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胡治均先生迴憶,爸爸曾到日月樓對馬路戚叔玉先生家去寫工農兵詩選。究竟是送全國展出那次還是上海展出的那次,不得而知了。


    最憶是杭州


    盡管結論莫名其妙,令人不快,但爸爸畢竟獲得了人身自由。1972年12月30日才得到這消息,爸爸已經蠢蠢欲動了。第二年春天,他就來到了杭州。


    致新枚的51封信中屢屢提到要去石家莊,為什麽突然想起了要去杭州?爸爸在1972年5月19日的信中是第一次提到想去杭州:


    此間清和四月,柳絮已盡。窗外一片綠蔭。我很盼望初秋到杭州去一下,到石家莊去一下。


    在1972年9月26日的信中又一次提到。由石家莊改為杭州:


    看來不久我可到石家莊,或你們來探親。如果我嫌路途勞頓,不如把路費給你們作自費探親之用。(吟按:當時有規定,如夫婦已團聚,4年可公費探父母一次。沒到4年就要自費。)我又想到杭州。


    1972年5月9日提到想去杭州,可能是因為那季節使他想起了馬一浮先生在抗戰期間寫的詩句“清和四月巴山路,定有行人憶六橋。”爸爸也懷念起杭州的蘇堤六橋來了。


    同年9月26日又提到杭州,而且提得比較具體,我估計有兩個原因:一是過了六七年囚禁般的生活,十分嚮往三秋桂子十裏荷花的杭州;二是自己覺得體力不支,有餘年無多的預感,想見見住在杭州的親姐姐,而新枚好毛畢竟年輕,可以到上海來探親。


    那時我們都要上班,要陪同曾經是“牛鬼蛇神”的父親出門而請假,是不會被批準的。幸而胡治均先生有空。他反正已被降職為抄火表的工人,每月隻要完成抄表的任務,就沒事了。於是由他陪同爸爸去杭州。


    那是1973年3月。在杭州逗留了約六天。胡先生1987年在《西湖》雜誌8月號上發表了《西湖憶遊》一文迴憶其事。今摘錄幾段如下:


    豐子愷先生最後一次赴杭,是在1973年3月下旬。……除了上海,杭州可說是豐子愷先生的第二故鄉。……滿姑是豐先生的三姐……我們這迴在杭州見到她的時候,已是八十多歲的白發老太了。滿姑家的房子,原住三間,“文革”開始,給革去了一間,留下一大一小。俗語說“有屋住千間,無屋住一間”,從知足角度看,倒也可以。如今後麵小間留給豐先生作客邸。(吟按:胡先生到親友家住,早來晚去。)婿維賢是教文科的,好書滿架,也說得上“室雅何須大”。這前間,倒是個“開窗見山”風景優美的好住處,打開南窗,正前方的寶石山,不偏不倚,剛好映入窗框之中,保俶塔、初陽台伸展在綠蔭叢中,悠揚的簫聲笛韻,自黃龍洞邊的戲曲學校陣陣傳來,猶如一幅立體山水畫,天然大盆景,真美!


    酒後飯飽,豐先生時而臨窗眺望。一次,他偶然低頭俯視,見樓下一株桃花,正滿放一樹,便連聲說:好看,好看!在我這個俗子凡夫看來,它不過是一株單瓣的、淡紅色的極其普通的桃花,有什麽值得讚賞的呢。我禁不住問:“重瓣的不更好看嗎?可是先生卻搖頭說:“不好看,這種重瓣桃花,濃妝艷抹,嬌柔做作,東栽西接,全憑花匠之意,人為生長,呆頭呆腦的,有什麽好看。”繼而,豐先生指著樓下的那株桃花說:“你看,她開得多麽茂盛,多麽豪放,多麽自在呀!她具有天然美。”


    接著,先生慢慢離開窗口,移步來到藤椅上坐下,一麵吸著紙菸,一麵想起了當年在上海長樂村居處,日月樓下,也有過這樣一株淳美的桃花,也許是受到主人的株連,不知什麽時候,桃花的命也被革去了。


    3月26日,爸爸和胡先生僱船遊湖。———據此日期,他們很可能是24日赴杭(當時火車不像現在這麽快),25日休息一天。


    西湖是每個到杭州的遊客必去的地方。但爸爸對西湖太熟了。隻想泛舟,沒有目的地。胡先生叫船女劃到花港觀魚。他知道老師崇拜馬一浮先生,總想去看看馬先生蔣莊的故居吧。胡先生文中說:


    解放後,著名高士馬一浮先生,受到黨和國家的關懷和尊敬,讓他住在這裏著書立說,頤養天年。周總理十分推崇馬老先生,五十年代曾有位國賓來杭,周總理鄭重向他介紹,說馬老先生是我國當代理學大師。豈知“紅衛”軍興,一些“小將”“司令”無視黨和國家政策,竟將八十高齡的馬一浮先生攆出蔣莊,不久含冤去世。(吟按:關於此事,另有一說。)


    過去豐子愷先生每到杭州,必來蔣莊探望這位長者。我本想趁這次遊湖之機,陪豐先生到蔣莊憑弔馬老先生的故居,但是,在我們走到花港觀魚的禦碑亭附近時,豐先生忽然停步不前,搖搖手對我說:“我不去了,你去看一看就來,我在此等你。”隨後先生又自言自語說:“人已不在世了,看又何益。”聲調甚是含糊。我怕先生為此感傷,就不敢勉強,在附近有條石凳的地方,讓他坐定。然後獨自走到蔣莊門口,在湖邊石級上,當年馬老先生洗硯處,佇立沉思:豐子愷先生還在學生時代,由於老師李叔同的關係,已經拜識了馬一浮先生,豐先生十分敬重馬老先生的道德文章,數十年如一日,始終把馬老先生尊為自己的師長,如今蔣莊已是人去樓空,感慨一定很深。……


    後來,他們想直接迴湖濱去吃酒了。豈知船女是個一板三眼的人,說是他們買的票規定遊程,還有三潭印月、湖心亭,要到孤山上岸才算結束。胡先生表示情願放棄,也不行。於是隻得去三潭印月。胡先生文中說:


    這三潭印月的景色,雖亦十分宜人,但是對一心想迴湖濱吃酒的我倆來說,已無多大吸引力,好比走馬看花,一掠而過。行不多久,來到“曲徑通幽”的洞門處。四個字乃是康有為的原跡。豐先生至此駐足不前,好像在找尋什麽東西似的。“喏,喏!就在這裏。”豐先生指著路的北麵說:“這裏過去有一座三角亭,亭上有一副對聯,寫得很好,是寫實景的。”說著,他就隨口吟了出來:


    憶故鄉亦有仙潭,看一樣湖光,添得石橋長九曲。


    到此地宜邀明月,問誰家秋思,吹殘玉笛到三更。


    豐先生說:“我年輕的時候,常來這裏讀書寫生,非常歡喜這副對聯,因此至今仍能隨口背詠。抗戰勝利後重遊杭州時,已不見此對聯,據說被日本軍閥盜去了。不久,三角亭也不存。”先生恐怕我記不住,就拿我手中的遊覽圖,一字不漏地把聯句寫在上麵,後麵還註明“清俞樾撰並書”的字樣。經豐先生對我說明之後,我才知道俞樾就是當代紅學家、詩人俞平伯先生的先人。這張西湖遊覽圖,有了豐先生的親書題字,更加珍貴,至今我仍把它小心地保存著。


    3月27日清晨,師生二人來到了靈隱,在冷泉亭旁茶室裏揀上一個鬧中取靜的座頭,品嚐闊別已久的西湖龍井茶,欣賞這個“劫中桃源”。太陽漸漸升高,到遊人越來越多時,他們就本著“人取我棄”的精神,退出茶室,離開了靈隱。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和爸爸豐子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豐一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豐一吟並收藏我和爸爸豐子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