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聶軍進攻天津租界後,義和團才出陣助戰。聶士成對義和團極為不滿,尤其認為倡議滅洋釀禍開釁的是義和團,可是在正式和洋兵開戰時,真正抗洋的則是聶軍,因此聶士成非常衝動,有一日和洋兵惡戰後歸營,忽然下令說:“今晚全力進攻團匪,明日再戰洋人。”於是聶軍四出,擊殺義和團千餘人,雙方更成死敵。第二天聶軍正和洋軍苦戰時,義和團出動了數十人馳赴聶寓,把聶士成家屬全部擄走。
這時聶士成的處境實在困難極了,因為洋兵大舉增援,聶軍正和洋軍苦戰,甫告休戰,忽聽到自己家中老少被義和團劫走,於是引兵前往追尋。聶軍移動時義和團乃狂唿說“聶軍反了!”在聶軍後防的清軍竟發槍向聶軍阻擊,聶軍因之腹背受敵,進退失據。
六月初四日武衛前軍馬玉昆來津增援,聶軍和馬軍協同作戰,又苦戰了十天。
六月十三日晨直隸總督裕祿召見聶士成,聶應召赴製台衙門。裕祿未開中門,聶心知有異,及入督署,裕祿在書衙房內立候,臉色非常難看,手持一份電報,見聶後即將電報付聶。電報上是上諭:聶士成新法練軍,擅殺愛國分子,著即正法。聶讀畢即跪下。
裕祿這時安慰聶說,上諭如此,其幕後原因不知。囑聶再出戰,如果戰勝,裕祿即可力保。聶士成辭出後,穿朝衣補褂馳赴前線督軍奮戰,在八裏台苦戰一晝夜,沒有飯吃,又沒有睡眠,士兵死傷無算。洋兵用望遠鏡遙看,見清軍中有人著補褂,知為大官,遂用炮轟,聶遂以身殉國,腹裂腸出。其部將統領周玉如、姚良才,營官徐照德、宋得勝都血戰陣亡。聶屍入殮時僅清兵廿餘人係白帶送喪,天津文武官無一人臨唁。直到袁世凱出任直隸總督時,聶的冤枉才告大白。
天津之戰劇烈進行時,清廷已調李鴻章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並派宋慶為幫辦北洋軍務大臣,可是李鴻章到了上海不肯北來,而天津已難抗守了。
六月十八日,經過了三天血戰,日兵首先攻入城門,天津遂告陷落,裕祿自殺。
洋兵占領天津後,軍紀甚壞,燒殺搶掠無所不為,尤以俄、法兩國兵最殘暴不通情理,德國兵亦甚橫行,比較來說英、美、日三國士兵沒有什麽大滋擾。最惡作劇的是在街上專拉斯文人,令其拉人力車,洋兵則坐車上,有時還要拉車人戴了紅頂花翎帽子。
六月廿三日,聯軍集合於天津,準備向清朝首都北京進發,聯軍人數約3.4萬餘人,內有俄軍1萬人,日軍9000人,英軍6000人,法軍2600人,美軍2500人,德國4000人,奧意軍各150人。
洋兵由天津出發,第一站遭遇的清軍陣地是北倉和楊村。在這一帶清朝有重兵據守,由慈禧欽派李秉衡前來督師。當六月上旬,都城中一片沉重空氣,李秉衡奉詔趕入宮中謁見太後,太後要他統領大兵,他亦欣然應允,慷慨誓師,這時天津已失陷,他於是馳至楊村部署一切。
攻占北倉是以日軍為主,接著乘勝向楊村進擊。聯軍分為三路,俄、法兩軍攻左麵,美軍攻右麵,英軍攻中部,日軍則在右後方應援。清軍在楊村不若在北倉那樣頑抗,因此聯軍隻花費了半天時間就把楊村攻克。
清軍唯一阻遏洋兵由天津進向北京的一條防線崩潰,李秉衡自殺殉國。
在北中國,這是個炎夏季節,洋兵雖然得心應手,攻占了大沽、天津、北倉、楊村,但也感到非常疲憊。不過,兵貴神速,七月二日聯軍各將領在楊村舉行了一次會議,認為清兵銳氣已墜,敗不成軍,必須疾馳前進,否則援軍趕來,則攻占北京實非易事,而如果不能攻占北京,則戰爭就不能夠勝利結束。於是疲憊的洋兵僅休息了一日,第二天就馬不停蹄地向北京前進。
八國聯軍向清朝首都進迫,東南各省督撫便聯合起來倡議自保自全,這一觀念見於行動始自袁世凱。袁受任山東巡撫時,山東本是義和團崛起的發源地,又曆經前麵兩任巡撫李秉衡和毓賢的鼓勵,可是袁在山東不動聲色地就把拳民趕出山東,因此整個拳變期間山東全境沒有戰爭,也沒有洋人洋教士被殺的事。袁世凱在東南各省總督巡撫的眼中雖是後輩,但他的才識和遠見已經令到那些前輩刮目相看了。
東南各省督撫自拳變以來,就以電報往還,協商如何保境安民,同時亦敦促政府,希望補救。光緒廿六年(1900年)五月廿四日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李秉衡、鹿傅霖、王之春、鬆壽、於蔭森、俞廉三等聯名致電榮祿,這封電報分遞兩處,一呈總署,一呈榮祿。榮祿曾把這電奏呈慈禧,但太後沒有採納。後來李秉衡入京受命統軍時,慈禧曾問起他為何列名在這封電報上,他則否認,並說是劉坤一等冒加他名,他未同意雲。
這封電報如下:
“各國洋電皆以拳匪妄殺開釁,我不速剿,致動眾怒,日本電謂,若肯剿匪,尚有轉機,京城危急,北望焦灼。查拳匪符咒惑人,傳教煽動,實不能避槍炮,嘉慶十三年久經諭禁,若真係直隸義民,何以陝西人李來中為首,是為邪教,應剿一也。不遵詔旨解散,京外亂殺,華洋均受其害,且挾欽使,擅殺新城、淶水兩知縣,目無法紀,是為亂民,應剿二也。旗書扶清滅洋,乃各省會匪故套,若助朝廷,何以抗旨。北自京城,東至天津,西至保定,南至河間,周圍千餘裏均被滋擾,勒派供糧,其中不盡教民,亦濫焚殺,畿輔災旱,民不聊生,是為土匪,應剿三也。毀壞國家所設電線鐵路,值數百萬,阻詔奏,誤軍行,又焚毀京外洋房民房無算,是為劫盜,應剿四也。即不與各國開釁亦應痛剿,況無故戕害洋人洋房,殺日本參贊。今海口已被占奪,都城滿布洋兵,增兵增艦,日來日多,禍在眉睫,直不忍言,從古無國內亂民橫行慘殺而可以治國者,亦未聞一國無故與六七國一同開釁而可以自全者,即英俄強國,亦斷不能受各國併力之攻,況官兵彈藥有限,鏖戰日久,我無接濟之械,彼增數倍之兵,江海各口俱封,各國分路攻擾,全局糜爛,如何支持。拳匪無械無紀,在東在直皆不能敵官兵,近日在落垡被洋兵擊斃無數,在東交民巷又被洋兵擊敗,未見其能避槍炮,若謂烏合亂匪能與大隊洋兵抗戰,斷無此事。仰懇皇太後聖斷,念宗社之重,速持定見,勿信妄言,明降諭旨,力剿邪匪,嚴禁暴軍,不準滋事。速安慰各使館,力言決無失和之意,告以已召李鴻章,李到當與各國妥商辦法。聞美國在大沽並未開炮,先托美使調停,勸令停兵息戰,我方好專力剿匪,並請速發電旨,述皇太後皇上之意,飭駐各國使臣,令向外部道歉,日本被戕參贊優加撫恤,力任以後保護。明諭各省洋商教士,眾怒稍平,庶可徐商挽救。宗社安危所關,間不容發,再過數日,大決裂,悔無及矣。焦急惶悚,秉衡等意見相同,謹合詞籲請聖鑒,請代奏。”
此電拍發時,各督撫尚不知德國公使克林德已在先一日被戕於北京。
上海《申報》於光緒廿六年(1900年)六月初八日曾有一則譯自《字林西報》的消息:“目下東南督撫大員,無不以聯絡邦交、剿匪安民為宗旨,曾備文照會各國駐滬領事,略謂:本部堂、本部院今已議定,無論北省有何舉動,總當按照和約,力保各國官商,不使土匪橫行,有傷各國旅人身家性命。惟各國須遣兵北上剿匪,不得調動大軍至東南各省,致百姓騷擾,匪人伺隙滋生事端雲。”
</br>
這時聶士成的處境實在困難極了,因為洋兵大舉增援,聶軍正和洋軍苦戰,甫告休戰,忽聽到自己家中老少被義和團劫走,於是引兵前往追尋。聶軍移動時義和團乃狂唿說“聶軍反了!”在聶軍後防的清軍竟發槍向聶軍阻擊,聶軍因之腹背受敵,進退失據。
六月初四日武衛前軍馬玉昆來津增援,聶軍和馬軍協同作戰,又苦戰了十天。
六月十三日晨直隸總督裕祿召見聶士成,聶應召赴製台衙門。裕祿未開中門,聶心知有異,及入督署,裕祿在書衙房內立候,臉色非常難看,手持一份電報,見聶後即將電報付聶。電報上是上諭:聶士成新法練軍,擅殺愛國分子,著即正法。聶讀畢即跪下。
裕祿這時安慰聶說,上諭如此,其幕後原因不知。囑聶再出戰,如果戰勝,裕祿即可力保。聶士成辭出後,穿朝衣補褂馳赴前線督軍奮戰,在八裏台苦戰一晝夜,沒有飯吃,又沒有睡眠,士兵死傷無算。洋兵用望遠鏡遙看,見清軍中有人著補褂,知為大官,遂用炮轟,聶遂以身殉國,腹裂腸出。其部將統領周玉如、姚良才,營官徐照德、宋得勝都血戰陣亡。聶屍入殮時僅清兵廿餘人係白帶送喪,天津文武官無一人臨唁。直到袁世凱出任直隸總督時,聶的冤枉才告大白。
天津之戰劇烈進行時,清廷已調李鴻章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並派宋慶為幫辦北洋軍務大臣,可是李鴻章到了上海不肯北來,而天津已難抗守了。
六月十八日,經過了三天血戰,日兵首先攻入城門,天津遂告陷落,裕祿自殺。
洋兵占領天津後,軍紀甚壞,燒殺搶掠無所不為,尤以俄、法兩國兵最殘暴不通情理,德國兵亦甚橫行,比較來說英、美、日三國士兵沒有什麽大滋擾。最惡作劇的是在街上專拉斯文人,令其拉人力車,洋兵則坐車上,有時還要拉車人戴了紅頂花翎帽子。
六月廿三日,聯軍集合於天津,準備向清朝首都北京進發,聯軍人數約3.4萬餘人,內有俄軍1萬人,日軍9000人,英軍6000人,法軍2600人,美軍2500人,德國4000人,奧意軍各150人。
洋兵由天津出發,第一站遭遇的清軍陣地是北倉和楊村。在這一帶清朝有重兵據守,由慈禧欽派李秉衡前來督師。當六月上旬,都城中一片沉重空氣,李秉衡奉詔趕入宮中謁見太後,太後要他統領大兵,他亦欣然應允,慷慨誓師,這時天津已失陷,他於是馳至楊村部署一切。
攻占北倉是以日軍為主,接著乘勝向楊村進擊。聯軍分為三路,俄、法兩軍攻左麵,美軍攻右麵,英軍攻中部,日軍則在右後方應援。清軍在楊村不若在北倉那樣頑抗,因此聯軍隻花費了半天時間就把楊村攻克。
清軍唯一阻遏洋兵由天津進向北京的一條防線崩潰,李秉衡自殺殉國。
在北中國,這是個炎夏季節,洋兵雖然得心應手,攻占了大沽、天津、北倉、楊村,但也感到非常疲憊。不過,兵貴神速,七月二日聯軍各將領在楊村舉行了一次會議,認為清兵銳氣已墜,敗不成軍,必須疾馳前進,否則援軍趕來,則攻占北京實非易事,而如果不能攻占北京,則戰爭就不能夠勝利結束。於是疲憊的洋兵僅休息了一日,第二天就馬不停蹄地向北京前進。
八國聯軍向清朝首都進迫,東南各省督撫便聯合起來倡議自保自全,這一觀念見於行動始自袁世凱。袁受任山東巡撫時,山東本是義和團崛起的發源地,又曆經前麵兩任巡撫李秉衡和毓賢的鼓勵,可是袁在山東不動聲色地就把拳民趕出山東,因此整個拳變期間山東全境沒有戰爭,也沒有洋人洋教士被殺的事。袁世凱在東南各省總督巡撫的眼中雖是後輩,但他的才識和遠見已經令到那些前輩刮目相看了。
東南各省督撫自拳變以來,就以電報往還,協商如何保境安民,同時亦敦促政府,希望補救。光緒廿六年(1900年)五月廿四日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李秉衡、鹿傅霖、王之春、鬆壽、於蔭森、俞廉三等聯名致電榮祿,這封電報分遞兩處,一呈總署,一呈榮祿。榮祿曾把這電奏呈慈禧,但太後沒有採納。後來李秉衡入京受命統軍時,慈禧曾問起他為何列名在這封電報上,他則否認,並說是劉坤一等冒加他名,他未同意雲。
這封電報如下:
“各國洋電皆以拳匪妄殺開釁,我不速剿,致動眾怒,日本電謂,若肯剿匪,尚有轉機,京城危急,北望焦灼。查拳匪符咒惑人,傳教煽動,實不能避槍炮,嘉慶十三年久經諭禁,若真係直隸義民,何以陝西人李來中為首,是為邪教,應剿一也。不遵詔旨解散,京外亂殺,華洋均受其害,且挾欽使,擅殺新城、淶水兩知縣,目無法紀,是為亂民,應剿二也。旗書扶清滅洋,乃各省會匪故套,若助朝廷,何以抗旨。北自京城,東至天津,西至保定,南至河間,周圍千餘裏均被滋擾,勒派供糧,其中不盡教民,亦濫焚殺,畿輔災旱,民不聊生,是為土匪,應剿三也。毀壞國家所設電線鐵路,值數百萬,阻詔奏,誤軍行,又焚毀京外洋房民房無算,是為劫盜,應剿四也。即不與各國開釁亦應痛剿,況無故戕害洋人洋房,殺日本參贊。今海口已被占奪,都城滿布洋兵,增兵增艦,日來日多,禍在眉睫,直不忍言,從古無國內亂民橫行慘殺而可以治國者,亦未聞一國無故與六七國一同開釁而可以自全者,即英俄強國,亦斷不能受各國併力之攻,況官兵彈藥有限,鏖戰日久,我無接濟之械,彼增數倍之兵,江海各口俱封,各國分路攻擾,全局糜爛,如何支持。拳匪無械無紀,在東在直皆不能敵官兵,近日在落垡被洋兵擊斃無數,在東交民巷又被洋兵擊敗,未見其能避槍炮,若謂烏合亂匪能與大隊洋兵抗戰,斷無此事。仰懇皇太後聖斷,念宗社之重,速持定見,勿信妄言,明降諭旨,力剿邪匪,嚴禁暴軍,不準滋事。速安慰各使館,力言決無失和之意,告以已召李鴻章,李到當與各國妥商辦法。聞美國在大沽並未開炮,先托美使調停,勸令停兵息戰,我方好專力剿匪,並請速發電旨,述皇太後皇上之意,飭駐各國使臣,令向外部道歉,日本被戕參贊優加撫恤,力任以後保護。明諭各省洋商教士,眾怒稍平,庶可徐商挽救。宗社安危所關,間不容發,再過數日,大決裂,悔無及矣。焦急惶悚,秉衡等意見相同,謹合詞籲請聖鑒,請代奏。”
此電拍發時,各督撫尚不知德國公使克林德已在先一日被戕於北京。
上海《申報》於光緒廿六年(1900年)六月初八日曾有一則譯自《字林西報》的消息:“目下東南督撫大員,無不以聯絡邦交、剿匪安民為宗旨,曾備文照會各國駐滬領事,略謂:本部堂、本部院今已議定,無論北省有何舉動,總當按照和約,力保各國官商,不使土匪橫行,有傷各國旅人身家性命。惟各國須遣兵北上剿匪,不得調動大軍至東南各省,致百姓騷擾,匪人伺隙滋生事端雲。”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