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務卿還恢複了端茶送客的習慣,這本是清朝官場的儀式,官員們在接見僚屬或是賓客時,侍者敬茶,客人照例不得取飲,當主人端茶時,便是暗示客人必須告退了。
至於在地方上,各省都督傳人用令箭,行程用滾單,求見者遞手本、履曆。有一位安徽桐城縣長某,到任後去謁見兼民政長倪嗣沖,沒有準備手本,是用的名片,結果被倪嗣沖嚴詞申斥。
袁經常召集各部屬員舉行謁見禮,除了由大總統明令“免予覲見”者外,各省來京的大員和新任命的大員都要舉行覲見禮。上下級和平行級之間行文都有一定程式,各省都督對政事堂、參謀部、陸軍部行文都用“呈”。但直隸都督則例外,這也是援引清朝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對軍機處等機關視為平行機關的舊例。
在這種複古的浪潮下,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因此,大家都感到民國官吏遠遠不如遜清官吏有威嚴,總長不如尚書,都督和民政長不如總督和巡撫,縣知事不如縣正堂。
3年,瓊崖道尹王壽民上呈廣東巡按使李國筠說:“瓊崖民俗強悍,非臨以官威,不足以資懾服,擬援用前清儀仗,如金鼓牌傘、日照執事、大號四轎等。”李也公然批準。其實,在袁政府中,地方官吏乘坐綠呢大轎,鳴鑼開道,前唿後擁,卸任時勒令地方人民建立德政碑,恭送萬民傘等惡習久已盛行。還有一些地方執行了遜清官場中的丁憂守製、迴避本籍的規定。
一片複古聲中,隻有兩樣事沒有辦到,一件是辮子沒有明令恢複;一件是袁將甘肅都督趙惟熙關於恢複“諡法”的建議提交政治會議討論,未能通過。
辮子雖然沒有明令恢複,可是留辮子的人還是很多,張勳統率的軍隊便全部留辮子;甘肅都督趙惟熙也是不肯剪辮子的大官,而在參政院中,有十多個參政也是留了辮子,大搖大擺地出入官場。諡法也仍然存在,因為正提倡“民間私諡”;而且清朝廢帝宣統對死去的王公大臣和遜清遺老仍有“賜諡褒忠”的上諭發表。
民國3年7月28日,袁公布了文官官秩令,把“官”和“職”分開,有的是有官有職,有的是有官無職,官分為九等,是:上卿、中卿、少卿、上大夫、中大夫、少大夫、上士、中士、下士。
袁所發表的授卿令,上卿僅徐世昌一人,其次趙爾巽、李經羲、梁敦彥是中卿加上卿銜,這三人都是曾在遜清當過總督或是尚書。中卿是:楊士琦、錢能訓、孫寶琦、朱啟鈐、周自齊、張謇、梁士詒、熊希齡、周樹模、汪大燮等。少卿加中卿銜的有章宗祥、湯化龍。少卿有董康、莊蘊寬、梁啓超、楊度、孫毓筠。
被袁毒死的趙秉鈞,袁追贈為上卿;被袁和趙暗殺的宋教仁也被追贈為中卿。
又有顧鰲“恢複五等爵”的條陳,由法製局編纂,政事堂議決後,再交參政院通過頒行。這樣一來,袁以大總統而有皇帝的生殺予奪之權,且有卿、大夫為其輔翼,五等爵為其沛施酬庸之典,實在是無其名而有其實的大皇帝了。
皇帝時代的廷寄(就是皇帝封交各省督撫的官書),袁改其名為“大總統封交×督”。
遜清的禦史台主司彈劾,現在則易名為肅政史,主司審理的則易名為平政院,至於國務卿則極為類似遜清的軍機大臣。各部總長無權幹預各省行政,各省民政長直接向總統行文而不由有關各部轉遞,這就相同於遜清各部尚書和各省督撫平行,督撫得單銜上奏的老例。
這一切官爵體製,都是皇朝的複活,就隻差一個皇帝。連國璽的使用也仿照皇帝的禦璽,袁的國璽條例分為三類:一是中華民國國璽,用之於國家大典及與外國交換國書;二是封策之璽,用之於冊封和頒爵;三是榮典之璽,用之於授勳。
武職的更改,是把各省都督改稱將軍,上將軍、將軍、左右將軍之稱。並將全國劃為八大軍區,於3年6月30日下令:“各省都督一律裁撤,於京師建立將軍府,並設將軍諸名號,有督理各省軍政者,就所駐省份開府建牙,俾出則膺閫寄,入則總師屯,內外相重,唿吸一氣,永廢割裂之端,同進昇平之化。”
同時又下令:
任命段祺瑞為建威上將軍管理將軍府事務。張勳為定武上將軍長江巡閱使。直隸巡按使朱家寶加將軍銜,督理直隸軍務。張錫鑾為鎮安上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節製吉黑軍務。孟恩遠為鎮安左將軍督吉林。朱慶瀾為鎮安右將軍督黑龍江。勒雲鵬為泰武將軍督山東。河南巡按使田文烈加將軍銜督河南。閻錫山為同武將軍督山西。馮國璋為宣武上將軍督江蘇。朱瑞為興武將軍督浙江。李純為昌武將軍督江西。倪嗣沖為安武將軍督安徽。段芝貴為彰武上將軍督湖北。湯薌銘為靖武將軍督湖南。陸建章為鹹武將軍督陝西。甘肅巡按使張廣建加將軍銜督甘肅。新疆巡按使楊增新加將軍銜督新疆。胡景伊為成武將軍督四川。龍濟光為振武上將軍督廣東。陸榮廷為寧武將軍督廣西。薑桂題為昭武上將軍督熱河。蔡鍔為昭威將軍。蔣尊簋為宣威將軍。張鳳翽為揚威將軍(此三人無地盤)以上將軍,有地盤有兵權的冠以“武”,無的則冠以“威”字,兩者可以隨時調換。
文官授卿,武官授將軍,大總統怎麽辦呢?當時曾由副總統領銜,眾將軍列名,恭上大總統為“神武大元帥”徽號,這個神武二字不問即是神聖英武之意。可是袁這時興趣不在此,因此,神武大元帥的徽號便胎死腹中。
袁的興趣在哪兒呢?原來他忙著要在天壇“祀天”。早在3年1月14日他就交議了“祭天”和“祀孔”兩案,袁準備在陰曆元旦穿戴古代衣冠,行跪拜大禮,到圓丘舉行祀天典禮。政治會議議員孫毓筠建議以天壇為祭所,冬至為祭期,冕服為祭衣,跪拜為祭禮,所以延到這年12月20日才頒布了祀天的日期和命令。
這是戲劇性的一項節目,在舉行祀天典禮前三天,內務部就把“齋戒牌”晉呈總統,並分發給各陪祭人員,陪祭人於先一日舉行演禮。到了23日,自新華門到天壇,沿途都用黃土鋪在地上,所有規定的警戒線上,警察挨戶通知,不許民戶留宿親友,每戶須具十字連環切結。正陽門和天橋兩旁的攤販都被警察趕走。天壇周圍站有幾千名荷槍實彈的兵士,有些屋頂上也布置了瞭望哨,天橋下也布置了守望哨。大總統經過時,不許沿途人民停留偷看。鍾鳴三下,大總統乘裝甲汽車出總統府,在南壇門外換乘禮輿——雙套馬的朱金轎車,四角垂以纓絡——到昭亨門外換乘竹椅轎到壇前。大總統由武官長蔭昌和侍從長陸錦左右攙扶,緩步走上石階。大總統頭戴爵弁,身穿十二團大禮服,下著印有千水紋的紫緞裙。陪祭人員製服:特任官九團大禮服,簡任官七團大禮服,薦任官五團大禮服,下麵全是一色的紫緞裙。
大總統所用的祀天祝版,把清朝皇帝所用“子臣”兩個字改為“代表中華民國國民袁世凱”。這個祀天大典,由清晨3時開始,至8時50分禮畢。
</br>
至於在地方上,各省都督傳人用令箭,行程用滾單,求見者遞手本、履曆。有一位安徽桐城縣長某,到任後去謁見兼民政長倪嗣沖,沒有準備手本,是用的名片,結果被倪嗣沖嚴詞申斥。
袁經常召集各部屬員舉行謁見禮,除了由大總統明令“免予覲見”者外,各省來京的大員和新任命的大員都要舉行覲見禮。上下級和平行級之間行文都有一定程式,各省都督對政事堂、參謀部、陸軍部行文都用“呈”。但直隸都督則例外,這也是援引清朝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對軍機處等機關視為平行機關的舊例。
在這種複古的浪潮下,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因此,大家都感到民國官吏遠遠不如遜清官吏有威嚴,總長不如尚書,都督和民政長不如總督和巡撫,縣知事不如縣正堂。
3年,瓊崖道尹王壽民上呈廣東巡按使李國筠說:“瓊崖民俗強悍,非臨以官威,不足以資懾服,擬援用前清儀仗,如金鼓牌傘、日照執事、大號四轎等。”李也公然批準。其實,在袁政府中,地方官吏乘坐綠呢大轎,鳴鑼開道,前唿後擁,卸任時勒令地方人民建立德政碑,恭送萬民傘等惡習久已盛行。還有一些地方執行了遜清官場中的丁憂守製、迴避本籍的規定。
一片複古聲中,隻有兩樣事沒有辦到,一件是辮子沒有明令恢複;一件是袁將甘肅都督趙惟熙關於恢複“諡法”的建議提交政治會議討論,未能通過。
辮子雖然沒有明令恢複,可是留辮子的人還是很多,張勳統率的軍隊便全部留辮子;甘肅都督趙惟熙也是不肯剪辮子的大官,而在參政院中,有十多個參政也是留了辮子,大搖大擺地出入官場。諡法也仍然存在,因為正提倡“民間私諡”;而且清朝廢帝宣統對死去的王公大臣和遜清遺老仍有“賜諡褒忠”的上諭發表。
民國3年7月28日,袁公布了文官官秩令,把“官”和“職”分開,有的是有官有職,有的是有官無職,官分為九等,是:上卿、中卿、少卿、上大夫、中大夫、少大夫、上士、中士、下士。
袁所發表的授卿令,上卿僅徐世昌一人,其次趙爾巽、李經羲、梁敦彥是中卿加上卿銜,這三人都是曾在遜清當過總督或是尚書。中卿是:楊士琦、錢能訓、孫寶琦、朱啟鈐、周自齊、張謇、梁士詒、熊希齡、周樹模、汪大燮等。少卿加中卿銜的有章宗祥、湯化龍。少卿有董康、莊蘊寬、梁啓超、楊度、孫毓筠。
被袁毒死的趙秉鈞,袁追贈為上卿;被袁和趙暗殺的宋教仁也被追贈為中卿。
又有顧鰲“恢複五等爵”的條陳,由法製局編纂,政事堂議決後,再交參政院通過頒行。這樣一來,袁以大總統而有皇帝的生殺予奪之權,且有卿、大夫為其輔翼,五等爵為其沛施酬庸之典,實在是無其名而有其實的大皇帝了。
皇帝時代的廷寄(就是皇帝封交各省督撫的官書),袁改其名為“大總統封交×督”。
遜清的禦史台主司彈劾,現在則易名為肅政史,主司審理的則易名為平政院,至於國務卿則極為類似遜清的軍機大臣。各部總長無權幹預各省行政,各省民政長直接向總統行文而不由有關各部轉遞,這就相同於遜清各部尚書和各省督撫平行,督撫得單銜上奏的老例。
這一切官爵體製,都是皇朝的複活,就隻差一個皇帝。連國璽的使用也仿照皇帝的禦璽,袁的國璽條例分為三類:一是中華民國國璽,用之於國家大典及與外國交換國書;二是封策之璽,用之於冊封和頒爵;三是榮典之璽,用之於授勳。
武職的更改,是把各省都督改稱將軍,上將軍、將軍、左右將軍之稱。並將全國劃為八大軍區,於3年6月30日下令:“各省都督一律裁撤,於京師建立將軍府,並設將軍諸名號,有督理各省軍政者,就所駐省份開府建牙,俾出則膺閫寄,入則總師屯,內外相重,唿吸一氣,永廢割裂之端,同進昇平之化。”
同時又下令:
任命段祺瑞為建威上將軍管理將軍府事務。張勳為定武上將軍長江巡閱使。直隸巡按使朱家寶加將軍銜,督理直隸軍務。張錫鑾為鎮安上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節製吉黑軍務。孟恩遠為鎮安左將軍督吉林。朱慶瀾為鎮安右將軍督黑龍江。勒雲鵬為泰武將軍督山東。河南巡按使田文烈加將軍銜督河南。閻錫山為同武將軍督山西。馮國璋為宣武上將軍督江蘇。朱瑞為興武將軍督浙江。李純為昌武將軍督江西。倪嗣沖為安武將軍督安徽。段芝貴為彰武上將軍督湖北。湯薌銘為靖武將軍督湖南。陸建章為鹹武將軍督陝西。甘肅巡按使張廣建加將軍銜督甘肅。新疆巡按使楊增新加將軍銜督新疆。胡景伊為成武將軍督四川。龍濟光為振武上將軍督廣東。陸榮廷為寧武將軍督廣西。薑桂題為昭武上將軍督熱河。蔡鍔為昭威將軍。蔣尊簋為宣威將軍。張鳳翽為揚威將軍(此三人無地盤)以上將軍,有地盤有兵權的冠以“武”,無的則冠以“威”字,兩者可以隨時調換。
文官授卿,武官授將軍,大總統怎麽辦呢?當時曾由副總統領銜,眾將軍列名,恭上大總統為“神武大元帥”徽號,這個神武二字不問即是神聖英武之意。可是袁這時興趣不在此,因此,神武大元帥的徽號便胎死腹中。
袁的興趣在哪兒呢?原來他忙著要在天壇“祀天”。早在3年1月14日他就交議了“祭天”和“祀孔”兩案,袁準備在陰曆元旦穿戴古代衣冠,行跪拜大禮,到圓丘舉行祀天典禮。政治會議議員孫毓筠建議以天壇為祭所,冬至為祭期,冕服為祭衣,跪拜為祭禮,所以延到這年12月20日才頒布了祀天的日期和命令。
這是戲劇性的一項節目,在舉行祀天典禮前三天,內務部就把“齋戒牌”晉呈總統,並分發給各陪祭人員,陪祭人於先一日舉行演禮。到了23日,自新華門到天壇,沿途都用黃土鋪在地上,所有規定的警戒線上,警察挨戶通知,不許民戶留宿親友,每戶須具十字連環切結。正陽門和天橋兩旁的攤販都被警察趕走。天壇周圍站有幾千名荷槍實彈的兵士,有些屋頂上也布置了瞭望哨,天橋下也布置了守望哨。大總統經過時,不許沿途人民停留偷看。鍾鳴三下,大總統乘裝甲汽車出總統府,在南壇門外換乘禮輿——雙套馬的朱金轎車,四角垂以纓絡——到昭亨門外換乘竹椅轎到壇前。大總統由武官長蔭昌和侍從長陸錦左右攙扶,緩步走上石階。大總統頭戴爵弁,身穿十二團大禮服,下著印有千水紋的紫緞裙。陪祭人員製服:特任官九團大禮服,簡任官七團大禮服,薦任官五團大禮服,下麵全是一色的紫緞裙。
大總統所用的祀天祝版,把清朝皇帝所用“子臣”兩個字改為“代表中華民國國民袁世凱”。這個祀天大典,由清晨3時開始,至8時50分禮畢。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