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有盛真謙,身比絲瓜長。還有啞子倌,說話勿清爽。
我們以為在令人難忘的河頭上暫避戰亂就可重返故鄉,豈料這隻是逃難的第一站。
12月17日傍晚,有一支軍隊來敲門要求借宿一夜,明晨赴杭作戰。長官告訴爸爸,說他們是從石門灣退出來的,聽說我軍和侵略軍在石門灣相遇,打了個四進四出,終於不敵,侵略軍就向杭州進犯了。他親眼看見石門灣已成焦土。他說桐廬可能放棄,勸我們必須盡快離開。
在桐廬期間,爸爸曾接到開明書店長沙分店經理劉甫琴來信,代其兄劉叔琴(20年代爸爸在上虞春暉中學的同事)邀爸爸去長沙。
爸爸便考慮起籌款登程的事來。這一迴不可能再像在南聖浜時那樣拆壓歲錢了。他便讓章桂哥去一趟杭州,去取中國銀行尚未到期的存款。據章桂哥在1985年第二輯《桐鄉文史資料》上發表的《憶抗戰期間的子愷叔》一文中說:
臨行前,子愷叔因路費不多,曾命我進入被圍的杭州,去取存在中國銀行的尚未到期的二百元存款,誰知我到達杭州之後,因找不到保人,徒勞而返。
後來聽章桂哥說,他此次去杭州,差點迴不來。銀行碰了釘子,隻得速迴長途汽車站,打算趕迴桐廬。但汽車已停開。他連忙奔往輪船碼頭。輪船也停駛了。他想起那汽車站內還停著一輛車,想必是職工們留著自己逃離時用的。機靈的章桂哥又速速奔迴長途汽車站,果然,職工們都在往車上爬。他從後窗倏地一下鑽進汽車。人多得站立無地,隻能騰空著腳擠在眾人中間。人家也顧不得去認他是否自己同事,就這樣逃離了虎口,迴到了河頭上。
河頭上炮聲也已隱隱可聞。大人們討論:是遠行還是避深山?爸爸主張遠行,而且力勸馬先生也走。馬先生雖孑然一身,但有親戚學生童僕相從,暫時不作遠行的打算。我們一行16人,爸爸說當時已隻剩盤纏300元了,況且有老太太,怎能遠行!
張立名先生曾對爸爸表示:老太太可留在這裏,由他照顧。爸爸感激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一番誠意。最後,打算大家上船形嶺暫避。爸爸和馬先生等由黃賓鴻先生陪同,上山去過一迴,受到熱情款待和歡迎。但終於沒有舉家上山,隻是把我外婆寄在山上。這裏有一段令人傷心的過程。
這一天,爸爸再赴湯莊勸馬先生遠行,馬先生仍不改初衷。爸爸隨即找媽媽、滿娘和寶姐一起商量,決定流徙遠方,以長沙為目的地。但外婆年近七十,當時謠傳前途交通極其困難,有時恐要步行。爸爸打算把老人家寄在船形嶺黃家,便徵求媽媽的意見。媽媽向來是服從爸爸的。何況那時還有舊思想殘餘,外婆長住女婿家,似乎不是應該的事。隻因當初正在做客,才跟了一起逃出來。媽媽一直於心不安,這時隻得答應。便與外婆商量。外婆自覺年事已高,不便遠行拖累女婿,就同意了。於是爸爸就和黃賓鴻先生商量,蒙他一口答應。當天就雇了一乘轎子,由黃賓鴻先生帶路,章桂哥陪伴,把外婆送上山去。臨行時,外婆叫寶姐再為她“通一次眼睛”,也就是在棕繃上拔一根棕毛,把外婆的淚管通一下。其實這是一件很不衛生的事,但當時限於條件,隻能用這種土辦法解決困難,這種事還隻有細心的寶姐會做。外婆對她說:“到了山上,以後就沒人替我做這件事了!”媽媽和我們都偷偷地流眼淚。爸爸在《桐廬負暄》一文中說:
我心中除了離別之苦以外,又另有一種難過:我不能救庇一位應該供養的老人,臨難把她委棄在異鄉的深山中,這是何等慚愧的事!
送走外婆後,爸爸又到湯莊辭別馬一浮先生,然後和諸位鄰人一一告別,依依不捨,忙了一天。“悲莫悲於生別離”,爸爸鬢邊平添了不少白發。
我到如今80歲的高齡,還時刻懷念著桐廬“河頭上”和船形嶺,想去看看。逃難一路,除了萍鄉暇鴨塘和都均沒有機緣而未再去,其他地方我都去看過了,桐廬應該去看看了。黃賓鴻先生之弟黃賓笙先生就住在上海我家附近。二姐之子宋雪君誌願為我駕車,與妻樂嵐同行。我們就煩黃先生帶路,於2008年4月9日到了桐廬“河頭上”。通過好幾位引路人一路問去,居然看到71年前我們住過的那樓房還在,隻是顯得又小又舊,已變成迴收廢品的人所住。次日又上船形嶺,受到鄉親們熱情接待。外婆住過的房子居然還在。還有馬一浮先生為黃家祖墳題寫的碑文。我向墳內老者三鞠躬,以表示對他在危難之中收留我外婆的謝忱。
再迴過來敘當年的事吧。12月21日,我們離開了河頭上,先坐船到桐廬,再換大船往蘭溪。盤纏不多,坐船較便宜。
這時,我們的逃難隊伍雖然仍是16人,內容卻已有改變。外婆寄到船形嶺上去了,幹練的平伯因為家有老小,不便遠行,隻身冒險迴敵占區去
了。阿芳也已迴去。平伯有一個朋友叫車漢亮,據說是在分水江上遊搞水文工作的,住在我們附近的江邊。爸爸去托他找船時,知他也有遠行之意,便約他同行。是他幫我們找了一隻小船從“河頭上”送到桐廬。他帶兩個兒子喬琪、喬德同行。這位車先生有一個口頭禪,慣於在主語以後加“過之後”三字。我們就在背後學他,並加以誇張:“我過之後姓車”,“我的大兒子過之後在蘭溪工作”。孩子一路不必操心,所以常找些小事開開玩笑。
下午在桐廬找到了一隻大船,28元送到蘭溪。兩點開船,剛撐離岸,爸爸見媽媽別過頭去擦眼淚,我們都神情惘然,若有所失。不知誰首先說破了:“外婆悔不同了來!”別的孩子也議論起此事來。
爸爸未嚐不在考慮此事,他一路在觀察,發覺舟車交通並不像想像那麽困難,桐廬到蘭溪的公共汽車還通。於是他馬上下個決心,喊船夫停船,派章桂哥上岸步行迴船形嶺,把外婆接下山搭公共汽車到蘭溪相聚。逃難詩中關於這一情節,我們隻記得以下4句:
聽說行路難,其實也平常。連忙派章桂,接待外婆×。
12月23日上午,我們的船到達蘭溪。算算外婆也該到達了。媽媽和寶姐立刻上岸,向汽車站奔去。大約一小時後,他們迴來了,寶姐向船裏歡唿;“外婆失而複得!”好像報告戰績一樣。我們在船裏熱烈歡唿響應。爸爸心裏這才放下了一塊大石頭。
章桂哥後來敘述一路的經過。他說他是步行二十幾裏路到河頭上的。半夜上山,雇了兩頂“滑竿”(即簡便轎子),接了外婆直接抬到桐廬。在桐廬遇到上海交通大學兩個學生,便合作由章桂哥管雙方的行李,學生上車為外婆搶座位,章桂哥再遞上行李。汽車到了渡口,要擺渡改乘對岸的汽車了。人必須下車步行到很遠的江邊。章桂哥把行李交給二學生先走,他扶著外婆走得很慢。走到渡口,船已開到對岸,時局緊張,本不再開迴來。正在為難之時,天無絕人之路,隻見一批警察騎馬而來,在六和塔把省警察局封存的船讓一隻給我們的那位趙巡官竟又重逢了。這位趙巡官一吹哨子,那擺渡船就迴來了。馬匹先下船,趙巡長叫章桂哥攙著外婆站在馬頭前,馬就不會踢到他們。到對岸,末班汽車已開走。坐前頭一班渡船的兩學生雖能趕上坐那汽車,但他們不上車,帶著行李在旅館裏等外婆,一起坐次日的汽車到了蘭溪。
</br>
我們以為在令人難忘的河頭上暫避戰亂就可重返故鄉,豈料這隻是逃難的第一站。
12月17日傍晚,有一支軍隊來敲門要求借宿一夜,明晨赴杭作戰。長官告訴爸爸,說他們是從石門灣退出來的,聽說我軍和侵略軍在石門灣相遇,打了個四進四出,終於不敵,侵略軍就向杭州進犯了。他親眼看見石門灣已成焦土。他說桐廬可能放棄,勸我們必須盡快離開。
在桐廬期間,爸爸曾接到開明書店長沙分店經理劉甫琴來信,代其兄劉叔琴(20年代爸爸在上虞春暉中學的同事)邀爸爸去長沙。
爸爸便考慮起籌款登程的事來。這一迴不可能再像在南聖浜時那樣拆壓歲錢了。他便讓章桂哥去一趟杭州,去取中國銀行尚未到期的存款。據章桂哥在1985年第二輯《桐鄉文史資料》上發表的《憶抗戰期間的子愷叔》一文中說:
臨行前,子愷叔因路費不多,曾命我進入被圍的杭州,去取存在中國銀行的尚未到期的二百元存款,誰知我到達杭州之後,因找不到保人,徒勞而返。
後來聽章桂哥說,他此次去杭州,差點迴不來。銀行碰了釘子,隻得速迴長途汽車站,打算趕迴桐廬。但汽車已停開。他連忙奔往輪船碼頭。輪船也停駛了。他想起那汽車站內還停著一輛車,想必是職工們留著自己逃離時用的。機靈的章桂哥又速速奔迴長途汽車站,果然,職工們都在往車上爬。他從後窗倏地一下鑽進汽車。人多得站立無地,隻能騰空著腳擠在眾人中間。人家也顧不得去認他是否自己同事,就這樣逃離了虎口,迴到了河頭上。
河頭上炮聲也已隱隱可聞。大人們討論:是遠行還是避深山?爸爸主張遠行,而且力勸馬先生也走。馬先生雖孑然一身,但有親戚學生童僕相從,暫時不作遠行的打算。我們一行16人,爸爸說當時已隻剩盤纏300元了,況且有老太太,怎能遠行!
張立名先生曾對爸爸表示:老太太可留在這裏,由他照顧。爸爸感激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一番誠意。最後,打算大家上船形嶺暫避。爸爸和馬先生等由黃賓鴻先生陪同,上山去過一迴,受到熱情款待和歡迎。但終於沒有舉家上山,隻是把我外婆寄在山上。這裏有一段令人傷心的過程。
這一天,爸爸再赴湯莊勸馬先生遠行,馬先生仍不改初衷。爸爸隨即找媽媽、滿娘和寶姐一起商量,決定流徙遠方,以長沙為目的地。但外婆年近七十,當時謠傳前途交通極其困難,有時恐要步行。爸爸打算把老人家寄在船形嶺黃家,便徵求媽媽的意見。媽媽向來是服從爸爸的。何況那時還有舊思想殘餘,外婆長住女婿家,似乎不是應該的事。隻因當初正在做客,才跟了一起逃出來。媽媽一直於心不安,這時隻得答應。便與外婆商量。外婆自覺年事已高,不便遠行拖累女婿,就同意了。於是爸爸就和黃賓鴻先生商量,蒙他一口答應。當天就雇了一乘轎子,由黃賓鴻先生帶路,章桂哥陪伴,把外婆送上山去。臨行時,外婆叫寶姐再為她“通一次眼睛”,也就是在棕繃上拔一根棕毛,把外婆的淚管通一下。其實這是一件很不衛生的事,但當時限於條件,隻能用這種土辦法解決困難,這種事還隻有細心的寶姐會做。外婆對她說:“到了山上,以後就沒人替我做這件事了!”媽媽和我們都偷偷地流眼淚。爸爸在《桐廬負暄》一文中說:
我心中除了離別之苦以外,又另有一種難過:我不能救庇一位應該供養的老人,臨難把她委棄在異鄉的深山中,這是何等慚愧的事!
送走外婆後,爸爸又到湯莊辭別馬一浮先生,然後和諸位鄰人一一告別,依依不捨,忙了一天。“悲莫悲於生別離”,爸爸鬢邊平添了不少白發。
我到如今80歲的高齡,還時刻懷念著桐廬“河頭上”和船形嶺,想去看看。逃難一路,除了萍鄉暇鴨塘和都均沒有機緣而未再去,其他地方我都去看過了,桐廬應該去看看了。黃賓鴻先生之弟黃賓笙先生就住在上海我家附近。二姐之子宋雪君誌願為我駕車,與妻樂嵐同行。我們就煩黃先生帶路,於2008年4月9日到了桐廬“河頭上”。通過好幾位引路人一路問去,居然看到71年前我們住過的那樓房還在,隻是顯得又小又舊,已變成迴收廢品的人所住。次日又上船形嶺,受到鄉親們熱情接待。外婆住過的房子居然還在。還有馬一浮先生為黃家祖墳題寫的碑文。我向墳內老者三鞠躬,以表示對他在危難之中收留我外婆的謝忱。
再迴過來敘當年的事吧。12月21日,我們離開了河頭上,先坐船到桐廬,再換大船往蘭溪。盤纏不多,坐船較便宜。
這時,我們的逃難隊伍雖然仍是16人,內容卻已有改變。外婆寄到船形嶺上去了,幹練的平伯因為家有老小,不便遠行,隻身冒險迴敵占區去
了。阿芳也已迴去。平伯有一個朋友叫車漢亮,據說是在分水江上遊搞水文工作的,住在我們附近的江邊。爸爸去托他找船時,知他也有遠行之意,便約他同行。是他幫我們找了一隻小船從“河頭上”送到桐廬。他帶兩個兒子喬琪、喬德同行。這位車先生有一個口頭禪,慣於在主語以後加“過之後”三字。我們就在背後學他,並加以誇張:“我過之後姓車”,“我的大兒子過之後在蘭溪工作”。孩子一路不必操心,所以常找些小事開開玩笑。
下午在桐廬找到了一隻大船,28元送到蘭溪。兩點開船,剛撐離岸,爸爸見媽媽別過頭去擦眼淚,我們都神情惘然,若有所失。不知誰首先說破了:“外婆悔不同了來!”別的孩子也議論起此事來。
爸爸未嚐不在考慮此事,他一路在觀察,發覺舟車交通並不像想像那麽困難,桐廬到蘭溪的公共汽車還通。於是他馬上下個決心,喊船夫停船,派章桂哥上岸步行迴船形嶺,把外婆接下山搭公共汽車到蘭溪相聚。逃難詩中關於這一情節,我們隻記得以下4句:
聽說行路難,其實也平常。連忙派章桂,接待外婆×。
12月23日上午,我們的船到達蘭溪。算算外婆也該到達了。媽媽和寶姐立刻上岸,向汽車站奔去。大約一小時後,他們迴來了,寶姐向船裏歡唿;“外婆失而複得!”好像報告戰績一樣。我們在船裏熱烈歡唿響應。爸爸心裏這才放下了一塊大石頭。
章桂哥後來敘述一路的經過。他說他是步行二十幾裏路到河頭上的。半夜上山,雇了兩頂“滑竿”(即簡便轎子),接了外婆直接抬到桐廬。在桐廬遇到上海交通大學兩個學生,便合作由章桂哥管雙方的行李,學生上車為外婆搶座位,章桂哥再遞上行李。汽車到了渡口,要擺渡改乘對岸的汽車了。人必須下車步行到很遠的江邊。章桂哥把行李交給二學生先走,他扶著外婆走得很慢。走到渡口,船已開到對岸,時局緊張,本不再開迴來。正在為難之時,天無絕人之路,隻見一批警察騎馬而來,在六和塔把省警察局封存的船讓一隻給我們的那位趙巡官竟又重逢了。這位趙巡官一吹哨子,那擺渡船就迴來了。馬匹先下船,趙巡長叫章桂哥攙著外婆站在馬頭前,馬就不會踢到他們。到對岸,末班汽車已開走。坐前頭一班渡船的兩學生雖能趕上坐那汽車,但他們不上車,帶著行李在旅館裏等外婆,一起坐次日的汽車到了蘭溪。
</br>