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晚飯的時間還早。我們驅車去城市廣場喝茶。城市廣場的西側,建有一大片園林,裏麵散布著幾處亭台樓閣,其中有一處(名字已經忘了)臨著水,建有演社戲的戲台。可惜戲台上不能擺桌子。我們隻能坐在房間裏。小姐給我們每人一杯綠茶。還有一些瓜子,圖森小心翼翼地撿了一顆,用十個手指費力地剝開,取出那一丁點兒瓜子肉,準確地塞進嘴裏。然後再撿一顆。
仍然不能具體地交流。大家隻有喝水的聲音。小說家讓-菲利普·圖森仍然不是一個具體的人。遠處傳來絲竹的聲音,夾著悽惶的唱腔,仔細一聽,原來是越劇《黛玉焚稿》。我們喝完茶出來,那曲子還在咿咿呀呀地唱著。司機把車子開過來,我們依次上車,準備去鹹亨酒店吃晚飯。我右手扶在門框上,就在這時,濮波砰的一聲關上了車門。哎喲,我一聲慘叫,四個手指被夾住了。還好夾住的是四個手指,要是隻夾住一個,那就不可收拾了。
吃罷晚飯,我們便匆匆往迴趕。八點鍾在“純真年代”書吧有個以圖森為主角的聚會。期間將放映一部圖森新近拍攝的電影。之後我們將就當代小說和電影與圖森開展一場交流,陳侗為此還聯繫了浙江大學的法語老師做我們的翻譯。麵包車在杭甬高速公路上飛馳。車廂裏一片黑暗。大家都累了,除了司機小王,其他的人都東倒西歪,有人還打起了婉轉的唿嚕。半夢半醒中,我看見坐在司機身後位置的圖森歪著頭,眼睛微閉,目光迷離,捉摸不透——這道冷漠如他的小說的目光,此刻會停留在哪裏呢?
三、杭州
晚上八點鍾,黑城、黃石、陳侗和我先期抵達“純真年代”書吧——它是書店和酒吧的不可解的混合體,並因此散發出一股酸甜的雞尾酒味道。關於圖森要來的英文海報已在門口貼出。但在書吧內部你絲毫看不出圖森要來的跡象。服務生們背著手站立著,神態像往常一樣從容。在三樓,兩位師傅在認真地調試錄像放映設備。將要放映的圖森電影名叫《溜冰場》。
人們陸陸續續走進書吧,他們當中有小有名氣的作家、大學教師和電影愛好者,他們三三兩兩優雅地坐在一起,並且開始交頭接耳。服務生把放在背後的手拿到了胸前,並且適時地走來走去。還有新聞記者(搞不懂他們是怎麽來的),其中一個男的,每隔一段時間就站起來,用攝像機掃視房間,攝像機把這次小範圍的聚會變成了公眾活動。還有浙江大學的法語老師,她帶來了一群法語係的年輕學生,他們正在耐心地等待這次難得的法語會話練習時刻的到來。還有文學青年,他們是最安靜的,坐在最不顯眼的角落裏。所有的人都像是來參加一場圖森的筵席似的。哦,還有三位長得極像圖森的老外,雙手托著肚子,站在樓梯口上東張西望了一會,最後走進了裏頭的那隻小房間。後來我們才知道他們與圖森無關,因為他們點了蠟燭,拍著手唱《happy birthday》,一遍又一遍。
影片叫《溜冰場》,法語對話,英文字幕。看這樣的電影就像看圖森本人,看不透。但是我能感受影片中的滑稽氣氛。主要的情節都發生在一個溜冰場上。溜冰場,這也許是人生尷尬處境的象徵,你得小心翼翼地僵硬地在上麵走路,這既讓人擔心又引人發笑。尷尬和困境,這也是圖森小說的一貫主題。《溜冰場》是圖森導演的三部影片中唯一不是根據自己的小說改編的,為拍這部電影他特地寫了電影劇本。
電影放到一半,圖森來了。有人帶頭鼓掌,引發了一陣還算熱烈的掌聲。掌聲催生了圖森的明星氣質。攝像機鏡頭對準了他。他向大夥點頭致意,然後款款入內,他的每一個動作都保持了不錯的鏡頭感和分寸感。隻是,他落座不久便陷入了法語係學生的小團體中,陷入了學生的對話練習預謀中。他們一副言談甚歡的樣子。我們隻好幹坐著,相互寒暄,間或認真地吃一顆瓜子。我們本來想讓晚上的聚會成為一次交流的場合,然而我預感這樣的願望又要化為泡影。因為從一開始起,我們就失去了對事情的控製,並且聽任偶然因素的擺布。
黑城決定為我們預想的和圖森之間的交流作最後一次努力。他把圖森從學生堆中領出來,帶到電視機前。大家靜一靜,黑城清清嗓子說,電影已經放完了,大家有什麽小說和電影方麵的問題,現在可以提出來,與圖森先生交流,浙大法語係學生為我們翻譯。
一個女孩走到前麵,問圖森:“現在有些作家喜歡寫一些讓人看不懂的小說,您怎麽看?”這個問題差點讓我噎著。問得很無知,也很不禮貌。圖森的迴答有點含糊其詞。圖森被認為是新小說派作家,而新小說給人們的印象是複雜難懂,但是圖森的小說並不難懂,至少在我們的眼裏並不難懂,就算難懂,那也不是什麽過錯。法語係學生在翻譯女孩這個問題的時候,黑城大聲地說,有這樣一個事實,在法國,圖森的小說,最多的一天曾經賣出五萬五千冊以上,可見並非難懂。另一個學生模樣的年輕人提出了第二個問題:“好的小說總是讓人感動,請問圖森先生,你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這個問題有點不著邊際,似是而非,讓圖森支吾了半天。也許他的迴答也有點閃爍其詞,法語係學生撓著頭皮,讓圖森再重複一遍。大家哄堂大笑。後來的幾個問題也是如此。整個兒就像一次蹩腳的記者招待會。
我坐的這張桌子緊挨著電視機,所以我能清晰地看見圖森的臉,這是一張深藏不露的臉。從他禮節性的迴答來看,他似乎把所有的提問者都當作了採訪他的記者。他的迴答充滿了外交辭令式的模稜兩可,充滿了逃避和躲閃。我問他來之前對中國有什麽印象,經過這二十多天的了解,現在又產生了哪些新的印象。他的迴答是,中國是他最嚮往的國度,現在他仍然處於深入了解的過程中。這樣的迴答當然無法使我滿意。後來,他坐到我的對麵,不過不是和我交流,而是在接受某電視台記者的採訪。他迴答的時候,十個手指用力地揉捏一顆瓜子,直到採訪結束,才“頗為藝術地”把那顆瓜子剝開。
晚上十一點,黑城對大家說,時間不早了,今天的聚會就到此為止吧。
我們走出純真年代。冬天的風迎麵襲來,我裹緊衣服,仍然覺得寒冷。路燈朝靜寂的大街盡頭延伸。我忽然想起圖森小說《浴室》結尾的話:“我得冒一種風險,一種破壞我平靜的抽象生活的風險。”是啊,我們的生活是一種沒有風險的生活,就像小說《照相機》裏所說的,它“沒有想像中的創傷、刺激”,它是“溫馴的,像每一刻過去的時間那樣溫和”。生活在別處,我們渴望另一種生活,渴望能拋開眼前令人不愉快的一切,渴望像讓-菲利普·圖森那樣去寫作,去遊曆,去拍電影,像一個真正的藝術家那樣去生活。可是,我們害怕過這種生活之前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害怕種種可能的風險。我們沒有勇氣。我們浮躁而懶惰。長久以來,我們以一種最正常不過的方式工作,吃飯,睡覺,每一步路都走得安分守己。讓-菲利普·圖森的到來給我們生活切開了一道淺淺的口子。可是,我們的心靈和肉體都具有良好的可鄙的自我癒合功能。當圖森離開我們的時候,當明天天亮的時候,我們從睡夢中醒來,發現一切又恢複如初。哦,為什麽是這樣的呢?
</br>
仍然不能具體地交流。大家隻有喝水的聲音。小說家讓-菲利普·圖森仍然不是一個具體的人。遠處傳來絲竹的聲音,夾著悽惶的唱腔,仔細一聽,原來是越劇《黛玉焚稿》。我們喝完茶出來,那曲子還在咿咿呀呀地唱著。司機把車子開過來,我們依次上車,準備去鹹亨酒店吃晚飯。我右手扶在門框上,就在這時,濮波砰的一聲關上了車門。哎喲,我一聲慘叫,四個手指被夾住了。還好夾住的是四個手指,要是隻夾住一個,那就不可收拾了。
吃罷晚飯,我們便匆匆往迴趕。八點鍾在“純真年代”書吧有個以圖森為主角的聚會。期間將放映一部圖森新近拍攝的電影。之後我們將就當代小說和電影與圖森開展一場交流,陳侗為此還聯繫了浙江大學的法語老師做我們的翻譯。麵包車在杭甬高速公路上飛馳。車廂裏一片黑暗。大家都累了,除了司機小王,其他的人都東倒西歪,有人還打起了婉轉的唿嚕。半夢半醒中,我看見坐在司機身後位置的圖森歪著頭,眼睛微閉,目光迷離,捉摸不透——這道冷漠如他的小說的目光,此刻會停留在哪裏呢?
三、杭州
晚上八點鍾,黑城、黃石、陳侗和我先期抵達“純真年代”書吧——它是書店和酒吧的不可解的混合體,並因此散發出一股酸甜的雞尾酒味道。關於圖森要來的英文海報已在門口貼出。但在書吧內部你絲毫看不出圖森要來的跡象。服務生們背著手站立著,神態像往常一樣從容。在三樓,兩位師傅在認真地調試錄像放映設備。將要放映的圖森電影名叫《溜冰場》。
人們陸陸續續走進書吧,他們當中有小有名氣的作家、大學教師和電影愛好者,他們三三兩兩優雅地坐在一起,並且開始交頭接耳。服務生把放在背後的手拿到了胸前,並且適時地走來走去。還有新聞記者(搞不懂他們是怎麽來的),其中一個男的,每隔一段時間就站起來,用攝像機掃視房間,攝像機把這次小範圍的聚會變成了公眾活動。還有浙江大學的法語老師,她帶來了一群法語係的年輕學生,他們正在耐心地等待這次難得的法語會話練習時刻的到來。還有文學青年,他們是最安靜的,坐在最不顯眼的角落裏。所有的人都像是來參加一場圖森的筵席似的。哦,還有三位長得極像圖森的老外,雙手托著肚子,站在樓梯口上東張西望了一會,最後走進了裏頭的那隻小房間。後來我們才知道他們與圖森無關,因為他們點了蠟燭,拍著手唱《happy birthday》,一遍又一遍。
影片叫《溜冰場》,法語對話,英文字幕。看這樣的電影就像看圖森本人,看不透。但是我能感受影片中的滑稽氣氛。主要的情節都發生在一個溜冰場上。溜冰場,這也許是人生尷尬處境的象徵,你得小心翼翼地僵硬地在上麵走路,這既讓人擔心又引人發笑。尷尬和困境,這也是圖森小說的一貫主題。《溜冰場》是圖森導演的三部影片中唯一不是根據自己的小說改編的,為拍這部電影他特地寫了電影劇本。
電影放到一半,圖森來了。有人帶頭鼓掌,引發了一陣還算熱烈的掌聲。掌聲催生了圖森的明星氣質。攝像機鏡頭對準了他。他向大夥點頭致意,然後款款入內,他的每一個動作都保持了不錯的鏡頭感和分寸感。隻是,他落座不久便陷入了法語係學生的小團體中,陷入了學生的對話練習預謀中。他們一副言談甚歡的樣子。我們隻好幹坐著,相互寒暄,間或認真地吃一顆瓜子。我們本來想讓晚上的聚會成為一次交流的場合,然而我預感這樣的願望又要化為泡影。因為從一開始起,我們就失去了對事情的控製,並且聽任偶然因素的擺布。
黑城決定為我們預想的和圖森之間的交流作最後一次努力。他把圖森從學生堆中領出來,帶到電視機前。大家靜一靜,黑城清清嗓子說,電影已經放完了,大家有什麽小說和電影方麵的問題,現在可以提出來,與圖森先生交流,浙大法語係學生為我們翻譯。
一個女孩走到前麵,問圖森:“現在有些作家喜歡寫一些讓人看不懂的小說,您怎麽看?”這個問題差點讓我噎著。問得很無知,也很不禮貌。圖森的迴答有點含糊其詞。圖森被認為是新小說派作家,而新小說給人們的印象是複雜難懂,但是圖森的小說並不難懂,至少在我們的眼裏並不難懂,就算難懂,那也不是什麽過錯。法語係學生在翻譯女孩這個問題的時候,黑城大聲地說,有這樣一個事實,在法國,圖森的小說,最多的一天曾經賣出五萬五千冊以上,可見並非難懂。另一個學生模樣的年輕人提出了第二個問題:“好的小說總是讓人感動,請問圖森先生,你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這個問題有點不著邊際,似是而非,讓圖森支吾了半天。也許他的迴答也有點閃爍其詞,法語係學生撓著頭皮,讓圖森再重複一遍。大家哄堂大笑。後來的幾個問題也是如此。整個兒就像一次蹩腳的記者招待會。
我坐的這張桌子緊挨著電視機,所以我能清晰地看見圖森的臉,這是一張深藏不露的臉。從他禮節性的迴答來看,他似乎把所有的提問者都當作了採訪他的記者。他的迴答充滿了外交辭令式的模稜兩可,充滿了逃避和躲閃。我問他來之前對中國有什麽印象,經過這二十多天的了解,現在又產生了哪些新的印象。他的迴答是,中國是他最嚮往的國度,現在他仍然處於深入了解的過程中。這樣的迴答當然無法使我滿意。後來,他坐到我的對麵,不過不是和我交流,而是在接受某電視台記者的採訪。他迴答的時候,十個手指用力地揉捏一顆瓜子,直到採訪結束,才“頗為藝術地”把那顆瓜子剝開。
晚上十一點,黑城對大家說,時間不早了,今天的聚會就到此為止吧。
我們走出純真年代。冬天的風迎麵襲來,我裹緊衣服,仍然覺得寒冷。路燈朝靜寂的大街盡頭延伸。我忽然想起圖森小說《浴室》結尾的話:“我得冒一種風險,一種破壞我平靜的抽象生活的風險。”是啊,我們的生活是一種沒有風險的生活,就像小說《照相機》裏所說的,它“沒有想像中的創傷、刺激”,它是“溫馴的,像每一刻過去的時間那樣溫和”。生活在別處,我們渴望另一種生活,渴望能拋開眼前令人不愉快的一切,渴望像讓-菲利普·圖森那樣去寫作,去遊曆,去拍電影,像一個真正的藝術家那樣去生活。可是,我們害怕過這種生活之前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害怕種種可能的風險。我們沒有勇氣。我們浮躁而懶惰。長久以來,我們以一種最正常不過的方式工作,吃飯,睡覺,每一步路都走得安分守己。讓-菲利普·圖森的到來給我們生活切開了一道淺淺的口子。可是,我們的心靈和肉體都具有良好的可鄙的自我癒合功能。當圖森離開我們的時候,當明天天亮的時候,我們從睡夢中醒來,發現一切又恢複如初。哦,為什麽是這樣的呢?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