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廿二日午後,慈禧再召禦前會議籌商和戰,載漪主張攻使館,慈禧同意。聯元頓首反對,認為兩國相爭不斬來使,倘使館被毀,萬一洋兵入京,不堪設想。載瀾請太後殺聯元,莊親王載勛力救得免。大學士王文韶力陳不可開戰,認為無法可善其後。太後以手擊桌怒責王說:“你能令洋兵不入城我就聽你的,不然就殺你。”王不敢辯。光緒持許景澄手大哭說:“朕一人死不足惜,如天下生靈何?”這次會議不得要領而散。
廿三日午,慈禧再於儀鸞殿召見臣僚,決定要和各國宣戰,命許景澄等通知各國使臣,即24小時內出京,清朝當派兵護送出境。光緒很激動,拉了許景澄的手說:“再商量一下。”慈禧厲聲說:“皇上放手,不要誤事。”聯元跪在地上大聲說:“宣戰隻該對一個國家,如為了夷教,法蘭西是傳教國,隻能對法宣戰,怎可和十餘國宣戰?”慈禧置之不理,並命載瀾等加意捍衛宮牆,以備不虞。
廿四日天明前,召集王公、大臣、六部、九卿集合於瀛秀門,慈禧升儀鸞殿,召見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榮祿、剛毅三相和啟秀、趙舒翹二尚書,詢問宣戰事宜。榮祿泣請勿攻使館,慈禧頗不高興。其他大臣仍主戰甚力,於是李蓮英跪請太後先迴暖閣用茶膳。膳後,駕臨勤政殿召見全體王公大臣六部九卿,光緒先到,在殿外跪迎。慈禧乘四人轎,由李蓮英扶掖升寶座,光緒這天麵色蒼白,坐在慈禧寶座之右。
慈禧以激烈的語氣宣布宣戰的原因,她說:“本來我是要嚴辦義和團殺洋人的,怎知洋人竟迫我歸政,這是朝廷大事,洋人怎可幹預,皇上身體素來很弱,我垂簾聽政是不得已事。今日無法寬容洋人,因為寬容就無以對祖宗。我臥薪嚐膽已四十年有餘,現決定和洋人決裂,榮祿以老成謀國,中外都尊為大臣,此次力主保護使館,實在荒謬。
至於你們漢大臣應該明白,我朝二百多年對你們深恩厚澤,你們應該效死報答,不負我望。”慈禧說完就問光緒有何意見?光緒滿臉悲戚,默然良久,欲言又止,最後隻請太後聽從榮祿所請,勿攻使館。接著趙舒翹請殺內地教士。立山、許景澄、袁昶仍泣請勿和各國宣戰,勿倚賴義和團,並陳述洋人決不會要求太後歸政。載漪又大罵立山等是漢奸,慈禧揮手令大臣們退出。廿五日正式頒布宣戰書,宣戰書是軍機章京連文衝起草。
慈禧倚仗義和團而向列強宣戰。莊親王載勛、軍機大臣剛毅被派為統帥義和團的總統,可是這隻是掛名而已,義和團根本不受節製。
當時,王公邸第以及各衙門司署,都設壇拜禱,甚至慈禧也在大內設壇。太後每日必誦念義和團70遍,誦畢,由李蓮英在旁叫一聲:“又亡洋夷一名。”至於士大夫階級,公然上書言神怪者也不勝枚舉。如:王培佑以首附義和團遂擢升順天府尹;禦史徐道焜揚言洪鈞老祖令五龍守大沽,使龍背拱翻洋船;翰林院編修萬榮爵說:這次上天假手義和團要盡滅洋人,因為洋人無君無父二千年;禦史陳嘉言自稱曾從關壯繆處得帛書,書上說洋人不足畏,必會自滅;吉林將軍長順說:義和團有兩個神童,自天降落教堂上,教堂就會自己發火燃燒。諸如此類荒謬絕倫的言論書不勝書。
端郡王載漪之子溥儁被立為大阿哥後,溥儁便在宮中驕蹇橫行,淩辱光緒。有一次竟指著光緒辱罵,叫光緒為二毛子,光緒訓斥他,他竟以拳擊光緒。光緒隻好報告太後,慈禧震怒,命總管崔太監鞭撻溥儁臀部20鞭。溥儁被責後,他父親大為憤恨,幾天後載漪喝得酩酊大醉,約了莊親王載勛和載濂、載禧帶領了義和團60餘人,鼓譟沖入大內,搜拿教士,嚷著要見光緒皇帝,口出不遜,也罵光緒二毛子。這時慈禧正在用茶膳,聽到他們吵鬧,大發雷霆,立刻傳召榮祿入宮把端、莊二王叫到麵前痛責,她說:“你們胡鬧什麽?想造反嗎?我還在此就敢如此,廢不廢皇上,是我的事,載漪!我告訴你,我隨時可以撤除溥儁的大阿哥地位,趕他出宮,現在你們一齊給我滾出去!除了入值時外,永不許擅自入內。出宮前可先去給皇上叩首,求恩恕罪。”慈禧一邊罵一邊用手拍著台子,看起來真是氣極了。然後又命榮祿把隨同入宮的義和團為首頭目20餘人立時處決。榮祿領旨,乃把隨載漪肇事的團民,綁了去東安門外正法。
吏部尚書立山曾和莊親王載勛為了爭一個艷妓媚菁有隙。立山曾長內務府,家資豪富,又得慈禧寵信,載勛曾向立山借貸不得,益加懷恨。義和團起事後載勛附和載漪,乃報私仇,誣立山家中有地道通教堂,立山遂被逮,由載勛前往搜拿,扣押立山的詔文非常荒誕:“欽命義和團大臣奉懿旨,聞戶部尚書立山藏匿洋人,行蹤詭秘,著該大臣查明辦理。該大臣至該尚書宅搜查,並無洋人,當將該尚書拿至壇中,焚香拜表,神即下壇,斥以勾通洋人,行蹤詭密。該尚書神色倉皇,著即革職交刑部牢圈監禁,倘有疏虞,定惟該王大臣是問。”其後立山遂和許景澄、袁昶一同被害。
德國駐清公使克林德在清廷對各國宣戰的前兩天,就是光緒廿六年(1900年)五月廿三日,由東交民巷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途中,與清軍衝突被殺。克林德是一位男爵,於1853年11月20日誕生於德國普斯德姆,年輕時學過中文,做過德國駐粵領事的翻譯官,1888年因在粵護僑有功,曾獲德皇威廉第一頒給獎章,1896年擔任德國駐墨西哥公使,後來調來中國,他的太太是美國人。
這時東交民巷使館區內已有戒備,聽說清軍和義和團即將前來攻擊,乃把留在北京的各國僑民全部集中在英國使館內,各使館聯合武裝抗衛,同時以重金派遣專差到天津求援。此後在北京各街市上,中西軍士便展開激戰,使館區被圍攻,義大利、奧地利、比利時、葡萄牙和俄國使館均被焚,海關、教堂和各傳教士所寓的房屋,亦悉遭焚燒。
各國公使、外交人員及僑民既然受困於東交民巷,求救的信函均由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負責遣派專差遞送至天津。每次送信的專差可得銀一百兩至五百兩,由此可知當時投送函件之困難。而每封信內都是說:“……情形十分危急,請火速發兵營救。”
武衛左軍統帥直隸提督聶士成在天津戰死,是拳變後首先殉國死難的大將。死難經過情形甚為曲折,他是由於兩麵作戰,一方麵抵禦洋兵,一方麵又和義和團作戰,終於在六月十三日戰死於天津八裏台。
拳變時聶土成統武衛左軍駐蘆台,直隸總督裕祿乃調聶軍二營至涿州,一營防守津京路。五月初八日義和團焚楊村鐵路,聶軍派一支隊往救,被拳民擊傷數十人,聶軍乃痛剿義和團,自此聶軍和義和團成仇。慈禧聞訊乃令總統武衛全軍的榮祿致書聶士成,勸勿和義和團作對,聶複書說:“團匪害民,士成守土有責,境內有匪,理宜肅清,事定之後,雖受大罰,靡所逃死。”於是聶軍專守楊村以阻義和團。
五月十四日英提督西摩爾統各國兵入京,過楊村,聶軍不讓路,洋人見寡不敵眾所以折迴。清廷以為乃義和團大功,特予賞賜,卻不及聶軍。到了五月廿日聶奉命攻擊天津租界,劇戰八日,這是清軍唯一和洋人真正戰鬥的一幕,如果沒有聶軍的苦戰,則洋軍早已攻進北京了。到了五月廿八日各國大軍馳援天津,聶軍因為久戰無援,勢始不支,但仍退守天津附近。
</br>
廿三日午,慈禧再於儀鸞殿召見臣僚,決定要和各國宣戰,命許景澄等通知各國使臣,即24小時內出京,清朝當派兵護送出境。光緒很激動,拉了許景澄的手說:“再商量一下。”慈禧厲聲說:“皇上放手,不要誤事。”聯元跪在地上大聲說:“宣戰隻該對一個國家,如為了夷教,法蘭西是傳教國,隻能對法宣戰,怎可和十餘國宣戰?”慈禧置之不理,並命載瀾等加意捍衛宮牆,以備不虞。
廿四日天明前,召集王公、大臣、六部、九卿集合於瀛秀門,慈禧升儀鸞殿,召見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榮祿、剛毅三相和啟秀、趙舒翹二尚書,詢問宣戰事宜。榮祿泣請勿攻使館,慈禧頗不高興。其他大臣仍主戰甚力,於是李蓮英跪請太後先迴暖閣用茶膳。膳後,駕臨勤政殿召見全體王公大臣六部九卿,光緒先到,在殿外跪迎。慈禧乘四人轎,由李蓮英扶掖升寶座,光緒這天麵色蒼白,坐在慈禧寶座之右。
慈禧以激烈的語氣宣布宣戰的原因,她說:“本來我是要嚴辦義和團殺洋人的,怎知洋人竟迫我歸政,這是朝廷大事,洋人怎可幹預,皇上身體素來很弱,我垂簾聽政是不得已事。今日無法寬容洋人,因為寬容就無以對祖宗。我臥薪嚐膽已四十年有餘,現決定和洋人決裂,榮祿以老成謀國,中外都尊為大臣,此次力主保護使館,實在荒謬。
至於你們漢大臣應該明白,我朝二百多年對你們深恩厚澤,你們應該效死報答,不負我望。”慈禧說完就問光緒有何意見?光緒滿臉悲戚,默然良久,欲言又止,最後隻請太後聽從榮祿所請,勿攻使館。接著趙舒翹請殺內地教士。立山、許景澄、袁昶仍泣請勿和各國宣戰,勿倚賴義和團,並陳述洋人決不會要求太後歸政。載漪又大罵立山等是漢奸,慈禧揮手令大臣們退出。廿五日正式頒布宣戰書,宣戰書是軍機章京連文衝起草。
慈禧倚仗義和團而向列強宣戰。莊親王載勛、軍機大臣剛毅被派為統帥義和團的總統,可是這隻是掛名而已,義和團根本不受節製。
當時,王公邸第以及各衙門司署,都設壇拜禱,甚至慈禧也在大內設壇。太後每日必誦念義和團70遍,誦畢,由李蓮英在旁叫一聲:“又亡洋夷一名。”至於士大夫階級,公然上書言神怪者也不勝枚舉。如:王培佑以首附義和團遂擢升順天府尹;禦史徐道焜揚言洪鈞老祖令五龍守大沽,使龍背拱翻洋船;翰林院編修萬榮爵說:這次上天假手義和團要盡滅洋人,因為洋人無君無父二千年;禦史陳嘉言自稱曾從關壯繆處得帛書,書上說洋人不足畏,必會自滅;吉林將軍長順說:義和團有兩個神童,自天降落教堂上,教堂就會自己發火燃燒。諸如此類荒謬絕倫的言論書不勝書。
端郡王載漪之子溥儁被立為大阿哥後,溥儁便在宮中驕蹇橫行,淩辱光緒。有一次竟指著光緒辱罵,叫光緒為二毛子,光緒訓斥他,他竟以拳擊光緒。光緒隻好報告太後,慈禧震怒,命總管崔太監鞭撻溥儁臀部20鞭。溥儁被責後,他父親大為憤恨,幾天後載漪喝得酩酊大醉,約了莊親王載勛和載濂、載禧帶領了義和團60餘人,鼓譟沖入大內,搜拿教士,嚷著要見光緒皇帝,口出不遜,也罵光緒二毛子。這時慈禧正在用茶膳,聽到他們吵鬧,大發雷霆,立刻傳召榮祿入宮把端、莊二王叫到麵前痛責,她說:“你們胡鬧什麽?想造反嗎?我還在此就敢如此,廢不廢皇上,是我的事,載漪!我告訴你,我隨時可以撤除溥儁的大阿哥地位,趕他出宮,現在你們一齊給我滾出去!除了入值時外,永不許擅自入內。出宮前可先去給皇上叩首,求恩恕罪。”慈禧一邊罵一邊用手拍著台子,看起來真是氣極了。然後又命榮祿把隨同入宮的義和團為首頭目20餘人立時處決。榮祿領旨,乃把隨載漪肇事的團民,綁了去東安門外正法。
吏部尚書立山曾和莊親王載勛為了爭一個艷妓媚菁有隙。立山曾長內務府,家資豪富,又得慈禧寵信,載勛曾向立山借貸不得,益加懷恨。義和團起事後載勛附和載漪,乃報私仇,誣立山家中有地道通教堂,立山遂被逮,由載勛前往搜拿,扣押立山的詔文非常荒誕:“欽命義和團大臣奉懿旨,聞戶部尚書立山藏匿洋人,行蹤詭秘,著該大臣查明辦理。該大臣至該尚書宅搜查,並無洋人,當將該尚書拿至壇中,焚香拜表,神即下壇,斥以勾通洋人,行蹤詭密。該尚書神色倉皇,著即革職交刑部牢圈監禁,倘有疏虞,定惟該王大臣是問。”其後立山遂和許景澄、袁昶一同被害。
德國駐清公使克林德在清廷對各國宣戰的前兩天,就是光緒廿六年(1900年)五月廿三日,由東交民巷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途中,與清軍衝突被殺。克林德是一位男爵,於1853年11月20日誕生於德國普斯德姆,年輕時學過中文,做過德國駐粵領事的翻譯官,1888年因在粵護僑有功,曾獲德皇威廉第一頒給獎章,1896年擔任德國駐墨西哥公使,後來調來中國,他的太太是美國人。
這時東交民巷使館區內已有戒備,聽說清軍和義和團即將前來攻擊,乃把留在北京的各國僑民全部集中在英國使館內,各使館聯合武裝抗衛,同時以重金派遣專差到天津求援。此後在北京各街市上,中西軍士便展開激戰,使館區被圍攻,義大利、奧地利、比利時、葡萄牙和俄國使館均被焚,海關、教堂和各傳教士所寓的房屋,亦悉遭焚燒。
各國公使、外交人員及僑民既然受困於東交民巷,求救的信函均由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負責遣派專差遞送至天津。每次送信的專差可得銀一百兩至五百兩,由此可知當時投送函件之困難。而每封信內都是說:“……情形十分危急,請火速發兵營救。”
武衛左軍統帥直隸提督聶士成在天津戰死,是拳變後首先殉國死難的大將。死難經過情形甚為曲折,他是由於兩麵作戰,一方麵抵禦洋兵,一方麵又和義和團作戰,終於在六月十三日戰死於天津八裏台。
拳變時聶土成統武衛左軍駐蘆台,直隸總督裕祿乃調聶軍二營至涿州,一營防守津京路。五月初八日義和團焚楊村鐵路,聶軍派一支隊往救,被拳民擊傷數十人,聶軍乃痛剿義和團,自此聶軍和義和團成仇。慈禧聞訊乃令總統武衛全軍的榮祿致書聶士成,勸勿和義和團作對,聶複書說:“團匪害民,士成守土有責,境內有匪,理宜肅清,事定之後,雖受大罰,靡所逃死。”於是聶軍專守楊村以阻義和團。
五月十四日英提督西摩爾統各國兵入京,過楊村,聶軍不讓路,洋人見寡不敵眾所以折迴。清廷以為乃義和團大功,特予賞賜,卻不及聶軍。到了五月廿日聶奉命攻擊天津租界,劇戰八日,這是清軍唯一和洋人真正戰鬥的一幕,如果沒有聶軍的苦戰,則洋軍早已攻進北京了。到了五月廿八日各國大軍馳援天津,聶軍因為久戰無援,勢始不支,但仍退守天津附近。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