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攝政王支持了載澤,或者攝政王自己採取了和契劻相對立的態度,奕劻隻要稱老辭職,躲在家裏不出來,攝政王立刻就慌了手腳。所以在澤公和慶王間的爭吵,失敗總是載澤。醇王府的人經常可以聽見他和攝政王嚷:“老大哥這是為你打算,再不聽我老大哥的,老慶就把大清斷送啦!”攝政王總是半晌不出聲,最後說了一句:“好,好明兒跟老慶再說……”到第二天,還是老樣子,奕劻照他自己的主意去辦事,載澤又算白費一次力氣。


    載澤的失敗,往往就是載灃的失敗。奕劻的勝利,則意味著洹上垂釣的袁世凱的勝利。攝政王明白這個道理,也未嚐不想加以抵製,可是他毫無辦法。


    誅袁計劃既然難行,載灃乃於光緒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一日(1909年1月2日)以皇帝名義明降上諭:“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袁世凱,夙蒙先朝擢用,朕登極之後,複與殊賞,正以其才可用,使效馳驅,不意袁世凱現患足疾,步履維艱,難勝職任。袁世凱著即開缺,迴籍養屙,以示朝廷體恤之意。”


    袁世凱在天津奉到“迴籍養屙”的詔旨,這時他還和他的一位外國朋友取得聯絡,這位洋朋友是英國駐清公使朱爾典,他們早已建立了極親密的關係。據說朱爾典拍了胸膛願意擔保袁的生命安全,於是袁世凱才懷著沉重的心情由天津遄返北京,向皇帝謝恩和辭行。


    權勢烜赫的袁宮保,竟在幾天之內變成了喪家之犬,倉皇地告別了北京城,臨行前他把在北京價值卅萬元新購置的府學胡同私宅贈給了段祺瑞。這時北洋六鎮統製名單是:


    第一鎮統製何宗蓮,第二鎮統製馬龍標,第三鎮統製曹錕,第四鎮統製吳鳳嶺,第五鎮統製張懷芝,第六鎮統製段祺瑞。


    袁離北京時,隻有嚴複和楊度兩人送行。


    袁從北京迴到項城,先已在項城的衛輝城外購屋數十楹,故留居於此。宣統元年(1909年)五月移居彰德府北門外的洹上村。洹上村有天津何氏的別墅,袁予以購置添修,題名養壽園,自號洹上釣叟,一付閑雲野鶴的姿態,每天飲酒賦詩,遊山玩水,藉以消除清廷滿人對他的注意。其實京中動靜,朝廷消息,他瞭若指掌,北洋派大將馮國璋、段祺瑞和其他將領都經常輕車簡從來彰德,向袁報告情況,請示做法,袁則用非常親密的態度接待這些幹部,臨別時還要贈送豐厚的路費。


    在政治上,他的老友徐世昌紅極一時,並未因袁失勢而受影響,時而外放總督,時而內調尚書。袁歸隱後,徐竟升任內閣協理大臣(就是副內閣總理的地位);袁一手提拔的趙秉鈞則任民政部侍郎,掌理全國警察和特務;袁的長子克定仍在郵傳部任丞參,他們都負責京中聯絡工作。內閣總理大臣奕劻,陸軍大臣蔭昌也和袁保持密切關係;而各省督撫大員中,袁仍有不少的親戚和故舊。因此,袁雖然在洹上隱居,可是卻擁有極大的政治潛勢力。


    這時隨袁在洹上的有兩大智囊,兩人都是姓楊的,一個是楊度,他原任憲政編查館的提調,後來投入袁的門下滿以為可以成為立憲的風雲人物,怎知袁被逐,他亦隻好隨袁出走,失去騰達機會。他常嘆息地說:“伊藤博文的命太好,我的命太苦!”一個是沉默寡言的楊士琦。楊是安徽泗州人,直隸總督楊士驤的兄弟,楊士驤亦是袁黨。


    袁在歸隱期間,曾做了一首五言絕句,詩曰:“樓小能容膝,簷高老樹齊,開軒平北鬥,翻覺太行低”。袁的門下士一麵作詩奉和,一麵則貢以諛詞:“宮保珠玉在前,我輩不敢獻醜了。”這些趨附之輩又竊竊私議說:“詩雖不佳,可是氣魄雄偉,大似開國帝王口吻。”


    這年恰好是袁50歲,可是他的頭發鬍子早已斑白,他一共有七房太太,已生了15個兒子。他最寵愛的姨太太是五姨太,據說是段芝貴奉獻的。


    載灃當政後,一方麵放逐袁世凱,一方麵更進一步排斥漢族。首先是在軍事方麵,他把全國兵權總攬在皇室手裏,要建立一個駕乎一切軍隊之上的皇室武力。就在他擔任攝政和放逐袁世凱的同時,他宣布成立禁衛軍,由他統率,同時設立貴胄學堂以培養滿族的高級人才;又代皇帝為全國陸海軍大元帥,並成立陸海軍聯合參謀機構軍諮處,派滿族大臣毓朗、善耆、載澤、載濤、載洵等主持建軍事務;派載洵赴歐美各國考察海軍,載濤赴德國考察陸軍,蔭昌為陸軍部大臣接統北洋各鎮;宣布陸軍武官任用製度,近畿各鎮由陸軍部直接統轄,裁撤京畿督練公所;成立海軍部,以載洵為海軍大臣。後來軍諮處擴大為軍諮府。軍諮府的性質等於參謀本部,以載濤、毓朗為軍諮大臣。同時並宣布今後軍隊首長的任用計劃,新軍卅六鎮的高級將領都由貴胄學堂畢業生擔任;全國綠營和巡防營次第裁撤,以禁衛軍拱衛京城,並控製全國新軍。


    海軍大臣載洵、軍諮大臣載濤都是載灃的親兄弟,也是光緒的小弟弟,這兩人是清末全國聞名的大貝勒。海軍大臣載洵有一次被派到奉天去查案,他是坐火車前往的,到了奉天車站,滿城文武官員都到火車站恭迎,可是欽差大臣卻在車廂內發了脾氣,怎麽請也不肯下車。歡迎行列見欽差不下車,自然也不敢散走,其中有聰明的官兒們猜想欽差大臣大約是有什麽需求,乃偷偷地向欽差的親信隨從打聽。不打聽還好,一打聽可把人駭壞了,原來欽差大臣要地方官孝敬他3000套貂皮,如果不答應欽差就不下車。這可把地方官難倒了,因為關外雖然盛產貂皮,立刻要湊3000套則是辦不到的,可是如果湊不齊,欽差大臣就不肯下車,這樣地方官就要擔承很大的幹係,因此隻好答應下來,立刻派人赴各地搜購,總算在欽差迴京之前湊齊了。欽差雖然滿載而歸,可是搜刮的醜聞已傳遍了關內外,從此載洵就被人稱為“三千套”。載濤雖然沒有這類笑話,但他卻是一個出名的膽小鬼。至於攝政王載灃呢?他當國後很像模像樣,每天坐朝聽政,批閱公文,可惜他聽政時,對群臣的報告,吶吶不能作指示,而批示則又別字連篇不知所雲,常在朝堂上好像睡眠不足,嗬欠連連。還有他是出名怕太太的。


    禁衛軍雖由載灃統率,實際責任卻在載濤身上,而載濤也很少過問,又交給士官畢業生良弼負責。良弼本任禁衛軍第一協協統,其後任禁衛軍訓練大臣,他是滿族親貴中敢作敢為的少壯派,吸收了一批士官生作為禁衛軍的各級將領。


    北洋軍閥史話


    廿一、革命事業風起雲湧


    當君主立憲派的康、梁流亡到東京後,他們的聲勢始終不比革命黨弱,但是清廷不懂得運用這批保皇黨來和革命黨對抗,抵消革命黨的力量,而把康、梁這群保皇黨的人也視為大逆不道。


    孫中山先生當時極希望能拉攏康、梁聯合反對清廷。他曾和梁啓超接觸,梁依違不決,而康有為則仍以要擁戴他的“聖主”為目的,最後雙方談不攏。退而求其次,想拉楊度,楊卻介紹同鄉黃興給孫中山先生,當時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革命團體名叫“興中會”,黃興則與宋教仁、陳天華、劉揆一等組織“華興會”。孫、黃一見如故,政治立場也完全相同,於是合併興中會和華興會為“同盟會”,同時吸收章炳麟(號太炎)的“光複會”。這個光複會是上海教育界的反滿秘密組織,光緒卅年(1904年)成立,參加的人有:蔡元培、陶成章、章炳麟、吳敬恆、徐錫麟、馬宗漢、陳伯平、秋瑾等。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北洋軍閥史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丁中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丁中江並收藏北洋軍閥史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