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高尾又來部雲,奉公使命,請先閱複文稿,以免臨時有誤限時,反為不便。餘以幹涉太甚,不允交閱。彼再三要求,且說你如不允,請見總長。餘乃請示總長,總長說時間侷促,免生枝節,即先給他閱看吧。豈知閱後又生問題,他說“除第五項外”這句,不是通牒原文,須照原文更正。餘說這是事實,並無不合。他說原文是“暫時脫離容後再說”,非照原文改正不可。秘書往還磋商,易稿數次,終不同意。直至黃昏,時限將到,仍未商妥,陸總長乃謂此事由我負責,即照原文,以後再議與否,要看那時情形,不必在此時文字上爭執。遂定稿繕正,由陸總長及餘並方秘書,親送至日使館,交與日使置益,已在午夜,時為五月九日十一時也。是時餘心感淒涼,若有親遞降表之感。
歸途與總長同車,他說前隨節俄館,俄財長維德為租借旅大問題,與楊欽差磋商不洽,後竟將條約擺在公案,令楊欽使簽字。楊答以未奉我皇命令,不能簽字。維德拍案咆哮,出言不遜,驕橫無禮,其情形比這次兇狠得多,餘為傳譯,猶覺心悸。楊使氣憤填胸,年事又高,出門時在石階上滑跌,遂至不起。弱國外交,言之可嘆。
餘以商租事屬創舉,地方官恐不能明了,特召集吉奉兩省特派交涉員及警察長官來京,告以此次交涉之困難情形。日本提出內地雜居條件,本部以治外法權尚未收迴。外人內地雜居,此例一開,各國效尤,永無收迴治外法權之望,再三磋商,不得已而定商租耕地辦法。商租不是賣絕,又不同典租,必須定明年限,如何分利,均應照各地習慣,訂立租契。租契應由官製,發交各處應用,以期劃一。應貼印花收契張費等可由各省自定。至“服從中國警察法令”這八個字,爭了幾次,才得照允。此與主權有關,本部甚為重視,執行時不必節外生枝,亦不可隨便通融。至警察條例兩省諒均有規定,最好兩省大旨相同,以便執行時免生枝節。惟須切實執行,一次通融,即成慣例,務請諸位格外注意等語而散。
後來兩省照行,在張作霖時代,未聞發生問題,後張學良繼承父業,廢止商租章程,人民有以田畝商租者,以盜賣國土論。日本總領事以學良片麵取消兩國所定之協議,提出抗議,學良亦不理。適有日人在萬寶山,以商租田畝鄰近地上,商租一條地為開溝引水種稻田,地主自然不敢租與,日本竟派警察保護,開始挖溝。中國亦派警察阻止,彼此衝突。日本改派軍隊,我方亦改派軍隊,雙方就此開火,越鬧越大,尋至釀成九一八事變之原因。故九一八事變,實起因於萬寶山事件也。
總統以屈於最後通牒,變為國恥,發表告誡百僚書後,一時曾力圖振作,督促各部,於興利除敝應行建設之事,指示周詳,以期百廢俱舉,於國務會議時,時時警惕,憤懣之情,現於辭色。每次會議,必有新案提出討論,且令各部按照新案,剋期擬成計劃,付之實行。尤其對於軍事,格外注意,謂當歐戰之時,不能有外力援助,隻有自己努力進行,籌建煉鋼廠,添設鞏縣兵工廠,整頓各兵工廠,福建造船廠,又練模範團三混成旅。對於整理財政,發行國內公債,改革幣製(廢兩為元),整頓稅收,請各國退還庚子賠款,專辦學校,有已施行,有在籌備。各部亦振作精神,努力從事,一時頗有朝氣。
嗣以日本議院抨擊政府對華政策之失當,西報亦有誇獎袁總統以弱國外交,得此結果,總算勝利等語,遂漸生自滿之心。加以左右逢承,以為日本伎倆不過如此,隻要用心對付,不足為慮。且忽作奇想,以為環顧世界,除美國外,君主國多,日本與中國同處亞洲,種族相同,我改共和,與日本政體不同,易生隔閡,帝製自為之思想,從此醞釀於胸。加以張勳、倪嗣沖之流,常言地方民情與共和製度格格不入,楊皙子(度)等又以中國行共和製度尚早,引美顧問古德諾之話為證。項城受此浸潤之言,政事激生懈怠。
曾幾何時,朝氣又成暮氣矣,真是可惜。
北洋軍閥史話
六十七、馮、段離心離德
北洋係的基礎,建立在小站練兵時期,那時,袁把全部心力都用在建軍工作上,他躬親部署一切,如:軍隊的編製和調遣,將領的選拔和補充等。其後政治上袁的地位日高,北洋軍的發展也日大,袁自然不能兼顧北洋軍,於是馮段諸將的權力因之逐漸提高。
袁當總統後,精力分散到外交、財政、政黨方麵,軍事就付託給北洋係的大將手中。這時,“北洋三傑”的情況是:馮國璋外調南京,主持長江一帶的軍事;段祺瑞在中央統理全國軍事;王士珍卻退隱正定。段以陸軍總長身份,不但對北洋軍係獨攬大權,即對於全國軍事亦有統籌之權。段倚賴徐樹錚,徐有才氣,可是和北洋係的淵源不深。北洋軍的新生力量,多數是由段所培養和提拔,不過袁對軍事並不放鬆,所以便在總統府內設立軍事處以控製全國軍事。
段有段的個性,民國以後,袁段之間總有點心事,北洋係裏相傳有這麽一段故事:
袁稱帝以前,小站舊人早已恢複了跪拜禮,段祺瑞獨不肯,他對於其他問題倒無所謂,就反對在民國時代還要曲膝。馮國璋勸他說:“芝泉,你別任性吧,皇帝和終身總統有何區別?跪拜禮和脫帽鞠躬禮又何嚐不是一樣?”馮拉了段一齊到袁那兒去拜年,自己先跪下去,段見馮下跪,沒有辦法,隻得依樣畫葫蘆了。袁見了這兩員大將跪在自己麵前,倒有點不好意思,慌忙站起身來,嗬著腰說:“不敢當,不敢當!”
馮、段坐了一會,再至袁克定處,也行跪拜大禮,心中當然是十二萬分委曲,怎知這位大少爺卻端坐不動,受之泰然。段一肚子冤氣,怒沖沖地跑出來,埋怨馮說:“你看,老頭子倒還謙遜不遑,大少爺卻架子十足,哪裏拿我們當人!我們做了上一輩子的狗,還要做下一輩子的狗!”馮亦連連搖頭說:“芝泉,莫說你發怒,我亦忍耐不住,今後我跟著你走,我們不能再當一輩子狗了!”馮、段的不滿,後來有人傳給克定,埋怨他不該擺架子激怒了北洋的兩大將,怎知克定卻淡淡地說:“這正是我的安排,這兩個人都是老頭子養大的,現在他們都有點尾大不掉,我若不折折他們的驕氣,將來他們更不得了,難免不爬到我的頭上呢!”北洋軍人那一年都向袁行跪拜禮,袁在接受他們大禮時,總是喊著自己兒子的名字說:“你們快來還禮呀!”袁克定從不答應,儼然以未來儲君自任。
這是小過節,卻使北洋係的將領對袁離心;不過這還不是致命傷,最致命的,是他們逐漸感覺到袁不肯向他們說真話,又想解除他們的兵柄,他們覺得:“鳥還未盡而弓已藏,狡兔未死而走狗將烹!”既然老頭子已不把我們當作人了,我們又何必對他忠心呢!”
在“北洋三傑”中,王士珍比較最隨和,沒有個性,因此袁對王特別放心。民國成立後,王士珍就迴到正定原籍,不問民國政治。由於袁對段的倔強深感不滿,有意要排斥段,因此便有借重王的必要。民國3年春天,袁派長子克定乘專車到正定去迎王進京,王表示無意於再參加政治活動,袁克定說:“參不參加政治是一件事,父親邀請你去京談談又是一件事,如果你一天不啟程,我也隻好留在正定促駕,無顏麵迴北京了。”王被大公子這麽一逼,終於情不可卻地隨同袁克定來到民國時代的北京。袁立刻頒授王為陸軍上將,並且派為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坐辦。
</br>
歸途與總長同車,他說前隨節俄館,俄財長維德為租借旅大問題,與楊欽差磋商不洽,後竟將條約擺在公案,令楊欽使簽字。楊答以未奉我皇命令,不能簽字。維德拍案咆哮,出言不遜,驕橫無禮,其情形比這次兇狠得多,餘為傳譯,猶覺心悸。楊使氣憤填胸,年事又高,出門時在石階上滑跌,遂至不起。弱國外交,言之可嘆。
餘以商租事屬創舉,地方官恐不能明了,特召集吉奉兩省特派交涉員及警察長官來京,告以此次交涉之困難情形。日本提出內地雜居條件,本部以治外法權尚未收迴。外人內地雜居,此例一開,各國效尤,永無收迴治外法權之望,再三磋商,不得已而定商租耕地辦法。商租不是賣絕,又不同典租,必須定明年限,如何分利,均應照各地習慣,訂立租契。租契應由官製,發交各處應用,以期劃一。應貼印花收契張費等可由各省自定。至“服從中國警察法令”這八個字,爭了幾次,才得照允。此與主權有關,本部甚為重視,執行時不必節外生枝,亦不可隨便通融。至警察條例兩省諒均有規定,最好兩省大旨相同,以便執行時免生枝節。惟須切實執行,一次通融,即成慣例,務請諸位格外注意等語而散。
後來兩省照行,在張作霖時代,未聞發生問題,後張學良繼承父業,廢止商租章程,人民有以田畝商租者,以盜賣國土論。日本總領事以學良片麵取消兩國所定之協議,提出抗議,學良亦不理。適有日人在萬寶山,以商租田畝鄰近地上,商租一條地為開溝引水種稻田,地主自然不敢租與,日本竟派警察保護,開始挖溝。中國亦派警察阻止,彼此衝突。日本改派軍隊,我方亦改派軍隊,雙方就此開火,越鬧越大,尋至釀成九一八事變之原因。故九一八事變,實起因於萬寶山事件也。
總統以屈於最後通牒,變為國恥,發表告誡百僚書後,一時曾力圖振作,督促各部,於興利除敝應行建設之事,指示周詳,以期百廢俱舉,於國務會議時,時時警惕,憤懣之情,現於辭色。每次會議,必有新案提出討論,且令各部按照新案,剋期擬成計劃,付之實行。尤其對於軍事,格外注意,謂當歐戰之時,不能有外力援助,隻有自己努力進行,籌建煉鋼廠,添設鞏縣兵工廠,整頓各兵工廠,福建造船廠,又練模範團三混成旅。對於整理財政,發行國內公債,改革幣製(廢兩為元),整頓稅收,請各國退還庚子賠款,專辦學校,有已施行,有在籌備。各部亦振作精神,努力從事,一時頗有朝氣。
嗣以日本議院抨擊政府對華政策之失當,西報亦有誇獎袁總統以弱國外交,得此結果,總算勝利等語,遂漸生自滿之心。加以左右逢承,以為日本伎倆不過如此,隻要用心對付,不足為慮。且忽作奇想,以為環顧世界,除美國外,君主國多,日本與中國同處亞洲,種族相同,我改共和,與日本政體不同,易生隔閡,帝製自為之思想,從此醞釀於胸。加以張勳、倪嗣沖之流,常言地方民情與共和製度格格不入,楊皙子(度)等又以中國行共和製度尚早,引美顧問古德諾之話為證。項城受此浸潤之言,政事激生懈怠。
曾幾何時,朝氣又成暮氣矣,真是可惜。
北洋軍閥史話
六十七、馮、段離心離德
北洋係的基礎,建立在小站練兵時期,那時,袁把全部心力都用在建軍工作上,他躬親部署一切,如:軍隊的編製和調遣,將領的選拔和補充等。其後政治上袁的地位日高,北洋軍的發展也日大,袁自然不能兼顧北洋軍,於是馮段諸將的權力因之逐漸提高。
袁當總統後,精力分散到外交、財政、政黨方麵,軍事就付託給北洋係的大將手中。這時,“北洋三傑”的情況是:馮國璋外調南京,主持長江一帶的軍事;段祺瑞在中央統理全國軍事;王士珍卻退隱正定。段以陸軍總長身份,不但對北洋軍係獨攬大權,即對於全國軍事亦有統籌之權。段倚賴徐樹錚,徐有才氣,可是和北洋係的淵源不深。北洋軍的新生力量,多數是由段所培養和提拔,不過袁對軍事並不放鬆,所以便在總統府內設立軍事處以控製全國軍事。
段有段的個性,民國以後,袁段之間總有點心事,北洋係裏相傳有這麽一段故事:
袁稱帝以前,小站舊人早已恢複了跪拜禮,段祺瑞獨不肯,他對於其他問題倒無所謂,就反對在民國時代還要曲膝。馮國璋勸他說:“芝泉,你別任性吧,皇帝和終身總統有何區別?跪拜禮和脫帽鞠躬禮又何嚐不是一樣?”馮拉了段一齊到袁那兒去拜年,自己先跪下去,段見馮下跪,沒有辦法,隻得依樣畫葫蘆了。袁見了這兩員大將跪在自己麵前,倒有點不好意思,慌忙站起身來,嗬著腰說:“不敢當,不敢當!”
馮、段坐了一會,再至袁克定處,也行跪拜大禮,心中當然是十二萬分委曲,怎知這位大少爺卻端坐不動,受之泰然。段一肚子冤氣,怒沖沖地跑出來,埋怨馮說:“你看,老頭子倒還謙遜不遑,大少爺卻架子十足,哪裏拿我們當人!我們做了上一輩子的狗,還要做下一輩子的狗!”馮亦連連搖頭說:“芝泉,莫說你發怒,我亦忍耐不住,今後我跟著你走,我們不能再當一輩子狗了!”馮、段的不滿,後來有人傳給克定,埋怨他不該擺架子激怒了北洋的兩大將,怎知克定卻淡淡地說:“這正是我的安排,這兩個人都是老頭子養大的,現在他們都有點尾大不掉,我若不折折他們的驕氣,將來他們更不得了,難免不爬到我的頭上呢!”北洋軍人那一年都向袁行跪拜禮,袁在接受他們大禮時,總是喊著自己兒子的名字說:“你們快來還禮呀!”袁克定從不答應,儼然以未來儲君自任。
這是小過節,卻使北洋係的將領對袁離心;不過這還不是致命傷,最致命的,是他們逐漸感覺到袁不肯向他們說真話,又想解除他們的兵柄,他們覺得:“鳥還未盡而弓已藏,狡兔未死而走狗將烹!”既然老頭子已不把我們當作人了,我們又何必對他忠心呢!”
在“北洋三傑”中,王士珍比較最隨和,沒有個性,因此袁對王特別放心。民國成立後,王士珍就迴到正定原籍,不問民國政治。由於袁對段的倔強深感不滿,有意要排斥段,因此便有借重王的必要。民國3年春天,袁派長子克定乘專車到正定去迎王進京,王表示無意於再參加政治活動,袁克定說:“參不參加政治是一件事,父親邀請你去京談談又是一件事,如果你一天不啟程,我也隻好留在正定促駕,無顏麵迴北京了。”王被大公子這麽一逼,終於情不可卻地隨同袁克定來到民國時代的北京。袁立刻頒授王為陸軍上將,並且派為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坐辦。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