
袁的局麵在垂危時,帝製已撤銷,首倡帝製的楊度當然成為眾矢之的。早在袁尚未生病時,4月12日,楊度即呈辭參政職,他的辭職呈文如下:
“……備位參政,一年於茲,雖勉竭其微忱,究無補於大局。世情翻覆,等於瀚海之波,此身分明,總似中天之月。以俾士麥之霸才,治墨西哥之亂國,即令有心救世,終於無力迴天。流言恐懼,竊自比於周公,歸誌浩然,頗同情於孟子。所有辭職緣由,理合呈請大總統鈞鑒!”
後來有好事之徒把這呈文戲改數字,刊於報上:
“備位參政,一年於茲,雖勉竭其狐能,究無補於帝製。燃犀鏡澈,畢竟公道昭然,拍馬技窮,自悔天良喪盡。無俾士麥之霸才,羨日耳曼之宰輔,即今有心獻媚,終於無福封公。流言恐懼,竊難免於狗烹,歸誌浩然,頗同情於兔脫。所有悔罪辭職緣由,理合奏請大皇帝聖鑒!”
平情而論,楊的政治主張是不合潮流的,可是他卻不是一個翻雲覆雨、投機取巧的政客。他自清末民初,一貫主張君憲,他在政治節操上比梁啓超和章太炎有原則。若說籌安會是逢君之惡的亂階,楊度也不過是奉袁家父子之命行事,袁如沒有帝製自為之心,楊度又豈能把皇冠勉強加諸袁的頭上!
自帝製取消後,過去陷害國民黨的特務們,忽然負起了監視帝製禍首的新任務。懲辦籌安會六君子以謝天下之說大熾。達官要人均大難來時各自奔,紛紛出京避難。報載楊度畏罪先逃,這是小看了楊,他一直端坐在豐盛胡同私寓,在一片索債聲中,過著苦難日子,國史館員向他索薪,泰來洋行向他討修房子的工款。
5月1日京津《泰晤士報》記者訪問楊度,楊仍縱談大勢,一如平常。記者形容楊態度安閑,詞意堅決。楊說:
“政治運動雖失敗,政治主張絕無變更。我現在仍是徹頭徹尾主張‘君憲救國’之人,一字不能增,一字不能減。十年以前,我在日本,孫、黃主張共和,我則著論反對。
我認共和係病象,君主乃藥石,人民諱疾忌醫,實為國家之大不幸。……除君憲外,別無解紛救亂之方……梁任公是我的老同誌,他一變再變,我則始終守著本位。但我們友誼未變。……國體問題,我應負全責,既不委過於他人,亦不逃罪於遠方。……報載我已‘竄’,你看我竄了否,俟正式政府成立,我願赴法庭躬受審判。……且退一步言,政見不同,亦共和國民應有之權利。”
懲辦帝製禍首是在7月14日以黎元洪大總統名義發布的命令。禍首名單隻有八人,就是楊度、孫毓筠、顧鰲、梁士詒、夏壽田、朱啟鈐、周自齊、薛大可。原來這個名單也是幾經修改補充的,護國軍方麵提出禍首名單是13名,後來人稱這13名為“十三太保”,那是“洪憲六君子”楊度、孫毓筠、嚴複、劉師培、李燮和、胡瑛加上“洪憲七兇”朱啟鈐、段芝貴、周自齊、梁士詒、張鎮芳、雷震春、袁乃寬。老實說,參加帝製活動的,怎麽會才止這13人,不過護國軍方麵認為袁是罪魁禍首,巨頭已死,不必牽連過廣,隻要象徵式地懲辦一下,以對全國人民有所交代就行了。
雖然隻是象徵式,可是北洋方麵因為帝製禍首和他們是有血肉關係的,所以名單的決定就很困難。
照理,所謂罪魁禍首,應該是變更國體,製造內亂的國事犯,然而當北京政府研究禍首名單時,首先是袁克定從彰德打來急電,替雷震春、張鎮芳乞情。於是這兩個名字便從名單上剔出了;接著馮國璋自南京來電替段芝貴求情,而李經羲則力保嚴複和劉師培,強調這兩人是當代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名單中又少了這三位;又有人向段祺瑞建議,李燮和和胡瑛曾是同盟會會員,為了對國民黨表示好感,通緝名單中不必列國民黨方麵的人,因此又少了兩名;最後為了袁乃寬是袁世凱的族侄,所以也被取消,這樣一來,“六君子”隻剩楊度和孫毓筠,“七兇”隻剩朱啟鈐、周自齊和梁士詒三個交通係的領袖。而原來所謂十三太保的名單變成了“五太保”了。在決定五名禍首名單時,也有人替梁士詒求情,說:“加入此人,則金融界將起莫大之恐慌。不如留下他將來替政府籌款。”黎元洪大不謂然,他生氣地說:“那麽,我們不如幹脆不下懲辦禍首的命令吧!”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