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吃牛奶,住牛棚,將來力大如牛,可以衝散敵陣,收複失地。至少能種田,救世間的餓人。即使其笨也如牛,並不要緊。中國之所以有今日,實因人太聰明,不肯用笨功的原故!
爸爸每晚照例一邊喝黃酒,一邊吟誦古詩詞。這時新枚總是抱在他懷裏。我曾聽見他把晏殊的浣溪沙《春恨》第一句“一曲新詞酒一杯”“篡改”了一下,念為“一隻新枚酒一杯”。當時他已渾忘一切,陶醉在酒和嬰孩之中。
我的兩個哥哥也常學爸爸的樣邊做事邊吟詩。這時他們也利用篡改詩詞的辦法對我開起玩笑來。我們三人一起玩時,哥哥們忽然吟誦秦少遊的“如夢令”:
鶯嘴啄花紅溜,燕尾點波綠皺。
指冷玉笙寒,吹徹小梅春透。
依舊,依舊,人與綠楊俱瘦。
但他們在念到“吹徹”後突然停頓一下再念“小梅”,我以為他們在叫我“小妹”,就答應了一聲。
“誰叫你呀!我們在念詩詞。”
知道他們原來在作弄我,後來我就不答應了。他們卻又說:
“剛才叫你怎麽不答應啊?”
總之,那時爸媽和姐姐們圍著弟弟團團轉,我就隻好和兩個哥哥玩了。我常跟著他們到附近的一片鬆林裏去玩。有一迴他們穿過鬆林,從田埂上走到另一處。那田埂中間有一段被水沖斷。他倆快捷地跳了過去。我不敢跳,隻好眼巴巴瞧著他們遠去。可我不甘心。不見他們身影後,我就脫下鞋襪,涉水而過。
“咦!小妹,你怎麽也來了。你也是跳過那水的嗎?”他倆用將信將疑的眼光看著我。
我遲疑了一下,終於點了點頭。他們不相信。玩了一陣子到該迴去吃飯時,我們三人一起走到那兒,哥哥們說:
“好吧,既然你是跳過來的,我們就看著你跳迴去吧!”
這下我緊張起來。可是既然自己說了謊,咎由自取,那就隻得跳了。我使出吃奶的氣力漲紅了臉往前一跳,果然跳了過去,隻是稍差一點,濕了鞋尖,不過總算讓他們信服了。
六十年後的1998年7月,我和寶姐應杭州桐鄉兩電視台的要求,重走逃難之路。雖然後來因故沒走完,但桂林是到了的,還去了兩江泮塘嶺。那鬆林猶在,可是比我小時的感覺矮多了,小多了。以前我們走進這鬆林,就會不由自主地念起“古詩十九首”中的句子來:
……白楊何蕭蕭,鬆柏夾廣路。
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
這時我們就會毛骨悚然。如今卻一點也沒有陰森的感覺了。
謝四嫂已於數十年前去世。她家租給我們的房子已變成一片菜地,但結構完全相同的貼鄰房子猶存,可以看到牛棚的模樣。
在桂師,我們看到了原先的教師宿舍房,昔年爸爸中午常在那一排房子的傅彬然先生房裏午休。
新枚漸漸長大後,嘴裏會發出“恩狗”、“恩狗”的聲音,我們就戲稱他為“恩狗”。小名往往就是這樣自然形成的。後來為了美化一下,在書寫時有時把“恩狗”改寫為“恩哥”。我們喚他“恩狗”或“恩哥”,一直喚到他68歲猝死。爸爸常常吟詠袁枚《大姐索詩》:“六旬誰把小名唿,阿姐還能識故吾。”爸爸把“六旬”改為“七旬”,大概覺得七旬才更難得。我們聽慣了這樣的吟誦,所以新枚長大後,甚至當著人前,我們也從不對他改變稱唿。他自己也以“阿姐還能識故吾”視為親切感。
泮塘嶺村居
我們在泮塘嶺雖然隻住半年左右,其間的事倒也有很多值得一記。爸爸除了在學校講課並帶領學生出去做抗日宣傳工作外,還利用業餘時間做了不少有意義的事。例如,爸爸開始寫《教師日記》,從1938年10月24日桂師開學新枚出生這一天泮塘嶺的住房雖已不在,鄰居的住房和“牛棚”一模一樣(2008年攝)寫起,一直寫到1939年6月24日遷居宜山後的情況,整整寫了八個月。這些日記零星發表過,後於1944年6月在重慶由章桂哥辦的萬光書局出版。
另一件事,爸爸在泮塘嶺開始畫一套畫,我們後來稱之為“精品”的。他在1938年12月7日的日記中寫道:
今日乘閑,發心將抗戰以來所作畫稿選較可者描繪各一幅,蓋“緣緣堂毀後所蓄”印,以供自己保藏。緣緣堂原有自藏畫甚多,中有不少大幅已裱好,皆未帶走,盡付丙丁。現在重新來過,也許比第一次更進一步。現擬概用冊頁,不用大幅。一則吾畫宜於小幅,不宜大幅;二則流離之中,大幅攜帶不便,故決用冊頁也。取四尺玉版宣一開十二(三乘四),大小如洋琴(吟按:即鋼琴)譜,作畫恰到好處。今日開十大張,共得一百二十紙。用牛皮紙包裹,專供自藏冊頁之用。今天先選七幅,下午一氣描成。
這套畫,一直畫到1946年勝利還鄉之前。這八年,正當爸爸41歲至49歲的壯年時期。無論從畫風或筆力上來說,都是最精彩的時期。1987年我隨浙江省文化廳廳長毛昭晰持當時已歸新枚保存的這批畫去新加坡展出時,受到觀眾空前歡迎。當地佛教界元老廣洽法師把這套畫以非賣品形式出版,書名就定為《豐子愷精品畫集》。
這套精品在國內多次展出並正式出版,深受廣大讀者喜愛。我在爸爸去世後應廣洽法師要求臨摹爸爸的畫,後來要我臨摹的人越來越多,我大部分是以此精品為藍本的。
畫精品時,其實爸爸已有離桂師到宜山(吟按:今名宜州)浙江大學任教之意。爸爸在1938年11月26日晚上收到鄭曉滄先生從宜山發來電報,要爸爸說服由他推薦來桂師任教的王星賢先生去宜山浙大教英文。而在馬一浮先生(當時已在宜山)給王先生的信裏透露了鄭先生也有聘請我爸爸去浙大之意。12月23日,馬先生果然來信,說鄭曉滄先生托轉言,浙大要聘爸爸為藝術指導(職稱為講師),叫他下學期不要應聘桂師。
直到次年(1939)爸爸才正式收到浙大電報,這電報在途竟走了13天!
於是爸爸開始覓船。然而從這天起到成行,由於舟車困難,直到三個多月後,即1939年4月5日,才離開泮塘嶺去宜山。幸虧浙大開學也推遲到三月底,原因是校舍被敵機丟炸彈八十餘枚,幾乎全被炸毀。幸為星期日,學生皆外出,僅傷一人。但校舍須重建,故推遲開學。抗戰時期的校舍原本是十分簡陋的,所以重建也較方便。
這段時間爸爸在泮塘嶺又完成了一項工作:為魯迅的《阿q正傳》作了漫畫插圖。這工作是從1938年12月8日(崇德書店被毀之日)開始,1939年3月26日完成的。1939年7月由開明書店出版。爸爸在“初版序言”中敘述了此稿出版詳情,今節錄如下:
抗戰前數月,即廿六年(吟按:公曆1937年)春,我居杭州,曾作漫畫《阿q正傳》。同鄉張生逸心持原稿去製鋅版,托上海南市某工廠印刷。正在印刷中,抗戰開始,南市變成火海,該稿化為灰燼。不久我即離鄉,輾轉遷徙,然常思重作此畫,以竟吾誌。廿七年春我居漢口,君匋從廣州來函,為《文叢》索此稿,我即開始重作,允陸續寄去發表。不料廣州遭大轟炸,隻登二幅,餘數幅均付洪喬。《文叢》暫告停刊。我亦不再續作。後《文叢》複刊,來函請續,同時君匋新辦《文藝新潮》,亦屢以函電來索此稿。惜其時我已任桂林師範教師,不複有重作此畫之餘暇與餘興,故皆未能如命。今者,我辭桂林師範,將赴宜山浙江大學。行裝已整,而舟車遲遲不至。因即利用此閑暇,重作漫畫《阿q正傳》。駕輕就熟,不旬日而稿已全部複活,與抗戰前初作曾不少異。可見炮火隻能毀吾之稿,不能奪吾之誌。隻要有誌,失者必可複得,亡者必可複興。此事雖小,可以喻大。因即將稿寄送開明,請速付印。……
</br>
爸爸每晚照例一邊喝黃酒,一邊吟誦古詩詞。這時新枚總是抱在他懷裏。我曾聽見他把晏殊的浣溪沙《春恨》第一句“一曲新詞酒一杯”“篡改”了一下,念為“一隻新枚酒一杯”。當時他已渾忘一切,陶醉在酒和嬰孩之中。
我的兩個哥哥也常學爸爸的樣邊做事邊吟詩。這時他們也利用篡改詩詞的辦法對我開起玩笑來。我們三人一起玩時,哥哥們忽然吟誦秦少遊的“如夢令”:
鶯嘴啄花紅溜,燕尾點波綠皺。
指冷玉笙寒,吹徹小梅春透。
依舊,依舊,人與綠楊俱瘦。
但他們在念到“吹徹”後突然停頓一下再念“小梅”,我以為他們在叫我“小妹”,就答應了一聲。
“誰叫你呀!我們在念詩詞。”
知道他們原來在作弄我,後來我就不答應了。他們卻又說:
“剛才叫你怎麽不答應啊?”
總之,那時爸媽和姐姐們圍著弟弟團團轉,我就隻好和兩個哥哥玩了。我常跟著他們到附近的一片鬆林裏去玩。有一迴他們穿過鬆林,從田埂上走到另一處。那田埂中間有一段被水沖斷。他倆快捷地跳了過去。我不敢跳,隻好眼巴巴瞧著他們遠去。可我不甘心。不見他們身影後,我就脫下鞋襪,涉水而過。
“咦!小妹,你怎麽也來了。你也是跳過那水的嗎?”他倆用將信將疑的眼光看著我。
我遲疑了一下,終於點了點頭。他們不相信。玩了一陣子到該迴去吃飯時,我們三人一起走到那兒,哥哥們說:
“好吧,既然你是跳過來的,我們就看著你跳迴去吧!”
這下我緊張起來。可是既然自己說了謊,咎由自取,那就隻得跳了。我使出吃奶的氣力漲紅了臉往前一跳,果然跳了過去,隻是稍差一點,濕了鞋尖,不過總算讓他們信服了。
六十年後的1998年7月,我和寶姐應杭州桐鄉兩電視台的要求,重走逃難之路。雖然後來因故沒走完,但桂林是到了的,還去了兩江泮塘嶺。那鬆林猶在,可是比我小時的感覺矮多了,小多了。以前我們走進這鬆林,就會不由自主地念起“古詩十九首”中的句子來:
……白楊何蕭蕭,鬆柏夾廣路。
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
這時我們就會毛骨悚然。如今卻一點也沒有陰森的感覺了。
謝四嫂已於數十年前去世。她家租給我們的房子已變成一片菜地,但結構完全相同的貼鄰房子猶存,可以看到牛棚的模樣。
在桂師,我們看到了原先的教師宿舍房,昔年爸爸中午常在那一排房子的傅彬然先生房裏午休。
新枚漸漸長大後,嘴裏會發出“恩狗”、“恩狗”的聲音,我們就戲稱他為“恩狗”。小名往往就是這樣自然形成的。後來為了美化一下,在書寫時有時把“恩狗”改寫為“恩哥”。我們喚他“恩狗”或“恩哥”,一直喚到他68歲猝死。爸爸常常吟詠袁枚《大姐索詩》:“六旬誰把小名唿,阿姐還能識故吾。”爸爸把“六旬”改為“七旬”,大概覺得七旬才更難得。我們聽慣了這樣的吟誦,所以新枚長大後,甚至當著人前,我們也從不對他改變稱唿。他自己也以“阿姐還能識故吾”視為親切感。
泮塘嶺村居
我們在泮塘嶺雖然隻住半年左右,其間的事倒也有很多值得一記。爸爸除了在學校講課並帶領學生出去做抗日宣傳工作外,還利用業餘時間做了不少有意義的事。例如,爸爸開始寫《教師日記》,從1938年10月24日桂師開學新枚出生這一天泮塘嶺的住房雖已不在,鄰居的住房和“牛棚”一模一樣(2008年攝)寫起,一直寫到1939年6月24日遷居宜山後的情況,整整寫了八個月。這些日記零星發表過,後於1944年6月在重慶由章桂哥辦的萬光書局出版。
另一件事,爸爸在泮塘嶺開始畫一套畫,我們後來稱之為“精品”的。他在1938年12月7日的日記中寫道:
今日乘閑,發心將抗戰以來所作畫稿選較可者描繪各一幅,蓋“緣緣堂毀後所蓄”印,以供自己保藏。緣緣堂原有自藏畫甚多,中有不少大幅已裱好,皆未帶走,盡付丙丁。現在重新來過,也許比第一次更進一步。現擬概用冊頁,不用大幅。一則吾畫宜於小幅,不宜大幅;二則流離之中,大幅攜帶不便,故決用冊頁也。取四尺玉版宣一開十二(三乘四),大小如洋琴(吟按:即鋼琴)譜,作畫恰到好處。今日開十大張,共得一百二十紙。用牛皮紙包裹,專供自藏冊頁之用。今天先選七幅,下午一氣描成。
這套畫,一直畫到1946年勝利還鄉之前。這八年,正當爸爸41歲至49歲的壯年時期。無論從畫風或筆力上來說,都是最精彩的時期。1987年我隨浙江省文化廳廳長毛昭晰持當時已歸新枚保存的這批畫去新加坡展出時,受到觀眾空前歡迎。當地佛教界元老廣洽法師把這套畫以非賣品形式出版,書名就定為《豐子愷精品畫集》。
這套精品在國內多次展出並正式出版,深受廣大讀者喜愛。我在爸爸去世後應廣洽法師要求臨摹爸爸的畫,後來要我臨摹的人越來越多,我大部分是以此精品為藍本的。
畫精品時,其實爸爸已有離桂師到宜山(吟按:今名宜州)浙江大學任教之意。爸爸在1938年11月26日晚上收到鄭曉滄先生從宜山發來電報,要爸爸說服由他推薦來桂師任教的王星賢先生去宜山浙大教英文。而在馬一浮先生(當時已在宜山)給王先生的信裏透露了鄭先生也有聘請我爸爸去浙大之意。12月23日,馬先生果然來信,說鄭曉滄先生托轉言,浙大要聘爸爸為藝術指導(職稱為講師),叫他下學期不要應聘桂師。
直到次年(1939)爸爸才正式收到浙大電報,這電報在途竟走了13天!
於是爸爸開始覓船。然而從這天起到成行,由於舟車困難,直到三個多月後,即1939年4月5日,才離開泮塘嶺去宜山。幸虧浙大開學也推遲到三月底,原因是校舍被敵機丟炸彈八十餘枚,幾乎全被炸毀。幸為星期日,學生皆外出,僅傷一人。但校舍須重建,故推遲開學。抗戰時期的校舍原本是十分簡陋的,所以重建也較方便。
這段時間爸爸在泮塘嶺又完成了一項工作:為魯迅的《阿q正傳》作了漫畫插圖。這工作是從1938年12月8日(崇德書店被毀之日)開始,1939年3月26日完成的。1939年7月由開明書店出版。爸爸在“初版序言”中敘述了此稿出版詳情,今節錄如下:
抗戰前數月,即廿六年(吟按:公曆1937年)春,我居杭州,曾作漫畫《阿q正傳》。同鄉張生逸心持原稿去製鋅版,托上海南市某工廠印刷。正在印刷中,抗戰開始,南市變成火海,該稿化為灰燼。不久我即離鄉,輾轉遷徙,然常思重作此畫,以竟吾誌。廿七年春我居漢口,君匋從廣州來函,為《文叢》索此稿,我即開始重作,允陸續寄去發表。不料廣州遭大轟炸,隻登二幅,餘數幅均付洪喬。《文叢》暫告停刊。我亦不再續作。後《文叢》複刊,來函請續,同時君匋新辦《文藝新潮》,亦屢以函電來索此稿。惜其時我已任桂林師範教師,不複有重作此畫之餘暇與餘興,故皆未能如命。今者,我辭桂林師範,將赴宜山浙江大學。行裝已整,而舟車遲遲不至。因即利用此閑暇,重作漫畫《阿q正傳》。駕輕就熟,不旬日而稿已全部複活,與抗戰前初作曾不少異。可見炮火隻能毀吾之稿,不能奪吾之誌。隻要有誌,失者必可複得,亡者必可複興。此事雖小,可以喻大。因即將稿寄送開明,請速付印。……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