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師生二人遊了城隍山。上城隍山的一節,還是讓我們直接看看胡先生的迴憶文吧:


    久聞“立馬吳山第一峰”的城隍山,聽說如今已能以汽車代步上山了。我雖多次到過杭州,卻從未登過此山。據豐先生告訴我,過去城隍山上庵、廟、觀、祠,鱗次櫛比,星相醫卜,百耍雜陳,是一個雅俗共賞的去處。先生知道我沒有去過,欣然助興,說是解放幾十年來,自己也未曾上去過,於是我們決定上吳山。


    3月28日晨,我們在工人路後麵車場上,叫了一輛三輪汽車。司機是位熱心而健談的人。車開動不久,就和我們交談了:“兩位是上海來的嗎?”我迴答:“是的。”“這位老爹爹是教授,是藝術家芽選”司機操著帶紹興音的杭州官話,似有八成把握地說。


    豐先生和我都被這突如其來的一問,感到一驚。自忖未到城隍山,先碰到“相麵司機”了,杭州畢竟“人傑地靈”。再一想,相麵先生也得先對準你的麵孔看一看,然後再發表議論,然而我們的這位“相麵司機”連頭也沒有迴過一次,已能未相先知,實在驚人。驚訝之餘,總得問個明白:“同誌!你是怎麽知道的呢?”司機仍未迴頭,風趣地說:“我一看就看出來了。”說話時他擺動著頭,抿嘴向前方的反光鏡:“麵容慈祥,不用介紹,看得出是位有修養、有知識的長者。”隨後又補上一句:“我猜對了吧!”“對!”我佩服這位談吐不俗、“善觀氣色”的司機同誌,就毫無保留地把我們的“老爹爹”名字告訴了他。並約略地迴答了類似他所說的一些話。


    司機同誌聽了連連說:“豐子愷,老先生,是畫家,知道知道,我還讀過老先生的作品,看過老先生的畫。我說嘛,是好人嘛。老先生挨鬥的事,我們杭州早已知道了。”還緩緩勸慰:“老爹爹千萬不要難過呀!”豐先生報以親切的微笑,並說:“不難過,謝謝你,同誌,你是個好心腸的人呀!”


    當車子開到吳山腳下,爬不到十公尺的山坡,忽然不動了。司機同誌用盡力氣,踏足油門,卻無濟於事。他建議:“讓空車開上山去等候,委屈你們步行上山。”我看這山倒是不高,充其量五六十公尺而已。隻得“下定決心,不怕犧牲”了。我攙住豐先生,沿著盤山公路而上。豈知隻轉一個彎,豐先生已經走不動了,看來已無法“排除萬難”了。先生就近揀了一塊幹淨的山石,坐了下來,揮手叫我一個人上去。這真是乘興而來,掃興而終。早知開不上山,我們也不來了,我也決定不遊。不過,我還得把已經上山去的汽車叫迴來,又得像孫悟空劃圈圈那樣,叮嚀先生不要離開寸步。然後擇短坡,選近路,迅速爬上山頂。不是我誇口,這樣的小山丘,不需十分鍾,一下子就能到達頂峰,可是我們的先生卻寸步難行。年歲不饒人,當然是一個原因。但是,“動亂”給他帶來的摧殘,也顯出了惡果。


    司機同誌見我一個人上山,忙問:“老爹爹呢?”聽到情況之後,司機頓時露出內疚形色,“怪我太粗心,我沒想到車上坐一個人也許能開上來。現在我開車下去,一定要把老爹爹接上來。”說著,就跨進汽車,往下開去。不多時,豐先生果然被他接上來了。我敢肯定,這位司機同誌能把豐先生接上山來,準是費了一番感人的口舌才行哩。


    此時的城隍山,星相醫卜、庵、廟、觀、祠早已蕩然無存,隻是掃不掉的大自然風光,依然是那麽嫵媚。此處居高臨下,一覽無遺,確也不枉此行。其他的舊址遺蹟,先生也有所指點,但已不甚記憶,倒是那位陌路知己──汽車司機,給了我良好的印象,至今記憶猶新,可惜在我們歸途話別之際,漏了請教他的尊姓大名。迴想起來,是件憾事。卻似:


    新朋到處喜相逢,天下何人不識君。


    3月29日,爸爸在胡先生的陪同下,居然訪問了一位朋友。我們還是來看看胡先生的記載,更為詳盡生動:


    這次遊杭,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豐先生專門關照,不作任何應酬性的交往。他事先告訴甥女軟姐,要她務必遵守。因此在杭期間,並無人訪和訪人之苦。不過有一人倒例外,那就是先生的多年老友、浙江大學教授、當時也“靠邊”在家的鄭曉滄先生。鄭先生曾留學美國,研究教育學,早在抗戰前,豐子愷先生和鄭先生已結成莫逆之交。1938年,豐先生受聘浙大任藝術指導,還是竺可楨校長通過鄭曉滄先生的轉邀的。豐先生和鄭先生作詩贈詞,相互唱和,亦很頻繁。其中有豐子愷先生的《浣溪沙·慰曉滄》:


    蒼狗白雲不可憑,水光山色與人親,詩人老去惜餘春;


    滿架圖書都解語,一庭風月最關情,誰言寂寞養殘生。


    8月29日上午,我們乘公共汽車,來到湖邊少年宮下車,在龍遊路的一座小花園住宅門首,我們撳了電鈴,遲遲來開園門的,是同宅鄰居,一位上了年紀的婦女。她見我問的是鄭家,表情不甚活絡,生硬地迴說:“鄭家沒有人。”我們管自跨進院子,又說:“請問,鄭家什麽時候有人?”答:“不知道。”再問:“鄭家可能到什麽地方去了?”我們的意思,如果是去買東西,或者在近處,很快就會迴來的,就等一會再說。可是鄰居的迴答,仍是三個字“不知道”。不知怎的,後來倒又有氣無力地補上一句:“說是到西山公園賞牡丹去了。誰知道他們有介好興致。”她對我們如此冷淡,是不是鄭先生也有過什麽“反動學術權威”的“罪名”,因而對鄭先生的客人,也來一個劃清界線呢?實在令人不解。


    鑒此,豐先生說:“留張字條,我們走吧!”我在筆記簿上撕下一頁白紙,先生寫了“來訪未晤”的話,我也沒有認真注意,見最後卻寫了“弟今晚迴滬”等語,倒使我愕然,趕緊提醒他:“我們買的火車票是後天的呀!”先生笑笑說:“我曉得,按曉滄的脾氣,如果我寫了後天,他明天能不來迴訪嗎?”我這才恍然大悟。後來,在我們迴到上海不久,豐先生在杭州的親戚朋友,才知豐先生已到過杭州,有的寫信來埋怨豐先生,為何不早點告訴他們。杭州一家很大賓館的一位負責人,就來信說:“先生為什麽不住到我的地方來,我是不怕的。”來信中就有曉滄先生的“責怪”信。兩位老友,此後再也沒有謀麵機會。


    3月30日,爸爸在軟姐家又住了一天,次日才迴上海。他在那兒寫了一些字留作紀念。胡先生這篇文章的最後一段是這樣寫的:


    天朗氣清,明窗淨幾,豐先生興致極好,一共寫了八件行書。其中一紙橫批,寫的是豐子愷先生的父親斛泉公《掃墓竹枝詞》,共計224字。行筆流暢,一氣嗬成。字字流麗,筆筆剛健,甚是優美。竹枝詞是滿姑指定的內容,書成之後,老姐弟共同朗讀七十年前父親的作品,雅趣橫生。


    為軟姐、維賢兄寫的是一張立軸,一副對聯;我的兩個侄兒,一個叫克祥,剛巧在杭州出差,一個叫建祥,正在浙大讀書,兩人也意外地獲得先生墨寶各一件,高興極了;再有一張橫批,是先生叫我寄給青海的大兒子易強的。我當即在杭州寄出。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和爸爸豐子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豐一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豐一吟並收藏我和爸爸豐子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