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結婚時,爸爸想請梅蘭芳先生證婚。可是民望哥是基督徒,他不同意。後來終於請爸爸的好友謝頌羔牧師為他們證婚,在八仙橋青年會舉行了婚禮。寶姐生下第一個孩子時也還擠在亭子間裏,直到她工作的音樂學院編譯所分配給她一個汽車間,她家才搬過去。


    日月樓中日月長


    爸爸稿費收入多起來,口袋裏的錢又要“哇哇叫”了。爸爸想另外“頂”一處環境較好的房子。爸爸和寶姐商量,寶姐問爸爸頂房子要多少錢,錢是否已有準備。爸爸支吾說:


    “頂費6千塊錢……”


    “那你是否拿得出?”寶姐知道爸爸在錢的事上不會打算,17年前,次日要逃難了還沒準備好錢,全靠子女們把壓歲錢湊起來才夠開支。爸爸說:


    “我可以借內債。一吟有稿費,你媽媽有私房錢,還有華瞻,在美國待了幾年迴來,總有點錢吧。”


    寶姐聽爸爸說是要東借西湊,便反對頂房子。


    爸爸不大開心地對我說:“你寶姐反對我頂房。她一向是個做事穩健的人。我還是想頂。”


    作為爸爸未來的“債主”之一,我沒有反對。


    於是爸爸不聽寶姐勸告,還是托人覓屋。有一次,一位姓沙的女士做中介,幫我們在陝西南路39弄內找到了一幢房子,就在進弄第三家,門牌93號。即將最後談妥時,我和滿娘就到那附近去“觀察”。


    “啊,這裏斜對麵就是米店、藥房,還有花店!”


    花店對我們來說是從未見過的奢侈店。


    “喏,還有小吃店,淮海路口還有這麽大的食品商店、水果店、專賣收音機的商店和銀行!方便極了!空氣又好!”


    那地帶原是英租界,比四馬路“洋”多了。我們兩人好像到了外國似的興奮。迴家一一比劃給爸媽恩狗他們聽。


    可是,正當大家歡喜雀躍時,爸爸卻病了。病得不輕,是肺結核加肋膜炎。我也曾於1950年7月患過肺結核,可見福州路的房子空氣汙染實在太嚴重。


    爸爸住了醫院,抽了積水。房子已付了頂費,隻待我們搬進去。怎麽辦呢?


    “這樣吧,一吟你和恩狗先搬進去,我和你媽媽等我病好了再搬。”爸爸在病床上無奈地對我說。


    1954年9月1日,我和恩狗搬進了一生從未住過的西班牙式小洋房。前房客叫董太太,帶著一群孩子搬到了自建的三層閣樓上,一樓二樓全讓了出來。她丈夫在印尼。她怕丈夫有外遇,所以頂掉了房子馬上就要動身去印尼。這房子她已住了多年,對門前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


    “這木桃是我親手種的。還有這山竺、這紫荊,你們可要保護好啊!”好像託孤似的。


    那天晚上,我和恩狗決定吃一頓洋晚餐———麥片加糖,那時視這為珍品。我下廚。煮好端出來,恩狗馬上開始吃。


    “啊呀!鹹死了!”


    “什麽芽選”


    我恍悟:原來我放糖時錯放了鹽!那時我們愛吃糖,不像現在忌多吃糖。所以我還特地多放一點。


    次日,我們到後門口去刷牙。啊,藍色的天!綠色的樹!紅色的瓦!這麽好的環境!我們去醫院看望爸爸時,把自己美好的感受講給他聽。爸爸憔悴的臉上出現了笑容,但還是有幾分擔憂的樣子。


    “爸爸病快點好,早點來住吧!”我們安慰他。


    爸爸總算出院了!進門後第一句話是:


    “一吟!你寶姐的話是有道理的。我在醫院裏常想:這次如果我出不了院,就此走了,留下你們和這房子怎麽辦!”


    “爸爸別說這樣的話,你是吉人天相,不是平安的出院了嗎?這裏環境真好啊!”


    爸爸先不上樓,把床放在樓下,我也在樓下陪他。


    我把新屋的情況一一描述給爸爸聽。爸爸能起床走動時,我們就讓他搬到二樓去睡。他看到那室內陽台不僅有南窗,還有東南窗和西南窗,陽光充足,很高興。晚上又發現上麵有天窗,皓月當空。


    “好一座日月樓!”爸爸不禁脫口而出。


    接著,爸爸似乎又在思考什麽。忽然說:


    “日月樓中日月長!”


    “這好像是一句詩。”我順口說。


    “不,應該是一副對聯的下聯。那麽上聯呢……”


    爸爸苦苦思索,沒有想出合適的上聯。他把這事告訴了鄭曉滄先生和馬一浮先生。鄭先生為他撰了上聯“琴詩影裏琴詩轉”;馬一浮先生為他撰了“星河界裏星河轉”。爸爸把這上聯告訴了鄭曉滄先生,鄭先生也大加讚賞,說“星河界裏星河轉”宏偉壯麗,並表示自愧不如。


    於是爸爸決定用馬一浮先生的,並請求馬先生書寫。馬先生那時住在杭州,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長。他畢竟是大學問家。


    爸爸自己寫了“日月樓”橫披,和這對聯一起裱了,掛在陽台上。從那時開始,爸爸在日月樓度過了21個春秋,不算短。遺憾的是後9年遇上了史無前例的浩劫!不過,這前12年畢竟是幸福快樂的。


    耳目一新


    吃飽穿暖以後,就會想到旅遊。我們那時雖然不能和現在相比,也稱得上豐衣足食了。抗戰時期到過不少地方,但對爸爸來說,那和旅遊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住在福州路時,我們就已開始動起來。1954年的夏天,那時華瞻哥已從美國迴上海定居,他喜歡古文詩詞,喜歡到詩詞中提到的有古蹟的地方去。爸爸選定了南京。華瞻哥在教書,恩狗在讀書,所以爸媽和我也隻能湊他們的暑假去。


    在火車裏時,爸爸和華瞻哥就在吟誦劉禹錫的《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一到南京,他們就忙著要去找“朱雀橋”。問了好幾個人,迴答都含含糊糊。我們到了一個橋上,父子二人隻好假定這是“朱雀橋”。我替他們拍了一張照,心裏卻在竊笑。因為我的性格比較現實,缺少遐想,不像他們那樣懂得懷古。


    南京當時給我留下的印象就是一隻“火爐”,不亞於武漢。記得我們叫了一輛計程車(那時計程車可以坐5個人)去雨花台玩。時值正午,我們坐在車裏熱得受不了時,司機忽然說:


    “到了!”


    “到哪裏了?”


    “雨花台呀!”


    1955年爸爸在莫幹山蘆花蕩公園留影


    啊,這麽火辣辣的太陽,誰願意下車走到“火坑”裏去呀!沒奈何,隻得捨棄雨花台,請司機開到另一處較陰涼的風景點去。那一次遊南京,給我留下的印象就是火爐。後來我春秋季節經過南京,就大不一樣了。


    搬到日月樓後,爸爸的經濟情況更加好轉,加之我也有不少譯文的稿費收入。我們旅遊的次數就更多了。


    1955年,舉家上浙北的莫幹山,連媽媽的妹妹聯阿娘和先姐的長子宋菲君也一起去。住在“莫幹山旅館”。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和爸爸豐子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豐一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豐一吟並收藏我和爸爸豐子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