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2月9日出生於湖州,最後在杭州南山公墓安息。她在南山公墓的地址碰巧是12-9。父親給她寫了墓誌銘:


    誌存高遠,虛懷進取,求平生相伴才藝學問;


    腳踏實地,平和誠懇,願人間充盈至愛親朋。


    這是她短暫一生的寫照。


    2004年7月7日


    【蝴蝶:王蒙印象】


    秋天,青草泛黃,涼風習習。10月16日上午,剛下飛機的著名作家王蒙匆匆趕到了浙江大學校園。


    王蒙到達浙大時,張抗抗作品討論會的開幕式已經熱鬧地開始,大會按既定程序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稍晚些的時候,王蒙在與會者的注視下靜悄悄地步入會場。席間有幾位來賓舉起手掌,準備鼓掌歡迎,但是看到他臉上那副嚴肅的表情,就緩緩地垂下了雙手。王蒙抬頭瞥了一眼台下,然後沉默著,坐到主席台正中央那個事先為他留好的位置上。


    王蒙喘息甫定,電視台的記者已經把攝像機對準了他,攝影記者響亮地按起了快門,大會主持人則很合時宜地宣布:請王蒙同誌為本次大會致辭!略顯疲憊的王蒙顯然沒作任何防備,他的喘氣聲被冷不丁遞過來的話筒擴散到了各個角落,但是他隨即屏氣凝神,並且憑著良好的鏡頭感和分寸感開始即席講話,聲音不大,但是沉著、有力,使用稱讚的詞語時毫不吝嗇,可以覺出,他是一個有著透徹的智慧的人,有著極強的應變力,這也許是他與別的作家不同的地方。他的講話隻持續了三分鍾,但是贏得了熱烈的掌聲。


    掌聲尚未落盡,王蒙就已恢複了嚴肅的姿態,變得不可捉摸。他摘下眼鏡,開始漫不經心地閱讀眼前的一份報紙,間或端起茶杯地啜上一口。大概感到有點熱,他脫掉了外套,然後一邊看報,一邊小心地整理脖子上那條圍巾。終於他把報紙放下,陷入沉思。坐在他左側的徐岱教授(浙大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和他搭話,並遞給他一張名片,他露出微笑。他朝徐岱教授連連擺手,好像在推辭什麽,後來終於答應了,於是雙方都複歸於平靜。會後大家才知道浙大準備邀請他和張抗抗擔任客座教授,開幕式即將結束時,浙大一副校長宣布了這一消息。消息宣布完畢,校長大人把右手伸到坐著的王蒙麵前,想握手以示慶賀,結果王蒙愣了一下。他有點心不在焉。他好像還沒從某些矛盾中完全超脫出來。


    從此刻的王蒙身上顯然已捕捉不到青春的浪漫和激情,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成熟、冷峻的王蒙。在長篇小說《青春萬歲》(1953年)的《序詩》中,十九歲的王蒙躊躇滿誌,他熱烈地吟詠道: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來吧,


    讓我編織你們……


    這種純粹的理想主義如今已不複存在。五十年代,王蒙發表了小說《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結果被打成了“右派”,被流放到新疆伊犁。一晃就過去了20年,他學習用一種較為務實、客觀的眼光審視現實問題。然而事實表明,他做得還不夠。他繼續栽跟頭。理想主義在他心中太根深蒂固了,這讓人非常苦惱。去年夏末,王蒙創作了一首題為《秋興》的長詩,作為散文集《我是王蒙——王蒙自白》一書的序詩,它的起句是:


    昨日蟬鳴如海嘯,


    今夕蟋蟀啼傷調。


    這是一首長達一百二十八行的古典式詩歌,愁緒滿懷的作者在詩中抒發了一種古典式的傷秋(季節之秋?生命之秋?事業之秋?)之情。在《秋興》中,年過花甲的作者表達了一種深刻的懷疑,並完成了一次淋漓盡致的自我宣洩。不過,詩中的王蒙不是現實生活中的王蒙。我們觀察到的王蒙沉默、理性、機智、稍稍有點架子、言談得體。他是文人,但有時又給人入世很深的感覺。


    王蒙沒在開幕式結束後的中餐上露麵。人們伸長脖子搜尋他的身影,但是毫無結果。他仿佛突然消失了。直到當天下午三點鍾,他才再次出現在花家山莊的會議現場,張抗抗作品討論會正在繼續。王蒙坐在中間,依然保持著旁觀的姿態。他的目光常常停留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五點多,會議告一段落,王蒙接受了電視台記者的簡短採訪,然後又迅速地消失了。整個晚上大家都沒有看到他。也許隻有會務人員才知道他那詭秘的行蹤。後來我們才知道,他被省裏的領導請走了。


    第二天,也即10月17日,王蒙整天沒有出現在討論會現場。早晨他對陪同人員說,你們都不用陪我了,我一個人出去走一圈。他果真一個人出發了,他以驚人的興致和毅力徒步穿越了花港公園,穿越了蘇堤,穿越了孤山和白堤(我們事後才知道這件事)。這是一次漫長而孤獨的旅行,作家王蒙再次讓一些人感到不可捉摸,感到無比驚訝,它使人想起他的一段話:“我的一篇小說取名《蝴蝶》。我很得意,因為我作為小說家就像蝴蝶。你扣住我的頭,卻扣不住腰。你扣住腿,卻抓不著翅膀。你永遠不會像我一樣知道王蒙是誰。”


    但是我們如果換個角度看問題,就會發現這次旅行恰恰透露出了王蒙個性中最為真實的一麵。它表現在《秋興》中,也表現在《春之聲》《布禮》《活動變人形》以及《躊躇的季節》等眾多的小說中。王蒙並不像他自已所說的那樣是個令人費解的人,相反他是一個有著鮮明個性,喜歡沉思、風景和創造的作家、他與那些喜歡前唿後擁的人有著本質的區別。他是智者,是作家、紅學家兼批評家,是最大膽的現代藝術的實驗者。他骨子裏仍是一位不斷自我完善的真誠作家。


    這一天的夜晚,王蒙在徐岱教授的陪同下再次來到了浙大校園,因為他答應勻給浙大學生一個小時的時間。在浙大影視廳裏,王蒙把這一個小時掰成了兩半,一半用來發表即席演講,一半用來迴答聽眾提問。六百多位聞訊趕來的學生在此領略了什麽是幽默和智慧,並且圓滿完成了對中國作協副主席王蒙的集體採訪。講台上的王蒙機智、自信而胸有成竹。他麵無表情,但是聲音抑揚頓挫,富有感染力。他的講話贏得了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和笑聲,但是連最狂放的笑聲也不能打動他的表情,他的麵容幾乎是一成不變的,這又使人想起那首令人心動的長詩《秋興》,在這首詩的末尾,那個最真實的王蒙動情地詠道:


    花甲之年撥心曲,遙想讀者淚如雨!


    1998年12月23日


    【蔡天新的左右臉】


    1977年的高考改革照亮了人們心頭由來已久的黑暗。可以考大學了,生活又有了目標了。


    十四歲的蔡天新似乎還是個懵懂頑童,數學是那樣的遙遠,他從來沒想到過數學將是他一樁要成就的事業。在嚴厲的父親的命令下,他開始埋頭於功課,從父親的眼中,他知道大學是他首先必須抵達的目標,但是他實在不懂上了大學,生活又能改變多少。


    就在那個時候,蔡天新閱讀了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當年這篇具有啟蒙意義的文章像一束強烈的光線,它告訴人們理想是什麽,科學又是什麽。剛剛告別童年時代的蔡天新被刺醒了,他靈魂中沉睡的部分被激活了,他覺得他應該走陳景潤這樣的路。1978年,他參加高考,在高考誌願表上填下“山東大學數學係”,並被錄取了。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為普魯斯特哭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林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林煜並收藏為普魯斯特哭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