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下午,袁將推戴書發還,並有諮文答覆參政院說:
“查《約法》內載民國之主權本於國民之全體,既經國民代表大會全體表決,改用君主立憲,本大總統自無討論之餘地。惟推戴一舉,無任惶駭。天生民而立之君,大命不易,惟有豐功威德者始足以居之。本大總統從政垂卅年,迭經事變,初無建樹;改造民國,已曆四稔,禍患紛乘,愆尤叢集,救過不贍,圖治未遑,豈有功業足以稱述?前此隱跡洹上,本已無誌問世。遭遇世變,謬為眾論所推,不得不勉出維持。捨身救國。
然辛亥之冬,曾居政要,上無裨於國計,下無濟於民生,追懷故君,已多慚疚。今若驟躋大位,於心何安?此於道德不能無慚者也;製治保邦,首重大信,民國初建,本大總統曾向參議院宣誓:願竭能力發揚共和,今若帝製自為,則是背棄誓詞,此於信義無可自解者也。本大總統於正式被舉就職時,固嚐掬誠宣言,此心但知救國救民,成敗利鈍不敢知,勞逸毀譽不敢計,是本大總統既以救國救民為重,固不惜犧牲一切以赴之。但自問功業,既未足言,而關於道德信義諸大端,又何可付之不顧?在愛我之國民代表,當亦不忍強我以所難也。尚望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等熟籌審慮,另行推戴,以固國基。
本大總統處此時期,仍以原有之名義,及現行之各職權,維持全國之現狀。除申令宣示外,相應諮複貴院,並將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推戴書,及各省區國民代表推戴書等件送還,希即檢收查照可也。此諮代行立法院。”
袁的推辭不過是造作,像曆史上王莽和司馬昭一樣。同時希望參政院再做一篇歌功頌德的大文章,替他洗刷背叛清朝、背叛民國的兩大罪名。因此參政院於當天下午5時開會,由秘書報告袁諮文之後,楊度和孫毓筠都起立發言,略謂推戴袁大總統為大皇帝一案既是全國民意一致贊同,元首亦未便過於拂逆輿情,應該由本院以總代表名義呈遞第二次推戴書,仍推秘書廳起草,全體無異議,及退席休息,五分鍾後2600字的第二次推戴書完成,參政員們迴到自己席位聽秘書朗讀,主席請付表決,全體通過,第二次會議由開會到公文發出隻是15分鍾,這種快馬加鞭已經到了噴射時代的效率了。
這第二次的推戴書,有血有肉,極盡歌功頌德之能事,是袁稱帝期間一篇重要文獻,全文如下:
“奏為輿情懇迫,謹再合詞,籲請登極,以順人心,而符天命,恭折仰祈睿鑒事。
竊總代表前以眾論僉同,合詞勸進,籲請早登大寶。奉諭推戴一舉,無任惶駭等因,仰見盛德淵衷巍巍無與之至意,欽仰莫名。惟當此國情萬急之秋,人民歸向之誠,既已坌湧沸騰,不可抑遏;我皇帝仍固執謙退,辭而不居,全國生民,實有若墜深淵之懼。
蓋大位久懸,則萬幾叢脞,豈宜拘牽小節,致國本於阽危。且明諭以為天生民而立之君,惟有功德者足以居之。而自謂功業道德信義諸端,皆有問心未安之處,此則我皇帝之虛懷若穀,而不自知其撝沖逾量者也。總代表具有耳目,改昧識知,請先就功業言之。
當有清之末造,武備廢馳,師徒屢潛,國威之不振久矣,我皇帝創練陸軍。一授以文明國最精之兵法,剗除宿弊,壁壘一新。手訂教條,洪纖畢備,募材選俊,紀律嚴明,魁奇傑特之材,多出於部下。不數年遂布滿寰區,成效大彰,聲威丕著,當時外人之蒞觀者,莫不嘖嘖稱嘆。而全國陸軍之製,由此權輿,厥後戡定四方,屢平大難,實利賴之。此功在經武者一也。
及巡撫山東,值拳匪煽亂,聯軍內侵,乘輿播遷,大局糜爛,惟我皇帝坐鎮中原,屹若長城之獨峙,匪亂為之懾伏,客兵相戒不犯,東南半壁,賴以保障。以一省之治安,砥柱中流,故雖首都淪陷,海宇騷然,率得轉危為安,金甌無缺。當斯時構難雖由亂民,而縱惡實由新貴。不懲禍始,從無媾和,強鄰有壓境之師,客軍無返鄉之日。瓜分豆剖,禍迫眉睫。而元惡當國,莫敢發言。我皇帝密上彈章,請誅首罪,頑兇伏法,中外翕然,和局始克告成,河山得免分裂,此功在匡國者二也。
尋授任北洋大臣,其時風鶴猶驚,人心未靖,乃掃蕩會匪,萑苻絕跡,廓清積案,民教相安,收京津於浩劫之餘,返鑾輿於故宮之內。遂複高掌遠蹠,厲行文明諸新政,無不體大思精,兼營並舉。規模式廓,氣象萬千。論者謂我皇帝為中國進步之先河,文明之淵海,洵符事實,非等虛詞,此功在開化者三也。
革命事起,風潮劇烈,不數月間,四方瓦解,王室動搖,天意厭清,人心思亂。清孝定景皇後知大勢之已去,滿族之孤危,痛哭臨朝,幾不知稅駕之何所?斯時我皇帝即改玉改步為應天順人之舉,躬自踐祚,以安四海,夫誰得而議之者?乃獨恪恭臣節,艱難支柱,委曲維持,以一身當大難之沖,幾遭炸彈而不恤。孝定景皇後乃舉組織共和政府之至權,與夫保全皇室之微意,悉挈而付託我皇帝;始有南北議和優待皇帝之條件,人知清廷遜位之易,結局之良,而不知我皇帝之苦心調劑,固幾竭其旋幹轉坤之力也。
於是南北複歸於統一,清室獲保其安全,四萬萬之生靈,弗陷於塗炭,二萬裏之疆圉,得完其版圖,於雨風漂搖之中,而鎮懾奠安,卒成此共和四年之政局,國家得與人民休養生息,不至淪胥以盡,此功在靖難者四也。
民國初建,暴民殃徒,攘臂四出,叫囂乎政黨議會,豗突乎官署戎行,挑撥感情,牽製行政,我皇帝海涵天覆,一以大度容之。彼輩野心弗載,卒有贛寧之暴動,東南各省,再見沉淪。幸賴神算早操,三軍致果,未及旬月,而逆氛盡掃,如拉朽枯,遂得正式禮成。大業克躋,列邦交慶,彼輩毒無可逞,猶複勾結狼匪,肆其跳梁,大兵一臨,渠魁授首,神州重奠,戈甲載蠹,卒使閭閻安堵,區宇敉寧,以臻此雍洽和熙之治。蓋自庚子拳匪之亂,辛亥革命之變,癸醜六省之擾,皆足以傾覆我中國,非我皇帝,孰能保持鎮撫,使四千年神明之裔,食息茲土,不致淪亡,此則我皇帝之大有造於我中國,而我蒸黎子姓所共感而永矢弗諼也。此功在定亂者五也。
不但此也,溯自通海以來,外交之失策,不可勝計,國際之聲譽,幾無可言。以積弱衰疲之國,孤立於群雄角逐之間,情勢之危,莫此為甚。而意外變亂,又往往無先例之可援,措置偶一失宜,後患輒不堪設想。惟我皇帝睿智淵深,英謀霆奮,遇有困難之交涉,一運以精密之謨獻,靡不立解糾紛,排除障礙,卒得有從容轉圜之餘地。而遠人之服膺威望,欽遲風采者,亦莫不輸誠結納,帖然交歡,弭禍釁於樽俎之間,締盟好於熟槃之際。此功在交鄰者六也。
凡此六者,皆國家命脈之所存,萬姓安危之所係,若乃其餘政教之殷繁,悉由霄旰勤勞之指導,則雖更仆數之,有不能盡,我皇帝之功烈所以邁越百王也。
請再就德行言之:我皇帝神功所推暨,何莫非盛德所滂流。蕩蕩巍巍,原無二致。
至於一身行誼,則矩動天隨,亦有非淺識所能測者。即如今茲創業,踵跡先朝,不無更姓改物之嫌,似有新舊乘除之感。明諭引此為慚德,尤見我皇帝慈祥忠厚之深衷,而不自覺其慮之過也。夫廿載以來,往事曆曆可征,我皇帝之盡瘁先期,其於臣節,可謂至矣。
</br>
“查《約法》內載民國之主權本於國民之全體,既經國民代表大會全體表決,改用君主立憲,本大總統自無討論之餘地。惟推戴一舉,無任惶駭。天生民而立之君,大命不易,惟有豐功威德者始足以居之。本大總統從政垂卅年,迭經事變,初無建樹;改造民國,已曆四稔,禍患紛乘,愆尤叢集,救過不贍,圖治未遑,豈有功業足以稱述?前此隱跡洹上,本已無誌問世。遭遇世變,謬為眾論所推,不得不勉出維持。捨身救國。
然辛亥之冬,曾居政要,上無裨於國計,下無濟於民生,追懷故君,已多慚疚。今若驟躋大位,於心何安?此於道德不能無慚者也;製治保邦,首重大信,民國初建,本大總統曾向參議院宣誓:願竭能力發揚共和,今若帝製自為,則是背棄誓詞,此於信義無可自解者也。本大總統於正式被舉就職時,固嚐掬誠宣言,此心但知救國救民,成敗利鈍不敢知,勞逸毀譽不敢計,是本大總統既以救國救民為重,固不惜犧牲一切以赴之。但自問功業,既未足言,而關於道德信義諸大端,又何可付之不顧?在愛我之國民代表,當亦不忍強我以所難也。尚望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等熟籌審慮,另行推戴,以固國基。
本大總統處此時期,仍以原有之名義,及現行之各職權,維持全國之現狀。除申令宣示外,相應諮複貴院,並將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推戴書,及各省區國民代表推戴書等件送還,希即檢收查照可也。此諮代行立法院。”
袁的推辭不過是造作,像曆史上王莽和司馬昭一樣。同時希望參政院再做一篇歌功頌德的大文章,替他洗刷背叛清朝、背叛民國的兩大罪名。因此參政院於當天下午5時開會,由秘書報告袁諮文之後,楊度和孫毓筠都起立發言,略謂推戴袁大總統為大皇帝一案既是全國民意一致贊同,元首亦未便過於拂逆輿情,應該由本院以總代表名義呈遞第二次推戴書,仍推秘書廳起草,全體無異議,及退席休息,五分鍾後2600字的第二次推戴書完成,參政員們迴到自己席位聽秘書朗讀,主席請付表決,全體通過,第二次會議由開會到公文發出隻是15分鍾,這種快馬加鞭已經到了噴射時代的效率了。
這第二次的推戴書,有血有肉,極盡歌功頌德之能事,是袁稱帝期間一篇重要文獻,全文如下:
“奏為輿情懇迫,謹再合詞,籲請登極,以順人心,而符天命,恭折仰祈睿鑒事。
竊總代表前以眾論僉同,合詞勸進,籲請早登大寶。奉諭推戴一舉,無任惶駭等因,仰見盛德淵衷巍巍無與之至意,欽仰莫名。惟當此國情萬急之秋,人民歸向之誠,既已坌湧沸騰,不可抑遏;我皇帝仍固執謙退,辭而不居,全國生民,實有若墜深淵之懼。
蓋大位久懸,則萬幾叢脞,豈宜拘牽小節,致國本於阽危。且明諭以為天生民而立之君,惟有功德者足以居之。而自謂功業道德信義諸端,皆有問心未安之處,此則我皇帝之虛懷若穀,而不自知其撝沖逾量者也。總代表具有耳目,改昧識知,請先就功業言之。
當有清之末造,武備廢馳,師徒屢潛,國威之不振久矣,我皇帝創練陸軍。一授以文明國最精之兵法,剗除宿弊,壁壘一新。手訂教條,洪纖畢備,募材選俊,紀律嚴明,魁奇傑特之材,多出於部下。不數年遂布滿寰區,成效大彰,聲威丕著,當時外人之蒞觀者,莫不嘖嘖稱嘆。而全國陸軍之製,由此權輿,厥後戡定四方,屢平大難,實利賴之。此功在經武者一也。
及巡撫山東,值拳匪煽亂,聯軍內侵,乘輿播遷,大局糜爛,惟我皇帝坐鎮中原,屹若長城之獨峙,匪亂為之懾伏,客兵相戒不犯,東南半壁,賴以保障。以一省之治安,砥柱中流,故雖首都淪陷,海宇騷然,率得轉危為安,金甌無缺。當斯時構難雖由亂民,而縱惡實由新貴。不懲禍始,從無媾和,強鄰有壓境之師,客軍無返鄉之日。瓜分豆剖,禍迫眉睫。而元惡當國,莫敢發言。我皇帝密上彈章,請誅首罪,頑兇伏法,中外翕然,和局始克告成,河山得免分裂,此功在匡國者二也。
尋授任北洋大臣,其時風鶴猶驚,人心未靖,乃掃蕩會匪,萑苻絕跡,廓清積案,民教相安,收京津於浩劫之餘,返鑾輿於故宮之內。遂複高掌遠蹠,厲行文明諸新政,無不體大思精,兼營並舉。規模式廓,氣象萬千。論者謂我皇帝為中國進步之先河,文明之淵海,洵符事實,非等虛詞,此功在開化者三也。
革命事起,風潮劇烈,不數月間,四方瓦解,王室動搖,天意厭清,人心思亂。清孝定景皇後知大勢之已去,滿族之孤危,痛哭臨朝,幾不知稅駕之何所?斯時我皇帝即改玉改步為應天順人之舉,躬自踐祚,以安四海,夫誰得而議之者?乃獨恪恭臣節,艱難支柱,委曲維持,以一身當大難之沖,幾遭炸彈而不恤。孝定景皇後乃舉組織共和政府之至權,與夫保全皇室之微意,悉挈而付託我皇帝;始有南北議和優待皇帝之條件,人知清廷遜位之易,結局之良,而不知我皇帝之苦心調劑,固幾竭其旋幹轉坤之力也。
於是南北複歸於統一,清室獲保其安全,四萬萬之生靈,弗陷於塗炭,二萬裏之疆圉,得完其版圖,於雨風漂搖之中,而鎮懾奠安,卒成此共和四年之政局,國家得與人民休養生息,不至淪胥以盡,此功在靖難者四也。
民國初建,暴民殃徒,攘臂四出,叫囂乎政黨議會,豗突乎官署戎行,挑撥感情,牽製行政,我皇帝海涵天覆,一以大度容之。彼輩野心弗載,卒有贛寧之暴動,東南各省,再見沉淪。幸賴神算早操,三軍致果,未及旬月,而逆氛盡掃,如拉朽枯,遂得正式禮成。大業克躋,列邦交慶,彼輩毒無可逞,猶複勾結狼匪,肆其跳梁,大兵一臨,渠魁授首,神州重奠,戈甲載蠹,卒使閭閻安堵,區宇敉寧,以臻此雍洽和熙之治。蓋自庚子拳匪之亂,辛亥革命之變,癸醜六省之擾,皆足以傾覆我中國,非我皇帝,孰能保持鎮撫,使四千年神明之裔,食息茲土,不致淪亡,此則我皇帝之大有造於我中國,而我蒸黎子姓所共感而永矢弗諼也。此功在定亂者五也。
不但此也,溯自通海以來,外交之失策,不可勝計,國際之聲譽,幾無可言。以積弱衰疲之國,孤立於群雄角逐之間,情勢之危,莫此為甚。而意外變亂,又往往無先例之可援,措置偶一失宜,後患輒不堪設想。惟我皇帝睿智淵深,英謀霆奮,遇有困難之交涉,一運以精密之謨獻,靡不立解糾紛,排除障礙,卒得有從容轉圜之餘地。而遠人之服膺威望,欽遲風采者,亦莫不輸誠結納,帖然交歡,弭禍釁於樽俎之間,締盟好於熟槃之際。此功在交鄰者六也。
凡此六者,皆國家命脈之所存,萬姓安危之所係,若乃其餘政教之殷繁,悉由霄旰勤勞之指導,則雖更仆數之,有不能盡,我皇帝之功烈所以邁越百王也。
請再就德行言之:我皇帝神功所推暨,何莫非盛德所滂流。蕩蕩巍巍,原無二致。
至於一身行誼,則矩動天隨,亦有非淺識所能測者。即如今茲創業,踵跡先朝,不無更姓改物之嫌,似有新舊乘除之感。明諭引此為慚德,尤見我皇帝慈祥忠厚之深衷,而不自覺其慮之過也。夫廿載以來,往事曆曆可征,我皇帝之盡瘁先期,其於臣節,可謂至矣。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