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沒有出遊。可能是忙於譯《源氏物語》的關係。


    1965年11—12月,新加坡廣洽法師迴國觀光,到上海來看爸爸,同遊蘇州、杭州。


    杭州是爸爸常去的地方。有時一年去幾迴。每到杭州,總是去蔣莊訪問馬一浮老先生。其他和田錫安、黃鳴祥、沈本千等老同學也常相往來。


    1966年3月,爸爸和媽媽帶了華瞻哥的長女南穎遊紹興、嘉興、南潯、湖州、菱湖。這是爸爸一生中最後一次出遊了。下半年就受到浩劫之浪的衝擊,9年後離世。


    外公紙


    我箱子裏珍藏著一疊小小的宣紙片,長約二寸,寬約三四寸,是爸爸用畫畫寫字廢棄的宣紙裁成的。這種紙在我們家裏有一個特殊的名稱,叫做“外公紙”。


    提起這種“外公紙”,我總是嘆佩弄文舞墨的爸爸竟也如此善於安排日常生活。一般藝術家似乎總是給人以不修邊幅或生活零亂的印象。爸爸卻不然,他的生活雖然樸素,卻是有條不紊,而且善於採取合理的措施。“外公紙”便是其中的一種。


    作畫寫字時廢棄的零星紙,爸爸從來不丟掉,總是把它們裁成小片,疊成一疊,收藏著備用。這種紙的用途可多呢。可以擦調色盤,可以試筆,可以吸水。所以爸爸給畫上色時,桌上常備這種紙。


    那麽這種紙為什麽被稱為“外公紙”呢?原來這種紙在和外孫共同進餐的食桌上也有它的妙用。爸爸經常帶一疊在身邊,給當時還掛鼻涕的孫輩們擦鼻子用,或者給他們在用餐時抹桌子擦碗筷揩手用。要知道:那時還沒有發明餐巾紙啊!


    外孫們小時候經常來外公家。喜歡作樂的外公也時常帶他們上館子或者去外地遊玩。一到吃飯的時候,老老小小在桌前坐下來,外公總是及時地掏出這種紙遞過去。孩子們習慣了,認為這種紙是外公專有的。有時外公還沒來得及把紙拿出來,就有人喊著:“外公,紙!”


    這樣一喊,外公就笑嘻嘻地掏出紙來。漸漸地,“外公,紙!”也就變成了“外公紙”這一名稱。


    這種“外公紙”上,常有一些作畫打草稿用的木炭條痕跡,有時還寫著幾個不完整的字,甚至會出現一隻燕子或人的身軀的一部分。


    用“外公紙”比用抹布更吸水,比抹布更幹淨,隻用一次就丟,很衛生。我也很喜歡用,有時也向爸爸討“外公紙”。外公紙源源不斷地產生,我們當時卻不懂得珍惜它。如果不讓“外公紙”裁碎,即使是畫壞了寫壞了的,留下來做個紀念也不錯啊!


    有人認為,名畫家是下筆成畫,不可能廢棄。爸爸並非這樣。不知是他對自己要求高,還是每天畫的畫寫的字實在太多,總會產生一些“外公紙”,當然其中也包括他習字的紙。爸爸到老也不放棄臨摹自己喜歡的字帖。


    如今我箱中還保留著的最後一疊“外公紙”,我再也捨不得用它了。但使用“外公紙”的習慣已經養成。我畫畫寫字後,也把廢棄的紙留下來供畫桌上使用。至於給外孫輩們擦嘴擦鼻子的“外公紙”,早已被餐巾紙代替了。其實,“外公紙”就是餐巾紙的先驅!


    我起初以為“外公紙”是“日月樓”時期的產物。其實,爸爸去世後,據蓉哥哥迴憶,這玩意兒早就有了。


    1925年後,平屋修複了,蓉哥哥也常去玩。有一次她發現平屋運動具柱子上掛了一疊疊柔軟而吸水的紙片,下麵放著一隻竹簍。她問了寶姐,才知是給孩子們揩鼻涕用的。那時孩子太多,母親照顧不過來。到了冬天,小的幾個經常拖鼻涕,處理鼻涕的唯一方法就是用棉襖袖口擦一下。所以棉襖袖口永遠是亮晶晶的。爸爸看到了這一情況,才設了“外公紙”。


    由此可見,“外公紙”已有30年的曆史了!


    阿咪


    養貓是我家祖輩遺留下來的傳統。據爸爸文章中說:


    “大家吃過夜飯,父親才從地板間……走到廳上來晚酌。桌上照例是一壺酒,一蓋碗熱豆腐幹,一盆麻醬油,和一隻老貓。父親一邊看書,一邊用豆腐幹下酒,時時摘下一粒豆腐幹來餵老貓。”


    緣緣堂時,我家也一直養貓。隻有抗日戰爭初期,保命要緊,哪裏還顧得上養如今所謂的“寵物”。不過安定下來不再受警報騷擾後我家還是養過貓。勝利後迴到江南,在杭州租屋定居,可愛的貓又出現在我們家中。爸爸有《白象》和《貪汙的貓》記其事。建國後,在福州路是否養貓,我記不起來。但遷入日月樓後,養貓的傳統又恢複了。我家養了不止一代貓。爸爸去世我家遷至漕溪北路後也養過好幾隻貓,最後以父母子三貓先後從13樓失足墜下死亡告終。從此我家也終止了養貓的傳統曆史。


    養“寵物”是家庭中自娛,一般不會發生什麽涉及他人的大問題,更不可能發生政治問題。可是日月樓養的“阿咪”竟發生了重大的政治問題。關於這,我將在以後的一章中交代。之所以在“新中國時期”這一章中專為貓開闢專節,那是因為禍根種在太平時期!往事不堪迴首,不談了。


    白頭今又譯“紅樓”


    還是來談談有意義的事吧。


    從1961年8月開始,爸爸全身心地投入了日本古典巨著、世界最早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的翻譯工作。《源氏物語》的內容略有點像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原著是古文,在日本有好幾個現代語譯本。爸爸翻譯時以古文本為基礎,參照各個現代語譯本。為了選擇用哪種文字風格來翻譯,他考慮良久。最後決定使用現代白話文參照《紅樓夢》《水滸》的風格。我是爸爸的譯文的第一個讀者。爸爸要我敞開思想提意見,我也就不客氣地提了一些。


    這部小說一共911000字,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約稿出版的。爸爸在翻譯的過程中,把進展的日期寫得清清楚楚:從開始準備到翻譯完畢,共四年一個月又二十九天。而從動筆到譯完,實際上隻有兩年九個月又一十八天。


    爸爸為了翻譯此書,填了一首《浣溪沙》:


    飲酒看書四十秋,功名富貴不需求,粗茶淡飯歲悠悠。


    彩筆昔曾描濁世,白頭今又譯“紅樓”,時人將為老風流。


    這部《源氏物語》直到爸爸去世後五年多才得開始陸續問世。出版社要我通校全稿並加注。爸爸確實教過我日文,緊接“文革”前我也譯過一篇沒發表的日文文章。可是要我通校《源氏物語》,那我絕對是沒有這能力的。我隻答應通讀抽校加注,後來還做了一張人物表。《源氏物語》總算於1980、1982、1983年分上中下三冊出齊了。


    我家第一台電視機


    1962年1月18日,爸爸受照顧,以450元買到了我家第一台電視機。那時的電視機是黑白的、電子管的,很龐大。而且不像現在這樣買來就可以看,必須去電視台接受“培訓”。我去了。在一個廳裏坐滿了人。上麵的教師教我們如何開機,如何調水平同步和垂直同步等等。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和爸爸豐子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豐一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豐一吟並收藏我和爸爸豐子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