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風景優美的住屋,後來又加了附屬建築。因為家裏來住的子女多了,爸爸經濟也略有寬裕,便在正屋的後麵自己添造了3間扁扁的小屋。房間雖小,卻有室名。西邊爸爸住的房間後麵那個小間,爸爸取名為“宜椿室”,我就住在這裏;東邊媽媽帶恩狗住的房間後麵那小間,取名為“宜萱室”,元草哥從北京鐵道學院迴來時住。中央一小間沒室名,華瞻哥從北京迴來時住過。
爸爸在上海時,其實曾答應到杭州後再去浙大任教。可是到杭州後“臨陣脫逃”,又過起悠閑的賦閑生活來了。
這屋子,爸爸稱它為“湖畔小屋”。但沒有為它寫屋名。這裏住的時間不長。住到1948年夏天,就去台灣了。我們在這湖畔小屋裏隻住了一年半。
我們在杭州安家後,故鄉的雪恩娘和鄉親們來看我們就很方便了。尤其是燒香時期,我家好比開了飯店旅館,接待故鄉的燒香客。有的並不認識,反正都跟鎮東一樣叫我爸媽一聲娘舅舅媽,就來吃住了。媽媽忙得不亦樂乎。幸有一個叫章鴻的,妻子名秀英,夫婦倆給我家幫忙。他們所生女兒叫三芳,一家三口都住在我們這裏,章鴻夫婦幫我們料理家務,三芳尚未入學,就在我們家和恩狗一起玩。
爸爸是喜歡熱鬧的。他用蘇東坡的句子寫了一副對聯掛在家裏:“酒賤常愁客少,月明都被雲妨。”
那一陣子客人可真多啊!
馬一浮先生的“複性書院”那時就在靜江路上我家與西泠橋之間的西湖邊“葛陰山莊”內。就像逃難到桐廬鄉下時那樣,又成了我們家的近鄰。爸爸能隨時前往,聆聽教誨,其樂融融。
通過許欽文先生的介紹,爸爸找年輕的易昭雪醫生裝了一口“義齒”。說起裝全口假牙,我記得媽媽是在重慶沙坪壩的沙磁醫院裝的。那醫院在大眾劇場(就是我演過《投軍別窰》的劇場)對麵。每次都由我陪去。我算了一下,媽媽那時實足年齡還隻有48歲吧。爸爸如今裝全口假牙,實足年齡也才49歲。我到80歲的現在,還隻是上下補裝,並未裝全口。可見爸媽那時生活實在太苦,營養太差,以致早衰。
爸爸非常感謝易昭雪醫生的高超技術,寫了兩篇裝牙的文章稱頌他。2007年10月,女兒陪我到杭州去開會,我們抽空訪問了易先生,他身體健朗,剝一個柚子給我們吃。我在家吃柚子是靠年輕人剝的,我才剝不動呢。我打算製止他別剝,我想,他已85歲高齡,他還沒剝好,我們要趕著去開會了吧。哪裏知道他很快就搞定。我驚嘆易先生手勁真大,女兒說:
“你別忘了易先生是替外公拔牙的,手勁當然大!”噢!我恍然大悟。
在湖畔小屋時期,1948年,爸爸的老友鄭振鐸先生來訪,爸爸有《湖畔夜飲》一文專記其事。鄭先生就是最初選用爸爸的漫畫登上他主編的《文學周報》上去的“伯樂”。兩人十年闊別,暢飲敘舊,用貼在牆上的蘇步青先生送給爸爸的詩作為佐酒的菜:
草草杯盤共一歡,莫因柴米話辛酸。春風已綠門前草,且耐餘寒放眼看。
沒想到這次會麵後十年,鄭振鐸先生在飛往阿富汗和阿拉伯作友好訪問的途中,在蘇聯上空遇難,從此永訣了。
京劇緣
在湖畔小屋時期,我的京劇癮是過足了。爸爸替我和寶姐從當時杭州唯一有京劇表演的“大世界”請了一位叫沈飄芳的藝人定期來家裏教我們表演動作。這位沈先生以前是唱旦角的,上了一點年紀後不再演戲,大概在“大世界”給演員說戲吧。我那時在藝專經常演出。除了校內,還到爸爸的老同學田錫安先生的單位裏演出過,和浙江大學的學生叫陳效仁的也合演過。那時演的戲有《女起解》、《三堂會審》、《禦碑亭》(柴扉老師演王有道)、《鴻鑾喜》、《花鈿錯》(我演副角小姐)、《打漁殺家》(柴扉老師演蕭恩),等等。
沈飄芳先生配合我的演出加以輔導。就在那小天井裏,我還向他學了不是演出用的《虹霓關》。我居然使起花槍來,真是“初生之犢不畏虎”啊!我聽了京劇的唱片,就把曲調用簡譜記下來。這樣,學起來自然更方便些。我記錄的曲譜,幾乎都是梅蘭芳的戲。
後來我竟有幸見到了我崇拜得五體投地的梅蘭芳先生!
1947年梅花時節,爸爸一人去上海,攝影家郎靜山先生陪他去訪問了梅蘭芳先生,還有盛學明和陳警聵兩位攝影家帶了相機去。次日《申報》“自由談”就有人登出文章和照片記載其事。爸爸自己後來也寫了《訪梅蘭芳》一文。
我好眼紅啊!
“爸爸你為什麽不帶我們去芽選”
我老是纏著他。終於次年(1948)清明過後,梅博士又在天蟾舞台演出了。爸爸就帶著我和寶姐來到了上海。我們住在四馬路(即福州路)天蟾舞台斜對麵近廣西路的振華旅館。
有一位替梅先生拉二胡的倪秋平先生因酷愛西洋音樂,而且是讀了爸爸的舊著《音樂的常識》(1925年12月亞東圖書館出版的爸爸最早寫作的音樂書)才開始喜歡上西樂的。因此很崇拜爸爸,常和他通信。我們到了上海,每晚梅先生演出結束後,倪先生就抱著琴囊來振華旅館與爸爸聊天。爸爸學西樂而愛好皮黃;倪先生拉皮黃而愛好西樂。談不完的話,一直談到後半夜。
我們本來想等梅先生此次演出結束後再去訪他,但看了一本《洛神》後,第二天還是去訪了。托倪先生先去打一個招唿。
下午四點鍾(大概這是倪先生指定的對梅先生最合適的時間),我們走出振華旅館剛叫好計程車,看見我的二姐夫慕法哥正坐在藤椅裏讓人擦皮鞋。聽說我們是去訪梅蘭芳,也是戲迷的他不管皮鞋隻擦了一半就鑽進了我們的汽車裏。
“天外飛來的好運氣!”
我和寶姐送給他這句話,未免帶有妒羨的語氣。我們盼了這麽久才托人安排好這次訪問,他卻一鑽進汽車就可以去見伶王了。
爸爸則嘲笑我們見伶王如“瞻仰天顏”,“麵見如來”。
我們終於來到了馬思南路(即今思南路)的梅宅。叩門後,隨著大門打開,馬上有兩隻小洋狗出迎。這時輪著慕法哥來嘲笑我們了:
“你們巴不得每人做一隻吧芽選”
說說笑笑之間,我們穿過花園,終於坐在客廳的沙發裏了。倪秋平先生先我們來此,這時他先到客廳裏來陪我們,才聊了幾句,梅先生就下樓來了。那時我們三個戲迷的表情,據爸爸後來在《再訪梅蘭芳》一文中說:
陳寶一吟和慕法,目不轉睛地注視他,一句話也不說,一動也不動,好像城隍廟裏的三個菩薩……
我們看看坐在梅先生旁邊的爸爸,其實比梅先生小四歲,才51歲,卻留著鬍子,一副老相。
記得抗戰時期,我們在沙坪小屋時,從上海寄來報上剪下來的一張梅蘭芳蓄鬚的照片。梅先生在淪陷區為了表示不願為日寇演戲,把鬍子留起來了。我們幾個“梅迷”都對他懷著崇高的敬意,爸爸稱頌他的“威武不能屈”的大無畏精神。如今,中國勝利了,梅先生又剃去鬍子,出來為人民演戲了。這種品德比他的藝術更可貴。我們打心底裏敬佩他。
</br>
爸爸在上海時,其實曾答應到杭州後再去浙大任教。可是到杭州後“臨陣脫逃”,又過起悠閑的賦閑生活來了。
這屋子,爸爸稱它為“湖畔小屋”。但沒有為它寫屋名。這裏住的時間不長。住到1948年夏天,就去台灣了。我們在這湖畔小屋裏隻住了一年半。
我們在杭州安家後,故鄉的雪恩娘和鄉親們來看我們就很方便了。尤其是燒香時期,我家好比開了飯店旅館,接待故鄉的燒香客。有的並不認識,反正都跟鎮東一樣叫我爸媽一聲娘舅舅媽,就來吃住了。媽媽忙得不亦樂乎。幸有一個叫章鴻的,妻子名秀英,夫婦倆給我家幫忙。他們所生女兒叫三芳,一家三口都住在我們這裏,章鴻夫婦幫我們料理家務,三芳尚未入學,就在我們家和恩狗一起玩。
爸爸是喜歡熱鬧的。他用蘇東坡的句子寫了一副對聯掛在家裏:“酒賤常愁客少,月明都被雲妨。”
那一陣子客人可真多啊!
馬一浮先生的“複性書院”那時就在靜江路上我家與西泠橋之間的西湖邊“葛陰山莊”內。就像逃難到桐廬鄉下時那樣,又成了我們家的近鄰。爸爸能隨時前往,聆聽教誨,其樂融融。
通過許欽文先生的介紹,爸爸找年輕的易昭雪醫生裝了一口“義齒”。說起裝全口假牙,我記得媽媽是在重慶沙坪壩的沙磁醫院裝的。那醫院在大眾劇場(就是我演過《投軍別窰》的劇場)對麵。每次都由我陪去。我算了一下,媽媽那時實足年齡還隻有48歲吧。爸爸如今裝全口假牙,實足年齡也才49歲。我到80歲的現在,還隻是上下補裝,並未裝全口。可見爸媽那時生活實在太苦,營養太差,以致早衰。
爸爸非常感謝易昭雪醫生的高超技術,寫了兩篇裝牙的文章稱頌他。2007年10月,女兒陪我到杭州去開會,我們抽空訪問了易先生,他身體健朗,剝一個柚子給我們吃。我在家吃柚子是靠年輕人剝的,我才剝不動呢。我打算製止他別剝,我想,他已85歲高齡,他還沒剝好,我們要趕著去開會了吧。哪裏知道他很快就搞定。我驚嘆易先生手勁真大,女兒說:
“你別忘了易先生是替外公拔牙的,手勁當然大!”噢!我恍然大悟。
在湖畔小屋時期,1948年,爸爸的老友鄭振鐸先生來訪,爸爸有《湖畔夜飲》一文專記其事。鄭先生就是最初選用爸爸的漫畫登上他主編的《文學周報》上去的“伯樂”。兩人十年闊別,暢飲敘舊,用貼在牆上的蘇步青先生送給爸爸的詩作為佐酒的菜:
草草杯盤共一歡,莫因柴米話辛酸。春風已綠門前草,且耐餘寒放眼看。
沒想到這次會麵後十年,鄭振鐸先生在飛往阿富汗和阿拉伯作友好訪問的途中,在蘇聯上空遇難,從此永訣了。
京劇緣
在湖畔小屋時期,我的京劇癮是過足了。爸爸替我和寶姐從當時杭州唯一有京劇表演的“大世界”請了一位叫沈飄芳的藝人定期來家裏教我們表演動作。這位沈先生以前是唱旦角的,上了一點年紀後不再演戲,大概在“大世界”給演員說戲吧。我那時在藝專經常演出。除了校內,還到爸爸的老同學田錫安先生的單位裏演出過,和浙江大學的學生叫陳效仁的也合演過。那時演的戲有《女起解》、《三堂會審》、《禦碑亭》(柴扉老師演王有道)、《鴻鑾喜》、《花鈿錯》(我演副角小姐)、《打漁殺家》(柴扉老師演蕭恩),等等。
沈飄芳先生配合我的演出加以輔導。就在那小天井裏,我還向他學了不是演出用的《虹霓關》。我居然使起花槍來,真是“初生之犢不畏虎”啊!我聽了京劇的唱片,就把曲調用簡譜記下來。這樣,學起來自然更方便些。我記錄的曲譜,幾乎都是梅蘭芳的戲。
後來我竟有幸見到了我崇拜得五體投地的梅蘭芳先生!
1947年梅花時節,爸爸一人去上海,攝影家郎靜山先生陪他去訪問了梅蘭芳先生,還有盛學明和陳警聵兩位攝影家帶了相機去。次日《申報》“自由談”就有人登出文章和照片記載其事。爸爸自己後來也寫了《訪梅蘭芳》一文。
我好眼紅啊!
“爸爸你為什麽不帶我們去芽選”
我老是纏著他。終於次年(1948)清明過後,梅博士又在天蟾舞台演出了。爸爸就帶著我和寶姐來到了上海。我們住在四馬路(即福州路)天蟾舞台斜對麵近廣西路的振華旅館。
有一位替梅先生拉二胡的倪秋平先生因酷愛西洋音樂,而且是讀了爸爸的舊著《音樂的常識》(1925年12月亞東圖書館出版的爸爸最早寫作的音樂書)才開始喜歡上西樂的。因此很崇拜爸爸,常和他通信。我們到了上海,每晚梅先生演出結束後,倪先生就抱著琴囊來振華旅館與爸爸聊天。爸爸學西樂而愛好皮黃;倪先生拉皮黃而愛好西樂。談不完的話,一直談到後半夜。
我們本來想等梅先生此次演出結束後再去訪他,但看了一本《洛神》後,第二天還是去訪了。托倪先生先去打一個招唿。
下午四點鍾(大概這是倪先生指定的對梅先生最合適的時間),我們走出振華旅館剛叫好計程車,看見我的二姐夫慕法哥正坐在藤椅裏讓人擦皮鞋。聽說我們是去訪梅蘭芳,也是戲迷的他不管皮鞋隻擦了一半就鑽進了我們的汽車裏。
“天外飛來的好運氣!”
我和寶姐送給他這句話,未免帶有妒羨的語氣。我們盼了這麽久才托人安排好這次訪問,他卻一鑽進汽車就可以去見伶王了。
爸爸則嘲笑我們見伶王如“瞻仰天顏”,“麵見如來”。
我們終於來到了馬思南路(即今思南路)的梅宅。叩門後,隨著大門打開,馬上有兩隻小洋狗出迎。這時輪著慕法哥來嘲笑我們了:
“你們巴不得每人做一隻吧芽選”
說說笑笑之間,我們穿過花園,終於坐在客廳的沙發裏了。倪秋平先生先我們來此,這時他先到客廳裏來陪我們,才聊了幾句,梅先生就下樓來了。那時我們三個戲迷的表情,據爸爸後來在《再訪梅蘭芳》一文中說:
陳寶一吟和慕法,目不轉睛地注視他,一句話也不說,一動也不動,好像城隍廟裏的三個菩薩……
我們看看坐在梅先生旁邊的爸爸,其實比梅先生小四歲,才51歲,卻留著鬍子,一副老相。
記得抗戰時期,我們在沙坪小屋時,從上海寄來報上剪下來的一張梅蘭芳蓄鬚的照片。梅先生在淪陷區為了表示不願為日寇演戲,把鬍子留起來了。我們幾個“梅迷”都對他懷著崇高的敬意,爸爸稱頌他的“威武不能屈”的大無畏精神。如今,中國勝利了,梅先生又剃去鬍子,出來為人民演戲了。這種品德比他的藝術更可貴。我們打心底裏敬佩他。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