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明嘉靖年間,倭寇受戚繼光打擊,從海上逃至長塗島,霸占了這口久旱不幹的水潭,直至兩年以後,被殺上島來的戚家軍剿滅。當地百姓從此把水潭稱作平倭井,並在井旁立一石碑,上書“抗倭碑”三字,石碑在七十年代毀於內亂,現在人們看到的是後來重修的。
在定海就聽說長塗島有一種奇特的糕點,叫倭井潭硬糕,原是漁民出海捕魚時充飢的幹糧,現在已成為有趣的土特產。倭井潭曾經開辦過好幾家硬糕廠,如今隻剩幾處硬糕作坊,其中最正宗的是“老萬順”硬糕店。這一天的午後,我跟隨著徐國文在一條僻靜的小巷裏找到了它。
“老萬順”硬糕店主人叫林玉揚,是一位厚道的老漢,他的祖先一百五十年前為了生計從浙江黃岩遷徙到島上,一齊帶來的是祖傳的硬糕手藝。林玉揚是第五代。1985年,他給自己的硬糕店掛上了“老萬順”的招牌,但是這時硬糕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從八十年代開始,海裏的魚越捕越少,漁民的船越開越遠,出海的時間越來越長,木帆船被鋼質漁輪代替,硬糕不再是漁民的糧食,代之的是更為新鮮可口的食物。倭井潭硬糕已成為過去歲月的迴憶,一種笨重、價格低廉的紀念品。
這是一個古樸的家庭作坊,屋簷低矮,分前後兩個小開間。前開間裏,兩米多高的烘灶依牆而築,灶前堆著煤塊和烘篩。我進門的時候,男女主人正在後開間忙碌著,男主人林玉揚在和粉,女主人一次次麻利地把和好的粉盛進糕框裏,用竹刀壓實、削平,切成一般大小的小方塊。四周的牆壁上,掛著沙篩、糕筷等各種工具。地上放著幾隻大缸,盛著白糖、花生粉、糯米粉。另一側壘著一箱箱做好的硬糕。主人用印有“老萬順硬糕”字樣的白紙把五塊硬糕紮成一封,然後按照每封九角的價格出售給二道販子,利潤相當微薄。老夫妻在作坊裏日夜勞作,每隔一段時間坐輪船去寧波選購原料,再乘長途汽車去黃岩購進竹篩——在黃岩,硬糕已經絕跡,但是還留著做硬糕的工具——一年下來,大概可以賺萬把塊的辛苦錢吧。
老漢有兩個兒子,在小島上開服裝店。服裝店生意冷清,但是孩子寧可閑著,也不願呆在作坊裏,更不願出海捕魚去。老漢一心想教兒子學做硬糕,但是兒子沒興趣。有戶人家送孩子過來,想出錢學這門手藝,老漢想了想,迴絕了。
“這可是祖上傳下來的啊。”老人說。對硬糕,他有一種固執的虔誠,因為它是祖傳的,是一門養活了幾代人的手藝。這門手藝將要在他這一代失傳。他做的活精巧而熟練,身上有著祖宗傳給他的執拗的氣力。
臨走時,我買了三十餘封硬糕,從中取出一塊,放進嘴巴裏狠命地咬,咬了半天它仍紋絲不動,像一塊又冷又硬的石頭。後來我終於聽見嘴巴裏發出“咯嘣”一聲,然後兩排牙齒開始發麻。不好,可能牙齒崩掉了。仔細檢查才發現牙齒尚完好,那塊被我咬濕了的硬糕,出現了一道小小的、幾乎看不見的口子。
整個下午,黃書記都在開會。徐國文去看望他生病住院的母親。我獨自跑到碼頭,尋找徐國文所說的那種小木船。
碼頭上空空蕩蕩的。海風在輕輕吹著,渾濁的海水在輕輕地拍打著碼頭。這是一個非常細長的港口,緊緊地夾在兩座島嶼——大長塗島和小長塗島——之間。海麵上看不見一艘漁船。
“怎麽看不見漁船?”我問一個賣硬糕的小販。
“都出去捕魚啦。”他說。
“傍晚迴來嗎?”我問。
“沒的準。”
我在一個係纜繩的大鐵樁上坐下。來了一艘小客輪,下了幾百個乘客。碼頭變得喧鬧起來,但是小客輪很快就開走了,碼頭也恢複了平靜。海麵上再也看不到船隻。天快黑的時候,我怏怏地迴到了旅館的房間。
傍晚,黃書記打電話過來,讓我去吃晚飯。縣裏的一幹人還在,包括那位頭麵人物。晚宴依然熱鬧而漫長。我仍然早早退席,獨自來到街上。
風從海上刮過來,冷而潮濕。七點多一點,街上就已寂寥無比。行人很少。兩個七八歲的小孩在街旁追逐著,很快就消失在街角不見了。沿街的店鋪大都關著。從一間美發室射出來的燈光照亮了狹窄的路麵。飯館的門大都開著,但是很少有顧客,有位上了年歲、打扮香艷的老闆娘倚在門口,慢騰騰地嗑著瓜子。在群建路和文衛路的交叉口擺著許多水果攤,但是很久都無人光顧。風很大,淹沒了所有的聲音。
我迎著風,一直步行到碼頭。碼頭很黑,分不清哪裏是海,哪裏是陸地,你隻能感覺到那片又厚又稠的黑暗,像一堵牆擋在前邊。我注視著黑暗中的大海,慢慢地發現了一處光亮。我朝它走近,發覺那裏停著一艘輪船,柔和的光從圓形的窗戶裏發散出來,像空氣一樣沉墜到波光鱗鱗的海麵上。船上響著音樂,但是看不見人影。我恍若在夢中,腦袋好像浸泡在海水裏。我怎麽會遠離家鄉,來到這裏,來到這座完全陌生的小島上?
明天就是星期六了。從長塗出海好像非常困難。大家都忙忙碌碌,而我卻像一個無聊的到處找樂的流浪漢。也許,我應該迴到定海,然後再想辦法。阿堅會陪我去嵊泗列島。有他陪著,出海也許會容易些。
1997年12月6日
一陣敲門聲把我從睡夢中驚醒。旅館老闆娘在門外大聲叫喊:“林同誌!林同誌!”她喊了幾聲,用鑰匙把門打開。我欠起身。“林同誌,對不起,忘了喊醒你,已經六點二十五分了。”
去高亭的早班輪船再過二十分鍾就要開了。我趕緊穿衣起床,幸好昨晚臨睡前就已把行包準備好了。我臉也不洗,拎起背包就往外沖。三輪車載著我來到碼頭,輪船汽笛剛剛拉響。我買了船票,箭一樣躍上船。
船上像擁擠的集市。通往船艙的走道兩側擠滿了黑黝黝的漁民,腳跟前放著盛滿魚貨的籮筐。他們一臉雜亂的鬍子,眼巴巴地望著擠過走道的人們。天色還未亮透,船艙裏黑乎乎的,晃動著數不清的腦袋。我在角落裏找了個座位。女人尖細而刺耳的聲音此起彼伏。有個小孩在啼哭。到處都坐著頭發淩亂的人,有坐著的,有躺著的。男人們抽著紙菸,吐出一團團煙霧。地板濕漉漉的,粘滿了痰。一位老人擤了一手的鼻涕,滿不在乎地把它擦在座位的底部。我朝他瞧瞧,他也朝我瞧瞧。
我拎起背包,衝出船艙。也許有更幹淨點的地方吧。我跌跌撞撞地往外擠,目光搜尋著穿藍色製服的船員,搜尋著昨天遇到的那位彬彬有禮的先生。我找遍了每一個角落,但是一無所獲。我乘的是另一艘輪船。
船已經啟航了,我迴到船艙,胡亂找個位置坐下。我從前麵的一個圓形玻璃窗口望出去,看見了船頭的甲板。一位西裝革履的中年男子顫顫巍巍地爬上甲板,胳膊被七八隻手攙扶著。我定睛一看,發覺他就是我昨天吃飯時看到的那位頭麵人物。他在爬往哪裏呢?
迴到定海,我給黃書記打了個電話,告訴他我已迴到定海了。
</br>
在定海就聽說長塗島有一種奇特的糕點,叫倭井潭硬糕,原是漁民出海捕魚時充飢的幹糧,現在已成為有趣的土特產。倭井潭曾經開辦過好幾家硬糕廠,如今隻剩幾處硬糕作坊,其中最正宗的是“老萬順”硬糕店。這一天的午後,我跟隨著徐國文在一條僻靜的小巷裏找到了它。
“老萬順”硬糕店主人叫林玉揚,是一位厚道的老漢,他的祖先一百五十年前為了生計從浙江黃岩遷徙到島上,一齊帶來的是祖傳的硬糕手藝。林玉揚是第五代。1985年,他給自己的硬糕店掛上了“老萬順”的招牌,但是這時硬糕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從八十年代開始,海裏的魚越捕越少,漁民的船越開越遠,出海的時間越來越長,木帆船被鋼質漁輪代替,硬糕不再是漁民的糧食,代之的是更為新鮮可口的食物。倭井潭硬糕已成為過去歲月的迴憶,一種笨重、價格低廉的紀念品。
這是一個古樸的家庭作坊,屋簷低矮,分前後兩個小開間。前開間裏,兩米多高的烘灶依牆而築,灶前堆著煤塊和烘篩。我進門的時候,男女主人正在後開間忙碌著,男主人林玉揚在和粉,女主人一次次麻利地把和好的粉盛進糕框裏,用竹刀壓實、削平,切成一般大小的小方塊。四周的牆壁上,掛著沙篩、糕筷等各種工具。地上放著幾隻大缸,盛著白糖、花生粉、糯米粉。另一側壘著一箱箱做好的硬糕。主人用印有“老萬順硬糕”字樣的白紙把五塊硬糕紮成一封,然後按照每封九角的價格出售給二道販子,利潤相當微薄。老夫妻在作坊裏日夜勞作,每隔一段時間坐輪船去寧波選購原料,再乘長途汽車去黃岩購進竹篩——在黃岩,硬糕已經絕跡,但是還留著做硬糕的工具——一年下來,大概可以賺萬把塊的辛苦錢吧。
老漢有兩個兒子,在小島上開服裝店。服裝店生意冷清,但是孩子寧可閑著,也不願呆在作坊裏,更不願出海捕魚去。老漢一心想教兒子學做硬糕,但是兒子沒興趣。有戶人家送孩子過來,想出錢學這門手藝,老漢想了想,迴絕了。
“這可是祖上傳下來的啊。”老人說。對硬糕,他有一種固執的虔誠,因為它是祖傳的,是一門養活了幾代人的手藝。這門手藝將要在他這一代失傳。他做的活精巧而熟練,身上有著祖宗傳給他的執拗的氣力。
臨走時,我買了三十餘封硬糕,從中取出一塊,放進嘴巴裏狠命地咬,咬了半天它仍紋絲不動,像一塊又冷又硬的石頭。後來我終於聽見嘴巴裏發出“咯嘣”一聲,然後兩排牙齒開始發麻。不好,可能牙齒崩掉了。仔細檢查才發現牙齒尚完好,那塊被我咬濕了的硬糕,出現了一道小小的、幾乎看不見的口子。
整個下午,黃書記都在開會。徐國文去看望他生病住院的母親。我獨自跑到碼頭,尋找徐國文所說的那種小木船。
碼頭上空空蕩蕩的。海風在輕輕吹著,渾濁的海水在輕輕地拍打著碼頭。這是一個非常細長的港口,緊緊地夾在兩座島嶼——大長塗島和小長塗島——之間。海麵上看不見一艘漁船。
“怎麽看不見漁船?”我問一個賣硬糕的小販。
“都出去捕魚啦。”他說。
“傍晚迴來嗎?”我問。
“沒的準。”
我在一個係纜繩的大鐵樁上坐下。來了一艘小客輪,下了幾百個乘客。碼頭變得喧鬧起來,但是小客輪很快就開走了,碼頭也恢複了平靜。海麵上再也看不到船隻。天快黑的時候,我怏怏地迴到了旅館的房間。
傍晚,黃書記打電話過來,讓我去吃晚飯。縣裏的一幹人還在,包括那位頭麵人物。晚宴依然熱鬧而漫長。我仍然早早退席,獨自來到街上。
風從海上刮過來,冷而潮濕。七點多一點,街上就已寂寥無比。行人很少。兩個七八歲的小孩在街旁追逐著,很快就消失在街角不見了。沿街的店鋪大都關著。從一間美發室射出來的燈光照亮了狹窄的路麵。飯館的門大都開著,但是很少有顧客,有位上了年歲、打扮香艷的老闆娘倚在門口,慢騰騰地嗑著瓜子。在群建路和文衛路的交叉口擺著許多水果攤,但是很久都無人光顧。風很大,淹沒了所有的聲音。
我迎著風,一直步行到碼頭。碼頭很黑,分不清哪裏是海,哪裏是陸地,你隻能感覺到那片又厚又稠的黑暗,像一堵牆擋在前邊。我注視著黑暗中的大海,慢慢地發現了一處光亮。我朝它走近,發覺那裏停著一艘輪船,柔和的光從圓形的窗戶裏發散出來,像空氣一樣沉墜到波光鱗鱗的海麵上。船上響著音樂,但是看不見人影。我恍若在夢中,腦袋好像浸泡在海水裏。我怎麽會遠離家鄉,來到這裏,來到這座完全陌生的小島上?
明天就是星期六了。從長塗出海好像非常困難。大家都忙忙碌碌,而我卻像一個無聊的到處找樂的流浪漢。也許,我應該迴到定海,然後再想辦法。阿堅會陪我去嵊泗列島。有他陪著,出海也許會容易些。
1997年12月6日
一陣敲門聲把我從睡夢中驚醒。旅館老闆娘在門外大聲叫喊:“林同誌!林同誌!”她喊了幾聲,用鑰匙把門打開。我欠起身。“林同誌,對不起,忘了喊醒你,已經六點二十五分了。”
去高亭的早班輪船再過二十分鍾就要開了。我趕緊穿衣起床,幸好昨晚臨睡前就已把行包準備好了。我臉也不洗,拎起背包就往外沖。三輪車載著我來到碼頭,輪船汽笛剛剛拉響。我買了船票,箭一樣躍上船。
船上像擁擠的集市。通往船艙的走道兩側擠滿了黑黝黝的漁民,腳跟前放著盛滿魚貨的籮筐。他們一臉雜亂的鬍子,眼巴巴地望著擠過走道的人們。天色還未亮透,船艙裏黑乎乎的,晃動著數不清的腦袋。我在角落裏找了個座位。女人尖細而刺耳的聲音此起彼伏。有個小孩在啼哭。到處都坐著頭發淩亂的人,有坐著的,有躺著的。男人們抽著紙菸,吐出一團團煙霧。地板濕漉漉的,粘滿了痰。一位老人擤了一手的鼻涕,滿不在乎地把它擦在座位的底部。我朝他瞧瞧,他也朝我瞧瞧。
我拎起背包,衝出船艙。也許有更幹淨點的地方吧。我跌跌撞撞地往外擠,目光搜尋著穿藍色製服的船員,搜尋著昨天遇到的那位彬彬有禮的先生。我找遍了每一個角落,但是一無所獲。我乘的是另一艘輪船。
船已經啟航了,我迴到船艙,胡亂找個位置坐下。我從前麵的一個圓形玻璃窗口望出去,看見了船頭的甲板。一位西裝革履的中年男子顫顫巍巍地爬上甲板,胳膊被七八隻手攙扶著。我定睛一看,發覺他就是我昨天吃飯時看到的那位頭麵人物。他在爬往哪裏呢?
迴到定海,我給黃書記打了個電話,告訴他我已迴到定海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