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提摩太不僅支持維新運動,而且對康黨幫助甚力,且為患難知己,實屬難得。從康有為寄到上海給李的函中,可見康黨寄望於李提摩太打通英國政府,用兵力支持光緒複辟。這種作法實足以激起守舊派和中國士大夫階級的反感,同時也促成守舊派傾向反動而造成義和民事件的爆發。
李提摩太是救援康有為的主力,這可以從李的助手程濟的追憶文中看出。程文是跋康梁給李函之後,文雲:
光緒丁戊之間,餘佐英人李提摩太君辦上海廣學會。廣學會者,廣譯泰西史及科學諸書以啟牖吾國民智者也。戊戌四月下旬,清德宗景皇帝痛甲午之恥,發憤圖強,銳行新政,是時所發諸諭旨,皆出自南海康先生手。康先生以工部主事一微官而得君如此其專,古人中不多睹也。時景帝欲特開懋勤殿,拜李君為顧問大臣。七月廿四日(註:即戊戌年)李君與餘航海北行,月杪至京,寓英公使署,適英使避署外出,翌晨乃逕至米市施醫院。八月三日午後康先生來言:新政施行甚難,吾頃奉諭旨辦上海官報,明日將南下矣。吾欲乞友邦進忠告,而貴邦公使又不在京,至可惜也。李曰:竟不能調和西宮耶?康曰:上行新政,盈廷衰謬諸臣恐被黜,哭訴慈禧,慈禧信之,致橫生阻力,夫複調和之可言。
六日午後梁啓超偕徐君化鏡來,兩人抱頸而哭。李曰:哭胡為者?立速謀補救之策。
餘曰:究竟現在情形若何?梁曰:垂簾之詔已頒,有廷寄與沿江海督撫,務獲康先生而甘心焉!譚複生等亦已不入內,無所謂新政矣。倉皇間拭淚而別。忽容純甫閎來函言政府緹騎四出,梁氏甚危,能為之地否?李曰:梁固知趨避者,毋煩餘為劃策也。作答書竟負手倚門立,有頃,以淡巴菰一枝貽餘,而自吸其一,與餘對麵坐於短榻上,謂餘曰:
西人之覘國者,皆言貴邦政治已入正軌,循序以進,不難富且強,不圖有此挫折。餘曰:
全國風氣不開,諸頑閹黨群附慈禧,欲革新政治,豈易之者,雖然康先生恐不免矣。李曰:在海舶中當無恙,到上海則甚危險矣。餘曰:上海貴邦總領事白理南君非吾廣學會會長乎?李曰:然,但能否盡力不可知也耳。餘曰:萬國皆保護政治犯,先生盍發一電以救之。李不語,久又曰:電可發,恐無補耳。且不知所附何船。若在華法界登陸,則敗矣。餘曰:亦惟盡心焉而已。李頷首者再,凡數易稿,乃授餘曰:知此事者惟吾兩人,宜深秘之。餘雖無憚於貴邦政府,惟在貴邦多交際,則亦不得不爾。餘且諾且攜稿出外,發電而迴。
英領事白君得電請示於倫敦政府英首相沙士勃雷,候覆電允許,乃派工部局員濮蘭德乘兵艦至吳淞,得康先生於重慶輪船,乘風破浪直抵港,是為康先生出險之始。此外諸事則人多知之,毋俟餘之贅述。茲所黏存手劄十餘紙,乃康在港時與李君書也。李在滬與餘晨夕聚處,書劄悉以付餘,餘故得而保存之。此外康先生致餘者尚有一函,並贈餘詩一首,家人以時禁方嚴,竊取而焚之,所存者僅此。……冊末一劄為梁啓超手跡,啟超久叛其師,無足論者,自戊戌以來,於清室則時或保皇,時或革命;於袁氏則時或詆毀,時或服從。今且公然謂吾國人才以戰國時為最盛,此孟子所謂率獸食人,人將相食之時也。又謂自漢武帝尊孔後數千年來,學無進步,人才日衰,今宜無限製輸入外國學說,則欲率國人盡棄其學而學外人矣。此係歡迎英人羅素之辭,見於南北報紙者,反覯此劄,具言師弟之間沆瀣幾若一氣,並有雖遭此變而心愈奮銳之語。吾欲知其奮銳之所底止,故附此劄於康書之後,以觀其究竟焉。後戊戌廿六年,癸亥七月將檢付裝池,因誌其緣起如此。陽湖程濟。
康有為逃到香港後,住在港紳何東家中。九月初五他東渡日本。這時梁啓超也由日本人掩護逃到日本。
維新變法和戊戌政變一幕就是這樣過去了,在這事件中有一個人沾到了“便宜”,就是在小站練兵的袁世凱。
北洋軍閥史話
十三、袁的《戊戌日記》
袁世凱出賣光緒皇帝這一段,不僅是清末一件大事,也可說是曆史上少見的一段宮廷秘聞。這一大事對袁個人的功名富貴關係極大,而尤其重要,是袁個人人格以及對曆史的交代。因為盡管袁因此一事件而青雲直上,可是也因此而蒙受奸雄之名。
袁當然也明白這一點,所以他後來透過他的機要秘書張一廏公布了他這一期間的日記。這份日記曾在民國15年(1926年)2月2日、4日、6日、8日刊載於上海《申報》。日記以外,袁還有《自書戊戌紀略後》一文,也是為自己洗脫千秋罵名的,我們特將袁的這兩個文件抄錄於後:
《戊戌日記》
光緒二十四年七月十九日。予奉召由天津乘第一次火車抵京,租寓法華寺。上駐蹕頤和園,即托友人代辦請安折膳,定於八月朔請安。次日早起,檢點衣冠各件,先派人赴海澱覓租寓所,午後至裕盛軒,遂宿焉。初一日四鼓詣宮門伺候,黎明在毓蘭堂召見,上垂詢軍事甚詳,均據實對。候間,即奏曰:“九月有巡幸大典,督臣榮祿飭臣督率修理操場,並先期商演陣圖,亟須迴津料理,倘無垂詢事件,即請訓。”奉上諭候四日後請訓,可無大耽擱等語。退下,迴軒少食就寢。忽有蘇拉來報已以侍郎候補,並有軍機處交片,奉旨令初五請訓。自知非分,汗流浹背,立意疏辭。旋有郭友琴諸友來賀,備告以無寸功,受重賞,決不為福,焉用賀。即商擬疏稿,將力辭,諸友均力阻,遂托友人代辦謝恩折。午後謁禮邸不遇。謁剛相國,王裕兩尚書均晤,備言無功受賞,萬不克稱,並商王尚書擬上疏辭。尚書謂出自特恩,辭亦無益,反著痕跡,其謂不可,然此心怦怦殊不自安。次早謝恩召見,複陳無尺寸之功,受破格之賞,慚疏萬狀。上笑諭:
“人人都說你練的兵、辦的學堂甚好,此後可與榮祿各辦各事”等語。退下,在宮門外候見慶邸,匆匆數語即迴寓。會大雨,即午始迴法華寺,憊甚酣睡,至晚食後睡。
次日初三晨,謁合肥相國,久談兵事。飯後赴慶邸在園,閽人謂稍候,即在迴事處候。將著,得營中電信,謂有英兵船多隻遊弋大沽海口。接榮相傳令,飭各營整備聽調,即迴寓作複電。適有榮相專棄遣書亦謂英船遊弋,已調聶十成帶兵十營來津駐劄陳家溝,盼即日迴防。當以請訓奉旨有期,未便擅行,因囑幕友辦折敘明原由,擬先一日詣宮遞折,諸訓後即迴津。正在內室秉燭擬疏稿。忽聞外室有人聲,閽人持名片來,稱有譚軍機大人有要公來見,不候傳請,已下車至客堂。急索片視,乃譚嗣同也。
餘知其為新貴近臣,突如夜訪,或有應商事件,停筆出迎。渠便稱賀,謂有稱語,請入內室,屏去仆丁。心甚訝之,延入內室,敘寒暄,各伸久仰見晚周旋等語。譚以相法謂予有大將格局,繼而忽言“公初五請訓耶?”餘以現有英船遊弋海上,擬具折明日請訓,即迴津。譚雲:“外侮不足憂,大可憂者,內患耳。”急詢其故。乃雲:“公受此破格特恩,必將有以圖報,上方有大難,非公莫能救。”予聞失色謂“予世受國恩,本應力圖報效,況己身又受不次之賞,敢不肝腦塗地,圖報天恩,但不知難在何處?”
</br>
李提摩太是救援康有為的主力,這可以從李的助手程濟的追憶文中看出。程文是跋康梁給李函之後,文雲:
光緒丁戊之間,餘佐英人李提摩太君辦上海廣學會。廣學會者,廣譯泰西史及科學諸書以啟牖吾國民智者也。戊戌四月下旬,清德宗景皇帝痛甲午之恥,發憤圖強,銳行新政,是時所發諸諭旨,皆出自南海康先生手。康先生以工部主事一微官而得君如此其專,古人中不多睹也。時景帝欲特開懋勤殿,拜李君為顧問大臣。七月廿四日(註:即戊戌年)李君與餘航海北行,月杪至京,寓英公使署,適英使避署外出,翌晨乃逕至米市施醫院。八月三日午後康先生來言:新政施行甚難,吾頃奉諭旨辦上海官報,明日將南下矣。吾欲乞友邦進忠告,而貴邦公使又不在京,至可惜也。李曰:竟不能調和西宮耶?康曰:上行新政,盈廷衰謬諸臣恐被黜,哭訴慈禧,慈禧信之,致橫生阻力,夫複調和之可言。
六日午後梁啓超偕徐君化鏡來,兩人抱頸而哭。李曰:哭胡為者?立速謀補救之策。
餘曰:究竟現在情形若何?梁曰:垂簾之詔已頒,有廷寄與沿江海督撫,務獲康先生而甘心焉!譚複生等亦已不入內,無所謂新政矣。倉皇間拭淚而別。忽容純甫閎來函言政府緹騎四出,梁氏甚危,能為之地否?李曰:梁固知趨避者,毋煩餘為劃策也。作答書竟負手倚門立,有頃,以淡巴菰一枝貽餘,而自吸其一,與餘對麵坐於短榻上,謂餘曰:
西人之覘國者,皆言貴邦政治已入正軌,循序以進,不難富且強,不圖有此挫折。餘曰:
全國風氣不開,諸頑閹黨群附慈禧,欲革新政治,豈易之者,雖然康先生恐不免矣。李曰:在海舶中當無恙,到上海則甚危險矣。餘曰:上海貴邦總領事白理南君非吾廣學會會長乎?李曰:然,但能否盡力不可知也耳。餘曰:萬國皆保護政治犯,先生盍發一電以救之。李不語,久又曰:電可發,恐無補耳。且不知所附何船。若在華法界登陸,則敗矣。餘曰:亦惟盡心焉而已。李頷首者再,凡數易稿,乃授餘曰:知此事者惟吾兩人,宜深秘之。餘雖無憚於貴邦政府,惟在貴邦多交際,則亦不得不爾。餘且諾且攜稿出外,發電而迴。
英領事白君得電請示於倫敦政府英首相沙士勃雷,候覆電允許,乃派工部局員濮蘭德乘兵艦至吳淞,得康先生於重慶輪船,乘風破浪直抵港,是為康先生出險之始。此外諸事則人多知之,毋俟餘之贅述。茲所黏存手劄十餘紙,乃康在港時與李君書也。李在滬與餘晨夕聚處,書劄悉以付餘,餘故得而保存之。此外康先生致餘者尚有一函,並贈餘詩一首,家人以時禁方嚴,竊取而焚之,所存者僅此。……冊末一劄為梁啓超手跡,啟超久叛其師,無足論者,自戊戌以來,於清室則時或保皇,時或革命;於袁氏則時或詆毀,時或服從。今且公然謂吾國人才以戰國時為最盛,此孟子所謂率獸食人,人將相食之時也。又謂自漢武帝尊孔後數千年來,學無進步,人才日衰,今宜無限製輸入外國學說,則欲率國人盡棄其學而學外人矣。此係歡迎英人羅素之辭,見於南北報紙者,反覯此劄,具言師弟之間沆瀣幾若一氣,並有雖遭此變而心愈奮銳之語。吾欲知其奮銳之所底止,故附此劄於康書之後,以觀其究竟焉。後戊戌廿六年,癸亥七月將檢付裝池,因誌其緣起如此。陽湖程濟。
康有為逃到香港後,住在港紳何東家中。九月初五他東渡日本。這時梁啓超也由日本人掩護逃到日本。
維新變法和戊戌政變一幕就是這樣過去了,在這事件中有一個人沾到了“便宜”,就是在小站練兵的袁世凱。
北洋軍閥史話
十三、袁的《戊戌日記》
袁世凱出賣光緒皇帝這一段,不僅是清末一件大事,也可說是曆史上少見的一段宮廷秘聞。這一大事對袁個人的功名富貴關係極大,而尤其重要,是袁個人人格以及對曆史的交代。因為盡管袁因此一事件而青雲直上,可是也因此而蒙受奸雄之名。
袁當然也明白這一點,所以他後來透過他的機要秘書張一廏公布了他這一期間的日記。這份日記曾在民國15年(1926年)2月2日、4日、6日、8日刊載於上海《申報》。日記以外,袁還有《自書戊戌紀略後》一文,也是為自己洗脫千秋罵名的,我們特將袁的這兩個文件抄錄於後:
《戊戌日記》
光緒二十四年七月十九日。予奉召由天津乘第一次火車抵京,租寓法華寺。上駐蹕頤和園,即托友人代辦請安折膳,定於八月朔請安。次日早起,檢點衣冠各件,先派人赴海澱覓租寓所,午後至裕盛軒,遂宿焉。初一日四鼓詣宮門伺候,黎明在毓蘭堂召見,上垂詢軍事甚詳,均據實對。候間,即奏曰:“九月有巡幸大典,督臣榮祿飭臣督率修理操場,並先期商演陣圖,亟須迴津料理,倘無垂詢事件,即請訓。”奉上諭候四日後請訓,可無大耽擱等語。退下,迴軒少食就寢。忽有蘇拉來報已以侍郎候補,並有軍機處交片,奉旨令初五請訓。自知非分,汗流浹背,立意疏辭。旋有郭友琴諸友來賀,備告以無寸功,受重賞,決不為福,焉用賀。即商擬疏稿,將力辭,諸友均力阻,遂托友人代辦謝恩折。午後謁禮邸不遇。謁剛相國,王裕兩尚書均晤,備言無功受賞,萬不克稱,並商王尚書擬上疏辭。尚書謂出自特恩,辭亦無益,反著痕跡,其謂不可,然此心怦怦殊不自安。次早謝恩召見,複陳無尺寸之功,受破格之賞,慚疏萬狀。上笑諭:
“人人都說你練的兵、辦的學堂甚好,此後可與榮祿各辦各事”等語。退下,在宮門外候見慶邸,匆匆數語即迴寓。會大雨,即午始迴法華寺,憊甚酣睡,至晚食後睡。
次日初三晨,謁合肥相國,久談兵事。飯後赴慶邸在園,閽人謂稍候,即在迴事處候。將著,得營中電信,謂有英兵船多隻遊弋大沽海口。接榮相傳令,飭各營整備聽調,即迴寓作複電。適有榮相專棄遣書亦謂英船遊弋,已調聶十成帶兵十營來津駐劄陳家溝,盼即日迴防。當以請訓奉旨有期,未便擅行,因囑幕友辦折敘明原由,擬先一日詣宮遞折,諸訓後即迴津。正在內室秉燭擬疏稿。忽聞外室有人聲,閽人持名片來,稱有譚軍機大人有要公來見,不候傳請,已下車至客堂。急索片視,乃譚嗣同也。
餘知其為新貴近臣,突如夜訪,或有應商事件,停筆出迎。渠便稱賀,謂有稱語,請入內室,屏去仆丁。心甚訝之,延入內室,敘寒暄,各伸久仰見晚周旋等語。譚以相法謂予有大將格局,繼而忽言“公初五請訓耶?”餘以現有英船遊弋海上,擬具折明日請訓,即迴津。譚雲:“外侮不足憂,大可憂者,內患耳。”急詢其故。乃雲:“公受此破格特恩,必將有以圖報,上方有大難,非公莫能救。”予聞失色謂“予世受國恩,本應力圖報效,況己身又受不次之賞,敢不肝腦塗地,圖報天恩,但不知難在何處?”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