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總統做了皇帝,副總統怎麽辦呢?黎元洪由武昌入京幽居瀛台後,便以“無智、無能、無為”自處。帝製運動開始,黎更裝聾裝啞,4年9月6日起,黎即不出席參政院,並一再請辭副總統和參政院長職,希望迴原籍黃陂休養,這當然不會得到袁的允許。黎知道離北京是辦不到了,乃藉口夫人有病,瀛台過於寒冷,得袁同意遷居到東廠胡同,自11月起,他拒絕受領副總統的薪金和公費,請袁裁撤副總統辦公室,並向參政院諮請辭副總統職。他像個啞巴,對任何人都不開口,從前辛亥起義,他糊裏糊塗被擁推出來,那時還“唔……唔……唔……”,“好……好……好……”,這時連這些字眼也沒有了。


    12月15日袁封黎元洪為武義親王,其申令如下。


    “光複華夏,肇始武昌,追溯締造之基,實賴山林之啟,所有辛亥首義立功人員,勳業偉大,及今彌彰,凡夙昔酬庸之典,允宜加隆。上將黎元洪,建節上遊,號召東南,拱衛中央,堅苦卓絕,力保大局,百折不迴,癸醜贛寧之役,督師防剿,厥功尤偉,照《約法》第廿七條特頒榮施,以昭勛烈。黎元洪著冊封武義親王,帶礪山河,與同休戚,槃名茂典,王其敬承。”


    由這道命令顯示袁的陰險,他不否定建立民國出過力的人功勞,所以他要粉飾帝國與民國並不矛盾,他稱黎元洪為上將,是勾消了他副總統地位;插入贛寧之役,是表示對國民黨的敵視態度,拿新《約法》作為封王的根據,一方麵表示他始終遵守民國《約法》,另一方麵也使黎覺得是民國榮典而可以接受。


    黎元洪的封王命令發表後,袁派內史監阮忠樞、公府顧問舒清阿以道賀為名去窺探黎的態度,阮公然向黎稱唿“王爺”,並且傳達袁的意思,打算加他副元帥和輔國大將軍,黎這位“泥菩薩”實在忍不住了,才吐出六個字:“你們不要罵我!”


    19日袁有一令勸黎受封,有“王其祗承,毋許固辭”語,黎的智囊饒漢祥勸黎明哲保身暫受王位,氣得黎從此不和他談話。黎因為冷眼帝觀,看出袁是個極端不講信義的人,接受王位毫無好處,他既沒有勇氣反對帝製,隻好堅決拒絕這些偽命。


    早在4月9日間,政事堂便會同各部成立了一個“大典籌備處”,由於帝製活動尚未正式行動,所以這個籌備處是不公開的。籌備處處長是由內務總長朱啟鈐兼,處員是梁士詒、周自齊、張鎮芳、楊度、孫毓筠、唐在禮、葉恭綽、曹汝霖、江朝宗、吳炳湘、施愚、顧鰲。總務科主任沈銘昌、撰述科主任王式通、法典科主任顧鰲、內儀科主任阮忠樞、禮製科主任郭則沄、會計科主任袁乃寬、文牘科主任陳燕昌、警衛科主任張士鈺。


    大典籌備處秘密工作了三個月,直到12月19日袁才明令正式成立。


    大典籌備處正式成立後,第一項工作是改太和殿為承運殿,原來太和殿一直便是袁任大總統後辦公的地方。殿內圓柱完全漆成紅色,當中八大柱加髹赤金,飾以盤龍雲彩。


    中和殿更名為禮元殿,保和殿更名為建極殿。皇帝的禦座扶背各處一律雕龍,代價達40萬元,上套黃緞繡龍,座褥也是一樣。禦座前有雕龍的禦案,案的前麵排了三座古鼎,三座古爐。禦座的後麵陳設了九麵雕龍嵌寶屏風,屏風的左右兩麵是日月寶扇一對。皇帝的龍袍由北京最大的服裝店瑞蚨祥承製,共有兩套,一套祭天時用,一套登極時用。


    龍袍用赤金線盤織龍袞,通體綴以明珠,嵌上鑽石。此外還有平天冠一頂,四周垂旋,每旋懸珍珠一串,冠簷綴以大珠一粒。


    新朝的禦璽四寸見方,鐫有“誕膺天命,曆祚無疆”八個字;金印五顆。


    袁指定赤色是新朝代表色,以代替遜清的黃色。


    關於洪憲稱帝的費用,根據後來護國軍所列媾和條款所載,數目約在6000萬元。但有帳可查的約在3000萬。秘密用出的則不知詳數。這筆費用的由來,有借款,有救國儲金,有各項稅款、鴉片專賣之類。據調查所得:3000萬用途,原定以2000萬為大典專款,以1000萬為登極犒軍之用。自護國事起後,將犒賞軍隊之1000萬移作戰費。而大典籌備之2000萬,尚餘200餘萬由該處中人瓜分。2000萬分三大類:“甲”、籌安會經費,即運動費約二三百萬,內中用款,收買報館費約30萬,次之則收買名士文章及各省支會之開辦費,各代表之恩給金及電報費,亦屬甚钜,然亦不過百萬。這所謂二三百萬者,包括楊、孫之報酬金亦均在內。“乙”、三殿工程費或雲270餘萬,或雲不足200萬,係袁乃寬經手。


    “丙”、登極費:(一)禦用品,如龍袍兩襲,一祭天用值50萬元。一登極用值30萬元。此袍全用真金絲織成,遍嵌珠寶,而大東珠係取之清室內庫,尚不在內。禦璽玉質一顆,價值12萬元。又金質禦寶五顆已製成,所謂皇帝之寶,大者重50斤,小者重30斤,價值60萬。又禦極寶座40萬。此外借用清室之鑾駕,修理費亦數萬,故禦用品二百數十萬。(二)典禮費:如登極用演習國樂之教員、學生冠服費,各衙門人員朝賀之冠服、朝笏費,孔廟之鋪設費(按孔廟內一切桌圍帳幔,本用黃緞,因新朝尚赤,一律改用紅緞,大成殿及兩廡,皆係新製)。還有開國紀念會,中央公園及前門一帶,但以電燈及彩棚電燈牌樓而論,三日共用10餘萬。至各種國旗及彩燈尚在外,故此項在一二百萬左右。(三)機關費:籌備處人員共400餘人,或發津貼,或發兼薪,一半係專任。薪水之厚達出各部上。此外尚有向清室借來之鑾儀,及內務府贊禮等人員共千餘,每人日薪兩圓,辦公房屋皆裝新式熱水管以禦寒,舊有板壁,皆改玻璃,飲食亦極講究。


    “袁朝”的國旗準備在五色旗上加紅日一輪,這是表示“五族共戴一君”的含義。


    21日特封龍濟光、張勳、馮國璋、薑桂題、段芝貴、倪嗣沖等為一等公,湯薌銘、李純、陸榮廷、朱瑞、趙倜、陳宦、唐繼堯、閻錫山、王占元為一等侯。張錫鑾、朱家寶、張鳴岐、田文烈、靳雲鵬、楊增新、陸建章、孟恩遠、屈映光、齊耀琳、曹錕、楊善德為一等伯。朱慶瀾、張廣建、李厚基、劉顯世為一等子。許世英、戚揚、呂調元、蔡儒楷、段書雲、任可澄、龍建章、王揖唐、沈金鑒、何宗蓮、張懷芝、潘榘楹、龍覲光、陳炳焜、盧永祥為一等男。22日追封趙秉鈞為一等忠襄公,追封徐寶山為一等昭勇伯(又追贈趙秉鈞為上卿,宋教仁為中卿)。計封爵者128人,一二等輕車都尉70餘人。


    當封爵之前,內史繕就一張大名單包括各省將軍、巡按使、護軍使、鎮守使、師旅長等擺在“禦案”上,袁親手用硃筆按名點圈,五圈者為公爵,一圈者男爵。自民國成立以來,督撫之製已廢,各省將軍地位平等,將軍與巡按使地位亦平等,袁的腦中尚留有督撫製的影子,所以封公封侯,各有等差,又把巡按使比之於藩、臬,因之各省民政長官更不能與武人爭一日之短長了。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北洋軍閥史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丁中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丁中江並收藏北洋軍閥史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