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如清政不綱,晚季尤多瞀亂,庚子之難,一二童騃,召侮啟戎,萬千古未有之笑柄。覆宗滅祀,指顧可期,非賴我皇帝障蔽狂流,逆挽滔天之禍,則清社之屋,早在斯時。
迨我皇帝位望益隆,所以為清室策治安者,益忠且摯。患滿族之孱弱也,則首練旗兵。患貴胃之暗昧也,則請遣遊曆。患秕政之棼擾也,則厘定官製。患舊俗之錮蔽也,則議立憲章。凡茲空前之偉畫,壹皆謀國之良圖。乃元輔見疏,忠讜不用,宗支幹政,橫攬大權,黷貨玩戒,斲喪元氣。自皇帝退休三載,而朝局不可為矣。
及武昌難作,被命於倉皇之際,受任於危亂之秋,猶殷殷以扶持衰祚為念。詎意財力殫耗,叛亂紛乘,兵械兩竭於供,海陸盡失其險。都城以外,烽燧時驚。蒙藏邊藩,相續告警。而十九條宣誓之文,已自將君上之大權,盡行摧剝而不顧。誰實為之,固非我皇帝所及料也。後雖入居內閣,而禍深患迫,已有芨芨莫救之虞。老成憂國之衷,至於廢寢忘餐。拊膺涕泣,然而戰守俱困,險象環伏,卒於挽救之無術。向使沖人嗣統之初,不為讒言所入,舉國政於朝綱之大,一委諸元老之經營,將見綱舉目張,百廢俱舉,治平有象,亂萌不生,又何至有辛亥之事哉?至萬不得己,僅以特別條件,保其宗支陵寢於祚命已墜之餘,此中蓋有天命,非人力所能施。而我皇帝之所為極意綢繆者,其始終對於清廷,洵屬仁至而義盡矣。
若夫曆數遷移,非關人事。曩則清室鑑於大勢,推其政權於民國,今則國民出於公意,戴我神聖之新君。時代兩更,星霜四易,愛新覺羅之政權早失,自無故宮禾黍之悲。
中華帝國之首出有人,複睹漢宮威儀之盛,廢興各有其運,絕續並不相蒙,況有虞賓恩禮之隆,彌見興朝覆育之量,千古鼎革之際,未有如是之光明正大者。而我皇帝尚兢兢以慚德為言,其實文王之三分事殷亦無以如此。而成湯之恐貽口實固遠不逮茲,此我皇帝之德行所以為敻絕古初也。然則明諭所謂無功薄德雲雲,誠為廉抑之過言,而究未可以遏抑人民之殷望也。至於前此之宣誓,有發揚共和之願言,此特民國元首循例之詞,僅屬當時就職儀文之一。差當日之誓詞,根於元首之地位。而元首之地位,根於民國之國體,國體實定於國民之意向,元首當視乎民意為從違,民意共和,則誓詞隨國體為有效;民意君憲,則誓詞亦隨國體為變遷。今日者,國民厭棄共和,趨向君憲。則是民意已改,國體已變,民國元首之地位,已不複保存,民國元首之誓詞,當然消滅。凡此皆國民之所自為,固於皇帝渺不相涉者也。
我皇帝惟知以國家為前提,以民意為準的,初無趨避之成見,有何嫌疑之可言,而奚必硜硜然守儀文之信誓也哉。要之我皇帝功崇德茂,威信素孚,中國一人,責無旁貸。
昊蒼著佑,億兆歸心。天命不可以久稽,人民不可以無主。伏冀撝衷勉仰,淵鑒早迴,毋循禮讓之虛儀,久曠上天之寶命。亟頒明詔,宣示天下,正位登極,以慰薄海臣民喁喁之渴望,以鞏固我中華帝國萬年有道丕丕之鴻基。總代表不勝歡欣鼓舞懇款迫切之至。
除將時今發還本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推戴書,及各省區國民代表推戴書等件,仍行齎呈外,謹具折上陳,伏乞睿鑒施行。”
袁的洪憲稱帝,兩揖一讓就在民國4年12月11日一天之內完成。
民國4年12月12日,袁發表接受帝位的申令: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予之愛國,詎在人後?但億兆推戴,責任重大,應如何厚利民生?應如何振興國勢?應如何刷新政治躋進文明?種種措置,豈予薄德鮮能所克負荷?前次掬誠陳述,本非故為謙讓,實因惴惕交縈,有不能自己者也,乃國民責備愈嚴,期望愈切,竟使予無以自解,並無可諉避!第創造弘基,事體繁重,洵不可急遽舉行,致涉疏率,應飭各部院就本管事務會同詳細籌備,一俟籌備完竣,再行呈請施行。
凡我國民,各宜安心營業,共謀利福,切勿再存疑慮,妨阻職務,各文武官吏,尤當靖共爾位,力保治安,用副本大總統軫念民生之至意!除將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推戴書,及各省區國民代表推戴書,發交政事堂,並諮複全國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代行立法院外,合行宣示,俾眾周知!此令。”
北洋軍閥史話
七十五、皇帝總統
於是袁大總統成了袁大皇帝——時間是民國4年12月12日。
從這一天起,中國政壇上出現了一個怪現象,既有總統,又有皇帝,既不是中華民國,又不是中華帝國,所以在公文上便顯得異常混亂。如奉天將軍段芝貴首先稱臣,袁手批“不當稱臣”。直隸巡按使朱家寶的奏摺文字莊嚴,抬行寫“奏請皇帝陛下聖鑒”。
袁也說登基大典尚未舉行,稱臣稱皇帝陛下都不恰當。不過,從這個時候起袁就不喜歡別人再稱為總統。
自4年12月17日起,北京《政府公報》不再見有“大總統令”了,代之而起的,是“政事堂奉策令”,究竟是奉何人策令卻是個迷。因為這策令是皇帝也是總統、既非皇帝也非總統的袁世凱所發出,袁在這些策令中既不自稱為“朕”,又不自稱為“本大總統”,而稱曰予,這個口吻至少是準皇帝口吻。
這是個稀奇古怪的時期,中國有一個人又是皇帝又是總統,袁黨在公文程式上想出了一個方法,這是廢除了總統的稱號,也避免用皇帝的封號,盡可能使用些含混的名詞,如“奉諭”、“謹乞鈞鑒”等。
12月12日是袁接受帝位推戴的一天,這天他在懷仁堂接見了簡任以上文武官員200餘人,這些大小官員紛紛向袁祝賀,文官在東,武官在西,排列整齊,向袁行三鞠躬禮,由內史監阮忠樞率領,公府大禮官黃開文司儀。袁發表一篇簡短演說,說是為了救國救民:
“大位在身,永無息肩之日。故皇帝實為憂勤惕厲之地位,決不可以安富尊榮視之。
且曆代皇帝子孫鮮有善果,平時一切學問職業皆不得自由,故皇室難期發達,予為救國救民計,犧牲子孫,亦不敢避。”
袁接受帝位後的第二天,12月13日下了一道《禁止反對皇帝令》,令文如下:
“前清遜位,民國成立,予以薄德,受國民之付託,攬統治之大權,惟以救國救民為誌願。憂勤惕厲,四載於茲,每念時艱,疚慚何極!近以國民趨向君憲,厭棄共和,本懲前毖後之心,為長治久安之計。迫切唿籲,文電紛陳,僉請改定國體,官吏將士,同此悃忱。舉國一心,勢不可遏。予以原有之地位,應有維持國體之責,一再置詞,人之不諒,旋經代行立法院議定國民代表大會,解決國體,各省區國民代表,一致贊成君主立憲,民國主權。本於國民全體,予又何敢執己見而拂民心。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往借所垂於順天逆天之故,致戒甚嚴。天不可見,見於民心。斷非藐藐之躬,所能強抑。外征大勢,內審素懷,事與願殊,異常悚懼。從民意則才不足以任重,違民意則理不足以服人,因應胥窮,旁皇竟目。深維好惡同民之義,環顧黎元望治之殷,務策安全,用奠區宇,因思宵小僉壬,何代蔑有,好亂之徒,謀少數黨派之私權,背全體國民之公意。或造言煽惑,或勾結為奸,甘為同國之公敵,同種之莠民。在國為逆賊,在家為敗子。蠹國禍家,眾所共棄。國紀具在,勢難姑容。予惟有執法以繩,免害良善。著各省文武官吏剴切曉諭,嚴密訪查,毋稍疏忽,特此通諭知之。此令。”
</br>
迨我皇帝位望益隆,所以為清室策治安者,益忠且摯。患滿族之孱弱也,則首練旗兵。患貴胃之暗昧也,則請遣遊曆。患秕政之棼擾也,則厘定官製。患舊俗之錮蔽也,則議立憲章。凡茲空前之偉畫,壹皆謀國之良圖。乃元輔見疏,忠讜不用,宗支幹政,橫攬大權,黷貨玩戒,斲喪元氣。自皇帝退休三載,而朝局不可為矣。
及武昌難作,被命於倉皇之際,受任於危亂之秋,猶殷殷以扶持衰祚為念。詎意財力殫耗,叛亂紛乘,兵械兩竭於供,海陸盡失其險。都城以外,烽燧時驚。蒙藏邊藩,相續告警。而十九條宣誓之文,已自將君上之大權,盡行摧剝而不顧。誰實為之,固非我皇帝所及料也。後雖入居內閣,而禍深患迫,已有芨芨莫救之虞。老成憂國之衷,至於廢寢忘餐。拊膺涕泣,然而戰守俱困,險象環伏,卒於挽救之無術。向使沖人嗣統之初,不為讒言所入,舉國政於朝綱之大,一委諸元老之經營,將見綱舉目張,百廢俱舉,治平有象,亂萌不生,又何至有辛亥之事哉?至萬不得己,僅以特別條件,保其宗支陵寢於祚命已墜之餘,此中蓋有天命,非人力所能施。而我皇帝之所為極意綢繆者,其始終對於清廷,洵屬仁至而義盡矣。
若夫曆數遷移,非關人事。曩則清室鑑於大勢,推其政權於民國,今則國民出於公意,戴我神聖之新君。時代兩更,星霜四易,愛新覺羅之政權早失,自無故宮禾黍之悲。
中華帝國之首出有人,複睹漢宮威儀之盛,廢興各有其運,絕續並不相蒙,況有虞賓恩禮之隆,彌見興朝覆育之量,千古鼎革之際,未有如是之光明正大者。而我皇帝尚兢兢以慚德為言,其實文王之三分事殷亦無以如此。而成湯之恐貽口實固遠不逮茲,此我皇帝之德行所以為敻絕古初也。然則明諭所謂無功薄德雲雲,誠為廉抑之過言,而究未可以遏抑人民之殷望也。至於前此之宣誓,有發揚共和之願言,此特民國元首循例之詞,僅屬當時就職儀文之一。差當日之誓詞,根於元首之地位。而元首之地位,根於民國之國體,國體實定於國民之意向,元首當視乎民意為從違,民意共和,則誓詞隨國體為有效;民意君憲,則誓詞亦隨國體為變遷。今日者,國民厭棄共和,趨向君憲。則是民意已改,國體已變,民國元首之地位,已不複保存,民國元首之誓詞,當然消滅。凡此皆國民之所自為,固於皇帝渺不相涉者也。
我皇帝惟知以國家為前提,以民意為準的,初無趨避之成見,有何嫌疑之可言,而奚必硜硜然守儀文之信誓也哉。要之我皇帝功崇德茂,威信素孚,中國一人,責無旁貸。
昊蒼著佑,億兆歸心。天命不可以久稽,人民不可以無主。伏冀撝衷勉仰,淵鑒早迴,毋循禮讓之虛儀,久曠上天之寶命。亟頒明詔,宣示天下,正位登極,以慰薄海臣民喁喁之渴望,以鞏固我中華帝國萬年有道丕丕之鴻基。總代表不勝歡欣鼓舞懇款迫切之至。
除將時今發還本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推戴書,及各省區國民代表推戴書等件,仍行齎呈外,謹具折上陳,伏乞睿鑒施行。”
袁的洪憲稱帝,兩揖一讓就在民國4年12月11日一天之內完成。
民國4年12月12日,袁發表接受帝位的申令: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予之愛國,詎在人後?但億兆推戴,責任重大,應如何厚利民生?應如何振興國勢?應如何刷新政治躋進文明?種種措置,豈予薄德鮮能所克負荷?前次掬誠陳述,本非故為謙讓,實因惴惕交縈,有不能自己者也,乃國民責備愈嚴,期望愈切,竟使予無以自解,並無可諉避!第創造弘基,事體繁重,洵不可急遽舉行,致涉疏率,應飭各部院就本管事務會同詳細籌備,一俟籌備完竣,再行呈請施行。
凡我國民,各宜安心營業,共謀利福,切勿再存疑慮,妨阻職務,各文武官吏,尤當靖共爾位,力保治安,用副本大總統軫念民生之至意!除將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推戴書,及各省區國民代表推戴書,發交政事堂,並諮複全國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代行立法院外,合行宣示,俾眾周知!此令。”
北洋軍閥史話
七十五、皇帝總統
於是袁大總統成了袁大皇帝——時間是民國4年12月12日。
從這一天起,中國政壇上出現了一個怪現象,既有總統,又有皇帝,既不是中華民國,又不是中華帝國,所以在公文上便顯得異常混亂。如奉天將軍段芝貴首先稱臣,袁手批“不當稱臣”。直隸巡按使朱家寶的奏摺文字莊嚴,抬行寫“奏請皇帝陛下聖鑒”。
袁也說登基大典尚未舉行,稱臣稱皇帝陛下都不恰當。不過,從這個時候起袁就不喜歡別人再稱為總統。
自4年12月17日起,北京《政府公報》不再見有“大總統令”了,代之而起的,是“政事堂奉策令”,究竟是奉何人策令卻是個迷。因為這策令是皇帝也是總統、既非皇帝也非總統的袁世凱所發出,袁在這些策令中既不自稱為“朕”,又不自稱為“本大總統”,而稱曰予,這個口吻至少是準皇帝口吻。
這是個稀奇古怪的時期,中國有一個人又是皇帝又是總統,袁黨在公文程式上想出了一個方法,這是廢除了總統的稱號,也避免用皇帝的封號,盡可能使用些含混的名詞,如“奉諭”、“謹乞鈞鑒”等。
12月12日是袁接受帝位推戴的一天,這天他在懷仁堂接見了簡任以上文武官員200餘人,這些大小官員紛紛向袁祝賀,文官在東,武官在西,排列整齊,向袁行三鞠躬禮,由內史監阮忠樞率領,公府大禮官黃開文司儀。袁發表一篇簡短演說,說是為了救國救民:
“大位在身,永無息肩之日。故皇帝實為憂勤惕厲之地位,決不可以安富尊榮視之。
且曆代皇帝子孫鮮有善果,平時一切學問職業皆不得自由,故皇室難期發達,予為救國救民計,犧牲子孫,亦不敢避。”
袁接受帝位後的第二天,12月13日下了一道《禁止反對皇帝令》,令文如下:
“前清遜位,民國成立,予以薄德,受國民之付託,攬統治之大權,惟以救國救民為誌願。憂勤惕厲,四載於茲,每念時艱,疚慚何極!近以國民趨向君憲,厭棄共和,本懲前毖後之心,為長治久安之計。迫切唿籲,文電紛陳,僉請改定國體,官吏將士,同此悃忱。舉國一心,勢不可遏。予以原有之地位,應有維持國體之責,一再置詞,人之不諒,旋經代行立法院議定國民代表大會,解決國體,各省區國民代表,一致贊成君主立憲,民國主權。本於國民全體,予又何敢執己見而拂民心。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往借所垂於順天逆天之故,致戒甚嚴。天不可見,見於民心。斷非藐藐之躬,所能強抑。外征大勢,內審素懷,事與願殊,異常悚懼。從民意則才不足以任重,違民意則理不足以服人,因應胥窮,旁皇竟目。深維好惡同民之義,環顧黎元望治之殷,務策安全,用奠區宇,因思宵小僉壬,何代蔑有,好亂之徒,謀少數黨派之私權,背全體國民之公意。或造言煽惑,或勾結為奸,甘為同國之公敵,同種之莠民。在國為逆賊,在家為敗子。蠹國禍家,眾所共棄。國紀具在,勢難姑容。予惟有執法以繩,免害良善。著各省文武官吏剴切曉諭,嚴密訪查,毋稍疏忽,特此通諭知之。此令。”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